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外生存教育教程(第二版)
- 王桂忠 邱世亮 范锦勤
- 3592字
- 2020-08-29 15:02:48
第五节 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难点与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教学理论和环境支持系统。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虽然其课程价值容易被认同,但在起步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困难与问题,这也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正视困难与问题,积极主动地寻找相关解决方案,将有助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健康实施与发展。
近年来,有25%的院校相继在体育课教学中增设了户外运动类教学内容,但教学内容单一;有70%的学校有开设此类课程的打算,但因缺乏教材,不了解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原因而未能开设此类课程。
一、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难点
1.课程体系有待建立与完善
我国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实践探索刚刚起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活动的课程化需要相关政策、理论体系的支撑。从政策层面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明确列入高校体育专业、普通专业课程方案中。在建立课程体系方面,还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考核等环节加以建立和完善,如果没有课程理论的基础,没有对其理论的内涵及实施条件的透彻理解,片面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率进行改革,都会造成课程实施的无序化,容易造成任课教师在理论认识和教学实践两方面的茫然与无所适从。只有建立合理有序、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才有可能健康地发展。
2.缺乏高素质课程师资
负责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教师,前期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模拟实践,后期的野外实践期间要负责整个队伍的管理,需要对参与的学生进行生活技能、卫生保健、安全急救、天文地理、环境保护、策划组织等知识领域的传授。教学涉及大量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学领域的知识,因此对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我国目前没有专业的培训机构培训这方面的人才,以往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专业也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体育教师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组织上的能力不足,将会在一段时间内制约着课程在学校的开展。要胜任课程教学与指导,对负责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教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课程实践资源稀缺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实践部分需要选择在大自然环境中进行,选点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课程实践资源既要远离闹市,又要符合教学化要求,但我国的高校均处在城市范围内,适应课程实践要求的自然环境资源稀缺。调研、选择、建设好课程实践基地将是确保课程按计划实施的重要条件,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
4.课程经费与设备
课程需要一定数量的专用设备,如帐篷、睡袋、户外照明设备、GPS卫星定位仪、通信设备等许多户外专用设备。课程前期需要一定的设备与经费投入,野外实践中为预防突发事件发生,还需准备应急车辆、应急物品等,对多数高校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5.课程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建立和完善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不是冒险也不是探险,但由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环境在山区、丛林、高原、荒岛等偏僻地区,其间还要进行登山、野营、野炊、负重行军、攀岩、速降、定向越野、漂流、涉水溯溪、搭绳过界、穿越丛林、野外自救、野外觅食(水)等具体项目的实践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与危险性。若干天的活动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如大自然的雷击、洪水、雪崩、落石和山体滑坡等,来自昆虫、猛兽袭击的意外,以及行动过程中的攀爬、负重行进、水源及食品安全等均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因此,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需要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定周密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课程实践安全和可持续地发展。
6.野外生存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我国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实践与探索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理论研究的滞后与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开展。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对野外生存生活的研究还仅停留在对活动的计划、步骤、安全知识、注意事项等作出描述的水平上。
虽然国内外的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野外生存活动教育,但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课程的研究成果还相对不多,作为一项新生事物,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二、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对策
1.组建教学团队,配置必备的户外专业设备,制订严密的野外实践计划,确保课程健康有序进行
目前,我国还没有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对应的师资培训学校或机构,针对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特征,倡导用教师团队授课的方式,利用教师各自的特长,针对内容模块开展教学。各高校在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田径等专业方向的教师中,抽调了有一定户外运动经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块开展教学。同时,也可考虑吸收社会上富有户外运动经验的人士参与课程策划与教学工作。
为确保野外实践的正常进行,同时要采购好户外活动所需的帐篷、睡袋、炊具、对讲机、缆绳、GPS等专业设备。在野外实践前,教师应对野外实践点进行勘探,拟订野外实践的活动计划,并制订较为详尽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这些准备是本课程实施的工作基础。
2.加强安全教育,做好预防措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课程野外实践是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的,复杂的地理地貌、众多的不可预计因素都会带来安全隐患。为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无论是课程的理论部分,还是校内模拟或野外实践部分,都必须将安全教育与安全防范摆在首要位置。特别是在野外实践前,必须提前制订好野外实践的安全预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等,防止恶性事故的发生。
参加野外实践的学生要与带队教师共同签署《野外实践纪律与安全协议》,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带队教师则对野外实践点进行课前勘查,准备应急药品与救急分工,检查常规与专业的野外通信设备的工作状况,掌握最近医院的联系方式与行动路线,做好各种预防与应急措施。
3.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高校野外生存教育工作的开展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尽快组织户外运动方向的师资培训,高校体育协会也可考虑成立户外运动分会,通过培训与经验交流,推动高校体育专业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等户外运动类课程化的进程。
各省教育厅以及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学校,应充分重视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参照高校林业、动植物专业在自然保护区设立实习基地或观测点的模式,依托自然保护区建立省级或校级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实训基地或网点,为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加强野外生存教育的理论研究
野外生存训练是关于健康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传授过程,它有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而高校要开展好野外生存训练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建立科学、全面、系统的野外生存训练的理论新体系,没有新理论知识的基础,没有对其理论的内涵及实施条件的透彻理解,片面地追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率的改革,都会造成在高校中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实施过程中的无序。因此,只有建立合理有序、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才能在高校中较好地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这门课程。
知识点小结
野外生存,就是在人迹较少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维持生命的所有行为组合。
野外生存教育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标,远离生活的熟悉地,到野外自然环境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总称。
野外生存教育课程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专业技能目标。
项目综合实训
野外生存教育内容体系的认知
1.实训目的
通过实地走访以及网络资料收集,让学生对高校野外生存教育内容体系现状有初步的了解。
2.实训内容
选择开展高校或开展户外教育的俱乐部进行参观或走访,在图书馆或网络平台上收集野外生存教育的信息,了解和掌握野外生存教育的现状。
3.实训要求
(1)了解野外生存教育的现状。
(2)分析掌握野外生存教育的内容与结构体系。
4.实训步骤
(1)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布置实训任务。
(2)各小组根据实训地点与网络资料的收集,撰写野外生存教育的内容体系。
(3)将调查及分析结果制作成PPT。
(4)课堂上对调查分析结果进行交流与点评。
(5)教师总结归纳。
5.组织形式
以小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分析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6.考核要点
人类能生存至今,无不是借助大自然的恩惠才得以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因此,无论人类文明如何进步,野外生存在人们的生活中始终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当前,基于加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组织形式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共识。体育教育工作者们努力突破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格局,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体育课程内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并将其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
思考题:
1.分析野外生存活动兴起的动因与现状。
2.结合自身的理解,分析大学生参加野外生存学习与训练的意义与作用。
3.试述开展野外生存教育的难点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