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2

Preface2

两年9易其稿,只为一颗初心、一部精品

在近 3 万名用户参与调研、数十位专家参与评审、两年内修改了 9次之后,本书终于付梓。

在这两年内,编委会成员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抽出时间见面沟通,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雕琢。其间,内容大纲跟随人工智能、区块链的技术变迁,以及信用联盟从8家试点机构发展到成立百行征信,数易其稿……

我们无数次想放弃,又无数次坚持了下来。

想起了2016年刚到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工作的时候,在日常和用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了他们遇到的各类问题:

“我想贷款买房子,需要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应该怎么查?”

“我的芝麻分为什么不涨?到底是根据什么算出来的?”

“借呗、花呗开通了,为什么额度这么低?”

“我是信用白户,信用是不是一定很好?”

想起了一名因为网络诈骗而损失了一年学费、痛不欲生的用户。

想起了一位对高利贷没有概念,导致债台高筑后留下遗书要跳楼,我们协助当地警方在楼顶劝下的用户。

想起了因为轻信别人而轻易担保,结果自己搭进去一套房子的一位大爷。

当然,也有更多的用户分享了他们遇到的来自陌生人的信任与温暖。

作为以传播信用知识为己任的我们,原以为市场上有很多关于信用教育的书籍,可以推荐给用户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但遍历市场上的书籍之后,发现它们存在着两个极端。第一,关于征信的常识,大部分还停留在十年前的传统征信时代,和当前市场体系不匹配;第二,过于学术性和前沿性的信用教育书籍,非专业用户看不懂。

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又能为广大用户做些什么?这是芝麻信用很多同事的共同心声。“出一本结合用户自身案例的信用类普及教育读物?”有一天,我和同事、领导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赞同。

随后,我就和身边的领导、同事以及合作的信用机构,行业内的信用达人聊思路与可行性,如真爱梦想公益基金、生活号“信青年”的运营方全国大学生信用大使联盟等。

虽然我们曾经写过十来页关于信用类知识的电子书,但纸质图书怎么做大家都没有经验。我们有很多理论知识、用户场景素材,如何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大家心里都没有谱。再后来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刘编辑找到我们,因为同样的初心与使命,大家走到了一起。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在一家咖啡厅里整整坐了两天,才梳理出内容大纲、知识框架图以及用户遇到的疑难问题、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等。

然后群策群力组织内容,等一个月后我把大家分头编写的内容汇总整理时,发现竟达17万字之多,但很多都是和主题看上去相符合但实际似是而非的文章罗列,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别说读者不喜欢读,我自己都看不下去。最终,这一稿中只保留了不到7000字的案例素材。

编写第二稿时我吸取教训,重新梳理知识点和框架图就花费了近1个月时间,然后根据个人特长进行严密分工,并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快速迭代:银行信用卡中心出身的负责信用卡方面的内容,征信中心出来的负责征信报告的内容,用户运营出来的负责搜集并整理用户遇到的问题和故事……

如此两个月后拿到第二稿,虽比第一稿好了很多,但还是感觉不理想。怎么协调用户案例和专业性的问题,又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循环往复 5 次,和出版社沟通以后,觉得还是不符合读者的需求。又遍历与搜寻了无数次的答案,最终回归到原先的主题:基于用户的问题,编纂一本高质量的互联网信用普及类教育读物。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朋友由于工作压力而离开,也有人抱着初心加入。当我每次把最新的稿件交给出版社后,编辑很快就从出版的角度,给了新的反馈和建议,直至目前这个版本。

因为工作原因,我们所有人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编写的,所以周末和每天早起晚睡的这些“边角料”时间,成了写稿的黄金期。

在反复的修改校正中,两年时间一晃而过。现在再看第9稿,精心筛选的几十个案例既涵盖了大多数用户的常见问题与需求,也最大限度地将当前最新的国家方针政策、科技前沿发展等知识融入其中,让读者既能了解当前的状态,也可以洞悉未来趋势。可以说,与第1稿相比有天壤之别。

感谢本书编委会的各位同事、领导,和近3万名参与调研、分享的用户,也感谢北京市经信委、苏州市经信委、杭州市信用办等机构的供稿,以及大力支持与协作。

即使经过了这么多次的修改,以及后期数十位专家的修订、评审,但书中可能还存在着我们没有关注到的问题及疏漏之处。在此,欢迎大家积极批评指正。

我们也认为,这本书仅仅是一次抛砖引玉,以期让更多的用户、专业人士、机构和同行都能投入到信用教育之中,给我国的信用经济建设添砖加瓦,为下一次的经济腾飞奠定坚实的信用基础。

初心不改,社会担当。既然认准了这件对社会、对用户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相信一步步地走下去,总能到达目的地!

芝麻信用C端运营 纪森森

2018年6月30日于蚂蚁金服Z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