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当下的内容是唯一的真实

人生是一次单程旅行。生命的列车一旦启动,就会朝着一个地方隆隆驶去,绝无掉头的可能。我们每个乘坐这辆列车的人都要明白:昨天已经过去了,而今天也将转瞬即逝。珍惜现在的拥有,好好把握今天,才不愧对人生。

有个小和尚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这是件苦差事。秋冬之际,每次起风,树叶总是随风飞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都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以为这样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他一整天都很开心。

幸福有时就在我们的手中,但是拥有幸福的我们却不知道,也不懂得珍惜。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的落叶。

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昨天是一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而今天是你唯一拥有的现金,所以应该聪明把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他一边后悔着昨天的虚度,一边下定决心,从明天开始做出改变,而今天就在这后悔和决心之余被他轻轻放过。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你所能拥有的只有实实在在的今天。只有好好把握今天,明天才会更美好、更光明。

王子猷弃官后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酌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就起身徘徊,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戴逵字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就在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里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就又返回了。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回答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对于当下奔波于尘世之中那些忙忙碌碌的人来说,谁还会不计成本不计时间去做这些事情?纵然是心向往之,也难以真的落到实处去。其实,这种有趣味的态度才是对生命的认真,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快乐的,能从中体味到这一点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享受生活、懂得幸福真谛的人。

幸福是太多和太少之间的一站。

幸福有时就在我们的手中,但是拥有幸福的我们却不知道,也不懂得珍惜。人世间的痛苦莫过于去追求自己手中已有的事物,而我们却为“得不到”常常忧思。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吧,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觉得原来幸福曾经来过。

活在当下就要满足当前的现状,要相信每一个时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示;你如果抱怨现状不好,只是因为你不知道还有更坏的,如果你不活在当下,就会失去当下。

活在当下,应该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顺其自然。把全部的精神用来承担眼前的这一刻,因为失去此刻便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今生也就无法向往未来。

静下心来,成功就在不远处

罗马非一日建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追求效率原本没错,然而,一旦陷入浮躁的旋涡之中,失败便已注定了。

子夏一度在莒父做地方首长,他来向孔子问政,孔子告诉他为政的原则:“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就是要有长远的眼光,百年大计,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就能拿成果来表现,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顾全大局。“欲速则不达”便是其中的核心与关键,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确实,一味地求急图快,结果只能是越急事情越办不好,这和人们常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同一个道理。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越是着急,就越是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破茧成蝶的过程原本就非常痛苦与艰辛,但只有付出这种辛劳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违背了自然的过程,最终让蝴蝶悲惨地死去。自然界中这一微小的现象放大至人生,意义深远。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拥有的都是一颗浮躁的心,于是,人们在不断跳槽中度过了人生中适合进步与发展的最佳时机,人们在金钱至上的追逐中失去了欢笑与幸福的能力,人们在“速度就是一切”的观念中迷失了自我。

曾有一位朋友这样诉说自己的苦闷:“我这一两年一直心神不定,老想出去闯荡一番,总觉得在我们那个破单位待着憋闷得慌。看着别人房子、车子、票子都有了,心里慌啊!以前也做过几笔买卖,都是赔多赚少;我去摸奖,一心想成个暴发户,可结果花了几千元连个声响都没听着,就没有影了;后来又跳了几家单位,不是这个单位离家太远,就是那个单位专业不对口,再就是待遇不好,总之找个合适的工作太难啊!天天跟无头的苍蝇一般,反正,我心里就是不踏实,闷得慌。”

这便是现代人典型的“浮躁”心理,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以,对前途毫无信心,心神不宁,焦躁不安,于是,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变得盲目,只要能满足自己想要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其实,静下心来,耐心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成功就在不远处。

现代人仿佛患上了浮躁的心理疾病,它使人失去了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使人漫无目的地努力,最终的结果必定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总是背道而驰。就连宋朝著名的朱熹也曾犯过同样的错,直到中年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的良方,之后经过一番苦功方有所成。他用“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这十六字箴言对“欲速则不达”作了最精彩的诠释。

我们需铭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时擦拭心灵深处的浮躁,时时提醒自己“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及时地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去除掉那些躁进的因子,恢复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人生才会拥有更大的幸福和更多的快乐。

安贫乐道,静享人生

那些为了利而舍生、为了利而舍义、为了利而舍弃人格的行为,显然并非人们所推崇的。用一种世俗的话来说,我们努力赚钱,不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究竟有多少钱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究竟更好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人们始终无法给出标准答案。

将自己眼前的生活完全交给工作,让自己变成一个百分百的工作狂,即使是赚了许多钱,最多也不过是个赚钱的机器而已。将自己的原则一降再降,让自己变成一个十足的趋利者,即使是获得了许多的财富,最多也不过是财富的附庸而已。将自己的开销一减再减,让自己变成一个完全的守财奴,即使是有座金山藏于家中,最多也不过是个守财奴而已。

银行家在一个沿海小渔村碰到了刚刚靠岸的一艘小渔船,船上只有一个渔夫,却载着几条大的金枪鱼。银行家夸奖渔夫捕鱼的本领好,并且问他捕到这些鱼需要多长时间。渔夫回答说:“要不了多长时间。”

银行家接着问:“那为什么不多干一会儿,多捕一些鱼呢?”

渔夫说:“这些鱼足够一家人吃了。”

银行家又问道:“那你剩下的时间都做些什么呢?”

渔夫说:“我睡个好觉,钓钓鱼,陪我的孩子玩耍,陪陪我的妻子玛丽亚,每天晚上我都会到村子里去,和朋友们吃吃饭、弹弹吉他。我的生活非常充实。”

银行家说:“我是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也许我可以帮助你。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捕鱼,挣钱买一艘更大的渔船,用大渔船挣来的钱再买更多的渔船,你就拥有一支船队了。你不用再把自己打来的鱼卖给中间商,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商,或者自己做批发零售。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村子,到墨西哥城,然后到洛杉矶、到纽约,让公司的业务发展壮大。”

渔夫问道:“但是这要花多长时间呢?”

银行家回答:“大约15年到20年吧。”

“然后怎么样呢?”

银行家笑了笑说:“到时候你就可以申请上市,向公众出售公司的股份。你会成为富翁,拥有数百万财产。”

“数百万……然后怎么样呢?”

银行家说:“你就可以退休了。你搬到海边的一个小镇上,可以一觉睡到下午,钓钓鱼,陪孩子们玩耍,陪陪妻子,每晚到镇上和朋友们吃吃饭、弹弹吉他。”

渔夫回答说:“难道这些不是我现在就已经在做的事吗?”银行家无言以对。

梁实秋在《雅舍小品·图章》中说过:“安贫乐道的精神之可贵更难于用三言两语向唯功利是图的人解释清楚的了。”“安贫乐道”就是不要太奢侈,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与其在名利的海洋中拼命挣扎,何不在满足的沙滩上安享人生!

什么是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是财富、是权力,还是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其实,生活有时就是一个圈,无论得到了多少,最终还是像渔夫和银行家的对话一样,回到原点。因此,安贫乐道未必就是不思进取,与之相随的反而还会有一种安全感。

柏杨先生曾说:“因为安全感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永无止境。身无一文时,觉得一千元便安全;等到有一千元时,便觉得必须有一万元才安全;等到有一万元时,又觉得非十万元不可。钱数永远是安全感的十分之九,钱再多,它可以很接近安全感,但却一辈子都不能满足安全感,狂追下去的结果,永远达不到目的,反而弄得心如刀割。”一个绝妙的比喻,道出了金钱与安全感的关系。安全感是一种内心宁静的情感诉求,是幸福的前提。也就是说你本着一颗安贫乐道的心去对待生活,才能在满足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与真正的幸福。

止水澄波,悟道须静

在当下的生活中,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必须学会悟道。但怎样才能悟道呢?庄子说一个人必须学会保持自己内心的安静,只有内心安静了,才能在静中映出自己的真实本性,保持本性,获得幸福。

黄帝做了十九年天子,诏令通行天下,听说广成子居住在崆峒山上,特意前往拜见他。

黄帝见到广成子后说:“我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至道的精华。我一心想获取天地的灵气,用来帮助五谷生长,用来养育百姓。我又希望能主宰阴阳,从而使众多生灵遂心地成长,对此我将怎么办?”

广成子回答说:“你所想问的,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你所想主宰的,是万事万物的残留。自从你治理天下,天上的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地上的草木不等到枯黄就飘落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亮也渐渐地晦暗下来。然而,谗谄的小人心地是那么褊狭和恶劣,又怎么能够谈论大道!”

黄帝听了这一席话便退了回来,弃置朝政,筑起清心寂智的静室,铺着干净的茅草,谢绝交往,独居三月,再次前往求教。

广成子头朝南地躺着,黄帝则顺着下方,双膝着地匍匐向前,叩头着地行了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已经通晓至道,冒昧地请教,修养自身怎么样才能活得长久?”

广成子急速地挺身而起,说:“问得好!来,我告诉你至道。至道的精髓,幽深邈远;至道的至极,晦暗沉寂。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持守精神保持宁静,形体自然顺应正道。一定要保持宁寂和清静,不要使身形疲累劳苦,不要使精神动荡恍惚,这样就可以长生。眼睛什么也没看见,耳朵什么也没听到,内心什么也不知晓,这样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体,形体也就长生。小心谨慎地摒除一切思虑,封闭起对外的一切感官,智巧太盛定然招致败亡。我帮助你达到最光明的境地,直达那阳气的本原。我帮助你进入幽深渺远的大门,直达那阴气的本原。天和地都各有主宰,阴和阳都各有府藏,谨慎地守护你的身形,万物将会自然地成长。我持守着浑一的大道而又处于阴阳二气调谐的境界,所以我修身至今已经一千两百年,而我的身形还从不曾有过衰老。”

黄帝再次行了大礼叩头至地说:“先生真可说是跟自然混而为一了!”

广成子主要说的是怎样才能得道,我们却可以从中体悟到“静”的作用,每个人想要得到幸福,都要保持自己心灵的平静。如果你的生命一直处于烦躁、嘈杂的状态之中,怎能找到自己的心灵呢?内心的平静是智慧的珍宝、长久努力自律的成果,它呈现出丰富的经验与不凡的真知灼见。一个人即使身处闹市,也要保持静的状态。

人们认为自己的想法愈成熟,自己就会变得愈沉稳,要有这样的体认必须了解别人亦是如此。他若有正确的体认,借着因果道理愈来愈透彻明白事物的关联性,便不再惊慌失措、焦虑悲伤,而是稳重镇定、从容沉着。

一个安静的人,因为学会自制,知道如何配合别人,而别人相对的也会敬重他的风范,从中学习并仰慕他。一个人的心愈是静,他的成就、影响力愈大,力量愈持久。头脑普通的生意人若能更自制与沉着,会发觉自己的生意日益兴隆,道理即因一般人喜欢与看来稳重的人交易买卖。

若你受内心多变的情绪左右,则你需要他人或外力协助你踏稳生活的步伐。一旦自行踏稳了步伐且稍有成就时,则需学习克服并面对诸多干扰和妨碍。每天都应该练习修养心灵,亦即所谓的“进入静谧”。此方法能排除烦忧,换来平静,且化弱为强。

宁静是福,生活在喧嚣吵闹的都市中的人们,可能更懂得平静的弥足珍贵。与宁静的生活相比,追逐名利的生活是多么不值一提。宁静的生活是在真理的海洋中,在激流波涛之下,不受风暴的侵扰,保持永恒的安宁。

享受生命的大自在

“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这段话中列举了几种人士:隐居江海的人,与世无争、逃避世事的人,清闲悠暇的人。这些人也没有什么荣辱毁誉的强烈愿望或忌讳,所以,栖身山林江湖,流浪旷野荒原,每日垂钓,闲散度日。这正是道家的处世态度,顺其自然,这些懂得隐居起来的人,是享受着生命的大自在的人。

然而,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我们,不可能到山林中去归隐。人为了生存,必须生活在社会之中。一句话说得好,“大隐隐于市”,只要一个人拥有一个自由的、超凡脱俗的心灵,即使是在闹市之中,也能体会到万籁俱寂的“静”。在复杂的社会中,自然有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只要你能够保持心灵的静美,学会享受生活,你就能享受生命的大自在。

一个人要过得快乐,必须学会享受生活。

一位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的老先生,在日记簿上记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如果我可以从头活一次,我要尝试更多的错误,我不会再事事追求完美。”

“我情愿多休息,随遇而安,处世糊涂一点,不对将要发生的事处心积虑地计算着。其实人世间有什么事情需要斤斤计较呢?”

“可以的话,我会多去旅行,跋山涉水,再危险的地方也要去一去。以前不敢吃冰淇淋,是怕健康有问题,此刻我是多么的后悔。过去的日子,我实在活得太小心,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有失,太过清醒明白,太过合情合理。”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我会什么也不准备就上街,甚至连纸巾也不带一块,我会放纵地享受每一分、每一秒。如果可以重来,我会赤足走到户外,甚至彻夜不眠,用这个身体好好地感觉世界的美丽与和谐。还有,我会去游乐场多玩几圈木马,多看几次日出,和公园里的小朋友玩耍。”

“只要人生可以从头开始,但我知道,不可能了。”

林语堂说:“我总以为生活的目的即是生活的真享受……是一种人生的自然态度。”生活中,许多人只是一直往前追,追逐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却忽略了现在已经拥有的阳光浴。很多时候,我们只顾匆匆赶路,而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在高速度中失去了享受的权利。放慢你的脚步,欣赏途中的风景,时间就在你放慢速度的过程绽放它内在的美丽,让你璀璨无比。

有好多天,慧海和尚独坐寺内,郁闷不语。

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并不言语,微笑着和弟子走出寺门。

门外是一片大好的春光。

放眼望去,天地之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慧海和尚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安详打坐于半山坡上。

慧海有些纳闷儿,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上午,师父才起身,还是不说一句话,打个手势,把慧海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慧海关在寺外。

慧海不明白师父的意思,独自坐于门前不语。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变得不明朗起来。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慧海的名字。

进去后师父问:“外边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边的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慧海顿悟,明白了师父的苦心。

慧海和尚封闭了自己的内心,因而他不能看到生活中的诸多美丽。其实一切都还在,只是你关紧了自己的心门,不肯睁开眼看看这世界原本的面目。穿梭于匆忙的城市中,你的脚步已身不由己。随着快餐的盛行,你的人生也成了快餐人生。繁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闭上眼睛是高楼大厦,睁开眼睛是汽车疾行。至于那郊外的湖光山色,那小村里的宁静,对你来说也成了一种向往。人生短短几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有的人说赚很多钱,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是,又有多少人只为追逐未来的幸福,却放弃了眼前的幸福?

我们会工作、会学习,但如果不会享受眼前的生活,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人生的一大遗憾。所以我们要学会享受当下的生活,真正去领会生活的诗意、生活的无穷乐趣。学会享受生活,在享受中体验生命的大自在,这正是庄子教给我们的哲理的最本质的解释。

何必寻愁觅恨怨东风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古人的诗句可谓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世界上的人,每天大都在忙碌、不安和烦恼中度过,一个烦恼过去,下一个烦恼又来了,愁工作、愁财富、愁子女,甚至有时候顾影自怜……总之,各种各样的烦恼层出不穷,永不停息。

人们每天都在烦恼些什么呢?所有人都在“无故寻愁觅恨”,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如此。每天都被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包围,明明没有什么事情,却仍然急躁不安,心灵永远没有平静的时候。

白云守端禅师在方会禅师门下参禅,几年来都无法开悟,方会禅师怜念他迟迟找不到入手处。一天,方会禅师借着机会,在禅寺前的广场上和白云守端禅师闲谈。方会禅师问:“你还记得你的师傅是怎么开悟的吗?”白云守端回答:“我的师傅是因为有一天跌了一跤才开悟的,悟道以后,他说了一首偈语:‘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方会禅师听完以后,大笑几声,径直而去。留下白云守端愣在当场,心想:“难道我说错了吗?为什么老师嘲笑我呢?”白云守端始终放不下方会禅师的笑声,几日来,饭也无心吃,睡梦中也经常会无端惊醒。他实在忍受不住,就前往请求老师明示。

方会禅师听他诉说了几日来的苦恼,意味深长地说:“你看过寺前那些表演猴把戏的小丑吗?小丑使出浑身解数,只是为了博取观众一笑。我那天对你一笑,你不但不喜欢,反而不思茶饭,梦寐难安。像你对外境这么认真的人,连一个表演猴把戏的小丑都不如,如何参透禅呢?”

这个故事正如这样一句古诗:“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这就是人生。好梦最容易醒,醒来想再接下去,接不下去,所以,不要去叫醒梦中人,让他多做做好梦。那么佛说唤醒梦中人,到底是慈悲,还是狠心?

《西厢记》中也有对人心理情绪描写的词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没有可怨的,把东风都要怨一下。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有多少?讲不出来的闲愁有万种。有人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实在无事,也要“无语怨东风”。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眼前的生活中,只要你不自扰,在面对世事变幻的时候,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自寻烦恼,就能获得一个快乐圆满的人生。

生活是一件艺术品,每个人也都有自认为不尽如人意的一笔,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待,烦恼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认真对待纷扰的人生才是最舒坦的。人最怕的就是怨天尤人,有烦扰才是人生,又何必寻愁觅恨怨东风?

气度要宏,意趣要乐

痛苦与快乐似乎从来都是相伴相生的,二者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所谓“没有痛苦也就无所谓快乐”,如果我们将痛苦与快乐看成是绝对的对立,从而加以逃避,那么,我们不仅不能得到快乐,反而会使自己更加痛苦,而我们之所以见苦便畏惧,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苦乐观。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明道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有悖常识,是在骗人吧?”明道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扬扬的样子。“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明道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个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莫非你也骗人吗?”李渤听后,当下恍然大悟。

只拘泥于一种形式之中,只会让心灵关闭、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开通心窍,才能融会贯通。人修道、治学、做人,不仅需要严谨,同时也需要洒脱自在的怡然,就像老子所说的“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春暖花开,冰消雪融,普润大地,一如圣人胸襟气度的潇洒与自得。

南美洲的一座火山爆发后,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流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都没有躲过被毁的劫难。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一位14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双臂、颈和头部。及时赶来的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因为对于遍体鳞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是一种更大的肉体伤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营救人员挥手致谢,俩手臂作出表示胜利的“V”字形。她坚信政府派来的救援队一定能救她。可是营救人员最终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而她始终微笑着挥着手,直到慢慢被泥石流淹没。

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心里充满了悲伤。世界极静,只见灵魂独舞。

用微笑面对人生,是一个乐观者的不二选择,而故事中那个坚强女孩的乐观而坚强的态度震撼人心。她那个“V”字所蕴含的是对死神最大的嘲弄,是对生命无比的热爱。那个穿透灵魂的微笑,足以震撼世界,让人生所有的苦难都如一缕轻烟。

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呢?而乐又从何而来呢?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不经风霜苦,难得蜡梅香”,成功的快乐,正是经历艰苦奋斗后产生的。吃得苦中苦,方能得成果。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苦则苦矣,但他们下苦功实现上进之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其乐无穷。人生的悲苦从来都是无法逃避的,我们应该做到能苦能乐的那份坦然、化苦为乐的那份智者的超然,这样便能拥有圆满的人生。

顺应本性,自然活着

很多人在生活中往往处心积虑地追求幸福,结果往往追逐了一辈子,还是没有找到幸福的所在。幸福和不幸在于自己的心态,也就是怎样看待现在的自己。把痛苦和不幸的标准放在别人的身上,并不能使我们幸福。

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只因为被外界物欲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体悟幸福,并不是要求你找一个标准来要求自己。顺应自己的天性,你便能发现幸福就在身边。

日本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武士,在学艺的时候请教师傅:“师傅,我用多长时间才能成为真正的武士呢?”

“大概要十年。”师傅告诉他。

“如果我非常努力地练习,那将要多久?”武士又问。

“要二十年。”师傅告诉他。

“如果我每天不睡觉,夜以继日不停地练呢?”武士又问。

“那你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武士。”师傅告诉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一个自然而美好的节奏,只有按着这个美好的节奏一步一步走下去,才能到达美好人生的终点。生命需要积淀,需要思考,需要整理,而这些都与速度无关。有时候慢是为了更好地快,快慢之间、张弛之间,蕴涵了一种朴素的辩证哲学。

每一件事物都有其开始、延续和死亡,这些都是自然界中万物正常的活动。人生就好比这样一个过程:一只球被人掷起,尔后又开始下坠,最后落在地上;或者像一个水泡,它逐渐凝结起来,突然被伸到水面的树枝触碰了一下,转瞬间便完全破碎。生命也是这样一个从出生、成长到衰老、死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所有人都会走向同一个归宿,那就是死亡。所以,不要轻率或不耐烦地对待或蔑视死亡,而是要把它作为自然的一个活动静候它。就像你能够安静地等待一个孩子从母亲的子宫里分娩出一样,也请你从现在开始就准备着你的灵魂从皮囊中脱离的那个时刻的来临。这一切,只不过是自然的正常的活动,你不需要恐慌,只要静静等候就可以了。

有位孤独者倚靠着一棵树晒太阳,他衣衫褴褛,神情萎靡,不时有气无力地打着哈欠。

一位智者由此经过,好奇地问道:“年轻人,如此好的阳光,如此难得的季节,你不去做你该做的事,却懒懒散散地晒太阳,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

“唉!”孤独者叹了一口气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躯壳外,我一无所有。我又何必去费心费力地做什么事呢?每天晒晒我的躯壳,就是我要做的所有的事了。”

“你没有家?”

“没有。与其承担家庭的负累,不如干脆没有。”孤独者说。

“你没有你的所爱?”

“没有,与其爱过之后便是恨,不如干脆不去爱。”

“你没有朋友?”

“没有。与其得到还会失去,不如干脆没有朋友。”

“你不想去赚钱?”

“不想。千金得来还复去,何必劳心费神动躯体?”

“哦,”智者若有所思,“看来我得赶快帮你找根绳子。”

“找绳子干吗?”孤独者好奇地问。

“帮你自缢。”

“自缢?你叫我死?”孤独者惊诧道。

“对。人有生就有死,与其生了还会死去,不如干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余的,自缢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逻辑吗?”

孤独者无言以对。

“兰生幽谷,不为无人佩戴而不芬芳;月挂中天,不因暂满还缺而不自圆;桃李灼灼,不因秋节将至而不开花;江水奔腾,不以一去不返而拒东流。更何况是人呢?”智者说完,拂袖而去。

人世间万物皆是虚幻,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结束就是开始。财富、成就、名利和功勋对于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生命的灰尘与浮云。心乱只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只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

真正的快乐不是周围的环境所给予的,而是靠自己创造的。即使自己的处境不顺心,也要试着心存感激地接受。顺应了自我的本性,你就是幸福快乐的。如果你还一味地追求什么快乐的标准,你就会离快乐的轨道越来越远。

顺应自己的本性,我们的人生永远是今天,是此刻,是转瞬即逝的现在。

宁静沉淀出心中纷杂的浮躁

宁静是一种心态,是生命盛开的鲜花,是灵魂成熟的果实。宁静在心,在于修身养性,宁静无处不在。只要有一颗宁静之心,追求宁静者便能心胸开阔,不被诱惑,坦荡自然。

皇帝提供了非常优厚的一份奖金,希望有人能画出最平静的画,以便自己在心情烦躁时能拿来缓解情绪。许多画家都来尝试。皇帝看完所有的画,只有两幅他最喜欢。

一幅画是一个平静的湖,湖面如镜,倒映出周围的群山,上面点缀着如絮的白云。大凡看到此画的人都同意这是描绘平静的最佳图画。

另一幅画也有山,但都是崎岖和光秃的山,上面是愤怒的天空,下着大雨,雷电交加。山边翻腾着一道涌起泡沫的瀑布,看来一点都不平静。但当皇帝靠近一看时,他看见瀑布后面有一个小树丛,其中有一鸟巢。在那里,在怒奔的水流中间,小鸟坐在它的巢里——完全的平静。

皇帝选择了后者,奖金给了画这幅画的画家。

平静并不等于完全没有困难和辛劳,而是在那一切的纷乱中间,心中仍然宁静。所谓平静,即在于此。

人们往往在面对成功的欲望时不知所措,但内心却急躁不堪。浮躁是当前普遍的一种病态心理表现,具有浮躁心理的人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心绪不宁,总想不劳而获,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忧虑感强烈;盲目攀比,对于自身期望值过高,但却没有让自己更出色的发挥,做事情不明确目标,对前途迷茫,这些都是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此必须及时予以纠正。

消除浮躁需要静心,人常说“淡泊宁静以致远”就是这个道理。静下心来对很多事情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别人比较时,相比的是两个人的能力、知识、方法、投入是否一样,而非只看结果,这样心理的失衡就会减少。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尽跟着感觉走,目标要实际,过程要坚实,稳扎稳打。

在生活中,并不只有功和利。尽管我们必须去奔波赚钱才可以生存,尽管生活中有许多无奈和烦恼,但只要我们拥有淡泊之心,量力而行,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做到宠亦泰然,辱亦淡然,有也自然,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样来去不觉。唯有这样,生活,就会变得很轻松。有了平淡的处世心态,你就能简单快乐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云飘水流,放下才能宁静

我们工作,是为了得到一份更好的生活。本着这样简单而沉重的理想,有时我们竟然毫无察觉慢慢从指缝间溜走的时光。偶尔静下心来的时候,我们便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人的欲望总是太多,而且无止境,唯有放下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快乐,懂得放下的人心中有一份大智慧。

一只蝗虫对青虫说:“我今天很难受?”

青虫问道:“是不是生病了?”

“病倒没生,只是早上吃得太多了,现在肚子胀胀的,飞也飞不起来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帮我吗?”

青虫想了想,说:“要不我陪你走走?”

于是,青虫带着蝗虫在四周走了几圈,但是蝗虫还是感到难受,而且它的肚子也开始疼痛起来。它躺在地上,嗷嗷乱叫。

青虫很同情蝗虫,于是它去请教自己的父亲,青虫的父亲来到蝗虫面前,说道:“哎呀,为什么那么贪吃呢,不吃那么多不就没事了吗?”

“爸爸,你快想个办法救救它吧。”青虫在一旁喊道。

“我看只有一个办法了。”说着,它让蝗虫张开嘴巴,它拿着一根草在蝗虫的嘴里搔了搔,不一会儿,蝗虫便吐出一些东西来。吐完后,蝗虫长出了一口气,顿时觉得神清气爽,浑身舒服极了。

青虫的父亲叮嘱道:“以后别猛吃东西了,否则肚子就会被撑破。”

蝗虫因为贪吃而导致身体不适,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为索求太多,以致烦恼和负担始终挥之不去。不要去抱怨别人比自己快乐,比自己潇洒,比自己活得轻松宁静,看看别人是如何把握、控制自我的。事实上,每一个内心宁静的人,都是懂得放下之人。放下不是单纯的放弃,它是一种抉择——是禁锢自己,还是松绑自己。

实际上放下的目的是为了最终的得到,这种得到是去其糟粕而存其精华。因为外在的“物”太多,而人生的痛苦就在于“身为物役”、“心为内困”,如此说来,放下才能安享心的宁静。

一个女子提着大包小包,坐了半天的汽车去向一位智者求教,她对智者说:“我只是想轻松一下,每天工作那么忙,说实话,我的公司最近效益也不好,想出来静静心,让自己快乐一点。”

智者说道:“心魔在己身。一切的根源皆在于你想要的太多,想放的太少。我年轻的时候,看到一个农夫挑着满满的柴火向前走,他走得很辛苦,很艰难,我很替他心疼。那个人虽然已经有了柴火,但是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地上的树枝还是往身上放,两只眼睛不往前看,只盯着自己的脚下,正因如此,那农夫撞到了很多路人,路人对他很是不满,而他自己一路走来,柴火越来越重,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复杂,一般人能有那么多的柴火一定很高兴,可他却愁眉苦脸。后来,在快到家的时候,他再也走不动了,倒在家门口,而挑的柴火也撒了一地。如果他能放下多余的柴火,那他走得肯定不会那么累,心情肯定也会很高兴和很舒畅。世人之所以感到内心浮躁,得不到安宁与快乐,其实是与那个打柴的农夫一样,只知道一味地拿,而不懂得放下。”

智者的一席话让人有茅塞顿开,令人耳目一新之感,的确,现代人心事太多,心情太重,每天起早贪黑,追逐着那些鲜艳夺目的美丽,就像那个打柴的农夫一样,即使走路,也是两眼只注视脚下,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柴火,结果负担越来越重,到头来,身体和精神被全部压垮,哪里能获得身心的安宁与快乐?

正因为生命有限,才要“超然物外”,云飘水流,心外无物。只有这样,才能如同宁静的河流一般,在水波荡漾之间,领略黄昏时分的绚烂景色,而这也正是所谓“放下”的真正含义。实际上,心外的“物”始终是存在的,就像打水漂一样,虽然石子最后没入水中,激起的涟漪归于平静,但其终究荡起过波纹,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由此看来,“心外无物”着重的不是“物”本身,而在于“心”。这个“心”是要受到石头激起的涟漪支配还是放下一切而自享宁静,都在于我们自己。这样,它才能释放出更多的空间来装载我们想要的自由和纯真,得到当下真正的快乐。

做人最忌浮躁

如今这个时代,人人都可能有过浮躁的心理,也许只是一个念头而已。思绪之后,人们还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迷失了方向。然而,当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时,就会给家人、朋友甚至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只有不浮躁,才不会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迷失方向。只有不浮躁,才会有耐心与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才能得到当下的快乐。

沏茶的水温度不够,沏出的茶也就索然无味,这正如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事事顺心、处处得力自然很难。要想摆脱失意,不断提升自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一旦你沉下那颗浮躁的心,终能有所成就。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做事缺少恒心,见异思迁,急功近利,成天无所事事。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他们对前途毫无信心,心神不宁。浮躁是一种情绪,一种并不可取的生活态度。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应急状态中,脾气会暴躁,神经会紧绷,长久下来,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

一个成功的人,就应该记住:你可以着急,但切不可浮躁。成功之路,艰辛漫长而又曲折,只有稳步前进才能坚持到终点,赢得成功;如果一开始就浮躁,那么,你最多只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后就会累倒在地。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你越着急,就越不会成功。因为着急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结果在你奋斗的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不能正确地制订方针、策略以稳步前进。

换个角度,莫让烦恼绊住快乐的双脚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心态,他就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能够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事情往往是这样,你相信会有什么结果,就可能会有什么结果。人有时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心境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对于身处逆境中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且看如下一则故事:

有一位经营服装批发的商人,由于经营不慎,赔了几笔生意。为此他整天心情郁闷,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

妻子见他愁眉不展的样子十分担心,就建议他去找心理医生看看,于是他前往医院去看心理医生。

过了一个星期,他又来找心理医生。他双眼又红又肿,精神更加不振了,医生见他双眼布满血丝,便问他:“怎么了,是不是受失眠所苦?”商人说:“可不是吗?”心理医生开导他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回去后如果睡不着就数数绵羊吧!”商人道谢后离去了。

心理医生非常吃惊地说:“你是照我的话去做了吗?”商人委屈地回答说:“当然是呀!还数到三万多头呢!”心理医生又问:“数了这么多,难道还没有一点睡意?”商人答:“本来是困极了,但一想到三万多头绵羊有多少毛呀,不剪岂不可惜。”心理医生于是说:“那剪完不就可以睡了?”商人叹了口气说:“但头疼的问题来了,这三万头羊毛所制成的毛衣,现在要去哪儿找买主呀?一想到这儿,我更睡不着了!”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要想得长远一些。这位经营服装批发的商人若是想到他以后还有那么长的人生之路要走,无需想到这么多无谓的事情,故事的结局就不会是这样的了。有些事想得太远,就会形成太多的压力,烦恼也会随之而来。因此我们要学会静心,不牵挂那些不该牵挂的事情,这样才能轻松快乐。有些时候,并不是烦恼在追着你跑,而是你追着它不放。大凡终日烦恼的人,实际上并不是遭遇了多大的不幸,而是自己的内心对生活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真正聪明的人即使处在烦恼的环境中,也能够自己寻找快乐。

心理学家阿德勒一生都在研究人类的潜能,他曾经宣称他发现了人类最不可思议的特性——“人具有一种反败为胜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如果你不满意自己的现状,想改变它,那么请改变你自己的心态,让它始终处在阳光下。如果你有了积极的心态,能够积极乐观地改善自己的环境和命运,那么你周围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汤姆森太太的丈夫到一个位于沙漠中心的陆军基地去驻防。为了能经常与他相聚,她搬到基地附近去住。

那实在是个条件极差的地方,她简直没见过比那更糟糕的地方。她丈夫出外参加演习时,她就只好一个人待在那间小房子里。那儿热得要命——仙人掌阴影下的温度都高达52摄氏度,没有一个可以谈话的人。风沙很大,到处是沙子。

汤姆森太太觉得自己倒霉透了,觉得自己很可怜,于是她写信给她父母,告诉他们她放弃了,准备回家,她一分钟也不能再忍受了,她宁愿去坐牢也不想待在这个鬼地方。她父亲的回信只有三行,这三句话日后常常萦绕在她的心中,并改变了她的一生:“有两个人从铁窗朝外望去,一个人看到的是满地的泥泞,另一个人却看到满天的繁星。”

她把父亲的这几句话反复念了多遍,忽然间觉得自己很笨,于是她决定找出自己目前处境的有利之处。她开始和当地的居民交朋友,他们都非常热心,当汤姆森太太对他们的编织和陶艺表现出极大兴趣时,他们会把那些舍不得卖给游客的心爱之物送给她。她开始研究各种各样的仙人掌,顶着太阳寻找土拨鼠,观赏沙漠的黄昏,寻找300万年以前的贝壳化石。

她发现的这片新天地令她既兴奋又刺激。于是她开始着手写一本小说,讲述她是怎样逃出了自筑的牢狱,找到了美丽的星辰。

汤姆森太太成了一个快乐的人,她终日保持着微笑,也因此赢得了当地人的喜爱。

是什么给汤姆森太太带来了如此惊人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她自己的改变。她改变了自己的消极观念,开始去尝试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也正是这种改变使她有了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生活中一些困难或愿望得不到实现时,人难免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如果你不快乐,那么不妨仔细想一下,是不是那些悲观的念头像一张网一样缠绕了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