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

有扈氏相关历史问题辨正

申超

(西安交通大学 历史文化研究所 讲师)


关于有扈氏,文献多有记载,例如《尚书》就记载有扈氏不服启的统治,在甘地与夏启的部队大战。启为了击败有扈氏,特地作《甘誓》来鼓舞士气,指责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违背天命。启宣称武力行动是奉天意而行,许诺如果战胜就有封赏,战败则实行严厉惩罚,最终打败了有扈氏。《尚书·甘誓》的主要内容在夏王朝作为重要祖训口耳相传,其成篇年代大概在殷商时期。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M].中华书局,2005:873.夏启称有扈不从天命,上天派夏启惩罚有扈氏,以此来彰显讨伐有扈战役的正义性。

《尚书·甘誓》涉及有扈氏族的相关史事,历来是千百年来很多学者所关注的热点,可谓聚讼纷纭。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众多学者纷纷撰文讨论,取得很多成果,如郑杰祥先生《“甘”地辨》,金景芳郑杰祥:“甘”地辨.中国史研究,1982(2).、吕绍刚先生《甘誓浅说》金景芳,吕绍刚.甘誓浅说 [J].社会科学战线,1993(2).,李民先生《〈尚书·甘誓〉所反映的夏初社会》李民:《尚书·甘誓》所反映的夏初社会 [J].河南文博通讯,1979(4).,王琳先生《夏代有扈氏历史地理问题考辨》王琳.夏代有扈氏历史地理问题考辨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1).,秦草先生《中国文明时代诞生的阵痛——夏启与有扈氏“甘之战”刍议》秦草.中国文明时代诞生的阵痛——夏启与有扈氏“甘之战”刍议 [J].唐都学刊,2011(3).等等,使得有扈氏的相关历史事实变得比较清晰。在此基础上,还是有些问题需要继续深入。

学界对于有扈氏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有扈氏的居住地、有扈氏反抗的是禹还是启、有扈氏失败的原因等,现对此诸多问题分别讨论如下。

一、有扈氏的居住地

关于有扈氏的地望,主要存在以下诸说:

第一,西安西南户县。史记三家注引《地理志》认为扶风县鄠是扈国。张守节进一步依据《训纂》云户、扈、鄠三字属于古今字不同。司马迁.史记 [M].中华书局,1959:84.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马融曰:“甘,水名。在今鄠县。”《汉书·地理志》明确指出右扶风的鄠县为古扈国所在,有扈谷甘亭,夏启所伐。班固.汉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62:1547.王先谦、王念孙、吴卓信也认为鄠县夏为扈国,殷为崇国,周为丰邑,秦改鄠,汉置县。施之勉.汉书集释 [M].三民书局,2003:2730-2731.《说文·邑部》:“鄠,右扶风县也。扈,夏后同姓所封战于甘者。在鄠,有扈谷甘亭。”段注:“五观与扈,皆夏同姓也。夏之有扈,在汉之鄠县也。鄠即扈。”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 [M].凤凰出版社,2007:503.《水经·渭水注》:“渭水又东合甘水,水出南山甘谷……夕夏启伐有扈,作誓于是亭。故马融曰:甘,有扈南郊地名也。”詹子庆先生赞同汉人旧注的意见,有扈氏活动中心在陕西户县一带。詹子庆先生认为有扈氏的活动中心在户县一带。詹子庆.夏史与夏代文明 [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03.秦草先生也认为有扈氏活动在陕西户县附近。秦草.中国文明时代诞生的阵痛——夏启与有扈氏“甘之战”刍议 [J].唐都学刊,2011(3).

第二,河南境内。有学者认为夏代有扈氏故地是甲骨文中“雇”,在今郑州北黄河北岸的原武一代。甘地在今洛阳西南。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 [M].中华书局,2005:868.郑杰祥先生认为有扈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甘地为有扈氏的南郊,应为郑州市以西古荥甘之泽或甘水沿岸。郑杰祥.“甘”地辨 [J].中国史研究,1982(2).杨栋、刘书惠先生认为甘地位于洛阳一带,禹、启均曾讨伐有扈氏。杨栋,刘书惠.《甘誓》与禹伐有扈传说 [J].兰台世界,2014(11).王琳先生指出扈应当是在今河南新乡原阳县原武镇西北。王琳.夏代有扈氏历史地理问题考辨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1).

笔者认为当从户县说。传世文献多记有扈氏居住地在户县一代,不当轻易否定。学者将有扈与甲骨文中的“雇”联系起来并不妥当。学者将扈当作雇的一个依据是扈与夏互为异姓。《世本》:“有扈,姒姓。夏禹之后。”说明有扈氏与夏同属姒姓。《左传》昭公元年:“赵孟闻之,……乃请诸楚曰:‘鲁虽有罪,其执事不辟难,畏威而敬命矣。子若免之,以劝左右可也。若子之群吏处不辟污,出不逃难,其何患之有?患之所生,污而不治,难而不守,所由来也。能是二者,又何患焉?不靖其能,其谁从之?鲁叔孙豹可谓能矣,请免之以靖能者。子会而赦有罪,又赏其贤,诸侯其谁不欣焉望楚而归之,视远如迩?疆埸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王伯之令也,引其封疆,而树之官。举之表旗,而著之制令。过则有刑,犹不可壹。于是乎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子其图之!’固请诸楚,楚人许之,乃免叔孙。”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M].中华书局,1990:1205—1207.学者认为今按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因姺、邳对商是异姓,徐、奄于周是异姓,因此观、扈也应当是异姓。其实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赵孟说这段话的目的是为鲁国的叔孙求情,所举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赵孟只是说明赏罚有度的主旨,并非重点强调异姓与同姓。这样有学者将甲骨文中的“雇”与有扈氏联系起来显然存在矛盾。王琳先生也认为夏与有扈氏为同姓王琳.夏代有扈氏历史地理问题考辨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1).,郑杰祥先生亦认为有扈氏属于姒姓,不过他指出有扈氏居东夷故地而称为有扈氏,此说可商。《史记》三家注、《汉书·地理志》及《水经·渭水注》均肯定有扈氏故地位于陕西,其言必有据,因此有扈氏故地在陕西户县一带的可能性更大。

二、伐有扈的是禹还是启

目前根据文献记载,关于讨伐有扈氏的统帅有两种说法:

第一,启伐有扈氏。《书序》:“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 [M].中华书局,1980:155.《史记·夏本纪》:“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天下咸朝。”司马迁.史记 [M].中华书局,1959:84.《淮南子·齐俗训》高诱注:“以尧舜举贤,禹独与子,故伐启。”《吕氏春秋·先己》:“夏后启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期年而有扈氏服。”《国语·楚语上》:“启有五观。”

第二,禹伐有扈氏。《吕氏春秋·召类》:“禹攻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墨子·明鬼下》引《禹誓》:“大战于甘……是以赏于祖而戮于社。”

笔者认为应当从《史记》的说法,《国语·楚语》明确指出启有五观,而《左传》昭公元年则将观、扈并列,说明两者很可能是属于同一时期。李民先生认为有扈氏居住在陕西中部与东部,与夏王朝之间也许再夹杂一些其他部落,但基本上与夏接壤。它向东发展就会遇到夏的阻力,而夏向西发展也会受到它的阻挠。并推测客省庄二期文化就是有扈氏文化。李民.《尚书·甘誓》所反映的夏初社会 [J].河南文博通讯,1979(4).禹通过治水积累了巨大的权威力量,深得百姓的拥护,有扈氏恐怕不会在禹统治时期寻衅。较为可能的是在启打破常规,破坏继承制的时候,造成局势的动荡,这时有扈氏乘机反对夏的统治。

三、有扈氏失败的历史原因

对于有扈氏反抗夏启的评价,古人多有论及者。例如《淮南子·齐俗训》:“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这是说有扈氏虽然在道义上正确,却不知时宜。而《孟子·万章上》记载万章对禹传子产生质疑:“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而孟子认为禹、启相承是上天的意志体现,非人力所能为:“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 [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56-259.孟子巧妙地将难题归结于天意的选择,实际上是回避了万章关于禹、启相继产生的道义矛盾,这也说明儒家正在逐渐抛弃禅让学说。

郑杰祥先生认为有扈氏与启的斗争是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冲突体现,有扈氏企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旧的制度,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郑杰祥.夏史初探 [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114.王和先生认为有夏部族在姒姓部族中可能不是最强大的一个部族,或虽然曾经是最强大的部族,但后来地位有所下降。特别是鲧的被杀,暗示着有夏氏和禹的家族在这场与有虞氏的斗争中曾经大伤元气。由于禹的个人威信,以及后来继舜成为酋邦的最高首领,有夏氏部族也随之兴盛,成为姒姓部族中迅速崛起的强支。但这种迅速崛起的暴发地位并未得到所有姒姓部族的认可。在禹去世之后,有扈氏就起来挑战启的统治地位。徐元诰.国语集解 [M].中华书局,2002:202.

在学界前辈的研究基础上,笔者认为有扈氏与夏的斗争实质是地方反对夏进行中央集权的斗争。理由如下:

第一,夏在禹的领导下实力不断扩张,禹的权力不断加大,诛杀防风氏首领就是一个体现。《国语·鲁语下》:“仲尼曰:‘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据孔子之言,大禹仅凭防风氏迟到就将其诛杀,其个人权威已经十分巨大。大禹还曾有涂山之盟,《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M].中华书局,1990:1642.说明禹已经可以经常召集诸侯会盟,虽然这种控制不像商周那样紧密,但无疑已经拥有事实上的领导地位。启继承禹的职位后,继续扩大自己的权力,《古本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上博简《容成氏》:“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76.《古本竹书纪年》:“启二十五年,征西河。”徐中舒先生认为西河指晋南地区。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31.启甚至在《甘誓》中可以将下属任意杀死或变为奴隶。这种中央集权的倾向属于新的政策,恐怕并非所有部族都能接受这种方式,有扈氏的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地方对中央的抵制。《逸周书·史记》:“有夏之方兴也,扈氏弱而不恭,身死国亡。”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952.尽管有扈氏的反抗失败,但夏朝的统治并未因此就一劳永逸。

第二,夏朝经过启、太康时期就出现一度丧失对方国联盟的控制权,这也是夏王肆意扩张自己权力,忽视其他方国利益的一种恶果。《逸周书·尝麦》:“昔在殷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思正夏略。”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 [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736-737.卢文弨云:“殷当作夏。”可从。《楚辞·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内,作《五子之歌》。”《左传·襄公四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群石,因夏民以代夏政。”羿以东夷的力量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夏民”,可以说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王和先生认为“因夏民以代夏政”的“夏人”绝不是指夏部族的平民或下层族众,而只能是以有夏氏太康为最高首领的部落联合体的其他部族。王和.中国早期国家史话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1.

第三,少康中兴的成功说明夏的统治重新得到稳固,中央集权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得到方国的认可,才能使夏继续控制联盟。《左传·哀公元年》:“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鄠,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枢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M].中华书局,1990:1605-1606.据此推断,少康之所以能够复兴夏朝,与其政策的及时调整大有关系。上敬天命、下抚其众,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加之合理的斗争策略,这恐怕才是少康中兴的原因所在。

结语

有扈氏主要活动于陕西户县一带,因为反抗夏的统治被启出兵征服,实质是其他部族反抗夏王朝集权政策的缩影。夏朝直到少康时期才逐渐将政权稳定下来。少康中兴的成功说明夏的统治重新得到稳固,中央集权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得到方国的认可,才能使夏继续控制联盟。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