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核安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核电发展史上的两起事故,直接导致了核安全管理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核安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随着核电站事业蓬勃发展,核安全文化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安全文化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核电事业的发展。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核电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中国的核电站现在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只有建设完善的中国核安全文化,才能保证中国核电事业顺利发展。

一、核安全文化的定义

核安全文化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总结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基于“核安全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的进步基础和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必需的”这一国际共识,提出的超越国家、组织和员工传统的保证核安全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核安全文化的提出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同层次的组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有了一个为核安全做贡献的统一行为准则。

国际社会上不同的国家和组织对核安全文化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咨询组织(INSAG)的报告《安全文化》(INSAG-4)给出了“安全文化”的经典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组织和员工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的观念,即核电站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后续的安全报告丛书《发展核活动中的核安全文化》(No.11)中,又对安全文化的实质做了更加明确的解释,即“核安全文化是价值观、标准、道德和可接受的规范的统一体”。

世界核营运者协会(WANO)认可并发布了美国核电运行研究院(INPO)提出的“安全文化”的定义:组织领导者设定并内化于各级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由之确定了核安全至高无上的优先地位。

美国核管制委员会(NRC)也对核安全文化进行了定义:由领导层和个人共同承诺的核心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保护人和环境,它强调安全超越其他与之相比的目标。

中国国家核安全局(NNSA)在总结国际社会和国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也给出了核安全文化的定义:核安全文化是指各有关组织和个人达成共识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特性的总和。它以“安全第一”为根本方针,以维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最终目标。

二、核安全文化的起源

核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到目前为止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全球核电发展初期、三里岛事故后以及切尔诺贝利事故后,随着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发生,核安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核电发展初期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重视设计的保守性和设备的可靠性,实施纵深防御原则。

1942年,科学家费米领导的研究小组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实验型原子反应堆。为了防止发生不可控的链式裂变反应,该堆装备一根由强中子吸收材料制成的吸收体,随时准备快速掉入堆芯,核反应可控的问题就是最初的安全问题。作为曼哈顿计划首站工程负责人的费米,对核安全格外重视。当时费米堆在首次临界试验中出现了故障,经过工作人员维修排查后,时间已过12点。费米在这一刻做出了让工作人员吃完饭后再重新开始试验的决定,让工作人员的紧张亢奋的情绪得以缓和,在进度和安全之间毅然选择了安全。下午3时35分,反应堆达到临界点,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链式反应开始正式运转。

1947年,美国反应堆安全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讨论了关于在反应堆外围设立一个密封安全壳的提案,这种安全壳能在事故工况下防止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安全壳的概念是核安全技术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

1955年,第一届日内瓦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召开,反应堆安全是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会议论文集中收录的报告清晰地描绘了反应堆设计、安全壳、选址等基本安全原则。同时,厂外放射性后果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1971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公布了轻水堆安全系统的基本设计准则,包括一套假想的极限事故。核电站安全系统必须能处理这种事故而不发生明显的放射性后果。至此,核安全管理已奠定了厂址远离人口稠密区、安全壳和设计基准事故三块基石。设计基准事故的原则反映了确定论安全分析逻辑,没有考虑假想事故的发生概率,更没有考虑严重事故的发生概率。

20世纪70年代中期,概率风险评价技术逐步成熟,美国国会要求对核电站进行概率风险评价分析,由此产生了著名的拉斯姆森报告——《反应堆安全研究》(WASH-1400)。报告中首次将概率风险评价技术引入反应堆安全分析,提供了以事件发生概率进行事故分类的方法,并且建立了安全壳失效模式和放射性核素向环境释放的模式。在此阶段,核安全管理集中于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各个阶段技术的可靠性,即设计和程序质量。在设计方面,考虑设计的充分性,强调保守设计,重视设备可靠,也考虑系统设备的冗余性和多样性,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并限制和减小事故的后果。在程序方面,所有工作都使用程序,按程序办事。同时确立了许多基本原则:纵深防御、固有安全性和故障安全原则、单一故障准则和安全系统的多样性与多重性原则。

2.三里岛事故后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加强人机接口,考虑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

1979年3月28日发生的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对核安全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使核工业界人士得到很多的教益,人们认识到严重事故是可能发生的,且往往是由多重设备故障和人因错误综合作用而造成的。三里岛核电站事故证明核电站设计的纵深防御概念在严重事故下依然有效,同时也证实了《反应堆安全研究》的预言。此次事故促成了两件事:一是概率安全评价技术在核能界的广泛应用;二是人们对超设计基准事故分析和安全壳研究的关注。

核电工作者意识到应当关注安全工作中的非技术因素,如组织、管理、程序、人员培训、通信、宣传、应急准备等问题。为了防止和减少人的失误,采取了如下的措施:加强运行人员的培训,在运行值以外增设“安全工程师”岗位,以便在扰动工况下提供人为的冗余,周期性地使用监督程序对堆芯的状态进行监督,并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限制或延缓堆芯的损伤;改善主控室人机接口,引入“控制室”系统的新概念;将必要的信息集中在安全监督盘系统,操作员、安全工程师各拥有一个终端;考虑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并将研究成果纳入核安全法规、标准及核电站改进中,从而提高核安全水平。

3.切尔诺贝利事故后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开始大力倡导培育核安全文化。

1986年4月26日,位于苏联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强烈爆炸,堆芯的大量放射性物质从核岛中释放出来,造成环境污染,大量人员撤离。这引起了社会的恐慌,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影响了世界核电的发展。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核电站采用的堆型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直接原因是运行人员执行试验程序时考虑不周和违反操作规程,但追溯其根本原因应归于苏联核电主管部门缺乏核安全文化理念。关于这种堆型设计的缺陷早已为人所知,在同类型核电站调试中已发现过此问题,并向有关主管部门专门写了报告。主管部门和有关方面非但没有重视,还在引起事故的整个试验过程中,关闭了安全保护系统。

核能界对此事故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对核安全管理有了进一步的重视,并在全面总结事故原因的基础上,形成了核安全文化理念。1986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为确保核电站安全提出了一种系统且完整的管理概念——核安全文化。

三、核安全文化的发展

1.国际核安全文化的发展

“核安全文化”是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在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出版的安全丛书《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的审评总结报告》(INSAG-1)中首次提出的管理术语。

1988年,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出版的《核电厂基本安全原则》(INSAG-3)中做了进一步阐述,核安全文化被强调为基本的管理原则。

1999年,《核电厂基本安全原则》INSAG-3升级为INSAG-12。2006年11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将INSAG-12的主要内容写入了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等9个国际组织出版的核安全基本标准《基本安全原则》(SF-1)。在这个报告中,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了基本安全目标和10项相关安全的原则,国际原子能机构认为国家政府为了履行国家的核安全国际义务,应在国家法律框架下通过立法、监管、标准管理以及行政措施实施管理,并负责成立独立的监管机构。

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为了使核安全文化这一理念更好地发挥作用,出版了《安全文化》专门报告(INSAG-4)。这个专门报告深入论述了核安全文化的定义、特征和本质,目的是对核安全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理解。该报告还阐述了安全文化对决策层、管理层和员工响应三个层次的要求;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和定性的指标用以衡量所达到的不同层次的安全文化水平,给看起来抽象的安全文化赋予了物化的内容,为安全文化的实际应用做出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和指导。

《安全文化》专门报告奠定了核安全文化的基础,这一报告至今仍是核能界推行核安全文化的经典报告。核安全文化作为一项严苛的管理原则,在全球核能界已得到倡导、实施和推广,并且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创造核电站优良业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94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制定了《安全文化评价指南》,用于对核安全文化进行评估。200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安全文化评价指南》的基础上,正式发布了《安全文化评价指南》(SS-16),系统地提出了核安全文化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基础、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过程。该指南提出了核安全文化的5项主要特征和37种有形表征,系统地建立了核安全文化评价指标。

199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出版了《在核能活动中发展安全文化》(安全报告丛书No.11),论述了核安全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仅以满足法规要求为基础;第二阶段,良好的安全绩效成为组织的一个目标;第三阶段,安全绩效总是不断得到提高。

1999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发布的《核电厂运行安全管理》(INSAG-13)中提出核安全管理体系。在这个文件中,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核电站最高管理者建立和实施完善的核安全管理体系,确保能够定期讨论和审议安全绩效、监督安全绩效、推进核安全文化的持续改进。

200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出版了《在强化安全文化方面的关键实务》(INSAG-15),提出核安全文化发展第三阶段的目标和特征,以及达到第三阶段的方法和路径。

长期以来,美国核管制委员会一直强调在核能与核技术利用领域中“安全第一”对公众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并将其反映在两个早期发表的政策声明中,即1989年1月24日发表的《对核电厂运行管理的政策声明》(54FR3424)和1996年5月14日发表的《核工业界员工有提出安全问题而不担心受到打击报复的自由》(61FR24336)。经过近10年的努力,2011年美国核管制委员会最终正式发布了“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NRC-2010-0282)。

2002年,美国戴维斯·贝西核电站反应堆顶盖腐蚀事件引起了北美核电业界的高度关注。美国核电运行研究院(INPO)以此为契机,于2003年提出了《卓越核安全文化原则》。美国核电站联盟(United Station Alliance,简称USA)基于该原则推出了核安全文化评估准则,在得到美国核电运行研究院和美国核能研究所(NEI)认可后,目前已在全美所有核电站实施。

2006年1月,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发布导则《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八大原则》(WANO GL2006-02)。2006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南非开展了第一次核安全文化评估活动。日本核技术协会(JANTI)于2008年发布了“核安全文化七大原则”及评估方法。

2.我国核安全文化的发展

从中国建造第一座核电站开始,我国政府对安全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就十分重视。1991年,我国开始引进、研究和推广安全文化。1993年以来,国内开始开展核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文化的学术研讨,从而引起了安全科技界及政府管理决策层的关注。近年来,安全文化意识不断地深化和提高。

国家核安全局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进各项核能与技术建设,并且以“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为核心进行核安全文化建设,在历次核安全监督检查活动中,都将核安全文化建设与评价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自从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核安全文化以来,我国核活动相关单位以核安全文化的基本原则为指导,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近年来,我国核安全监管当局与核电企业举办了核安全文化的研讨活动,充分总结和交流核安全文化建设相关经验。

我国的秦山核电站在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时,及时提出“安全是核电站的生命”口号。从1995年开始就对相关人员进行核安全文化教育,逐步建立核安全文化体系。1996年,自秦山核电站二期主体工程开工之日起,秦山核电站就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根本方针,坚持本质安全、人机保护、分级管理、人群安全、保守决策、监护操作等安全文化理念,并逐级建立完善安全责任制、安全保障体系和核安全监督体系。出版了《核安全企业的灵魂》等有关安全文化的著作。田湾核电站从建立开始就提出了“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人人都是安全的一道屏障”等目标和要求,努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积极提高全员安全文化素养,将确保安全作为核电员工对全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学习借鉴美国核电运行研究院(INPO)的评估方法后,依据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发布的《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八大原则》于2011年对秦山核电站一期进行国内首次核安全文化评估活动,并于2012年对田湾核电站进行了第二次核安全文化评估活动。

我国大亚湾核电站自起步,就主动吸纳国际核电同行的安全质量理念,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按“领导层示范、骨干推进和渗透、全体员工参与”的思路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在“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总目标下,结合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扩展并提炼出本地化的安全文化核心理念。其中,“核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是大亚湾核电站安全文化决策层、管理层承诺的中心思想。保守决策、透明原则、“四个凡是”是大亚湾核电站安全文化管理层承诺的指导思想。“按程序办事”“一次把事情做好”“人人都是一道屏障”“现场操作要严格执行明星月检”体现了大亚湾核电站安全文化个人承诺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总结实际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大亚湾核电站根据我国国情积极开展两个文明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安全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充分考虑了实际国情、民族的文化历史、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大亚湾毗邻香港的敏感性等特点,结合现代管理制度和压水堆核电站丰富的运行经验反馈,建设和发展了符合自身需求的核安全文化,并编写和出版了《大亚湾核电站安全文化良好实践》一书。

随着我国核行业的迅速发展,核安全文化的探索与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快。2014年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阐述了中国核安全观——“理性、协调、并进”,把核安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核安全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思考题】

1.企业安全生产的“五要素”是哪些?

2.什么是核安全文化?

3.简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4.结合当前核电新技术,谈谈核电新技术对核电站安全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