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各章提要

本书分为九章,在此简要介绍这九章的内容提要。第一、二、三章为文献综述,讨论现存的节日研究、旅外社群节日研究、移民研究和海外华人研究的相关文献。第四章讨论本研究的研究策略、研究方法与研究伦理。第五章讨论英国华人社群的历史发展和当前概况。第六、七、八章以实证数据为主,探讨华人群体之间的关系在春节庆典中的表征与发展。第九章总结了本研究的发现、贡献和局限。

第一章回顾了节日研究的两种主要思路。第一种思路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关注参与者在节日里的社会互动,节日的文化内涵、审美符号和叙述话语。采用这种思路的研究大多探讨节日和社群的关系,尤其是节日和身份认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Gluckman,1963a; Eco,1984;Humphrey,2001; Stallybrass et al.,1986; Geertz,1973)。第二种思路从节事管理的角度出发,关注节事管理。采用这种思路的研究大多发现节日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有着多重关系,包括合作(Getz et al.,2007; Getz,2008)、冲突(Fjell,2007; Larson et al.,2001)和权力关系(Larson,2002; Spiropoulos et al.,2006)。

本研究旨在探索春节语境下华人群体之间的关系。如果将这些群体放在一个大社会中观察,它们就是某个城市里的“一个华人社群”内部的各个子群,它们组成“一个华人社群”,共同举办春节庆典——这通常是上文提到的第一种研究思路的关注焦点。如果以春节为一个节事语境考察这些子群,它们可以被称为春节庆典的利益相关者——这是上文提到的第二种研究思路的关注焦点。这两种思路下的某些理论和观点都对本研究有益,因此本研究试结合这两种思路来研究英国的华人节日庆典。

第二章是有关旅外社群的文献梳理与讨论,重点关注当代旅外社群的特征。这一章开篇就探讨了旅外人民(群)(diaspora)这一术语在概念上的变化和全球移民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移民的空间流动性变大,迁居地点的变更也愈加频繁。“永久居住”不再是当代旅外人民的必要特征(Brah,1996; Clifford,1992)。开展“旅居”(Clifford,1992)的人们暂时离开家乡,跨越国界,暂时在别处安家置业的人也可以被称为旅外人民(群) (Brah,1996; Clifford,1992; Shuval,2000)。这些人在客观行为上或心理上都与自己的母国和客国有着联系。因此,在本研究的视角下,与英籍华裔一起参与春节庆典的中国学生和学者虽然是英国的非永久性居民,但也是华人社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章讨论了华人社群如何组织春节庆典活动以建立本社群与母国、客国的联系,还探讨了这些活动的功能(Esman,2009a; Ionescu, 2005)。

第三章回顾了有关海外华人社群的文献。截至目前,大多数学者基于中国城(或唐人街)及华人社团研究华人社群的社会结构及其实践活动(Benton et al.,2001; White et al.,1987; Lyman,1974; Wong,1982; Skinner,1957;Wang,1994; Lew et al.,2004),这是因为传统的华人社群大多聚居在中国城,以华人社团为主要的组织和管理形式。本研究沿用这种方法研究英国的华人社群。但是,当代华人社群积极与母国、客国互动,这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传统海外华人社群有显著的差异(Wong,1982; Lew et al.,2004;Christiansen,1998)。当代华人社群流动性更高,迁移更频繁,多方向迁移,积极与母国和客国互动;传统海外华人社群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成员仍然保留着移居海外之前的、与原居住地的华人社会极其类似的社会结构和核心价值,例如他们可以根据姓氏、语言被划分。因此,本研究在考量当代华人社群的社会关系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复杂的外部因素对其的影响,例如国际关系对华人社群的商业竞争的影响(Christiansen,2003)。另外,这一章也对学术界有关华人文化中的“关系”理论的争论进行了梳理,尤其关注其功能和负面影响。“关系”是本书的一个关键视角,本书的第五、六、七章运用实证讨论了在春节庆典的语境下“关系”是如何影响华人社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的。

第四章介绍了本研究的方法论。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策略和定性研究的方法以实现研究目标,即分析春节庆典语境里的华人群体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谢菲尔德的春节庆典为主要案例,同时以纽卡斯尔、曼彻斯特、利物浦和诺丁汉的春节庆典为补充(具体原因请参见第四章)。作者通过参与式观察、直接观察、半结构式访谈和档案文件考察搜集数据,之后设计三角验证反复比对这些数据。这一章也介绍了存储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最后,作者讨论了本研究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

第五章回顾了自19世纪中期起英国华人社群的历史,试图为研究春节庆典的诞生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背景。目前英国的华人社群具有以下显著特征:分层清晰(Christiansen,1998; Watson,1977a),与来自中英两国的社会身份多元的人员进行跨国互动(Christiansen,2003; Benton et al.,2011)。由于祖籍是中国香港和内地的华人群体是目前英国华人社群的主要群体(Dobbs et al.,2006),且在春节庆典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一章对这两大群体的历史发展和特点做了论述。和大多数研究华人社会活动的学者一样(White et al.,1987; Lyman,1974; Wong,1982; Wang,1994; Lew et al.,2004)更多论述请参见本书第三章。,作者在研究中也以华人社团为基础,调查华人个体和华人群体参与春节庆典的情况。因此,这一章也讨论和分析了英国华人社团的发展历程和功能。由于本研究以谢菲尔德的春节庆典为主要案例,这一章重点讨论了该市华人社群的发展、当地春节庆典的历史以及当地华人社团的活动和功能,这为之后的数据章节(第六、七、八章)的论述提供了背景信息。

第六章探讨了华人群体和社团如何通过协作方式组织、举办春节庆典,包括成立联合机构、寻找赞助商(机构)、招募表演人员等。这一章分析了华人个体、社团和群体尽管拥有各自多元的利益诉求和预期目标却相互协作、共同举办春节庆典的动机,并指出了华人群体的个体成员通过使用私人“关系”寻求赞助,招募表演者,支持春节庆典。在讨论了华人群体组织、举办春节庆典的协作过程之后,这一章还考察了中华文化是如何在春节庆典里得以表征的。春节庆典的表演、装饰构建并象征着不同的华人群体所共有的华人身份认同,这是因为它们都与“文化中国”有着共同的精神联系。此外,这一章还揭示了春节庆典对促进华人群体相互协作的功能和意义。

第七章分析了春节语境下华人群体之间产生的冲突。因为祖籍是中国香港和内地的华人个体和华人群体在组织、举办春节庆典里扮演主要角色,所以他们成了这章讨论的焦点。这一章提出了华人群体组织和举办春节庆典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其往往诱发华人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择哪些庆典内容(节目)与设定哪些人为目标观众;谁能领导春节委员会和代表整个华人社群;如何在春节庆典里分享关系、社会美誉等无形资源。这一章还论述了祖籍是中国香港和内地的两大华人群体如何维护本方立场、与对方斡旋协商及缓解紧张关系。这一章也充分讨论了春节庆典的一些核心参与者(包括个人和组织)在春节以外的场合的活动及彼此间的互动,因为其会影响他们在春节庆典里的关系。这一章最后深入分析了华人群体间的矛盾冲突的根源。

第八章探讨了华人群体在协作组织、举办春节庆典的语境里体现的权力关系。首先,这一章探讨了春节联合组织内部的权力等级,这主要体现在领导权和财务管理权方面。这一章明确指出祖籍是中国香港的华人群体通常在春节联合组织中有更高的权力地位,还讨论了其他群体面对这一局面的态度和行为。其次,这一章分析了春节联合组织内部存在“紧密关系”和“疏远关系”的划分,并对这种划分于华人社群间的关系的影响予以评估。综合这些论述,作者指出了华人群体在春节庆典中的权力竞争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九章对本书进行总结,综合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见解,试图为读者提供一幅有关春节庆典中华人群体相互关系的全景图。春节不仅体现而且影响了华人群体间的关系。这一章明确总结了在春节语境下“(私人)关系”体现的正、负面影响,这为“关系”理论提供了独特视角,尤其是针对其对旅外社群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这一章还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并为节日庆典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建议,帮助他们在庆典过程中建立健康(协作)关系。受制于本研究的范围及作者的自然属性(祖籍、母语等),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本研究对华人群体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为旅外社群的节日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