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4
- 忆江南
- 1275字
- 2020-06-24 17:06:11
蜀国灭亡与诸葛亮无关
诸葛亮是公元234年在北伐前线的五丈原病逝的,那时,蜀国立国十三年。263年,刘备创立的西蜀在刘禅手里被司马氏控制的曹魏灭掉。两者之间隔着虽算不上漫长却也不短的三十年,如果贸然把蜀国灭亡归咎于诸葛丞相,那这个时间差就是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三国人物中,就综合能力而论,最有资格和诸葛亮PK的恐怕非曹操莫属,他们一样具有雄才大略,且慧眼独具,一样能写能打、文武双修,所以在此我们不妨拿曹操说事。
虽然魏、蜀、吴三国中第一个遭遇亡国之灾的是蜀国,但其实最早衰亡的是曹魏帝国——曹操死后仅仅过了二十年,魏国的军政大权就已经从曹操家族转到了同姓的曹爽手里,十年之后再次易手,完全落入司马氏囊中。奇怪的是,好像从来没有人就魏国早衰一事向曹操发起责难,怀疑他运筹生前、决胜身后的能力,而只是宿命地认为这是上天对他们父子篡汉行为的惩罚报应,或者将其归因于司马氏父子的狡诈阴险、手腕高明。
既然人们不认为曹操对曹魏的衰亡负有责任,那么蜀国灭亡也应与诸葛亮无关,不但如此,诸葛亮生前为蜀国定下的人事安排也完全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
试问,三国后期政局最稳定的是哪国呢?毫无疑问是诸葛亮死后的蜀国。
魏国从公元239年起先是曹爽专权,继而发生高平陵政变,接下来就是司马氏欺君废君乃至弑君的十五年。同时期的吴国则先后经历了孙权晚年的乱政、诸葛恪专权、孙峻专权,后来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有自由的皇帝,却是个出了名的暴君。
相比之下,蜀国政坛称得上风平浪静,一派和谐。诸葛亮举荐的蒋琬和费祎先后担任政府首脑,二人不但做到了济世安民,而且得到了国家元首后主刘禅的充分信任。之后接任的姜维虽然引起过后主的猜疑,但君臣二人的关系总体上还是比较融洽的。因此可以说正是有了诸葛亮的高明安排,才保证了蜀国的长治久安。
那么,蜀国为什么会早于魏吴两国灭亡呢?这主要是由西蜀的综合实力和地理位置决定的。
魏蜀吴三国之中,魏国占有东汉的七八个州,吴国拥有三个州,而蜀国却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和蛮荒落后的南中地区。就人口而言,蜀国人口仅仅九十万,大约是魏国的五分之一,和吴国相比也不到其二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氏若想统一南方,肯定会先挑蜀国这只软柿子开刀。
在防御魏国上,吴蜀两国各有一道天险可以倚恃,吴国是长江,蜀国是秦巴山脉。魏国的水军实力远远不如吴军,因此不会贸然向吴国发起全面进攻。但如果魏国先从陆路征服西蜀,然后从长江上游顺流直下,则平定东吴指日可待。所以,当邓艾带兵暗渡阴平天险成功时,蜀国的覆亡已经难以挽回了。
如果非要让诸葛亮为蜀国的灭亡担负一份责任的话,那就是他没能使他的儿子诸葛瞻成为一位运筹帷幄、能征惯战的军事家,但这事好像也怪不得诸葛亮,因为他去世时,诸葛瞻只有七岁,应该是姜维没有把老师的儿子教育培养好。
最近几年,为了全面深入地看待历史人物,避免以偏概全的错误,我们一直在寻找正面人物身上的缺点,搜寻反面人物身上的亮色,这无可厚非,但不应矫枉过正。如果因为求全责备而使得一位位仁人志士灰头土脸,因为人性关怀而把奸邪小人弄得扬扬得意,那是不是和我们建设文明进步社会的初衷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