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当今时代,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应对挑战,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等各种学术思潮、社会运动、政府行动和市场探索。人类对工业文明的模式及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进行反思,重新审视与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探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所作出的战略创新与率先实践,其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的核心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即“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检验,“两山论”日臻成熟,并被写进了中央文件。[72]“两山论”成为指导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本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指的是优质的生态环境,以及与优质生态环境关联的生态产品,“金山银山”代表着经济收入,以及与收入和增长水平关联的民生福祉。因此“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从本质上指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范畴。如何看待、协调和统一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73]。这是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概括,指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导向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同时也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要发展,生态环境要保护。当今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74]

发展是硬道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从整体上维护人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亘古不变的主题,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同阶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转换形态不同而已。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75]“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在。”[76]因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两者都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可偏颇。

我们通常讲,衣食住行,这是人类生存的四大基本需要。怎样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如何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就要归结到社会产品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流通和如何分配的问题。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一直致力追求的目标。因此说,发展是第一位的,但理解什么是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发展,则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和正确行动的关键。世界上没有可以凭空变出金银财宝的聚宝盆、摇钱树,会开饭的桌子也只能出现在童话里。财富从哪里来?古人讲,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马克思唯物史观始终认为,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是通过人类的辛勤劳动,从大自然中创造而来。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中,不断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类谋利益,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追求和侧重不同的需求,但不管在什么发展阶段,坚持发展要务不能动摇,离开了发展,什么事情都无从谈起。这对饱受磨难的近现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如此。由于贫穷落后,中华民族近现代史所承受的磨难和发展的艰辛让每一个中国人刻骨铭心,对发展的渴求尤其迫切。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成为主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坚韧、智慧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令人赞叹的“中国奇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为例,1953—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122倍,年均增长8.2%。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居世界第十位。改革开放以来,GDP年均增长9.8%,增长速度和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均超过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韩国。GDP连续跃上新台阶,1986年超过1万亿元;1991年超过2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2010年达到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达到568845亿元,占全球GDP比重达到12.3%。我国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2013年的41908元(约合6767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划分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迈进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毁山开矿、填塘建厂、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效益、匆匆上马“两高一低”项目现象普遍;经济增长过快相伴而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还很突出。但总体看,这个时期,恰恰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阶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77]

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声音和实践导向。然而,不论是绿色、低碳还是循环,抑或是生态,都是为了发展。发展在当代中国,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78]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金山银山的根本来源,绿水青山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的基础,必须坚决守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79]警示我们控制好人的贪婪,对大自然始终怀持敬畏之心,要懂得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阐明了造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矛盾对立的深层因素,就在于单向度、主客对立的错误思维方式和线性发展方式。

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从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考虑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边界。一味地开发或者毁灭性地利用自然资源,我们将失去那些尚未被市场认可的自然资源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最终人类的发展也将难以为继。

当前,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的是发展中的保护,既不是要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不是继续工业文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发展模式,而是要达到包括生态价值在内的经济、生态、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谋求可持续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80],这需要我们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绿色发展”,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放在突出的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齐头并进,让群众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的同时,感受到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从而全方位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理念,是对发展内涵的再认识,亦是对旧有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反思,坚定了中国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选择。这一论断充满了生态学方法[81]的理念,创新性地应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点论和系统论的思维方法,明确了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护是评判发展路线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引领一个新的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

二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个对立统一的问题同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82]一旦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必须毫不犹豫地把保护生态放在首位,而绝不可再走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的老路。这些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加强环境保护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也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在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里,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通过人类的活动耦合成为复合的生态系统,即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人类的经济活动受到自然生态系统容量的限制,而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又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每个系统既独立又开放,既有自身运行规律,又受其他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只有当各个系统彼此适应,输入输出总体对等的时候,整个复合生态系统才能达到平衡,才能稳定、持续地良性循环下去。在常规的经济增长分析中,环境因素虽然一直没有明确纳入投入产出的分析内容[83],但环境对经济系统的制约始终存在。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消耗速率超越资源的更新速率,废弃物的排放超出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的时候,环境问题逐渐尖锐和凸显。当技术进步仍不能保证经济发展处于环境可承载的负荷范围时,环境提供资源的能力不再是呈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表达的退化[84],而是完全丧失其生产和再生产的能力。届时,生态系统平衡遭受破坏,即使花大力气进行修复,也很难恢复原有生态,这即是所谓“环境的不可逆性”。

在这方面,我国古人有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国的哲学家就阐发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系统论哲学思想。《逸周书》亦曾有记载:“夫然则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85]人类只有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和睦相处,才能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事例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做到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经济社会就会健康发展,任何与自然为敌、试图凌驾于自然法则之上的做法都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现时代,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使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大大超过了其自身的修复速度,而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生产生活垃圾以及有毒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消纳能力,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态环境容量。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清新的空气被污染,洁净的水源被污染,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所生产的有毒有害农产品损害着人们的健康,气候在变暖,资源在枯竭,生态在退化,贫富差距在加大[86],城市边界无限制地扩张,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在人为影响下连年增加,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难以持续的挑战。从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来看,既有常见的非生物类有毒有害物质排放造成大气、水体、土壤成分改变的危害,还有如臭氧空洞、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害。此外,对于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性、浪费性开采使用,以及生物类资源的破坏导致的如物种灭亡、生物多样化减少等,生物的、非生物的破坏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共同推动生态环境恶化,都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濒临人类生存环境的极限。

中国是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40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等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走老路,无节制消耗资源,不计代价污染环境,将使社会发展难以为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仅仅靠山吃山很快就坐吃山空了。这里的生态遭到破坏,对国家全局会产生影响。[87]生态等到污染了、破坏了再来建设,那就迟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88]这即明示我们要尊重自然,对大自然始终怀持敬畏之心,要懂得按自然规律办事。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保护好自然,就是保护好人类自身,社会和生产的发展才有根本的保障。

我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认为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是相互独立甚至对立的关系,这是认识的误区。同时,由于考核体系不完善,在错误的政绩观引导下,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GDP,以GDP论英雄,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环评走形式走过场,不该上马的污染企业上马了,不该审批的违规项目审批了,重大污染事件频频发生。这种唯GDP至上的发展方式使少数人得利,却极大地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生态环境被破坏所造成的危害很多是日积月累之后才被发现或者恶化的。污染物质有可能通过大气、河流、土壤传播,具有扩散性,其危害后果不一定可以在短期内检测到。人们少量摄入污染物质并不一定会立即产生很大的反应,但是当其在人体内慢慢积累,对身体产生的副作用就将逐渐显现。为此,我们必须终止破坏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竭泽而渔局面。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89]。

绿水青山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破坏了绿水青山,就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就丧失了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丧失了金山银山赖以存在的根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有了绿水青山,就有永续发展的根基,就可以将绿水青山即生态环境内化为生产力,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是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没有“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亦不可得。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我们必须坚守环境的底线,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论,实质上是强调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强调在“保住绿水青山”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思想的再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贯穿了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把对自然发展规律的遵循居于优先地位,当经济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发生冲突时,必须作出正确的选择,即经济发展以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为前提。

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成为当前的共识,但怎样保护?一种思路是消极的、被动的,那就是放慢改造自然的速度,既不用回到原始丛林去过茹毛饮血的“纯天然原生态”环保生活,又可享有一定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但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这虽然也是一种选项,但绝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选择。我们要做的是积极的保护,是在发展中的保护,依靠科学技术手段,依靠全方位的改革创新,实现更高层次的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我们曾经存在两种错误观念,一是认为发展必然导致环境的破坏,构成了“唯GDP论”的思想基础;二是认为注重保护就要以牺牲甚至放弃发展为代价,成为懒政惰政的借口。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指出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型,确立了生态思维方式,对于纠正上述错误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也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价值实现和生态价值增值的规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经典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解释了人与人的关系。人类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关系,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无论人是作为自然界产物的客体,还是作为认识开发利用自然的主体,也体现为价值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基础,同时是整个生态系统得以维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一直重视自然资源的价值,以绿水青山为形象指代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有着自我内部的价值循环,对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类创造生存条件。其实,自然资源除了产生经济产品,还供给呼吸的氧气和清洁的水源,消纳废弃物,美化环境,提升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幸福感,可见自然资源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有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当前,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实现生态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不断深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认识,高度重视和还原生态的价值性及财富性,以此奠定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思想基础。

价值导向影响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对自然资源的赋值不同,导致与价值取向相应的行为选择存在巨大差异。工业革命以来,对自然资源价值的片面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机械解读导致资源价值概念外延的人为缩小,为了金山银山,毁坏绿水青山,结果GDP上去了,却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等一系列问题。人类过度开发利用乃至掠夺自然价值,导致自然价值严重透支,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自然价值已经朝负债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著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重视资源价值、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东方智慧。

从发展观的角度看,实现绿水青山就是得到金山银山,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贫穷不是生态文明,发展不能破坏环境。一方面,要保护生态和修复环境,经济增长不能再以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毁坏为代价,引导生态驱动型、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即经济的生态化;另一方面,要把优质的生态环境转化成居民的货币收入,根据资源的稀缺性赋予它合理的市场价格,尊重和体现环境的生态价值,进行有价有偿的交易和使用,即生态的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结构调整为抓手,转方式,调结构,改导向,提质量;生态经济化的推进需要我们推动产权制度化,实施水权、矿权、林权、渔权、能权等自然资源产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实施生态权、排污权等环境资源产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实施碳权、碳汇等气候资源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等。

当今,生态环境正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也已经告诉我们,生产力不仅包括作为劳动者的人及其创造力,而且包括外部生态环境。例如,如果我们坚持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高科技人才与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产业,则优美的生态环境将会成为重要的“天然资本”,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发展潜力也随之得到提升,形成新动能,释放生态红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以有效实践“两山论”的浙江省为例,实行“八八战略”[90]以来的实践,通过环境保护与推进生态经济相结合来化解两者对立的矛盾,把环境保护与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改变政府管理方式、推进资源产权制度等联动起来,成功验证了绿水青山可以变成金山银山,且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更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破解了在传统工业经济系统内无法解决的诸多难题,开创了自然资本增值与环境改善良性互动的生态经济新模式。

立足实际创新,把握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美丽经济,增加生态产品的供给,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地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发展,坚持特色化的发展模式。“工业化不是到处都办工业,应当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91]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92]

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既不同于已经完成经济转型的后工业化国家,也有别于具有生产要素价格优势的工业化初期国家;既面临着加快发展、实现工业化、避免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要求,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期望、国际竞争五个方面的挑战。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必须立足于自己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实现绿色发展转型、调整经济结构,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93]。我们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肯定,必须满足一个前提,就是要合乎规律性,要坚决戒除和摒弃否定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机械主义观点。推动生产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生产力自身解放、内涵拓展发展的战略需要。我们只有还山川以绿色,才能带富饶给百姓,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理论的辩证统一,是发展理论的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高度,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综观以上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思想,是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更关心的问题,基于地方的发展和实践,逐步总结和推进。其表述微言大义,思想深刻系统,形象地表述与概括了发展与保护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生态观、价值观以及政绩观的转变和提升。“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必须兼顾,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个时代主题;“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生态环境的真正价值,反映了人对自然生态价值的认识回归。

另外,“两山论”客观地分析了发展与保护之间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复杂的问题,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是对古老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与光大,亦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升华。“两山论”的提出,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思想性创新和革命性成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展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