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分享,打破供需之间的不平衡

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我国汽车的保有量突破1.63亿辆,这个数值仅次于美国,稳居全球第二。也就是说,我国平均每八个人就拥有一辆汽车,如此浩瀚的队伍行驶在城市里,不堵才怪呢。可还有7/8的人没车,他们出行要怎么办?

亲爱的读者,您现在出行是路边打车,自己开车,还是使用打车软件约车呢?

显然,路边打车的话会很浪费时间,尤其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或者天气恶劣的情况下,打车非常难。有人就想,倘若拨个电话或动动手指,手机就能立刻为自己招来一辆车该多好。

自己开车方便许多,只不过私家车有各种维护费用,并非所有的工薪阶层都能承受得起。即使可以承受,那每年增加这么多开销到底值不值得?让我们来算一算拥有一辆私家车的成本吧。

假如您买一辆10万元左右的新车,预计使用10年。每年的全险费用4000~5000元,每年保养两次,共计1000元左右,还有平时的油费。10年内,就算剐蹭、撞车损失不计算,检车费用不计算,汽车修理费也忽略不计,您的爱车在一公里都不开的情况下,每年至少已经花掉15000元。

如果您买的是一辆100万元左右的汽车呢?每年平均分摊的费用起码要翻10倍。另外,开车比上班都累,特别是当您遇到堵车的时候,那叫一个心烦气躁,要不怎么会有“路怒症”呢?

其实,一些人买车并不只是为了出行方便,恐怕还有不少面子的成分在里头。花钱买面子或许是不少国人的虚荣心理,但市场经济更需要理智消费。

有些90后选择有钱先买房而不是养车。房是不动产,可以住一辈子,而车是动产、纯消耗品,买到手就开始贬值。因此,他们更喜欢分享用车,滴滴之类的打车软件便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大爱。

2010年9月,“易到用车”上线,终于满足了国内那些想动动手指就能招来汽车的人们的需求。这是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公司,也是国内第一家提供专乘约租车服务的公司。

“易到用车”的模式脱胎于2009年在美国旧金山创立的“优步”,“优步”主做交通网络,以移动应用程序连接乘客和司机,借助相关软件提供租车及实时共乘服务。但“易到用车”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它主要是将闲散在很多中小租赁公司的高端车聚集起来,使之成为自己的资源,让这些车能够通过“易到用车”的平台获得额外的收入,而用户可以随时发出订车的需求,距离最近的车辆收到消息后,即会来接送用户。

“易到用车”上市以后迅速成长与扩张,让业界都看到了中国对于出行分享市场需求的巨大。从2011年年底到2012年年初,大概有30多款打车软件在各大应用平台出现。有“滴滴打车”“快的打车”“摇摇招车”“打车小秘”等等,资本的不断涌入也让这些软件在那个时期拿到了自己的第一笔资金。

大部分的打车软件,都具备乘客注册、即时约车、出行完成确认、用车评价等功能。预约功能,就像订机票、车票一样,可以提前预约打车服务。这项功能很新颖,为那些习惯做好旅游和出差计划的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拼车服务的价格最高则可降低40%,可以使去往同一方向的两名乘客拼车。如果乘客有此意愿,系统会向先打车的乘客通报第二名乘客的名字。就算路途中找不到拼车乘客,打车软件也会给乘客相应打折。

其中,“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在经过漫长的补贴之战后,以两家合并的方式结束硝烟。而“滴滴出行”也成为现在人们最为熟知的打车软件,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等多项出行业务领域。借助庞大的车流量及不断增长的用户群体,滴滴出行倾力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服务平台,将分享范围无限扩大,在高效、交换、共赢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让乘客和司机感受到出行分享的便利之外,出行分享平台也在不断PK,在两年半到三年的时间内,滴滴相继PK掉了30多位对手,而在它与快的合并后,也成为中国出行分享领域的“独角兽”,截至2016年8月,滴滴的估值已经达到了270~280亿美元。

出行分享虽然有很多好处,然而,它同样存在不足。2014年,印度一位年轻女子深夜有急事出门,她用优步手机应用软件预订了一辆汽车,结果行驶到半途被司机强奸。此事一出,全世界都开始对优步软件叫车服务提出质疑:我们上陌生人的车,真的安全吗?

吃一堑,长一智。与优步相似的汽车分享平台都开始着手实名认证,强制出租车辆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甚至有些公司针对夜间行车的车辆会发出不定时呼叫,以确保乘客安全无忧地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