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安康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1度42分至33度50分,东经108度零58秒至110度12分之间,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汉江由西向东横贯,是汉江上游和秦巴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总面积23391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11.4%。在行政区域上,北与西安、商洛市毗连,西与汉中市为邻,东与湖北省接壤,南与四川省和重庆市相连,史称“秦头楚尾”。

安康古为所谓“群夷”聚集之地。商周为庸,秦初属楚,战国后其改属秦,秦设西城县,属汉中郡。其后又有魏兴郡(魏)、汉南郡(唐)之称。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改为兴安州。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设兴安府,领六县。辛亥革命后,废府设道,保留县制,废兴安府,安康隶属汉中道,在清代六县基础上,增设四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废道,县直属于省,二十四年(1935)设陕西省第五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0县。

秦巴山区腹地的安康,由于长期封建割据,地主阶级的剥削残酷,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工业不发达,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小缫丝厂、纺织厂、小土陶瓷厂、小煤窑和小型手工作坊。虽有汉江可以东达武汉,但没有大宗物产外运交换,当地所需的食盐、布匹等最基本的生活日用品,靠本地的漆(类)、麻、五倍子、桐油、茶以及药材、牛羊皮、土纸等土特产交换而得。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特大,商业萧条,形成“斗米换斤盐”、“升米换苗针”的窘迫状况。广大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生活来源,但由于耕地贫瘠,多为“挂牌地”,加之“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田地所产,不足以糊口”,且深受封建地方豪绅盘剥。

近代以来,安康人民不断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明末,饥民高举抗暴义旗,攻关夺寨;李自成、张献忠率义军进入安康后,饥民归附,声震三秦;清乾隆末年,白莲教传入安康,教民揭竿而起,斩官夺城;同治年太平天国革命军一部转战陕南,与安康白莲教义军会师,驰骋汉江南北。辛亥革命初期,平利县洛河地区江湖会竖起“兴汉灭洋”旗帜,进行反洋教斗争;安康哥老会举行起义,横扫安康新旧两城,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基石。辛亥革命胜利后,安康地区的一些进步青年,纷纷外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9年,石泉、汉阴、镇坪县在北京求学或谋生的青年,参加了“五四运动”。他们将传播反帝反封建和新文化知识的书刊寄回安康,使安康人民特别是青年受到启蒙教育。

辛亥革命后,安康为北洋军阀所控制,大小军阀割据一方,鱼肉百姓。为了维持和巩固其割据一方的统治地位,军阀集团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扩充其统治体系。这种黑暗统治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发展到了极点。地方政府和军队滥派各种捐、税、费,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的苦难深渊之中。据史料记载,安康境内人口,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的136万余人,锐减到公元1923年的108万余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也为安康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一些在外读书或谋生的安康志士,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曾参加“二七”大罢工、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党代表、平利县籍的廖乾五,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此期间,反抗直系军阀的抗暴斗争遍及安康各县。汉阴县神团、旬阳县红枪会、平利县同心会、石泉县团练等农民武装斗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盘踞安康的直系军阀吴新田的反动势力,展现了安康人民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7年10月,中共陕西省委在汉中建立中共陕南特别委员会,领导汉中、安康两地区的土地革命斗争。1931年,中共陕南特委和中共陕西省委先后派王燮、梁布鲁、李自靖(李茂堂)、陈子敬等到安康开辟建党工作。1932年5月,建立中共在安康地区的第一个组织——中共安康特别委员会,标志着革命之火在安康传递,党的领导在安康发展。1932年12月,红三军途经安康,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性质、政治主张,受到安康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援。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经汉中进入川北,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5月,中共陕南特委派王辛德到安康,在安绥军中建立了中共安康军特支。1934年2月,军特支发动安康武装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简称“红一纵队”),在安康地区点燃了武装斗争火炬。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入陕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红军到安康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一度解放宁陕县城。8月,红二十五军北上陕北苏区后,新组建的中共鄂豫陕特委(亦称中共陕南特委)和红七十四师,仍在宁陕、旬阳、汉阴、石泉、安康县等地广大区域内继续坚持扩大武装斗争。同年12月,中共鄂豫陕特委在宁陕县四亩地建立宁(陕)佛(坪)工委和宁陕县土地委员会。1935年12月,何继周领导陕警备第二旅四团一个连在长安县引驾回起义,挺进秦岭山区,成立陕南游击纵队,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6月,接受中共西北特支领导,成立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和红七十四师协同作战,为坚持和发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陕西省委于1938年3月派王力到安康,在兴安师范学校发展首批党员,建立中共兴安师范支部。4月,国立第四中学原名国立陕西中学(简称“陕中”,是1938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为安置华北沦陷区流亡学生而设立的一所中学),由西安迁至安康,5月1日正式开学,有学生300余人。该校数名中共党员和一批民先队员随校到安康,进一步加强了安康抗日救亡工作和党的力量。6月,建立中共陕西东南工作委员会,有计划地把党的工作从安康县扩展到全区各县。11月,中共陕东南工委终止工作。12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成立中共安康地方委员会。到1939年底,先后建立了中共安康县委员会和中共石泉、旬阳、岚皋三个县工委,以及直属中共宁陕县四亩地支部。1941年2月后,为贯彻执行党的隐蔽精干方针,中共安康各级组织终止公开活动。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以及红二十五军北上后组建的中共陕南特委和红七十四师,由中共西北特支领导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转战安康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党的组织、苏维埃政权,宣传党的思想和主张,播撒革命火种,为中共安康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共安康组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壮大,在环境恶劣、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仍坚持在白色恐怖和严厉统治下开展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组织起义和兵变,力图组建自己的革命武装,虽然大都失败了,但是,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培养了一批经受斗争考验的干部,积累了经验,唤起了民众的革命意识和斗争精神,为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在陕西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进攻中原解放区。1946年7月,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转战陕南地区,南路突围部队转战鄂西北地区,分别开辟豫鄂陕根据地和鄂西北根据地,建立中共豫鄂陕边区委员会和中共鄂西北委员会,以及相应的政权军事组织。中共豫鄂陕边区委员会将根据地划分为五个分区,建立五个中共地委。8月,中共豫鄂陕边区第一地委在镇安县七里峡建立中共镇(安)郧(西)旬(阳)工委和政权军事组织,下辖安康地区的旬阳、白河两县部分乡镇。9月,中共豫鄂陕边区第五地委在宁陕县东江口地区建立后,10月建立中共东江口中心县委和政权军事组织,在宁陕等县开辟根据地。中原军区南路突围部队,7月30日解放镇坪县城。8月,中共鄂西北委员会将鄂西北划分为五个分区,建立五个地委。第一地委在湖北省竹山县田家坝建立后,下辖中共白(河)竹(溪)平(利)中心县委和军事组织,在白河、平利、镇坪和湖北竹溪等县毗邻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47年3月,在中共陕西工委指导下,在白河县卡子乡建立了跨省界的中共陕西(陕鄂)边界工作委员会,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开展统战工作。1947年8月,太岳军区第四、第九纵队和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组成太岳兵团,南渡黄河,挺进中原,开辟豫陕鄂解放区。9月下旬,四纵队十二旅和三十八军十七师、教导团进入陕南。12月在安康地区的旬阳县、商洛地区的山阳县、湖北省的郧西县结合部设立上关县,建立党政军等组织。1948年4月上、中旬,十二旅解放白河、旬阳县城,建立中共白河县委和中共旬阳县委。随着解放区的扩大,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将豫陕鄂解放区划分为豫西和陕南两个解放区。1948年6月7日,建立中共陕南区委员会和政权军事组织。1949年5月1日,在陕南军区部队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兼陕南军区)。5月12日,经中共中央中原局批准,中共安康地委、安康专员公署在湖北省郧县正式建立。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陕南区安康军分区也在郧县建立。接着,相继建立平利、旬阳、岚皋、紫阳、安康、汉阴、石泉、宁陕、镇坪等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中共安康市委、市人民政府,中共白河县委也由中共两郧地委领导划归中共安康地委领导。5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和安康军分区部队,向安康全区进军。11月27日解放安康县城,中共安康地委、安康专员公署、安康军分区进驻安康县城。汉阴、岚皋、紫阳、石泉、宁陕、镇坪等县也在短期内相继解放。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军区转战陕南地区和鄂西北地区,同时开辟了豫鄂陕根据地和鄂西北根据地,建立了党、政、军组织;中共陕西工委建立了中共陕西(陕鄂)边界工委;太岳兵团挺进中原,创建豫陕鄂根据地,成立中共豫陕鄂边区委员会。中共安康组织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活动,组织生产,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发展地方人民武装,配合中原军区作战,巩固和扩大解放区;同时积极开辟第二战线,进行统战和“策反”工作,为安康全境解放和中国革命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安康组织自1927年到1949年5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创建、发展、壮大的过程,在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统治和镇压下,经受了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视死如归,坚守革命理想和信念,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坚持为党工作,为人民解放而不懈努力奋斗,留下了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