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脑袋

老百姓中有一句话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脑袋,而且把自己砸得头破血流,呜呼哀哉,这其实也怨不得别人,罪魁祸首就是他创下的“子立母死”的立储制度。

拓跋珪给儿子和大臣们洗脑时是拿汉武帝杀死钩弋夫人那段历史说事的,可是如果我们了解一下他和他母亲贺兰氏的关系,应该可以感受到他创立“子立母死”的制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贺兰氏给他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但是,犯下大错的并不是作为母亲的贺兰氏,而是身为儿子的拓跋珪。

拓跋珪原本是代国太子,代国被前秦灭亡后,他和母亲贺兰氏在母亲的娘家贺兰部落寄人篱下,相依为命,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十年之久,直到383年淝水之战的爆发。

淝水之战的失败导致前秦国势大衰,崩溃在即,在贺兰部落的支持下,拓跋珪母子抓住机会重新竖起了代国的大旗。

拓跋珪登基之后不久,将国号改为魏,史称北魏。

实际上,拓跋珪与母亲贺兰氏的关系在很多年里还是比较融洽的,后来却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陡转直下、裂痕处处。

此人是谁呢?拓跋珪的小姨妈,历史上称为小贺兰氏。

拓跋珪一见到他的小姨妈就疯狂地迷上了这个女人,以至于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必欲得之而后快”。

为了得到小贺兰氏,拓跋珪将皇权发挥到了为所欲为的极致,他完全不顾母亲的劝阻和警告,派人暗杀了小贺兰氏的丈夫,然后将她强行纳入皇宫。

此后,拓跋珪对他眼中的地方豪强展开了猛烈打击,其中包括某些当年给他大力支持的贺兰部落贵族。贺兰氏主张从宽处理有功之臣,但拓跋珪丝毫不为之所动,毫不手软地除掉了他曾经的恩人。

贺兰氏本来是想帮助儿子做一个不惑于声色、有感恩之心的好皇帝,可拓跋珪却认为母亲的这些行为是染指皇权,干预朝政,把母亲当成他必须除之而后快的人物。

公元396年,贺兰氏在对儿子的莫大失望中死去了,拓跋珪竟然平静得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他们的母子关系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于此可见一斑。

为了给后世的皇帝彻底消除母后干政的隐患,拓跋珪向汉武帝学习,炮制了“子立母死”的立储制度,并且将其付诸实施。

公元409年,拓跋珪立长子拓跋嗣为太子,随后赐死了拓跋嗣可怜的母亲刘贵人。

拓跋嗣是一个孝顺重感情的孩子,对母亲的惨死久久不能释怀,整天整夜地悲伤流泪,即使见到父皇时也控制不住伤心的眼泪。拓跋珪认为自己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儿子好,而拓跋嗣竟然如此不理解,如此不懂事,于是他内心越来越烦闷。

拓跋嗣一直没能够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恢复过来,拓跋珪终于恼怒了,他要用鞭子好好教训一下这个没出息的儿子。深受儒家教育影响的拓跋嗣秉承着“小则受之,大则避之”的孝道精神,逃到城外山里的一个地方躲了起来。

拓跋珪派人四处搜寻太子拓跋嗣,却都无果而终,他一气之下起了换人的心思:既然你这个儿子如此不知好歹,那我就再找个儿子做太子,让你后悔一辈子!

这时,拓跋珪想起了拓跋绍,他曾经万分宠爱的小贺兰氏生下的儿子。拓跋绍虽然比拓跋嗣小两岁,但也不是小孩子了。

一旦打定了主意要立新太子,拓跋珪就派人把这个事告诉了小贺兰氏,让她做好为儿子的将来而牺牲的准备,因为按照“子立母死”的立储规矩,小贺兰氏在儿子立为太子后将被赐死。

小贺兰氏并不愿意为了不确定的太子之位而搭上自己的性命,她悄悄派人出宫去给儿子送信求救,说自己犯错惹怒了皇帝,皇帝已经将她囚禁以便第二天赐死。

拓跋绍得到母亲身陷囹圄的消息,心中充满了对父皇的仇恨,要知道,父亲是他和很多人共有的,而母亲是他自己的,于是他召集起亲信的臣属随从秘密地出了王府,向皇宫进发。

拓跋绍一行不敢从皇宫正门进入,他们找了一个隐蔽而合适的地方翻过高高的宫墙,闯进了夜色中的皇宫。

拓跋绍担心先去救母亲会惊动父皇,如果那样他和母亲就都难以活命了,所以,他带领手下直接奔往拓跋珪的寝宫,这样,他不仅可以救下母亲,还能得到他一直觊觎的皇帝宝座。

当拓跋绍等人出其不意杀死十几个侍卫,冲到拓跋珪的龙榻之前时,被刀剑声惊醒的拓跋珪穿好衣衫正要下床。

拓跋珪见到拓跋绍带着一帮人气势汹汹地立在面前,就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了……

在北魏旧臣魏收撰写的《魏书》中是这样记载拓跋珪之死的:“冬十月戊辰,帝崩于天安殿,时年三十九。永兴二年九月甲寅,上谥宣武皇帝,葬于盛乐金陵。庙号太祖。泰常五年,改谥曰道武。”显而易见,魏收在著史时“为尊者讳”,没有写出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被杀这个事实。

然而,真相是掩饰不住的,等到初唐的李延寿写《北史》的时候,凶手拓跋绍终于在拓跋珪之死中出现了:“十月戊辰,清河王绍作乱,帝崩于天安殿,时年三十九。永兴二年九月甲寅,上谥曰宣武皇帝,葬于盛乐金陵,庙号太祖,泰常五年改谥曰道武。”

拓跋绍杀死父皇拓跋珪后,并没有如愿以偿地登基称帝,因为被拓跋珪吓跑的太子拓跋嗣得知消息后回来了,并且在大臣们的拥戴下以为父报仇、为国除逆的名义向拓跋绍集团发起了进攻。

当太子拓跋嗣带领众多臣子和大批军马浩浩荡荡出现在皇宫正门前时,势单力孤的拓跋绍母子一时慌了手脚,不知所措。宫内的一些侍卫本来就是被迫从逆,见此情形临阵倒戈逮捕了拓跋绍,随即开门向拓跋嗣请降。

北魏宫廷这一场由“子立母死”的立储制引发的血腥政变最终以拓跋绍母子被杀、拓跋嗣登上帝位而结束。作为这个残酷制度的炮制者,拓跋珪也为此付出了死在儿子刀下的代价,他本来是要用太子生母的生命来换取政局的稳定,却没想到不但给自身带来了杀身之祸,还让北魏朝廷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大动荡。

拓跋珪的悲剧给后来的北魏最高统治者一个沉重的教训,但是他们并没有废除这个制度,而且其中的某些人,比如古装剧《锦绣未央》里李未央的原型冯太后,做出了更为残酷的选择:皇帝的大皇子一出生就杀死他的生母。直到魏孝文帝的儿子元恪做皇帝时,“子立母死”的悲剧才寿终正寝,堕入历史的滚滚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