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高校:创业精神引领专业创新发展:行走的新闻2017年度新闻报告
- 刘建民
- 8321字
- 2020-06-24 16:53:33
多年耕耘育葱茏——记宁波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专业名片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宁波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创办于建校之初。其数学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和“宁波市重点学科”,拥有优秀的科研团队和杰出的学术带头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及多项青年项目,纵向科研经费360万元/年,近几年发表Top期刊论文近20篇,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5次。本科生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SCI二区2篇,一级核心论文4篇,主持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3项,宁波大学SRIP项目36项。该专业紧扣长三角地区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时结合国际合作化办学理念,培养既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和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2016年12月,本专业被评为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优势建设专业。在这繁盛葱茏之后,是无数师生的辛勤耕耘。
升级版导师制,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2015级入学的宁波大学应用数学系大二学生们最近心里都充满着别样的激动和紧张。原来,大二的学生们正按数学系常年来的惯例,向自己喜欢的教授递交了“导师申请书”,现在正紧张兴奋地等待着教授的回复。
“蛮紧张的,我选的教授非常热门,光我知道的就有十来个同学也选了他作为导师,竞争非常激烈,所以现在心里也没底。”一位女生告诉我们采访小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怀着好奇,采访小组叩开了李本玲副院长办公室的大门。
“升级版导师制是2010年起我们数学系开始实施的新型师生模式,”李老师介绍道,“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增进大学校园里的师生互动,加强师生关系,现在经过七年的发展,这个制度在宁波大学数学系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了。”
“每年大二大三学生都会向自己喜欢的教授递交申请,教授也会从中选择自己满意的学生,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到最后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对应的导师,给自己在校的学习生活以帮助指点。”李老师脸上露出了笑容,她显然对导师制的成果很满意,“导师们不仅定期与学生交流沟通、关心学业情况、指导职业规划、走访寝室以及参与学生活动,而且导师们会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应用能力,量身打造适应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案,定期进行专业性和应用性研讨。”
“升级版导师制”使学生在高质量论文发表、学科竞赛、出国率等方面获得丰富且具有突破性进展。
2008级学生章宏睿就是“导师制”雏形的成功范例,大二大三时,为了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系里专门安排资深的数学教授俞国华老师,结合他自身特点予以单独辅导,并且还专门腾出一个办公室,为他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章同学也不负众望,取得了当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的骄人成绩,获得了保送北大数学系研究生的资格。
章宏睿
不仅是过去,在今天,导师制在宁波大学数学系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每天上午,数学系办公室的圆桌边上都坐满了建模小组的成员,他们每天自发地来到这里,参与建模小组的讨论,同学之间交换自己的思路创意,向老师咨询遇到的问题,得到指导。他们成为数学系广为人知的“圆桌骑士”,每天的小组会议也被戏称为“圆桌会议”。
接轨国际育人才,融汇中外为栋梁
即使同属于数学系,这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班级,站在教室外,你就会有这种深切的感受。隔着一道门,你会听到里面的教授正说着长长一串夹杂着许多专业性词汇的英文,不时传来一阵键盘的敲击声,偶尔是学生流利的英文回答。事实上,这是宁波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系中美精算科学与风险管理班的课堂。
精算班在数学系的历史并不长远,2012年才刚刚出现,但它的形成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精算人才日益稀缺,现下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领域,外贸、物流、商贸等企业单位,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交叉型金融人才缺口大,宁波大学数学系根据当下实际,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合作,制定培养适合国内乃至国际金融行业所需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
在专业形成之初,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美国和中国无论是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抑或是学习方式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当年在课程设置上,数学系的老师就头疼了很久,中国的大学注重思想理论教育,像思想道德教育等这类课占有不少学时,而美国以专业课偏多,并没有理论课。老师们两相权衡,最终采取了略微增加课程任务的方法,来协调中西方课程的差异。
精算班的学生在宁波大学读两到三年后,会前往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读一年,而语言就成了大问题。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在课堂上,教授们都采用中英双语教学的模式,帮助学生早日适应全英文的环境,更好地在国外生活。
因材施教助学业,师生融洽促发展
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宁波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老师们从不懈怠,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他们将学生大致分为两类:本身对数学有兴趣的和兴趣不大(比如被调剂的)。对于第一类学生,由于他们本身就有一定的基础,再加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老师们只要再加以引导和指点,他们就会实现很大的突破。另外,学校也会为他们搭建更好的平台,比如,不定时会有各种讲座,使他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第二类学生,他们往往是不太擅长数学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当然,调剂这一情况2017年高考改革之后就不存在了)。学校安排有专业导论课学习,帮助他们了解和适应这个专业,从而对自身能有更清楚的定位。另外,还开设各类数学选修课,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当然,对于实在不适合学习数学专业的学生,学校允许他们转专业,不耽误任何一个学生的发展。
师生关系是宁波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谁说大学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很疏远?在该专业,学校会定期召开师生趣味运动会,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提供给师生更多的共处时间,从而培养师生亲密关系。期中期末还会有师生座谈会,老师们会尽力了解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并悉心帮助解决。另外,对于想要考研的学生,老师们会做很多工作提高学生被录取到心仪学校专业的可能性,比如,他们会下很大工夫在研究生录取中的“调剂”问题上。“没有什么很感人的事情,但这都是我们实实在在的付出。”李本伶教授如是说。
学风浓厚助成才,师恩难忘自传承
李逸老师是浙江宁波鄞县人,2000—2004年在宁波大学数学系求学。回想起当年青涩时光,老师感慨万千。当时所报的第一、第二志愿都以几分之差未能如愿,阴差阳错地被调剂到了数学专业,但他并不灰心丧气,凭着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潜心学业钻研,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在这将近20年时间里,李老师完成了从宁波大学本科生到浙大数学系硕士至哈佛大学数学系博士的转型。如今的他,是上海交大数学系的特别研究员。面对诸多耀眼成绩,李老师表现得十分谦虚:“我不是什么学霸,在宁波大学比我努力的大有人在。”
李逸从哈佛大学毕业
在李老师的记忆中,那时的日子没有让人沉迷的游戏,没有鱼龙混杂的社交软件,学生组织社团也并不兴盛,就连如今家喻户晓的谷歌搜索引擎也是第一次得知。在这样清幽的岁月里,将时间留给学习,去揭开几何殿堂神秘的面纱,于代数迭代中窥得人生哲学。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李老师遇到了与他一样热爱数学的朋友,“那时大家学习都挺努力,晚上11点熄灯后,我们寝室6个人搬着板凳跑到厕所里看看书,做做题。”在幽暗的灯光下,手持一本《吉米多维奇习题集》,笔尖刷刷地流泻出行行数字,思路在反复演算中豁然开朗。学习空余和朋友打打篮球,这样的时光里缺少了手机、电脑的出席,却趣味无穷。“我记得当时图书馆的二楼,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是我们班的。”讲到这,李老师抑制不住的自豪感洋溢在脸上,正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同学们学习搭建平台,培养出了一代代优秀的数学研究性人才。
除了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恩师的帮助也不容小觑。“毕业这么多年了,只要我回宁波,就会抽空去母校看看老师。当时我的数分老师是周颂平老师,高代老师是张荣娥老师,还有别的科目的老师,每一位我都很喜欢。”李老师觉得自己的成功与老师们的引导密不可分,在他们的带领下进入了数学更广阔的领域,微分几何、数论、数分、几何分析这些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名词,在老师的讲授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当时我们班的数分作业还是我批的呢!”李老师笑着谈道。把修改作业的任务交予学生,学生在享受这份赏识的同时,也无形中提高了自我要求。学生们在与他人作业的比较中,弥补自己的不足。老师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枯燥的数字演绎得妙趣横生。在之后的研究生、博士生涯中,李老师更是遇到了对自己帮助巨大的导师,一如浙大的刘克峰教授,哈佛大学的丘成桐教授。在丘成桐教授的指导下,李老师解决了著名的Hopf猜想。
成为了上海交大数学系研究员的李逸教授,也延续了导师们的品质,给予学生谆谆教诲与深切关怀。在上交大,李老师被称作“灵魂画师”,他在抽象的数学建模上简单勾勒几笔,挥就一幅图画,让牛郎织女、黑洞等跃然于白板之上,幽默风趣的上课风格收获一致好评。李老师也很注重教学方式,他认为数学中的每一个科目都有锁链般联系,知识间相互渗透,因此每一门课都要尽力学好。“2015—2016年我的第一届学生是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生,他们可能觉得经济是偏文科的东西,对数学学习不上心,我就会告诉他们,学不好数分就会导致概率与统计也学不好,之后微观经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分析起来就会很吃力,所以既然学了,就要把它学好。”在李老师的眼里数学的魅力远不止这些,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许很多学生在面对各种定理时会发问,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只是为了解题吗?李老师一语道破,“生活处处蕴含数学原理,像GPS定位里就运用了数学模型,炒股票用到了概率论,时下火热的大数据也隐含了各种数学原理,只是你现在没接触到,所以会觉得没什么用,建议同学们多读读书,听听报告,补充知识面,会有很大收益!”
李逸教授和导师丘成桐教授
一谈起数学魅力,李老师滔滔不绝。数学中的人生哲理也别有一番风味。李老师说,人生就像三角函数,有波峰也有波谷。人的一生,经历过波澜壮阔后归于平静,在平淡中寻得真意。正如三角函数,波峰的数值与波谷的相加,恰好等于零。所以当我们处于低谷时,别灰心,那些沟沟坎坎并没有太多恶意,也许下个路口,峰回路转,阳光明媚。
在对于学弟学妹的职业生涯规划上,李老师建议大家要结合个人兴趣,不是学数学就非得搞研究,考研也好,创业也好,但不论选择如何,一定得早日规划,树立清晰的目标。遇到问题主动找老师,结合自己在哈佛的求学经历,李老师发现国外的学生学习更刻苦,主动性很强,爱在课堂上提问,与老师随时随地聊,而国内的学生与老师课堂互动性略差,因此老师鼓励同学多与老师交流,不要有什么顾虑。如果对自己规划中有什么不懂的,欢迎同学主动找老师聊天。至于未来人生,老师提议最好走点歪路,跌倒过再爬起来,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顺!回首在母校的点滴生活,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哈佛有句校训,大意是说要成为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如果母校需要我,我一定愿意为母校出力,培养人才!”
一个人的成长深受环境影响,宁波大学数字专业浓厚的研究氛围为李逸教授的发展成功奠定了基础。
数学建模拓思路,交流互动添真情
王立洪老师对数学的兴趣是从小便有的,他对数学的热爱执着至今,毕业后在众多就职条件优异的工作面前依然选择在母校的数学系专业从教。问及为何留校,王老师表示当老师是他从小的愿望,他在宁波大学学习后发现数学专业具有优良的团队,该专业也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所以他选择留校从教。数学专业在很多人看来是很模糊的一门学科,许多人将它定义为复杂专一的学科,但王老师不这么认为,他非常看好数学学科,他说数学的学习很多时候是需要做科学研究的。“科研这个东西,是一个消耗量非常大的工程,做科研就好比跑步,锻炼的话,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到达终点,科研的话,必须得一下子跑完3万米的量,更要求学生尽快进入科研的状态,因为这一过程思维一旦被打断,就需要重新进入状态。科研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数学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其它的知识,像一些数学科研问题就很接地气,什么嘀嘀打车啦,海洋浮标问题啦,涉及的就是生活问题,所以说数学没那么可怕。”他鼓励同学们潜心研究数学问题,持之以恒终能攀越数学的高山。
王立洪
王立洪老师是数学建模比赛的指导老师,与他的交流中不难看出他对数学建模特别的情感。他说学习数学建模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但他同时也说了学习数学建模的好处。“1+1=2,这大家都知道,如果不学习乘法,那就会永远停留在简单的加法,停留在低层次,上不了高平台。数学建模就考验同学们破解问题的能力,就是一个高平台,其中涉及的知识面也非常广,需要的是智慧的凝集。”王老师带出过许多得过国奖的队伍,当问及队伍里是否都是数学系的学生时,王老师说大部分都不是数学系的,“大学生对数学建模都挺有兴趣的,来报名参加的很多,像机械专业、海洋专业。其实只要有兴趣,我们做老师培养起来也会方便很多。”王老师与我们讲述了前几年带队参加全国建模比赛的经历。“那一次是参加一个比赛,以夏令营的形式。前期争取名额就十分不易。因为这个比赛是面向全国高校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报名的,但每个省只能出现一个队伍,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和省内的大学先进行PK。好不容易杀出重围,全国比赛更是激烈,我记得当时学生上去讲论文,台下老师都不做评价的,因为现场都是做过数学建模题的学生,他们早就把问题的难点重点都思考过了,所以台上的同学说法一有漏洞,台下马上就是一片举手质疑。这就考验了同学们的意志和水平。”抬头仰望数学建模比赛,越望越觉得高,着手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这也正是数学建模比赛的魅力所在。
采访王立洪老师时,他总是笑眯眯的,问及一些问题时,他也会轻松自然地举几个表现优异的同学的名字,那些名字就像是朋友一般被提及。“数学建模比赛的同学都爱往我这跑,一有空就来。”王老师的办公室里总会有同学在,对着笔记本或是书籍,研究数学建模问题,一有疑问便与老师交流商讨。王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非常好,采访时有几位同学就在现场,老师与同学间的交流没有高低之分,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师生情也在火花中萌发坚固。王老师说他前几年当班导师时,经常与同学们一起策划活动。谈到美好的回忆,王老师不禁滔滔不绝起来。“记得2005年中秋节的时候,我们班就组织了一场中秋晚会,邀请同学们上台来展示才艺,中秋节好多同学不能回家,班级就算是个小家了。不止是中秋节,像是一些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基本上我都会组织学生搞一些小活动,像包饺子啊什么的,大家聚在一起彼此之间感情也能培养起来。还有2010年的时候,我们全班集体春游,去的是东钱湖,玩真人CS,我喜欢和学生一起玩,我与同学们的感情也是在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到现在我很多以前毕业的班长都会回来看我。”作为一名老师,能得到同学们的尊重和喜爱,无疑是幸福的事,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幸福的老师。与同学们玩在一起,成为学生心中有趣的老师,是他不变的初衷。
沉舟侧畔,终过千帆。王立洪始终带着对数学的初恋之情,秉持本心,潜下心来做大学问,用师长的关怀之情教书育人。王立洪老师格物致知、温和谦逊的态度和性格也将影响数学系的学子们。路漫漫其修远兮,数学院必将上下而求索。
物尽其用设备精,群英荟萃科研强
看到这个数学实验室了吗?别看它小,却是宁波大学斥资100万元建造的,用于数学建模、精算以及数学师范教学等,并安装了maple系列软件,可供师生充分地完成课堂教学。
“对于这个实验室,我们专业可谓是物尽其用了。”李本伶副院长这样告诉我们。利用该实验室,学校开设了开放性实验课程,还实行了一对五的小班化教学,让师生能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004年11月30日,宁波大学的“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在理学院报告厅正式诞生。该中心依托于“应用非线性科学与技术”浙江省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宁波市非线性科学创新团队进行建设,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其研究团队包括屈长征教授、贺劲松教授、李传忠副教授、李茂华副教授等卓越人才。中心成立以来取得了非线性系统对称性及其相关研究、非线性现象的分离变量法研究、非线性分离变量法及其应用研究等多个研究成果,并获得了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2008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2007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个市级以上荣誉。
数学实验室
兢兢业业研究,勤勤恳恳教学
屈长征教授是宁波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教授,也是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负责人。虽然很遗憾,我们去采访时屈教授刚好临时出差了,但他的秘书全晶晶老师仍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屈教授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提起屈教授,全秘书这样说道。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地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去。在中心,每天屈教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甚至连周末时光,他也大都是在办公室里与他的数学研究一起度过的。“坚韧不拔地学习研究”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赵露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现是宁波大学研二的学生。提起当初考研的情况时,她说:“我是慕名而来的,我大学的导师就是屈教授的学生,他说既然考研就要选择一个好的导师,因此当初考研时我就冲着屈教授去了,也非常高兴能成为教授的学生。”虽然已经研二了,但赵露还是跟着研一的学生又听了一遍屈教授的课,她说,“屈教授上的课是不一样的,每次听课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即使已经身为教授,即使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屈教授仍坚持以传统板书的形式给学生们上课,他将研究生当成本科生一样地教导,当成孩子一样地照顾。一起过生日、下雨天送伞、反反复复唠叨那些大道理,这都是他对学生满满的关心和爱。
屈长征教授
怀揣梦想求进步,脚踏实地稳前行
宁波大学的数学专业从来不乏优秀的学生。他们有各自的规划,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生活。
长相不算出众,却干净清爽、落落大方。言谈举止从容不迫,每问及之处颇有见解……这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方向)大二的杨嘉欣同学留给我们的印象。数学是理性的世界,给人的感觉就是男生的天下,而眼前这位柔弱的女生却在这个专业游刃有余,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杨同学不光学习成绩好,还是班长,班主任对她的评价很高,称其在管理班级事物上从来不需要他费心。
问及选择数学专业的初衷,杨同学毫不掩饰对于数学的兴趣,并表示选择师范方向将来可以有稳定的工作。当然,真正开始大学学习时她也发现专业与自己想象中的差别,知识变得更加抽象,很多都是理论的推理证明。学霸也并非天生的智商高,也是靠后天的努力一步步变优秀的。学习过程中杨同学发现最难的是数分。“数分老师教完一本书后感觉自己还是云里雾里的。然后,慢慢地去看书,整本书大概看了两到三遍,每看一次就觉得自己懂得更透彻,每看一次就有新的领悟。平时也会问数分学得很好的学长啊,学长特别好,经常会给我理数分的思路,教我怎么把握证明题的整体思路。”
虽然数学专业听起来是那种每天刷题做推理证明泡实验室的,但学校会组建许多社团组织、举办相关活动来丰富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比如与数学建模相关的社团就十分热门,“百团大战时我想加,结果人已经招满了。”杨同学至今仍略有遗憾。另外,理学院的数理文化节也颇受学生们的青睐。
为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学校图书馆提供了非常好的资源,与数学相关的藏书也十分丰富。“每次开学时我都会去借阅一些与课程相关书籍作为辅助材料,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
杨嘉欣
谈及未来规划,杨同学认为由于自己是师范方向的,有选择的余地,可以毕业之后直接当老师,也可以考研转方向。“我打算明年三四月份考完教师资格证之后再去考编,如果考编考上了,我就不去考研了。”杨同学如是说。
新东方掌门人俞敏洪说:“目标和梦想是成长的核心成分。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征服的勇气和愉悦的心情是成长的营养剂。不断地阅读和独立思考是成长的加速器。”心中有遥远的梦想,脚跟有贴近的驱动力,宁波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子们必会在人生之路上越走越远。
专业评价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宁波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卓越。专业紧扣长三角地区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时结合国际合作化办学理念,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根据学生特点设立基地班、中美精算科学与风险管理、师范三个专业方向,实行导师制等优秀培养模式,师生相处融洽,学术氛围浓厚,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既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和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近年来,该专业无论是在科研成果方面,还是在师资培训和学生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会越办越好,如阳春里的绿树,抽芽,生长,枝繁叶茂。
文/图:陈佳琳 童威楠 林晓蝶 王之璇 余杜颖
指导老师:刘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