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英勤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党委书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理念的重要源泉,他曾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总书记从治国理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化强国建设等不同角度,系统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优秀校园文化之于一所学校的发展,恰似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和创新既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保障。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及其持久影响力,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其独特、持久而为大众所认同的校园文化上。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推进学校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今世界,多种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多元文化相互交融。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起着中轴作用,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所归、行无所依;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方向,文化育人就会沦为空谈。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职能,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善于从文脉中汲取养分。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三重文化影响。一是文化传统。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是校园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传统习惯,人是校园文化创建的核心要素,天然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二是地域特色文化。一方面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师生广泛的社会活动、社会交往、学校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深刻地把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交融在一起。三是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作为开放办学体系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内在地要求借鉴一切外来优秀文明,以期达到建设先进文化的目的。文脉,乃学校文化之根,文脉的确立,离不开上述三种文化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世界文明更是浩如烟海,善于从文脉中发掘提炼核心精神,并以此滋养校园文化,就会让校园文化置身世界文明的汪洋之中,获得取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得到丰润的滋养,从而保持校园文化苟日新、日日新的先进面貌。

建设优秀校园文化,关键在于核心精神的培育。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包涵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次。精神文化是特定校园环境中校园人头脑中所拥有的信念、观念体系,内含理想、道德价值观、习惯等成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要素,它集中反映着一所学校的本质和个性。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都是精神文化的反映。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都被赋予了核心精神的含义,通过不同的形式透射和传递着学校核心精神的价值取向,对校园内全体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建设优秀校园文化,根本落脚点在以“文”化“人”。文化之于学校的重要,是因为文化能对置身其中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不断调整个体价值认同,筑起共同价值观,是最有效、最彻底的柔性整合力。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关键在文化表达体系的构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通过不懈创造、培育和传承而形成了学校精神,这一精神必然包含了若干核心文化元素,将这些文化元素通过不同形式外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知的文化作品与文化场景,可以有效地促进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要重视文化表达内容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文化的多样性不能消解主流价值文化功能的发挥,在大力倡导弘扬校园核心文化的同时,努力使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主流价值观念表达上相一致,系统布局物质文化建设规划,使人文景观相协调。学校的各种建筑、场所、景观、雕塑、设备都是文化的载体,传递无声的语言,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微文化环境的建设是基础。一个部门、一场教学活动、一项制度,都可以构成一个微文化环境,高品位的微文化环境能产生浓郁的文化氛围,感染人的内心、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的精神,有效促进学校核心精神的传承。

建设优秀校园文化,要处理好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在方法论上做到辩证地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是辩证地继承。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其次是创造性转化。借鉴其他文明成果,不能照搬照抄、囫囵吞枣,关键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时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因此,借鉴外来文化,就要使之与学校核心精神相一致,对其做出新的“阐释”,赋予新的含义。第三,创新性发展。根本目的是保证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富有时代内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吸收借鉴所有文明成果精华,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校本文化。

大学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文化的首要使命是成风化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大学的文化建设把牢固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坚持正确育人导向放在首位。营造向上的文化氛围,文以育人、文以化人,建设与学校发展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大学文化,为学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建院15年来,坚持把传承弘扬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精神和浙东“阳明文化”为代表的思想精髓为两支文脉,致力培育优秀校园文化,形成了具有理工特色的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体现出“文脉传承”、“文化融合”、“育人为本”的文化特质。

这些文化特质,充分地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规章制度、各色建筑、园林景观、师生创造性活动当中,经由师生不懈努力赋予文化内涵,积淀而成,历经岁月而愈加浓郁。

追寻建设者的足迹,真切记录校园文化形成发展的脉络,是对历史的铭记,对未来的担当。为了让学校精神更好地得到传承,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感受理工校园文化,了解理工校园的发展变迁,党委宣传部与传媒与设计学院一起,组织100多名师生,对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建校以来的校园文化建设部分案例进行了采访,以文字和视频的形式记录理工校园文化建设,全书共分为精神篇、风物篇、生活篇、探索篇、活动篇、院系篇等六个篇章,本书就是此次采访活动的成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限于时间和精力,本书所采撷的案例只是理工校园文化建设的部分案例,大量的文化建设成果和师生的创造性劳动没有被记录,对他们的劳动谨致以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