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诞仪礼民俗

寿诞仪礼是人生仪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中国人的传统生命观中,传宗接代是最重要的,民间十分讲究多子多福。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在诞生及寿辰方面创造了许多与众不同的习俗。

诞生礼俗

诞生礼俗伴随于整个生命孕育和生产的最初阶段,包括生命孕育的祈求仪式、孕育期的习俗和禁忌以及诞生后的庆典习俗等内容。东海渔民诞生礼俗的程序大致包括求子、孕期习俗和诞生庆典三个阶段。海岛人的诞生礼仪既有与内陆相似重合的一面,又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内容。

先说说求子习俗。在海岛,未孕者要求子,已孕者也要求子。海岛这种“求男不求女”的生育观比内陆要更为保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海岛环境险恶,渔民生命朝不保夕,需有男子来支撑门户;二是传统观念对海岛妇女有着严格的禁忌,认为妇女不能下海,因此男孩成为主要出海劳动力;三是与内陆的传统宗族观念相似,认为生子可以“繁衍子嗣,光宗耀祖”。正是出于这些原因,海岛人要千方百计地去求子,求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祈神求子,就是去海岛的“送子娘娘”或“送子观音”庙祭神祈祷,求神的恩赐,天降麟子。嵊泗东部海域的小岛上有个“送子娘娘”庙(图3-1),相传求子有求必应,必得男孩,十分灵验,岛民们因此把它叫作“求子岛”。另一种是民间流传的俗信。正月十五闹龙灯时,海岛上盛行钻龙门、摸龙须的习俗,以此祈求海龙王送子。在浙江南部温岭的石塘渔村也流行着一个求子习俗,未孕妇女系上婆仔鱼形状的贴身肚兜以祈求得子,因为婆仔鱼是怀孕的大肚子鱼,肚内多子,妇女和其贴身接触,以求怀孕。

图3-1 送子娘娘

再说说孕期习俗。海岛妇女怀孕俗称“有喜”,丈夫和公婆循旧俗要去宫庙里供祭龙王,求龙王保佑产妇平安产下“龙子”。孕妇在怀孕期间要多吃一些鸡鸭鱼肉、蔬菜、水果等含有丰富营养的食物以滋养身体,使胎儿健壮,俗称“补胎”。在浙江舟山的海岛,孕妇在怀孕期间还有许多饮食上的禁忌,如禁食公鸡(怕食公鸡生下的孩子会夜里啼哭),禁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食后产儿必难产),禁食海螃蟹和海虾蛄(怕食之会使胎横难产),禁食鳖肉和章鱼(怕食之会使婴儿短颈、无骨气)。在浙江温州洞头,孕妇禁食切了头的黄鱼(据说黄鱼是海龙王的将军,食之会得罪海龙王,产下的胎儿会四肢不全),禁食兔肉(怕胎儿长兔唇)。除此之外,海岛孕妇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多禁忌。孕妇不轻易外出,不能参加喜庆、丧事活动;不可与孕妇并行、对坐;忌夫妇同房。在浙江舟山,孕妇一是不准外出看戏,怕锣鼓喧闹震动胎儿,更怕戏中花脸影响胎儿容貌;二是忌进入庙宇、忌杀生,怕冲犯鬼神。而温州洞头的孕妇在怀孕期间,要避开动土、搬迁、拆建房子、钉钉子、搬动大型家具等事宜,以免动了胎气。孕妇也忌坐门槛、檐下;忌上屋顶、跨秤杆、跨牛绳;忌提针缝线,恐胎儿口、目、耳、鼻封闭;忌拿刀、劈柴等,恐胎儿身上有划痕。

在怀孕期间,海岛上也有催生、依耳朵、送生母羹等习俗。所谓依耳朵,俗称“避鱼”,指孕妇的妊娠反应,即闻到鱼腥气就要呕吐。娘家得知后要送馒头、肉、蛋、鸡等食物至女婿家。在孕妇临产月,为了催孕妇早生贵子,娘家要送催生担,里面有婴儿所需的衣饰、尿布等用品,也有红糖、鸡蛋、长面、桂圆等食品。在浙江海岛,除了江南一带流行的“丢包袱卜男女”(若包袱朝里朝下为男,朝外朝上为女)习俗外,也有“丢黄鱼鲞卜男女”的做法,若鲞朝上为女,鲞朝下为男,颇多奇趣。在舟山,孕妇产下孩子后,娘家送去的是黄糖和干面,俗称“挈糖面”,供孕妇产后滋补用,此俗称为“送生母羹”。

诞生庆典则是海岛诞生礼的高潮。从婴儿诞生之日起要经历临盆祝福报喜、开口奶、洗床、满月、百日、抓阄等程序。产妇分娩时要请接生婆接生,接生婆常以手势喻男女,左手者为男,右手者为女,家人见此手势者即知婴儿男女之别。不管是男是女,女婿都要到岳父家去报喜,并要告诉亲友邻居。若产下的是男孩,男孩父亲要到海滩去向龙王报喜,并要去龙王宫用供品酬谢龙王,希冀在龙王的护佑下婴儿能顺利成长。产子的主人还要用龙须面招待客人,俗称吃“喜面”。开口奶是婴儿落地一昼夜后吃的第一口奶,吃开口奶有两种情况:一是产妇无奶,要请其他人为婴儿喂奶,喂奶之妇必须选岛上儿女双全、福大命大的妇女,一般以选高产渔老大的妻子为多;二是用黄连汤代替第一口奶,喝了汤后再喝奶,所谓“先苦后甜”。也有海岛人把醋、糖、黄连、勾藤、盐比喻为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分别让婴儿尝;还有的让婴儿先喝一口咸咸的海水再喝奶,所谓“先咸后甜”。洗床的习俗由来已久,一般在产后第三日进行,古称“洗三”,又称“做三朝”(图3-2)。接生婆为婴儿洗浴换新衣,全家同时在床前设祭桌供奉床公床婆,中午还要摆洗床酒,请接生婆和请来吃开口奶的女客。舟山的习俗中要送红蛋和龙须面给近邻和亲友吃,龙须面又称“长面”,寓意“长命”,而红蛋则寓意“喜庆”“得子”。在洗床礼仪中,相谅盏颇具特色,就是用两个杯子盛糯米,糯米中有龙眼或红枣,蒸熟后连同红蛋一起分给邻居的孩子们吃。之所以叫“相谅盏”是因为长辈希望婴儿长大后能与邻居们相商相谅,和睦相处。

图3-2 洗三

婴儿出生后,夫家要派人向产妇娘家报喜,俗称“报生”。娘家闻讯,即备鸡蛋、线面、桂圆等营养食物给产妇吃,俗称“压北”。产妇在产后的一个月内是坐月子时间,坐月子即生育后的调养,期间有不少禁忌和礼仪。产妇一般在房中卧床静养,其房俗称“月内房”,出海的渔民、外出经商的生意人或常出入庙宇烧香的人员忌进月内房。产妇一般不出门,忌沾冷水,不准洗头,不准刷牙。分娩10日内可食鸡蛋、有鳞鱼、瘦猪肉、猪肝等高蛋白食物,烧法清淡,以恢复体质。10日后,产妇就可以吃鸡蛋酒,用姜末、鸡蛋、桂圆或荔枝、橘饼等烧制,每天吃食四五碗,还要吃三顿正餐和面线点心。这种产后调养俗称“做月内”。同时,夫妇双方的亲戚、朋友开始送庚活动,客人送来鸡蛋、线面、桂圆、橘饼等滋养品(现多送红包)。产妇家中要烧线面饭和菜油姜(把生姜剁成姜末,在菜油中炸成)给亲戚朋友吃,家庭条件好的还要设送庚酒,宴请客人。

而最热闹、最隆重的礼俗莫过于满月了。除了江南一带所沿袭的送满月礼、剃满月头、穿满月衣、喝满月酒、兜喜神圈(新生儿在家中祭神拜祖后,由父母或舅父抱着走街串巷见众亲戚)外,海岛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礼俗。比如,在外婆送的满月衣中必须要有绣着金龙的红肚兜,虎头鞋、猫儿帽、银项圈、银手镯、银脚镯等也是不可缺少的,男孩穿戴上这些衣饰,活像一个“闹海的小哪吒”。在温州洞头,婴儿满月那天外婆家要送奶母袄(内袄)和风炉裤(开裆裤),男为白色,表示头发胡子白,能长寿;女为黑色,表示“乌乌,下次生‘达哺’(男孩)”。此外,外婆还要送背巾、花披、鞋帽、椅轿等。在嵊泗列岛上,人们还把海宝贝等贝壳串成项圈、手镯等戴在孩子身上,认为这样能避邪。在满月那一天还有一个“与海龙王攀亲”的习俗,就是把婴儿放在一个木盆里,让木盆在海浪中漂泊,旁边有大人扶盆保护。在舟山的一些小岛上也有用婴儿的襁褓代替婴儿下海,让襁褓随波漂流,以此与海龙王“攀亲”。

寿辰礼俗

寿辰礼俗是人类企盼长寿永生的一种仪礼。舟山海岛历来崇尚“福、禄、寿”三星,把他们视作吉祥神来崇拜,海岛人的寿诞观比内陆更重。这是因为海岛人常年生活在海上,风餐露宿,朝不保夕,因此更加注重福气。

在舟山渔家的堂屋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张年画:一个慈眉善目、白髯飘胸、手持龙头拐杖、踏灵芝、倚花鹿的老人,这就是海岛人称之为“寿星”的南极仙翁。民间的寿诞习俗是祭寿星,向寿星祈求福寿,并为长寿之人祝福。海岛人的寿辰礼仪,实际上从给孩子过周岁生日时起,就已开始进行。但按传统习惯,三十岁以下不祝寿,三十岁以后每逢十年才举行一次。因此,海岛人的祝寿活动应从三十岁算起,俗称“做生”。三十岁的寿叫“头寿”,俗语云:“三十不做寿,四十不会富。”但据调查,舟山海岛人一般从五十岁开始做寿,十年一庆,举办祝寿活动。虽说三十岁是头寿,但毕竟太年轻了,年纪轻轻就要祝寿,弄不好可能反而要折寿。海岛人四十岁时忌做寿,因为“四”与“死”谐音,不吉利。因此,在舟山大多数岛屿,除富豪外,一般都是从五十岁开始才正式举行寿诞礼仪。“四十不做生,做九不做十”,即便从五十岁开始祝寿,祝寿的年月也往往提早一年进行,如五十大寿在四十九岁时进行。据说,人生逢十是一大关口,提前祝寿能驱邪避晦,顺利过关,长命百岁。

关于寿诞的习俗,每个海岛因地而异。在某些小岛,做寿前一个月要通知亲朋好友,并向他们发出请帖。在寿诞的三天前,寿星家就要挂灯结彩,布置寿堂。寿期也比较长,一般要三天。第一天是寿日的前一天,主要仪程是自己家里人拜寿。第二天是做寿者的生日,仪程是亲属、朋友、邻居家前来赠礼祝寿。此时,客堂里要放四剥果、四水果、四糖果、四点心招待客人,“四”即“舒”,意谓祝老寿星“舒舒服服”欢度晚年,以示吉祥。礼饭,自然是不可缺少的。那天中午和晚上都有酒席,俗称“吃寿酒”,尤以晚上的酒席最为丰盛,又称“正餐”。因海岛交通不便,有些岛屿上的亲戚一时赶不过来,所以做寿者第三天还要备礼饭,俗称“后寿酒”,以招待迟来的宾客。在这三天中,第二天为正寿酒,场面最大,礼仪最多,最为热闹。

按照旧俗,舟山的老人寿辰礼仪由出嫁的女儿和女婿发动筹办。寿礼中也是女儿送得最多。在嵊泗,已嫁的女儿要挑寿担,寿礼有“四色”和“八色”。“四色”为高(糕点)、桃(寿桃馒头)、祝(大红寿烛)、寿(长寿面),“八色”另加玉(猪肉)、堂(红糖)、富(烤麸)、贵(桂圆)。做生时,先祭祖,再设宴酬宾客。寿辰前一天,女儿、女婿及亲朋好友将寿礼呈献,中堂上红烛高照,所有寿礼均列于中堂的案桌上。其中以女婿送的礼物为大,挂中央,然后按辈分类推,俗称“暖寿”。寿辰日,则为正寿期,要在寿者门前点放炮仗。先是摆香宴敬请神灵,尤其要祭海龙王,然后请出寿翁坐上座,接着按长幼次序拜寿,然后吃长寿面,同时向左邻右舍赠送寿面,共庆寿诞。当然,中午的寿酒是最热闹的场面。富裕的渔家,晚上还要请戏班唱戏,俗称“寿戏”,一直演到第二天天亮,上演的剧目都是与祝寿有关的,如郭子仪拜寿、八仙庆寿、海龙王祝寿之类(图3-3)。

图3-3 唱寿戏

此外,还有些特殊的寿俗,如“六十六,海龙王请吃肉”“六十九,海龙王请吃酒”,以及船上祝寿、冥寿、女婿寿等,颇具海岛特色。

“六十六,海龙王请吃肉”这个习俗是从内陆演变而来。浙东一带称为“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只不过到了海岛,“阎罗王”变成了“海龙王”。但是,这一变却大有讲究,这是因为在海岛人理念中,海龙王是海内天子,统管海上的一切,包括人之生死,远比阎罗王来得权大势重,故而变之。若海岛老人活到六十六岁,出嫁的女儿在他生日那一天或生日前三天,要煮六十六块猪肉作寿礼,给她的父亲吃,俗称“吃寿肉”;同时,还送一碗糯米饭和三根鲜葱,俗称“寿葱”,葱是要带根的,意指寿有根栽得牢;还有一根龙头拐杖,意谓龙头拐杖是海龙王送的。女儿送礼肉时,盛肉的碗要用缺嘴碗,即缺口的碗。原因是六十六是人生的一大关口,俗称“缺口”,度过这个“缺口”,人就平安了,为此要吃六十六块肉,来增寿添力。关于“吃寿肉”的习俗,海岛上还有其他规矩。送寿肉的时间要在上午,忌下午。要在涨潮时送,忌在退潮时。要从窗口递进去,不能破门而入。要先供灶神,祈祷后才可食用。若寿翁是吃素者,要用六十六块烤麸来代替寿肉。若寿翁是小岛上的渔民,需先在每块肉上割下一小块,连同少量的糯米饭和葱,拼作一海碗,撒向大海,先给海龙王吃肉,尔后自己才能享用。据说,海龙王吃了寿肉后会向天帝奏本,替六十六岁的老人添寿加福,即使出海捕鱼,亦能平安无事。故而,此谚语改为“六十六,渔民请海龙王吃寿肉”似乎更为贴切。至于“六十九,海龙王请吃酒”,其意相同,无非把“寿肉”衍变成“寿酒”罢了。

在海岛的特殊寿俗中,船上祝寿的方式较为别致,这是因为如果寿翁在海上捕鱼,来不及赶回家去做寿,只能由船老大和船上渔民来为他祝寿。虽说祝寿的场所在船甲板上,事先也无太多准备,但聪明的渔民们用众多的小梅鱼在壁壳上拼成一个斗大的“寿”字,黄澄澄的,金光闪亮;并在头桅上升起一面“寿”字旗,迎风飘扬,把祝寿的气氛营造得十分浓厚。祝寿的程序大致如下:先由老大致寿词,表达颇多赞美之意;继而众渔民向寿翁贺寿,晚辈在船上行跪拜礼,平辈行抱拳礼;最后围坐一席,尊寿翁为上席,共饮寿礼酒。先是老大把盏敬酒,尔后按船上职务的分工,从高到低轮流把盏,向寿翁频频敬酒。为使寿翁不被醉倒,船上规矩,敬酒者喝三大碗,做寿者喝一碗。届时,大家举杯痛饮,猜拳行令,热闹非凡。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船上的寿筵。虽说船上的寿筵没有鸡、鸭、鹅和猪肉,但海水鱼则是最大、最好、最新鲜的,并都有深刻的含义,如大鲳鱼寓意“昌盛发达”;大黄鱼示意“前程似金”;虎头鱼象征“富贵无比”;龙头鱼标志“福如东海”;还有凤尾鱼、石斑鱼、鲥鱼,都是一些名贵且口味极好的海水鱼,满满地摆了一甲板,可称为“百鱼寿宴”(图3-4),鱼类品种之丰富为陆上寿筵所不及。

图3-4 百鱼寿宴

冥寿是海岛人为已过世的父母做阴寿的一种习俗。寿堂陈设素色,礼仪如在世,逢十年举办一次,俗称“做十头”,一般做到百岁为止。女婿寿则是浙南玉环闽南籍渔民的岳父母向女婿祝寿的特殊寿俗,一般在女婿三十岁即头寿时进行。岳父母到女婿家祝寿,要送黄鱼一双,猪肉十斤,米酒两瓶,面十斤以及衣服、桂圆、枣子、橘子等。据说,这些礼品都有象征意义,如鱼象征“有余”,米酒表示“满足”,寿面寓意“长寿”,橘子谐音“吉利”等,以此表达岳父母对女婿的良好祝愿。

值得注意的是,海岛人的寿诞礼仪中无时不渗透着浓厚的海洋龙文化。寿礼中的寿桃和寿馒头都要盖上龙印,挑礼的礼盒、礼盆要印上双龙戏珠、金龙盘柱的图案。老寿星的寿衣上也绣上了云龙纹和水波纹。寿宴上那只仰头挺立、威武雄壮的特大龙虾更是一道引人注目的菜。至于寿烛、寿椅、寿堂,即使是寿礼酒坛盖上的贴花纸,也都用龙凤图案来装饰点缀。更何况“六十六,海龙王请吃肉”“六十九,海龙王请寿酒”等习俗,就直接与龙和海龙王相联系了。由此可见,海岛寿诞习俗与海洋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海岛寿诞习俗是渔民重视生命的一种美好的表达,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海洋文化内涵,有着区别于内陆居民的深层的民俗心理。浙江海岛的寿诞习俗有着较强的传承性与延续性,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但在基本程序和内容方面却无太多改变,只是程序更趋简化,寿礼更为高档,海岛人的祝福和愿望也更加充实而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