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精神·砥砺前行的力量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布局文化表达体系

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此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校校园文化布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遵循,主要体现为一个校本文化体系,秉承两条文脉,建三层文化底蕴,四个文化基地,九个专业特色文化和多种文化表达体系,通过物理空间布局与文化层级布局实现。

一、两条文脉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是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学合作创办,经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宁波市政府投资建设、浙江大学负责办学管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宁波市属事业单位。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学校连续四年位居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第一名。

学校位于宁波市高教园区,占地约1200亩,建设总投资8.4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学校拥有先进齐全的教学、实验配套设施,投入1.9亿元建成各类高标准实验室55个。千兆带宽的专用光纤直通浙江大学本部,共享各类数字资源。总面积2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拥有藏书110余万册。一条文脉是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精神,另外一条就是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精髓。

求是创新,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我校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做人要光明磊落,志向远大,意志坚定,做事创新有为。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即由文化学术价值向政治伦理价值的转换。“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做人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做事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习对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要空谈,要活学活用。“经世致用”体现了我校的文化传承,有利于引导宁理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二、三层文化底蕴及四个文化基地

1.传统文化及阳明学堂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我校倡导师生弘扬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建立了一些极具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基地,其中以阳明学堂的发展最为突出——它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文化基地之一。

2015年10月9日,宁波市与教育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阳明学堂”落成。阳明学堂是在宁波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秉承浙江大学“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汲取浙东学术“经世致用”的文化精髓,以浙东文化代表人物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和“良知体验美学”思想为实践准则,以阳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为学术支撑,向大学生和来华外籍人士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和宁波地方特色文化的中华优秀文化体验基地,致力于探索以高校为基地的对外文化传播模式。

阳明学堂缘起外国语学院2008年开展的“用声音叙事”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这一活动意在向外籍人士推广中国文化。自2008年以来,2000余位学生参与该活动,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外籍人士参与其中。2011年起,该实践活动服务城市的功能得以加强,逐步形成以“公益汉语课堂”为平台,以在华外籍人士为对象的文化传播模式。到目前为止,该平台已公益培训外籍人士100多位,开展系列文化交流活动60多次,举办的各类活动成为“宁波市文化创新团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展示与传播创新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的积累都为阳明学堂的筹建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在2016年2月3日召开的宁波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学校《阳明学堂:行学至善,以文化人》项目荣获2015年度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该项目自实施以来,每年发起“行学至善”的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长知识,通过调研—创作—研讨—服务的实践模式,提高了学生投身文化传承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地方文化的价值。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教学”团队,组建了近百人的“阳明·公益汉语志愿者”队伍,面向在甬外籍人士教授公益汉语总人数达300多人。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文化宣传创造性的特点,至今“阳明文化宣讲团”志愿者以新生始业教育、党员实践教育、学生干部团校培训、校友与学生家长来学校参观等活动为契机,已成功开展志愿讲解活动30余次,服务师生800多人次,使广大学生进一步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浙东文化的精髓与价值。

未来的阳明学堂将致力于“四个一”工程建设,即“一院一集一赛一平台”,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元素以及充满人文情怀的跨文化体验活动,为高校学生打造一个可“触摸、感知、体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地方”,使学生在体验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与制度自信。

2.爱心公益文化与公益基金

爱心基金

2006年年初,学校成立了“爱心基金”,办公室设在学生处,将学院原本相对分散的爱心活动整合在一起,通过基金的形式,在第一时间为需要的困难学生送去温暖。

每年学校里都会发生学生遭遇意外或重大变故,从而寻求社会援助的状况,尤其是2005年,在2005级的新生体检中,连续查出3名学生分别患有白血病、肾衰竭、尿毒症。一个学校同时出现了3个重病号,3个家庭同时陷入困境之中。全校同学纷纷自发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同学们的捐款热情令校方深受感动,校方同时考虑到部分同学的力量有限,每次筹集资助资金都有一个周期,爱心不能在第一时间送到困难学生手中,所以成立了爱心基金。

目前学校的“爱心基金”注入资金已超过100万元,其中60余万元来自学生捐款,另40余万元来自教师募捐、学院投入和企业资助。大学生们对“爱心基金”的关注度再一次令学校感动。

在“爱心基金”资助下成功进行肾移植手术的2005级管理分院徐熙同学已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校园,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2005级机械电子工程2班董巨擘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危在旦夕,“爱心基金”为其送上12万元,使他得以成功进行骨髓移植手术;管理分院2004级的小张,在面临辍学之际,“爱心基金”让他得以一圆大学梦……

受到“爱心基金”援助的同学已有不少,据统计,至今“爱心基金”已经向85位同学提供了资助,资助金额达49.8万元。

“爱心基金”让关爱在相互之间流传。曾经得到过基金帮助的同学承诺:大学毕业后,在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条件下,将捐资充回“爱心基金”。一位曾接受过“爱心基金”帮助的学生说:“返还爱心基金是一种自愿承诺,受过帮助,知道感恩的人,就会懂得回报。”


“益立方”公益学院

2016年4月20日,浙江省首家公益学院——“益立方”公益学院在学校成立,是我校的第二个文化基地。近年来,学校一直重视大学生公益教育和社会责任的培养,“行走的新闻”、“用声音叙事”等项目已经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校园文化的知名品牌。近年来校园里涌现出“绿色风”、宁波黑苹果、随手公益宁波、阳明乐咖啡、大益爱心茶室等一系列公益组织和平台,学校决定成立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益立方”公益学院,正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学校、政府、基金会、企业、民间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大学生公益教育、公益研究、地方服务和公益文化传播。

“益立方”公益学院集大学生公益和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公益创业社会服务、公益文化传播于一体。该学院由19名师资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有11人,师资队伍已承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青年重点项目、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10余项,出版创新创业教材3部。学院还与多个基金会、街道等开展合作,初步形成学校、政府、社会多方联动的合作模式。

3.创新创业文化与创新创业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2016年5月5日上午,JOCO大学生创业平台共建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成立座谈会在行政楼召开。学校成立的创新创业学院是我校的第三个文化基地。创新创业学院的成立意在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是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决策部署,落实学校“教育为学生提升价值”的办学理念,推进应用型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的实际举措。此举会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大力的推进作用。

学校在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构建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规模企业的联动,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同时,学校将积极依托创新创业学院,使之在大学生各项创业项目中发挥作用,定期开展创新创业交流体验活动,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推动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社会竞争力。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的成立意义重大。陈虔炜同学的成功创业正好表明了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也体现了学校领导对创新创业的高度重视和老师们积极良好的指导和帮助。创新创业学院的成立能够更好地发挥平台作用,更大程度地促进在校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相信也能够涌现出更多的像陈虔炜同学一样创业成功的典范。

4.文化产品设计工作室

我校的第四个文化基地——文化产品设计工作室,目前还在建设当中,是一种体验式的存在。我校欲成立文化产品设计工作室的目的,是希望将无形的创新创业文化转变为可感知的实体,让师生们深切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存在。

三、九个专业特色文化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十三五”规划中,将推进校本文化建设工程,其中重要的是在现有专业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出九个特色文化,凸显专业教育文化特性。结合专业凝练校训、办学理念中价值取向上具体德行伦理要求和能力素质要求,形成能够融入专业教育内容、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价值导向和标准,构建起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专业精神文化体系,使这种专业精神文化通过专业教育得以沿袭传承和创新发展,将专业教育与精神文化培育有机融合,使之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力推动二级学院文化凝练和建设,形成学校校训、办学理念与二级学院院训、人才培养理念、专业精神文化一体的校本文化体系,推进校训与办学理念的落地生根。

四、多种文化表达系统

建设高效的校园文化表达体系。深化学校形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品牌价值。依托师生员工,发挥相关专业学科优势,完善以“办学成果展”、“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史”展览为主,以“金三角”和各学院展览为支撑的学校展览布局;创作设计以校园文化影像、画册、形象标识系统、文化产品等为主的文化表达载体。

1.提炼文化元素

广泛征集集中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文化元素,不断提炼具有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特质的各种文化元素,推进文化符号、文化语言的统一性,以文化元素为核心要素,设计开发文化产品,制作校吉祥物、校标、建筑标识等,全面加强推广应用。借鉴引用植入浙大文化元素,强化对浙大历史的传承和求是精神的皈依。通过具有特质的文化元素呈现,提升大学精神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2.文化展示平台

加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网、办公网、各部门、各学院网页建设,加强学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建设,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和学校美誉度。鼓励师生员工建立个性鲜明、健康向上的个人主页、博客。维护更新办学成果展,制作学校形象宣传片,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展示;着力推进校园人物、建筑、园林、基地等文化故事描述,建设理工故事二维码阅读系统;加强对人物史料、校友记忆、浙大校史与理工校史、宁波城市发展史等的研究与整理,总结提炼学术成果、教学活动、育人事迹等的鲜活案例,全面展示学校建设成就。

3.开发文化产品

以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专业为依托,推动建立学校文化产品设计工作室,加强学校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普及。大力推动学校精神文化可视化建设,将无形的文化转化为可视、可听、可读的文化产品。通过“十三五”建设,形成音像视频、书画、工艺品等多个系列文化产品,以文化产品助推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播,提升学校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

撰写:陈立明 魏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