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十字路口的投资者窘境
- 陈恩挚
- 1569字
- 2020-06-24 18:17:25
对“专车”的包容度关乎城市竞争力
从城市管理角度来看,“出行难、打车难”与每个老百姓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而企业运转的核心是员工,因而,解决“出行难问题”关乎广大企业的运转效率,也关乎一个城市的运转效率。目前看来,“专车”的出现,在缓解出行难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因此,作为一个互联网新生事物,各地政府对“专车”的态度,将关乎着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和营商环境,也从侧面折射出各地对新生事物的包容度。当然,作为监管部门,政府还要务必保持这个市场公平和开放,要警惕和防止出现新的垄断。
我的专栏文章《“专车”服务对出租车司机是利好》发表后,引发热议。在很多人点赞的同时,也有不少人表达了疑虑。从评论来看,其中还包括一些出租车司机。
鉴于在眼下,互联网“专车”是大热点,且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所以,我想对网友们热议的几个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事实上,从城市管理角度来看,“出行难、打车难”与每个老百姓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而企业运转的核心是员工,因而,解决“出行难问题”关乎广大企业的运转效率,也关乎一个城市的运转效率。目前看来,“专车”的出现,在缓解出行难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因此,作为一个互联网新生事物,各地政府对“专车”的态度,将关乎着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和营商环境,也从侧面折射出各地对新生事物的包容度。这也是城市竞争力的一种体现。
由此或许可以理解,为何北京、上海对“专车”的打击力度最大。因为相比其他城市,它们在中国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有点“傲娇”。
出租车司机遇“破茧之痛”
在《“专车”服务对出租车司机是利好》发表后,看到多位出租车司机评论说,担心“专车”分食、抢生意。这个想法可能存在误区。
因为,高额的出租车“份子钱”是垄断的产物,并且是动态变化的。“专车”出现后,当垄断(或称牌照管制)被打破,将导致出租车“份子钱”下调。
试想,若出租车维持高额的“份子钱”不变,而“专车”不收或少收,那么,出租车必然被理性的司机所抛弃。
总体而言,眼下出租车司机正在遭遇“破茧之痛”。一方面,“份子钱”还没降下来;另一方面,生意多多少少被分食。不过,阵痛是短暂的,需要坚持一下;否则,就有那么点“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的味道了。
当然,作为监管部门,政府务必保持这个市场公平和开放,要警惕和防止出现新的垄断。
安全性与“是否为私家车”没有关联
对于“专车”,交通部曾表示“禁止私家车接入参与经营”。对此,我非常不认同。
经常乘坐出租车的人可能有印象,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个别出租车特别整洁和干净。问过之后,你会知道,这是司机“自己的车”。所以,我想不通为何“禁止私家车介入参与经营”?为何要让所有权与司机分离?
从网友的评论来看,对于“专车”,人们最担心的还是安全问题。这个问题,我在《“专车”服务对出租车司机是利好》一文中已经讨论过,不再赘述。不管如何,安全性与“车辆是否为私家车”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我认为交管部门的责任是,对“专车”车辆进行规范的备案,倘若出现问题,以便确保能找到有能力担责的公司,并维护乘客的合法权益。如果需要,再对“专车”车辆的保险缴纳进行规范,那就没问题了。我想,包括不允许路上停车议价在内,这些都能体现“专车”与黑车的区别。
实践已经证明,越开放往往越安全;越管制,常常会逼得一些人去搞一些灰色的东西,从而导致安全隐患。
为何出租车服务不如“专车”
看到一篇文章,题目为《为何出租车和专车司机长着两张截然不同的脸》。其实,这很正常。因为“专车”的服务关乎“专车”企业的品牌形象,因而驾驶员会受到严格的监管。也就是说,良好的服务会获得“溢价”。
相比之下,出租车司机是被盘剥的,一直以来,价格是受管制且供不应求,好的服务也没有溢价。那么,有什么动力让他微笑服务呢?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是垄断或管制导致了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对服务的定价功能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