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屡次于赵军营垒前叫阵,赵军皆坚守不出。而在邯郸,赵王闻知廉颇坚壁不出、久拖不决,对其极为不满。这天朝会上,治粟内史奏赵王曰:“农事在即,而赵民多在前线,若继续拖延,今年粮食恐收成无几。且前线将士粮食消耗甚大,如今粮仓余粮已所剩无几。”
赵王问道:“粮仓余粮还能应付多久?”
治粟内史回禀道:“最多半月。”
赵王又问赵胜曰:“前线战事如何?”
赵胜答曰:“廉将军固守丹河以东,使秦军不能进。”
赵王说道:“若秦军不退,赵之大军岂非要困于前线,而不能回乡耕种。”
赵胜答曰:“确为如此。”
赵王怒道:“廉将军不知农事在即,急需农力乎?”
赵胜答道:“廉将军此举是为使赵国后方无忧。”
赵王说道:“届时误农事而使赵国饥荒,赵国亦忧也。”
这时赵禹站出来说道:“想我赵军善于野战,如今却坚壁而守,使我军失去主动权。依臣之见,应当主动出击,一举击溃秦军,也可解国内粮草之忧。”
赵奢已死,其子赵括继承其位,人称马服子,位列朝班。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赵括说道:“末将对赵将军之见深以为然。兵法有云:兵贵速胜,不贵久。而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赵军若再不主动出击,国家危矣。”
赵王说道:“善!就劳烦赵卿即日赶往前线,督促廉老将军尽快出阵迎敌。”
赵禹答曰:“臣遵命。”
赵胜又言:“禀大王,前线可速胜秦军固然可喜,若一时半会无法息战,而粮仓之粮短缺,大王还须早做打算。”
赵王谓赵胜曰:“平原君有何良策?”
赵胜答曰:“遣使向各国借粮,以备持久之战。”
赵王从之,乃遣赵胜入齐,请粮于齐王。齐王因昔日赵曾与乐毅之燕军合纵伐齐,而憎恨之,故而不借粮与赵。
谋臣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正中秦之计,而齐、燕之失计矣。且赵之于燕、齐,屏障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之瓮,烧焦之釜,十万火急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去为此,而为惜粮,则为国计者过矣。”即便如此,齐王依旧不听,赵胜只好往它国借粮。
至燕,因燕与秦交好,不借。而魏、韩、楚皆畏秦,亦不借。赵胜无奈,只好失望而归。
另外,赵禹至长平,谓廉颇曰:“大王命将军早日出战,以尽早息战。”
廉颇答曰:“秦军气势正盛,此时出兵,赵军难以取胜。须再等些时日,待秦军气衰之后,方可一举灭之。”
赵禹又言:“可农事在即,再不息战,恐误农事。”
廉颇说道:“再等一阵子,必可击溃秦军,便可令将士归田。”
赵禹说道:“可如今国内粮仓米粟已所剩无几,恐无力支撑久战。”
廉颇问道:“余粮还可支撑多久?”
赵禹答曰:“顶多半月。”
廉颇说道:“足矣!秦军粮道漫长,十日之后,秦军粮草必然短缺,即便不撤兵,士气也将锐减。届时便可出兵击溃之。”
赵禹疑虑,说道:“廉将军如此有把握?”
廉颇答曰:“老夫行军打仗几十载,如此料敌之术还是有的。”
赵禹无奈,只好回邯郸复命。赵王因借粮不成,甚为忧虑,又令赵禹再往长平,督促廉颇出战。如此三番五次,廉颇皆未从命,即便后来赵王责备于他。
而在咸阳,秦王得知秦赵两军于长平对峙,乃召集众臣及王言计议。于章台宫偏殿内,秦王谓众人曰:“如今秦赵两军交战于长平,对峙许久。诸位有何看法?”
范雎答曰:“秦军粮道远长于赵军,何不及早撤军,固守上党诸城,以防不测。”
白起则说道:“我军数战皆胜,士气正盛,岂可轻易退兵。”
范雎说道:“届时粮草不济,再议退兵,将为时晚矣。”
王言上前一步说道:“据我所知,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奖励耕战,又有巴蜀、陇西两大粮仓,可谓仓廪充实。相反,赵地薄人众,地处北方,虽疆域广阔而耕地有限。历来又农商并重,且其民俗急躁,仰利机而食,不事农桑,其农事远落后于秦。秦据此大利,竟忧我军粮草不济。依妇之见,赵军更该患其粮草。”
秦王说道:“武安夫人虽言之有理,然而秦军粮道漫长,也是隐患所在。”
王言说道:“秦之水利甚为便利,大王何不调集军民,对渭水和黄河加以疏通,以水道运送粮草。如此,秦军运粮将比赵军更快更捷。”
秦王深以为然,大喜,说道:“武安夫人不愧为凤鸣也,使寡人茅塞顿开。”
范雎则不以为然,说道:“如今秦之大军皆在前线,何来余兵疏通渠道?”
王言说道:“此役之胜负,关系到秦是否可一统六国,故而该做好背水一战之备。”
秦王说道:“此话怎样?”
王言回道:“大王可征召十五以上男子,一部分用来疏通渠道,一部分奔赴长平应战。”
范雎说道:“如此以来,若此役有所闪失,秦恐一蹶不振。”
王言说道:“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此谓立于不败之地。而倾举国之兵,又疏通水道,此二举是为秦军创造可胜之机,更可使秦军立于不败之地。”
范雎听到此,不得不对王言由衷叹服,内心琢磨着:“此人若为男子,今日秦相便是此人,而非自己。”范雎说道:“武安夫人不愧凤鸣也。”
秦王大笑曰:“范叔也有诚服之时。”
范雎说道:“臣所虑之事,皆被武安夫人一一解之,臣不得不服也。”
秦王又问王言道:“武安夫人还有何计,可再令秦军立于不败?”
王言思量片刻,答曰:“可遣一军绕至赵军后方,以骚扰其援军及粮道,从而使赵军尽早陷入困境。”
秦王说道:“此计可行。但寡人有一疑惑,还请武安夫人解答。”
王言拜辑说道:“请大王明言。”
秦王说道:“如今由王龁领长平之秦军,虽说两军处于对峙之态,然寡人仍不放心,欲尽快由武安君接替王龁之帅位也。不知可否?”
王言说道:“大王之忧,妇人可以理解,然若要取胜,武安君奔赴前线,为时尚早。”
范雎问道:“莫非武安夫人另有所谋?”
王言说道:“然也。但此时还不宜道出,合时宜之时,应侯自会知晓。”
秦王说道:“善!为求此役大胜,寡人亦亲赴河内督战。”
范雎说道:“大王此举必可使秦军士气大盛。”
于是,秦王下诏征调国内十五岁以上男子,并对应征者升爵一级。因此,秦国上下,男子响应积极,悉数应征。当然,魏丑夫因为曾受秦太后恩赐,可免于征召。而白卫则因符合条件,被征入伍。小锦闻之,甚为不安,哀求白卫勿往。
白卫对其说道:“此战关系秦之存亡,人人有责,我岂可逃避?”
小锦说道:“你身为武安君府管家,为何不可免役?”
白卫说道:“我无功无劳,故而不可免役也。且此行老爷替我做主,让我免于奔赴前线,只是到黄河疏通渠道,并无生命之危,请夫人放心。”
小锦说道:“你年事已高,还要干那粗重之活,岂能担之?”
白卫说道:“夫人此言差矣,此行我为监工,无须做粗重之活。”
小锦依然担忧,说道:“可黄河凶猛,若一时不慎,掉入河里,如何是好?”
白卫笑道:“夫人真是杞人忧天也。”
小锦说道:“非我杞人忧天,夫君此行着实令我内心不安。不如我去向老爷求情,让其免你劳役。”言毕,转身要走。
白卫忙拉住小锦,说道:“此事非老爷能做主也。且此次大王也亲赴河内督战,可谓上下一心,我怎可例外。”
小锦知已无法阻止,声泪俱下,抱住白卫说道:“那你给我听好,若遇敌军,尽快逃之,若遇险境,勿靠近之。”
白卫亦抱住小锦,说道:“是,是,是,谨遵夫人之命。”
另一边,白正响应号召,率领蓝田大营新兵,浩浩荡荡向河内出发。秦王亦随军奔赴河内郡。新兵屯扎于河内大营后,稍作修正,便分三军。一军留守河内,以作后备;一军北上上党,支援长平秦军;一军沿太行山东面绕行,插入赵国后方,以骚扰赵军援军及其粮运。
一切准备就绪,蓄势待发,所有秦军将士列于校场上,秦王则走上高台,面对全体将士,说道:“将士们:
今日,你们披甲执戈,是为大秦而战。忆我大秦,一百年前,国力衰微,动荡不稳,受尽它国欺辱,多少先烈为保疆土,血染沙场。今我大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已非当年之弱秦,而是可与天下诸侯争霸之强秦。然而,吾等应该居安思危,以史为鉴,时刻谨记,弱小便要挨打。那赵国无视我大秦,公然接收上党吏民所献之地,此举是欺我大秦。今日长平一役,是为壮我国威,更为开疆辟土,使大秦立于诸国之巅,大秦子民免遭它国之辱。
将士们,我以你们为荣。请紧握长枪,刺向敌军,让赵人后悔与我们兵戎相见,让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自豪,让大秦子民及战死的战友自豪!勇往直前!震慑神明!荣耀大秦!”
言毕,底下秦军紧握长戈,齐声呐喊道:“大秦万岁,大王万岁……”随后,各军各奔东西。
临行前,秦王来到白正跟前,先为他整理衣冠,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白都尉,此次你的任务是拦截赵之援军及其粮运,可谓凶险,却又极为重要。若能成功,可令我军早日战胜赵军。”
白正说道:“大王放心,末将必不辱命。”
秦王则说道:“看到你,仿佛就看到武安君年轻时身影。若能再出一位武安君如此将才,大秦之福也。”
白正说道:“末将从小便以武安君为榜样。”
秦王大喜,说道:“好!寡人在此静候白都尉凯旋。”
白正作辑道:“请大王静候佳音。”言毕,骑上马,率军踏出大营,向东北而去。
秦王随后又来到黄河边上,巡视水道疏通情况。此时,白卫正在指挥劳役搬运石块和沙袋。堤岸一带,人们有条不紊地劳作着。秦王率众人缓缓而来。白卫发现秦王,忙跪下叩首,说道:“大王万福!”堤岸上其他人听到大王驾临,忙放下手中之活,跪拜道:“大王万岁!”
秦王环视半周,说道:“诸位辛苦了,快请起。”
众人起身。白卫对众人喊道:“继续干活。”众人于是继续干活。
白卫来到秦王跟前,说道:“大王亲自来此慰问,乃万民之福也。”
秦王说道:“进展是否顺利?”秦王边走边问,白卫跟随其后。
白卫回道:“禀大王,一切顺利,只是偶有伤亡。”
秦王停下脚步,扭头看了白卫一眼,继续向前走,说道:“何故伤亡?”
白卫说道:“一者因一时疏忽,被大石压伤,二者因堤岸塌方,不慎落河。”
秦王说道:“应当小心防范。”
白卫说道:“因工事紧急,难以处处小心。”
秦王驻足,站在堤坝上,望着滚滚河水,说道:“对伤亡者登记造册,重金对其家人以安抚。”
白卫回道:“草民遵旨。”
秦王离开后第三天,白卫向往常一样于堤坝一带巡视。突然,一声巨响。众人纷纷跑向响声来处。只见堤坝一角塌陷,三人落入河里,随河流飘走。白卫立于堤坝上,望着落河者绝望的眼神,却爱莫能助。
白卫哀叹一声,向众人说道:“继续干活,尽快将缺口补上。”说完,正想转身离开,一个巨浪袭来,撞在刚刚塌方处,将前方堤坝底部击碎,上方堤坝随之倾塌。白卫恰巧站在此处堤坝,与另外三人一同落入河里,随波而流。河里,白卫奋力抓住岸沿。奈何河水湍急,还未等白卫抓稳,便将白卫冲向下游。白卫几经挣扎,奈何河流汹涌,很快便被淹没于河水之中,不见踪影。
秦王得知白卫身亡,极为心痛,对高让说道:“你回咸阳,将此消息告于武安君,并对白卫之子爵升三等。”
高让于是回到咸阳,至武安君府见白起。二人相互作辑。白起问道:“大人为何至此?不是该跟随在大王身边吗?”
高让说道:“府上白管家日前不慎落入黄河水中,尸骨无存。”
小锦恰巧在一旁听着,听到这话,哀痛欲绝,昏迷欲倒。王言忙上前扶住小锦,对白起说道:“你招呼内侍大人,我扶小锦进屋。”
高让将一切交代完毕之后,便离开白府。白起随后来到小锦屋内,王言正在照看小锦。而小锦躺于榻上,双眼紧闭,脸色发白。
白起说道:“当初以为做个监工,并无生命危险,却事与愿违。”
王言说道:“发生此事,谁也不想。夫君莫往心里去,该想想如何安慰小锦。”
白起说道:“当初小锦的小姐魏澜因我照看不周而死,如今小锦的夫君白卫亦因我安排失误而亡,我真不知如何面对小锦。”
王言说道:“夫君多心也。小锦一向视你如家人,且魏澜、白卫二人之死皆因意外,与你无关,小锦又为通情达理之人,怎会怪罪于你?”
白起说道:“即便如此,我仍心中有愧。”
这时小锦醒来,她睁开眼,紧紧握住王言的手,说道:“夫人,告诉小锦,刚刚内侍大人说的是假的。”
王言说道:“小锦你好好休息,不要多想。”
小锦声泪俱下,说道:“夫人快告诉我,一切都不是真的。”
王言未答,只是一只手紧握小锦,另一只手帮小锦擦拭泪水。
白起说道:“我必会替白管家好好照顾你们母子。”
这时,小锦突然起身,跪于白起跟前,哀求道:“请老爷帮白卫报仇。”
王言和白起听到此话,有些莫名其妙:白卫乃不慎落入,又该找何人报仇?白起扶起小锦,让其坐于榻上,说道:“小锦放心,我必会替你报仇。”
小锦继续说道:“定要歼灭赵军,替我家小姐和夫君报仇雪恨。”原来因赵人坐收上党,才使秦赵两国交战,而白卫才不得不被征召。因此,小锦视赵人为仇家。
王言从一旁抱住小锦,说道:“赵人作恶多端,必遭天谴。”
再说渠道经过一番疏通之后,秦军粮草源源不断地从渭水转黄河,运至河内,继而押至长平。秦军粮草供应充足,使其与赵军作战无后顾之忧。相反,赵国本余粮匮乏,加之白正不断对其粮道进行骚扰,赵军前线军粮紧缺。
廉颇闻知秦军以水道运粮,自知大事不妙,乃召来粮官,问曰:“军中粮草,还能用度多久?”
粮官支支吾吾说道:“不足三日。”
廉颇说道:“若节粮缩食,又可食几日?”
粮官说道:“三日已是节粮之后之用度。”
廉颇怒道:“再节。”
粮官说道:“不能再节了,将士不喂饱,恐难以杀敌。”
廉颇说道:“为何朝中粮草迟迟不到?”
粮官回道:“国中余粮本就不足,加之秦军常骚扰我军粮运,致使雪上加霜。”
廉颇听到此,怒摔手中竹卷,说道:“秦人欺人太甚也。”
这时,赵禹从邯郸赶来,入帐进见廉颇,说道:“粮草不济,就当大王求廉将军,请速速出兵,与秦军决一死战。”
廉颇说道:“老夫也想出战,然而此时出战,必遭惨败。”
赵禹说道:“若不出战,待粮草用尽,赵军自溃。”
廉颇说道:“若出战,赵必亡。若不出,仍有一线生机。”
赵禹问道:“还有何生机?”
廉颇反问道:“国中还有几日余粮?”
赵禹答曰:“如今全国上下,皆已缩衣节食,就连大王也进食有度,不敢铺张浪费。即便如此,国中余粮也只可使赵军用度五日。”
廉颇说道:“为何还未运来?”
赵禹说道:“前日我军粮道多次遭秦军阻截,损失惨重,故而眼下不敢运来。”
廉颇说道:“秦军集结于长平已超三十万,为何还有余兵袭击我军粮道?”
赵禹答道:“听闻秦王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至长平。”
廉颇说道:“看来秦军有备而来,大有灭赵之势。”
赵禹听此,大慌,说道:“那如何是好?”
廉颇回道:“你回去告诉大王,若要使赵国不亡,令其亦尽征年十五以上男子,来此与秦军决一死战。”
赵禹说道:“可如今粮草不济,又不断增兵,恐难以为继。”
廉颇说道:“大人放心,明日我便去歼灭骚扰我军粮运之敌兵。你回邯郸之后,尽可让大王运粮过来。”
赵禹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从之。
再说白正率军包抄赵军后方,其军一万,驻扎于深山野林中,再遣斥兵穿微服,于赵境各通往长平必经之路查探,一旦发现赵军援军或粮运,即刻回报白正。随后白正率大军对其援军、粮运进行骚扰,甚至阻截,使其到达不了长平。
这天,斥兵来报:“禀报将军,于壶口关发现赵军粮运。”
白正大喜,随即率兵五千,向壶口关进发。至壶口关道上,果见赵军运粮队伍,其粮车上装满鼓鼓的麻袋,约有百车,赵卒不过五百。
白正一声令下,五千秦兵向粮车袭去。喊声冲天,赵卒闻之,未及多想,便弃车而逃。秦军来到粮车旁,见赵卒逃远,便下令不追。秦兵望着粮车,个个笑容满面。白正下令道:“押着粮车撤,今日又可饱餐一顿。”这时,有一秦兵,欲上前推车,其枪头不小心插破麻袋。而破口处露出来的非粟米,而是干草。此秦卒大喊道:“上当矣!此非粮草。”
听到这话,秦兵纷纷扎破麻袋,果然麻袋内所装皆是干草。白正亦下马,拔刀割破一袋,也是干草。白正大怒,用力推了一把粮车。很快,他意识到中计,大喊:“快撤。”
只见此时廉颇亲率三万赵军,从四面八方冲出。秦兵无路可逃,被团团围住。白卫见状,大喊:“兄弟们,随我冲出去。”廉颇则喊道:“给我杀。”于是两军短兵相接,秦军被围在圈内,几经突围,皆未能出,同时也伤亡惨重。无奈,秦军只得再聚在一起,围成一圈,背面相靠,正面向敌,伺机寻找突破口。
这时,白卫发现左前方赵卒稀疏,下令道:“兄弟们,跟我来。”言毕,白卫及大队秦兵向左前方冲去。廉颇长枪一举,左前方赵卒散开,其后面几排赵卒,手持弓箭,瞄向秦军,射箭而出。秦兵来不及躲避,倒下大半。白卫用长刀挡开弓箭,但还是被射中右肩。随后秦军又再次被赵军围住,这时秦兵已不足百人。
廉颇又率五百精锐冲进秦军,将其打散,随后一一击毙。廉颇再冲向白卫,提枪向白卫左胸膛刺去。白卫举刀挡之,无奈自己左肩中箭,无力推开长枪,来枪正中其胸口,摔下战马而亡。
混乱中,有十几名秦兵从包围圈中逃脱,一路逃回营地。殊不知廉颇已遣小队,在逃兵身后秘密跟随。随后小队什长回报廉颇:“启禀将军,已发现秦军营地。”
廉颇问道:“营地约有秦兵多少?”
什长答曰:“约莫五千。”
廉颇说道:“善!全体将士随我来。”而后廉颇率两万余赵卒,杀向秦军位于野林中之营地。
秦兵猝不及防,惊慌失措,四下逃散,一半被赵军击毙,一半侥幸逃回长平秦军大营。
秦兵逃回大营后,将赵国后方发生之事告知王龁。王龁讶异,哀叹道:“不曾想竟然被赵军扳回一城。”
司马梗说道:“是否再分一军继续阻截赵军粮运?”
王龁思虑片刻,说道:“我看不必也。斥兵来报,赵国粮仓也仅剩三日用度。且赵军此计可用一次,也会用第二次。”
司马梗又言:“白正将军乃武安君同村,今战死沙场,不知如何向其交代?”
王龁回道:“战场之上,死伤难免,如实禀报便是。”
至此,赵军粮运已无后顾之忧。而赵禹将廉颇之意告于赵王。赵王不知如何是好,乃召众臣商议。赵王谓众臣曰:“廉老将军欲寡人将三日余粮送至长平,可如今粮道常被秦军骚扰。”
赵胜站出来说道:“禀大王,我府上门客清晨向我回报,廉老将军已将赵国后方秦军歼灭,粮运已无后顾之忧。”
赵王大喜,说道:“善!即日派军押运粮草。”
赵禹站出来说道:“廉老将军还说,赵国若想度过此劫,须尽征年十五以上男子,到长平与秦军决一雌雄。”
赵胜说道:“此事万万不可,如今农忙,男丁已多数调往长平,今再尽遣年十五以上男子奔赴长平,国内恐无劳力耕作,来年将闹饥荒。”
赵王问众臣道:“诸位又以为如何?”
赵豹回道:“如今廉老将军所设防线,坚不可摧,依臣之意,可无须增兵。”
赵括则不以为然,站出来说道:“依末将之见,则恰恰相反。继续坚守,只会空耗国力,何不倾出国力,一战将秦军击溃。”
赵豹说道:“马服子从何得知,出战我军必胜?”
赵括答道:“秦若使武安君为将,尚须筹划;而王龁新为秦将,不足道矣。廉老将军久经沙场,若能出击迎敌,必能胜之。就如平原君方才所言,廉老将军一出阵,便能击溃秦军。足见赵军胜过秦军也。”
赵王深以为然,但还是说道:“可如今廉老将军坚壁不出,即便继续征兵,也无济于事。”
赵括请命道:“臣愿替廉老将军打此战,出兵击溃秦军。”
赵豹站出来反对道:“此役关系甚大,马服子未曾领兵打战,我看不可。”
赵括说道:“末将少习兵法,常与父亲谈论,父亲也未能胜于我。”
赵豹说道:“只是探讨,还是无实战经验。”
赵王则说道:“兹事体大,征调年十五男子一事,日后再议。”随后退朝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