和谐悠然的中国茶道
何为茶道
茶是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只懂品茗技巧,但不理会饮茶修身养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真正懂得茶道的人,一定懂得人生。如此说来,红楼中那个嗜茶如命的孤僻女子妙玉,只能称得上懂茶艺,却不懂茶道。
茶道,是一种关于泡茶、品茶和悟茶的艺术,也是大隐于世、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周作人先生对茶道的定义虽然比较随意,但却是对中国茶道最通俗易懂的解释。
茶道与传统文化
1.茶道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立论之本,中国茶道吸收了儒家的思想精髓,特别是儒家所提倡的“和”之道。
中庸之道历来被认为是茶人的最高道德。那么何为“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意思是说: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这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完美的德。中国茶道的创立者陆羽将这种主张反映在茶事上,他所说的茶德,是在茶事过程中引发的关于道德与情操的行为,即茶可以德行道。
儒家追求和谐,主张“中庸之道”,“和”在古今茶事中充分体现:古人在进行茶事活动时,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以平和、谦恭的态势去接待茶客,以礼待人;再次,在具体茶事活动中也要遵守一定的礼节,追求“和”,比如制茶过程中,焙火温度就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泡茶时,投茶量要适中,多则茶苦,少则茶淡;在给客人分茶时,要用公道杯给每位客人均匀地分茶;在给客人斟茶时要恰到好处,可斟七分满,以留有余地;品茶时,讲究闭目细品,心神合一等,这些都与儒家所追求的“和”的精神一一契合。可以说,茶是儒家入世的载体之一,儒家“和”的精神体现在具体的茶事活动中,儒家借茶沟通人际关系,以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
“仁”是儒家的人格思想,其特性是突出对人格进一步完善的追求,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茶性温,历来被视为清洁之物,常常被比喻为人德。古代极为推崇的正直、清廉、公正等品行与茶性融为一体,使得人们在品味茶的色、香、味的过程中,托物寄情,从而净化精神与感情,升华人格。
儒家的忧患意识对中国茶道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唐代卢仝的《茶歌》中便有所体现,他在品茶时亦能联想到民间的疾苦,故而大胆为民请命。蔡襄在《试茶》中以茶为喻,呼吁体察民间疾苦,并在监制贡茶时,表达了希望天下百姓能够喝上一口好茶的愿望。这正符合了儒家所提倡的“大爱”。
2.茶道与佛家思想
茶与禅,渊源深长。茶与禅宗的结缘源于禅宗的坐、禅、定,僧人为了提神醒脑,在寺院中大量种植茶叶,促进了茶叶种植、制造、饮茶的进步。而中国茶道的创立者陆羽自小就在寺院中习诵佛经,学习煮茶,成年后又与皎然等诗僧交好,在《茶经》和《陆文学自传》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萌芽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吃茶去。
禅门的一个著名公案“吃茶去”,说的是唐朝末年,有两位远道而来的和尚慕名来到赵州的观音寺,向从谂禅师请教禅学。从谂禅师问第一个和尚:“你以前来过这里吗?”和尚答曰:“未曾。”从谂禅师说:“吃茶去!”然后,从谂禅师又问第二个和尚:“你以前来过这里吗?”第二个和尚答曰:“来过。”从谂禅师说:“吃茶去!”这时,旁边的院主不解了,问从谂禅师:“为什么来过和没来过的,禅师都让他们‘吃茶去’呢?”从谂禅师说:“吃茶去!”其实,从谂禅师是用“吃茶去”指引后人。禅师们认为平常心即是禅道,禅道藏在自然中,挑水搬柴皆有玄机,“吃茶”是平常生活中最小、最不起眼的事,当然也有其玄机。从谂禅师的“吃茶去”,目的不在茶,而是让人在日常极小的事物中体悟禅道。所以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佛教人士赵朴初先生曾说,“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意思是,口头拥有再多高僧的偈语,不如回观心性,对照修持,自得自悟,在吃茶中体悟玄机,参悟禅道。
“茶即禅”,茶叶的清淡之性与禅林的疏朗之风有相近之处,而品茶如参禅,饮茶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净化心境,故一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五灯会元》卷九说有一僧人问如宝禅师:“如何是和尚家风?”禅师答曰:“饭后三碗茶。”
茶“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口感,以及“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的功效,对于人们领悟佛学四谛之一的苦极有帮助。
佛教主静,而中国茶道四谛中的“静”深受这一主张影响,主张静方能达到心斋坐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境界。
佛法强调“放下”,中国茶道认为只有真正做到放下压力、释怀,才可以品出茶之真滋味。
茶道和佛学的结合,让茶道从技艺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茶道本质是从简单、平凡的生活中品悟出生活本质,参禅也是通过静思,从简凡中领悟人生的大道理。
3.茶道与道家思想
长生不老的思想是道家理念在中国茶道中的体现。道教渴望羽化成仙,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家思想发生联系。南朝梁著名的医药家、文学家陶弘景在《杂录》中指出:“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丹丘子为汉代‘仙人’,茶文化中最早的道家人物)黄君服之。”在此,饮茶与道家的“长生不老”观念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一起了。
茶人在品茶时,不仅讲究好茶、好器和好水,还讲究好的品茶环境、氛围和虚静的心境,表现在茶道中就是人对自然回归的渴望,正好迎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茶的清雅、洁净、天然,就如同人性中的虚、静、雅。《茶经》把茶事升华为一种艺术,将茶人的精神和自然统一起来,从炙茶、碾末、取火、选水,到煮茶、斟茶等,每一个环节都反映了茶人利用自然服务于自己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茶是上天赐给道家的琼浆玉露,他们饮茶不同于某些热衷于名利的世俗之人,而是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遁世的一大乐事。道家有贵生的思想,饮茶、品茗注重养生,对茶保健养生、怡情养生的作用非常重视。
正是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的精神之中,中国的茶人才有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才能领略到人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茶道精神的内涵
中国茶道精神的内涵,即茶道四谛,可以概括为“和、静、怡、真”四个字。其中,“和”是中国茶道的核心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则,“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身心享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1.和——核心灵魂
中国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寓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组成,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全普利万物。“和”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体现。《老子》中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庸》则认为“和者也,天下之达道”……这些思想体现在茶道中,成为茶道的核心灵魂。而茶道中的“和”贯穿在制茶、泡茶以及品茶过程中,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器具的和谐。
2.静——不二法则
品茶之心应是“虚静”,虚静既包括心灵世界的虚静,也包括外界环境的虚静。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即虚无之谓。天地万物都是从虚无而来,正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静源于虚,有虚才有静。庄子说:“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道家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修身养性、体悟人生的无上妙法,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空灵虚静的心境。有了这样的心境,无论在幽静清雅的山林间,还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都能品到一壶清雅的好茶。当你有了这样一颗“茶心”,就会觉得茶是有灵性的,泡开的茶舒张如落落君子,蜷缩似山中隐士,收如新月一勾,放则恣意不羁;深吸一口气,茶香氤氲,沁人心脾;轻品一口,味醇而微甘,回味香洌。静心凝神,细细领悟茶之色、香、味,在择器、选水、择伴、择境中体会茶道之美。只有进入虚静,心灵世界才能获得安宁,才能进入最高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乌龙茶茶艺表演中那道“焚香静凡心”就是给品茶者营造一个无比温馨祥和的氛围,让品茶者的心灵在静中显得空明,精神得以升华、净化,达到“天人合一”的“虚静”境界。
3.怡——身心享受
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古代的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富贵、附庸风雅;文人骚客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解腻、享受人生……每位茶人都有自己的茶道,但殊途同归,品茶均能给予他们生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怡然自得,这就是中国茶道中的“怡”。
4.真——终极追求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用的器具最好也是真陶、真瓷、真竹、真木,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对客人要心真、敬客真、说话真、心境真。
综合上述,中国的茶道将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乃是在饮茶、品茶中修炼身心,体悟人生。
乌龙茶茶艺表演之“焚香静凡心”
茶道美学
茶道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组成部分,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中国茶道美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讲究自然、淡泊、简约、含蓄之美中。
1.自然之美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茶道之中,使得中国茶道看重自然,讲究自然之美。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家学说的精髓,也是其本质所在。自然即不经雕饰,率真朴素。未经人化的自然是美的极致,平淡之中蕴含着不平淡,率真之中有真美在,这在茶道中体现为茶道环境设计以自然简约为主,在茶具的选用上力求自然。自然之美赋予了中国茶道美学以无限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2.淡泊之美
淡泊之美即不看重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生活,宛若和风微拂,隽永超逸,怡然自得。
道家大多归隐,不愿踏入仕途,相对于社会,更关注个人,重精神而不重外在,重玄想而不重务实。中国古代文人在艺术审美上也追求超脱的淡泊境界。这种清谈尚茶之风对中国茶道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淡泊之美成为中国茶道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简约之美
简约,简即简易,约即俭约。品茶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不仅仅是生理需要,更是文化需要。茶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产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品茶贵在简易、俭约,而非繁复、奢靡。自茶道产生以来,就以“简”“俭”为原则,排斥繁文缛节,不提倡复杂的操作步骤,展示给世人一种雅俗共赏之美。陆羽在《茶经》中也曾说到“茶性俭”,即茶宜简朴、平易,越是简朴平易的茶越值得品味,越能令人从中领悟到人生真谛。
4.含蓄之美
含蓄是指委婉而耐人寻味。含蓄的美学范畴最早是由唐代的司空图在其著作《诗品》中提出的。他形容含蓄之美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就茶道而言,含蓄之美在于“此时无声胜有声”。
中国茶道美学深受儒释道三家的美学思想影响,建立在文人的主体意识之上,同时也需要深入社会、自然,从虚静中感知和领悟审美主体。茶道之美是在实践中体会人生的情感,并在精神上升华。茶道实践是为了实现自我和情感的升华,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的范畴,是不含功利目的的。
激烈的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人际关系的疏离使得人们在生活中难免出现烦躁、懒惰、颓废等消极情绪,这时清静、进取、振作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茶简约、恬静、平和的特质恰好可以帮助人们消除负面情绪,茶道的淡泊、简约之美则可略却繁杂的庸扰,给人以心灵上的宁静,因而品茶成为人生旅途的栖息之所。茶香飘过,洗心涤烦,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