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俗神的由来
- 中国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 刘媛编著
- 31215字
- 2019-04-28 17:04:30
福神的传说
在民间传说的诸神之中,福神的起源很早。每当过年的时候,老百姓都要贴上“天官赐福”的年画。年画中的天官身上穿着一品大员的红官服,手拿如意,长须飘飘,面貌安详和蔼,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印象。在有的年画上,天官还携带着五个小童子,这些小童子手中捧着仙桃、鲤鱼灯、石榴、春梅和佛手。在新年的时候,人们贴上这样的年画是为了祈求天宫赐福。
福神,本名叫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是唐德宗时期的进士。他因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颇有盛名,因此受到唐德宗的重用,官升至谏议大夫。贞元十一年,陆贽等人因为边关军需困难的事情上书,结果受到裴延龄的诬陷。唐德宗大怒,要杀陆贽等人。朝廷中没有一个人敢上谏,只有阳城以死上书,力陈裴延龄的奸佞和过错,这才使得陆贽等人免于一死。后来,唐德宗想让裴延龄做宰相,阳城听说了此事又上书反对,列举裴延龄的种种罪行。唐德宗认为阳城诬蔑,不但不理会他的忠言,还将其贬为国子司业,后来又贬为道州刺史。
阳城在做道州刺史期间,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因此受到道州百姓的爱戴,将其功绩千载传诵。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其不畏权势,不进贡侏儒的故事。
唐德宗荒淫无道,喜好侏儒,于是就下令让各地向朝廷进贡侏儒。贡阳县就是后来的道州,向上进贡了一名叫王义的侏儒。王义从小就长不高,即使成年以后,身高也不足三尺。王义虽然不高,但头脑灵活,口齿伶俐,还会唱小调,逗人取乐,深得唐德宗的喜爱,于是,唐德宗就下令贡阳县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侏儒一名。这样,贡阳县进贡侏儒就成为一项制度延续下来。后来贡阳县改为道州,但进贡侏儒的制度没有变。
道州并不产侏儒,只是当地男子的个子都很矮罢了。历任道州官员为了讨好皇上,同时也迫于上级的压力,就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搜索侏儒。毕竟侏儒是有限的,官员们就人造侏儒。他们把从贫苦百姓家中抢来的,或者以很低的价格买来的幼童,放到窄小的陶罐中,只将脑袋留在外面,用这种方法抑制孩子的生长,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侏儒,进贡朝廷。这种丧尽天良的做法,给当地百姓平静的生活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阳城被贬到道州以后,听说了这骇人听闻的做法,决心铲除这个恶习,每当上级要求道州进献侏儒时,阳城就是不进贡。唐德宗多次下令责问他,阳城每次都据理力争,并上疏说:“国家法典有规定,进贡本地有的东西,不能强迫进贡没有的东西。道州这个地方不产侏儒,只有极少数的矮人,所以不应该进贡。”最后,朝廷理亏词穷,也不得不下诏废除进贡侏儒的这项制度。
道州的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欢呼雀跃,为了感激阳城的解厄赐福、为民申冤,道州百姓建立寺庙供奉他,尊其为福神。后来,其他地方的百姓也纷纷效仿。
据说阳城的生日是在上元灯节,也就是元宵节,因此在这一天,各地的老百姓都为其庆祝生日——有各种各样的赏灯活动,游园盛会,祈福道场,每户添丁的家庭还要在祭祖的时候举行“点灯”活动。
禄神的传说
禄是指官职禄位。禄神是掌管文运、官运、功名利禄的神灵。在我国古代,做官是要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的,科举考试成功与否又与文人读书写文章的好坏直接相关,所以禄神不但受到官场人士的敬奉,也受到崇尚文化的老百姓的喜爱,成为民间的吉祥神。
禄神被人神化之前,专指天上的禄星。禄星位于文昌宫的第六星,专掌司禄。后来,人们对禄星的崇拜,渐渐将其人格化,成为和福星、寿星并列的神仙。福禄寿三神仙常常出现在传统风俗年画中,其中禄神抱着或者牵着一个小孩,所以有人把他叫作“送子张仙”。在戏曲中也有“禄星抱子下凡尘”的唱词。可见,禄神在民间受欢迎的程度。
有关禄神张仙的故事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为唐朝宰相娄师德消灾的故事。
娄师德年轻的时候体弱多病,看了好多名医,吃了许多补品也没有用。一天,有一个算卦的先生来到他家给他算了一卦,说他印堂发黑,三日必死。娄师德听后并不以为然,因为从小体弱多病,早就做好了死的准备。
在这三天中,娄师德将家中的仆人都召集了起来,跟他们说:“你们不用再伺候我了。我已经把路费准备好了,你们都回家去吧。”仆人们一头雾水,不知道主人出了什么事情,只好听从主人的安排。
处理好这些事情以后,他什么事情也不做,专门等待死亡的到来。等到第三天,娄师德看自己还活着,非常惊奇,心想可能是那个算卦的说得不准。
第三天晚上,娄师德躺在床上睡觉,睡梦中感觉有人从屋外走了进来。他睁眼一看是个紫衣人。娄师德想自己反正也要死掉了,管他是谁呢。只见那个紫衣人从怀里掏出一个弹弓,对着娄师德的脑袋就是一下。娄师德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紧闭着双眼。等了好一会儿,娄师德只觉得神清气爽,病痛好像都消失了。他睁开双眼,向四周看了看,那个紫衣人正站在他的面前。
娄师德赶忙下床,问道:“请问是何方神圣,救了我娄师德一命,请受我一拜。”
紫衣人说:“我是禄神张仙。你本应该高官厚禄,可是灾星盖顶,我特来救助你。”娄师德半信半疑地看着紫衣人。紫衣人说:“你不相信的话,可以给你看看我的官禄簿。”说完,紫衣人就带着娄师德来到了一个小屋子里。在这个屋子里放着一本官禄簿,娄师德拿起来翻开查看。
只见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进士及第、当宰相的时间及八十五岁的寿命都记录在上面,心中大喜。这时,他看见自己堂兄弟的名字也在上面,就想看看到底写了些什么。他刚要翻开看,一个怪兽拿着叉子闯进屋里,大喊道:“大胆娄师德,竟敢乱翻官禄簿,泄露天机。”
说完,怪兽就用叉子刺向了娄师德。娄师德吓得惊醒,才知道原来是一场梦。后来,娄师德果然做了宰相,高官厚禄,验证了梦中的事情。
禄神在民间很受欢迎,老百姓认为禄神可以带来官职禄位。因此人们喜欢在屋内张贴禄神的年画。传统的年画中,禄神有时候是一身华贵的打扮,左手张弓,右手拿弹,作仰面直射状。有时候禄神怀抱或者牵着一个小孩。又因为“鹿”与“禄”谐音,在中国的年画、风俗画和吉祥画中一般用“鹿”来象征“禄”。如“福禄寿三星图”中便是一个老寿星骑在一只鹿上,上空飞着蝙蝠。再如“加官进禄”画中,就是一个官员抚摸着一头鹿。
送子张仙
张仙是一位传说颇多的神仙,有人将其称为禄神,又有人将其称为“送子张仙”。
《历代神仙通鉴》记载,这位张仙是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士,叫张远霄。在巴蜀道教名山青城山修道成仙。他有一门最堪称道的绝技,就是擅长弹弓射击,百发百中,而射击的目标正是那些作乱人间的妖魔鬼怪。五代至北宋时期,他在巴蜀地区已经小有名气。那么这位张道士后来又是怎样成为送子张仙的呢?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举兵伐蜀,大获全胜。后蜀灭亡以后,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被送给了新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花蕊夫人不忘旧情,时时刻刻想念着前夫孟昶。于是就请工匠画了一张孟昶打猎的画像,挂在寝室的墙壁上。
一次,花蕊夫人独自面对画像默默流泪,正好被赵匡胤看到。赵匡胤看见花蕊夫人对着画像哭泣,非常奇怪,就问:“爱妃,怎么独自对着画像哭泣呢?难道画中是你的亲人吗?”花蕊夫人赶忙止住悲声,回答道:“这画中人乃是送子的神仙。我嫁与皇帝多年,可是一直没有子嗣,非常伤心,就命画师按照老家的风俗画出送子张仙。希望可以保佑我早生贵子。”赵匡胤听完,非常高兴。从此再也不问画中人是谁了。
后来这件事在宫中流传开来,那些想要子嗣的嫔妃都在自己宫中悬挂起送子张仙的画像。只是画中的张道士被褪去道袍,换上一身戎装,并拥有了孟昶英俊潇洒的美男子扮相,从此以送子的张仙闻名于世。后来这件事情传到民间,人们为了求子就供奉起张仙来。
这个故事不见于正史,真伪难辨。但北宋之初张仙送子的说法已风行于世,成为不争的事实。北宋文人笔记中记载了一则张仙送子显灵的故事。
苏东坡和苏辙两兄弟参加同一年的科举考试,并且兄弟两人同时高中进士,这个消息一时轰动朝野。其实早在两兄弟出生以前,他们的父亲苏洵就梦见过张仙弯弓向天射击,连发两弹。
据说,有一天,苏洵正在睡午觉,在梦中看见一人站在自己面前。苏洵赶忙上前施礼,说:“请问你是谁啊?”这个人笑着说:“我是送子张仙。”苏洵忙问:“不知神仙有何事情啊?”只见张仙拿着弯弓向天空中连射了两弹。
苏洵不解其意,赶忙恭敬询问,张仙也不作答,隐身而去。后来,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出生,一直到兄弟两人双双高中,苏洵才恍然大悟,原来张仙早就托梦给自己。为此苏洵还写过一篇名为《张仙赞》的长诗,以表示谢意。
另外,张仙射天狗的故事也十分有名。
据说宋仁宗赵祯年已五十多岁,尚无一子。宋仁宗非常苦恼,经常向上天祷告,希望赐予自己一个儿子。一天晚上,他在睡梦中忽然看见一个男子。这个男子衣着十分华丽,脸上好像敷了一层粉,五缕长髯在胸前飘洒。
仁宗看来人仙风道骨,赶忙施礼,说道:“不知是哪位神仙驾临,有什么事情吗?”这男子挟着弓弹,来到宋仁宗面前,说:“我是送子张仙。陛下因为天狗守垣,不得子嗣。今天我特地来为你用弓弹驱逐天狗。”
宋仁宗听后很惊讶,忙向这位美男子询问是怎么回事。这男子说:“这只天狗在天上掩盖住了日和月,让天上的神仙看不到人世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跑到世间作恶,专门吃小儿,但是这只天狗最怕我的弹弓,只要一看到我就会逃跑。”宋仁宗听了以后非常高兴。梦醒来后,仁宗立刻命人按他梦中所见的张仙形象描绘了一张图,贴在宫中祈子。所以民间就有了“张仙射天狗”的说法。
张仙既能送子,也能护子。以前过年祭神的时候,家家都要请一张张仙神像贴在烟囱旁边。因为据传天狗会从烟筒里钻进屋来,吓唬小孩,吃小孩,或者传染天花给小孩。只要将张仙像贴在烟囱旁,天狗就进不来了。张仙神像旁还常贴上对联:“打出天狗去,保护膝下儿”,横联是“子孙绳绳”。或“打出天狗去,引进子孙来”,横联是“子孙万代”。
麻姑献寿
人们为老人祝寿时,是有男女之分的。女寿星图中画的是麻姑。画中的麻姑腾云驾雾,一手拿着自制的寿酒,一手拿着王母娘娘赠送的仙桃。酒和桃成了麻姑图中不可缺少的两样东西。因此,酒和桃在人们心中也成了长寿的象征。
麻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一位少数民族姑娘。她长得十分俊俏,一条乌黑的大辫子垂到腰间。她不仅长得漂亮,还心地善良。麻姑的父亲叫作麻秋,性情十分暴虐,专横跋扈,经常欺压贫苦百姓。即使这样,麻姑对他的父亲还是很孝顺。
一天,麻姑到山上去采摘野果,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大桃子。麻姑舍不得吃,就把桃子揣在怀里,打算拿回家给父亲吃。
麻姑在回去的路上,看见路边围了一群人,就好奇地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个穿着黄色衣衫的老婆婆病倒在路旁,不省人事。有几个人七嘴八舌地说:“这个老婆婆一定是饿晕了,要是能有点吃的,还能活过来。”围观的人只是这么说,却没有一个人给老婆婆拿吃的。那时,兵荒马乱,田地荒芜,粮食十分珍贵。麻姑听完这些人的谈话后,想也没想,就把怀中的桃子拿了出来,蹲下来,去喂老婆婆。这个桃子又甜又多汁,老婆婆吃了以后,很快就醒了过来。旁边的人都称赞麻姑心肠好,将来一定会得到好报。
老婆婆醒了以后,还是很虚弱,开口对麻姑说:“好孩子,谢谢你了,能不能再给我煮些粥喝呀?”麻姑听后,爽快地答应了。她让老婆婆坐在树下等她,自己快速地跑回家中。
麻姑回到家后,开始煮粥。这时麻姑的父亲回来了,麻姑就把刚才街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父亲。麻秋听说女儿不仅把桃子送给了老太婆,还要给老太婆煮粥,非常恼火。于是他把麻姑关了起来,不准她出去。
可是麻姑放心不下那位老婆婆,等到半夜父亲睡着的时候,偷偷跑了出去。当她来到白天老婆婆等她的地方的时候,老婆婆已经不见踪影,只留下一颗桃核。麻姑只好把这颗桃核捡起来回到了家。躺在床上,麻姑在睡梦中好像看见了白天的那个黄衫老婆婆。老婆婆笑眯眯地看着她,对她说:“好孩子,谢谢你的桃子了,我们有机会还会见面的。”说完就飘然而去。麻姑在梦中惊醒,觉得这个老婆婆一定不是寻常人。
早上起来以后,麻姑把那颗桃核种在院中。几个月以后,就长成了一棵又高又茂盛的桃树。奇怪的是,这颗桃树每年三月就结出又大又红的桃子。这时,就会有很多人来看热闹。麻姑就用结出来的桃子救济贫苦的老人。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精神抖擞,身上的小毛病都不见了。麻姑这才明白当初的那个老婆婆是神仙下凡。
后来,国家打仗急需士兵,麻姑的父亲应召入伍。麻秋因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被封为征东将军。战事平息以后,皇上下令让麻秋负责修建宫殿,为了讨好皇上,麻秋抓来好多贫苦的农民,让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活。
麻姑非常同情这些人,就去劝说父亲。可麻秋怎么听得进去。麻姑就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从将军府拿药、拿吃的给这些工人们。麻姑得知鸡叫的时候这些工人们才能休息。她就躲在鸡窝里,学鸡叫,好让工人们早些休息。可是这件事情很快就被麻秋知道了。麻秋十分恼火,叫人把麻姑关了起来。
麻姑运用聪明才智逃了出来。麻秋听说后十分恼火,决定要狠狠地痛打麻姑。就在这危急时刻,王母娘娘正好驾车经过此处,她早就听说了麻姑的善行,于是就把麻姑解救出来,收为徒弟。
有一年农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寿辰,天庭举行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都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仙子特来邀请麻姑一同去祝寿。四位仙子为王母娘娘送上了仙花。麻姑只拿了一个小土坛。其他各路神仙都掩嘴而笑,觉得麻姑的礼物太寒酸。
王母娘娘知道麻姑的礼物一定不一般,就说:“麻姑,你送的是什么好东西啊?快让我看看。”神仙们听王母娘娘这么说,都不敢小看麻姑。
麻姑对王母娘娘说:“今日娘娘大寿,小仙特酿了一坛寿酒,请娘娘品尝。”打开坛盖后,一股清香飘满瑶池。神仙们都凑到了酒坛跟前,交口称赞。连天宫中专管酿酒的神仙也都赞不绝口。原来,麻姑用山上的泉水,配上各种名贵的草药,放了七七四十九天,才酝酿出这坛美酒。王母娘娘大喜,封麻姑为虚寂冲应真人。
麻姑成仙以后,还经常回家乡显灵,为穷困百姓消灾免祸。
王母娘娘蟠桃会
王母娘娘,也称瑶池金母、西王母,又叫瑶琼。传说中她是玉帝的妻子。在天上掌管宴请各路神仙之职,在人间掌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王母娘娘住在瑶池,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每年三月三日她诞辰之日,都要在瑶池中开蟠桃盛会,以蟠桃来宴请各路神仙。
王母娘娘种的蟠桃很神奇,小桃树三千年一熟,人吃了体健身轻,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树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飞升,长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日月同寿。因此,各路神仙都争先恐后地来参加蟠桃会。
参加蟠桃会最有名的,也最为我们熟知的几位神仙,就是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沙和尚以前是天上的卷帘大将,因为在蟠桃会上打破了王母娘娘喜爱的琉璃盏,被罚贬下人间。猪八戒是掌管天河的天蓬元帅,在蟠桃会上酒后调戏了月宫仙子嫦娥,被罚转世误投胎为猪身。其中,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故事最为有名。
东胜神州傲来国有一座花果山,山顶耸立着一块仙石,受日月精华,产下了一个石猴。石猴身手不凡,异常勇敢,被推为水帘洞洞主。后来,石猴四海拜师求艺,在西牛贺州得到菩提祖师的真传。
菩提祖师给他取名为孙悟空,教他七十二般变化。这天,菩提祖师把悟空叫到了身旁说:“你技艺已经学成,可以回去了。”悟空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师傅,一个筋斗云就翻回了花果山。
猴子们正在山上嬉戏玩耍,忽然看见自己的大王从天而降,高兴得欢呼起来。孙悟空给他们讲了自己学艺的经过,还演示了不同的法术。猴子们看得眼花缭乱,直拍手称好。这时,一个老一点的猴子说:“大王,你这么大的本事,没有应有的工具也发挥不出来呀。”猴子们一听,都说:是啊,是啊。
孙悟空一听,也觉得有道理,就问:“上哪里去找应手的工具呢?”老猴子说:“听说东海龙王有件宝物,叫作定海神针。大王可以借过来。”
悟空非常高兴,马上去龙宫借定海神针。龙王说:“你要是能拿得动,就送给你。”悟空在神针下面往上看,只见上面写着几个大字“如意金箍棒”。悟空心想;要是能小一些就好了。没想到,神针真的变小了。悟空将神针托在手里,对龙王说:“现在这个宝物归我了。”龙王没有办法只好让他走。
悟空拿着金箍棒来到了阴曹地府。他找到生死簿,将上面跟猴有关的名字全部划掉。这一举动惹怒了阎王。他命令手下的牛头马面去捉拿孙悟空。这些人怎么是悟空的对手,一个个被打得鼻青脸肿。
龙王和阎王联合去天庭告状。玉帝想要派兵去捉拿。太白金星建议,把孙悟空召入天界,让他做个弼马温,在御马监管马。
孙悟空不知道弼马温是个什么官职,以为是和玉帝一样大的官,就高高兴兴地答应了。来到天庭,他才知道自己只是个养马的小官,气得拿起金箍棒打出了南天门。回到花果山以后,自立为王,号“齐天大圣”。
玉帝听说这个放马的猴子竟然自称齐天,气得胡子撅起老高。他命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美猴王连败二郎神、哪吒二将。太白金星二次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做齐天圣,管理蟠桃园。
孙悟空听说吃了蟠桃园的桃子可以长生不老,就答应了。这天,悟空正在蟠桃园里睡觉,忽然一阵嬉笑声传到了他的耳朵里。原来今天是王母娘娘的寿辰,七仙女奉命来摘仙桃。
经过询问,孙悟空得知王母娘娘设蟠桃宴,各路神仙都请了,唯独没有请他。孙悟空火冒三丈,先是大闹蟠桃宴,自个儿开怀痛饮,还将所有仙酒仙菜席卷一空,装进乾坤袋,准备带回花果山。哪知酒喝多了,撞进了太上老君的宫殿,将专供玉帝服用的金丹吃了个干净,这才返回花果山,与众猴孙大开仙酒会。
玉帝和王母娘娘听说了此事后,气得咬牙切齿,立刻命李天王带领十万天兵天将,兴师问罪。孙悟空与二郎神斗了几百回合,不分胜负。最后,中了太上老君的计,不幸被擒。斧砍、火烧、箭射,都损伤不了孙悟空一根毫毛。玉帝大怒,将孙悟空打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烧。没想到孙悟空并没有被烧死,他跳出丹炉,打上了凌霄宝殿。一路上,天兵天将,望风披靡,玉帝狼狈奔逃。猴王大获全胜,回到了花果山,重新树立起齐天大圣的旗号,与猴孙们过着快乐的生活。
玉帝束手无策,求助西天如来。孙悟空终究敌不过佛法无边的如来,一路筋斗云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如来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饥吃铁丸,渴饮铜汁,苦度了500年。
和合二仙
我国民间有供奉财神的习惯,大多数供奉的是关羽。不过,中国的财神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武财神赵公明和关羽,女财神和合。在我国财神体系中,女财神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她们总是面带微笑,手持荷花和宝盆,给人们带来财富的同时,还能带来美满的姻缘。
古时候,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叫作和,妹妹叫作合。这对姐妹长得胖胖乎乎,天生福相。她们长大后,因为长相富贵,谁家有娶媳妇、嫁姑娘这样的事情,都会请这姐妹俩。只要有这两姐妹参与的婚事,都会婚姻美满。
有一回,一个媒婆为村子里王家的儿子和李家的女儿说亲,结果一看双方的八字,王家的儿子是火命,李家的女儿是水命,自古以来水火不相容,因此王家不同意这门婚事,李家也要把女儿嫁给别的人家。其实,王家儿子和李家女儿早就好上了,两个人说什么也要在一起。
王家儿子和李家女儿看家人如此反对,决定一起殉情。两个人来到了河边,望着流淌的河水,不禁抱头痛哭起来。和合姐妹俩正好路过这里,看见两个人在河边哭,就走过去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人一看是和合姐妹,就止住了哭声。王家儿子说:“我俩真心相爱,可是就因为我们的八字不合,双方家长不让我们在一起。”李家女儿哭着说:“我们就是死也要在一起,所以才跑到河边来的。”
和合两姐妹听完他们的哭诉,非常同情两个人,决定帮助他们。和合姐妹暗地里找来媒婆,给了一些钱,让媒婆改变说辞。媒婆重新来到了王家,说以前弄错了,李家的女儿不是水命,是木命,木生火,两个人是天生的一对。这样,就撮合了两家的婚事。后来王李两家日子红火,人丁兴旺,他们都非常感谢和合两姐妹。从此和合两姐妹撮合姻缘的好名声就传开了。
和合姐妹的父母早亡,她们靠着自己的勤奋,日子过得十分富足。可是,当地不怀好意的人,总是来纠缠这两姐妹,想要谋求她们的财产。姐妹两人商量怎么才能摆脱这些纠缠,姐姐说:“他们这些人都是因为看上了我们的财产,要是我们做了亏本的买卖,他们也就不会来了。”
做什么生意才能亏本呢?姐妹俩想破了头,也没什么好办法。最后她们决定花大价钱买一堆没用的青稻子。说干就干,她们到乡下收购了几百斤的青稻子。她们想这些青稻子也没有什么用,到时候时间一长就腐烂了,这笔生意一定亏本。
人们看见和合姐妹俩买了一堆青稻子,认为姐妹俩一定是疯了。可是姐妹俩非常高兴,心想:这回就可以摆脱那些恶人们的骚扰了。
谁知道,这一年爆发了马瘟病。一匹匹马可怜地死去,人们都束手无策。这时,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兽医说:“要治马瘟病,只能用堆黄了的青稻子。”可上哪里去找堆黄了的青稻子呢?这时候人们想起和合姐妹俩买的那堆青稻子。人们纷纷来到她们这抢购。很快稻子卖完了,姐妹俩一算,没赔反而赚了不少。
姐妹俩没有想到,本来是赔本的买卖,竟然还能挣到钱。第二年,姐妹俩又商量做亏本的生意。姐姐说:“妹妹,我们一定要吸取去年的教训,今年一定要做成亏本的生意。”妹妹说:“姐姐,你说我们今年买些什么好呢?”
她们研究了一下,决定买一大批木材。她们把买来的木材堆在空地上,谁也不知道她们想干什么。这时,和合姐妹俩拿起燃着的火把,丢到了木材堆上。原来,她们想把新买的木材烧掉。
和合姐妹俩望着熊熊火焰,露出了笑脸,心想这次亏本的生意算是做成了。谁想,天上突降大雨,把大火扑灭。这些木材被雨水浇成了木炭。这年的冬天,非常寒冷,北风呼啸。人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可还是冻得直哆嗦。于是大家都到和合姐妹那去买炭来取暖。一堆炭很快就卖光了。和合姐妹俩又挣了一大笔钱。
这两件事后,姐妹俩决定再也不做亏本生意了。因为她们不论做什么都不会亏本。后来,和合姐妹俩被文武财神接到了天上,玉皇大帝封姐妹两个人为女财神,地位与文武财神并列。
泗州大圣
泗州大圣,又称泗州佛。传说他是一位西域僧人,人们称他为“僧伽大师”,是观音的化身。唐高宗时,僧伽大师曾来到长安、洛阳一带化缘,后来又去了吴楚等地。他手执杨树枝,到处说法。有人问他:“大师姓什么呢?”他就答道说:“我姓何。”又有人问:“大师是哪里人氏?”他就答道:“我是何国人。”“何国”据说在西域碎叶国以北。
后来,他游历到泗州,就在这定居了。有一天,他在一户人家留宿,突然对主人说:“这里本来是一座寺庙。”主人闻听后格外惊奇,忙让仆人在院内掘地,果然发现了一块古碑,碑上题名为“香积寺”,又刨出了一个金像,人们看过之后都说是“燃灯古佛”,而大师却说是“普光王佛”。
景龙二年,唐中宗派特使迎接大师来京城,皇上远接高迎,百官行礼,颇为隆重。皇上还亲笔题写了“普光王寺”的匾额。景龙四年三月三日大师圆寂,归葬泗州,并漆身起塔。传说唐中宗曾问过僧伽大师:“僧伽大师何人?”僧伽大师回答说:“观音化身。”从此,泗州僧伽大师的圣名广为传扬。
宋朝太平兴国七年,宋太宗下令翻建泗州僧伽大师塔。雍熙元年,太宗又加封僧伽大师“大圣”谥号。从此“泗州大圣”更是四海名扬。
在福建、台湾、广东等一些地方,泗州大圣的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产生了另外一个传说版本。泗州大圣被称为“泗州佛”,其职能主要是掌管爱情婚姻。各地情侣们都祈拜他,并修了许多凉亭供奉他。泗州大圣就成了爱情之神。
那么泗州大圣是如何成为爱情之神的呢?其中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相传宋朝时候,在福建惠安和晋江两县交界处有条洛阳江。这条江的水流十分湍急,万分险要。这天,蔡襄的母亲正怀着蔡襄要过洛阳江。由于水流湍急,蔡襄的母亲在过江的时候,在船上受到了惊吓,上岸后她就对腹中的胎儿说:“我的儿子诞生后,要是能做官,一定要在这条险峻的河上修造一座桥。”
后来,蔡襄果然当上了泉州太守,他按母亲的意思来江边造桥。可江水湍急,连投到江中的石头都被冲跑了,更不用说在上面架起一座桥了。蔡襄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有一天,有个老翁与一名绝色女子划船来到江心。老翁宣布有谁以钱掷中姑娘,就把姑娘嫁给谁。于是前来投钱的人不计其数,可是钱都落在江里,没有一个人可以砸中姑娘。这样过了几个月,江底积满了钱,成了架桥的奠基石。实际上,这位老翁是土地爷变的,姑娘是观音菩萨变的,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蔡襄架桥。
可是,就在大功快要告成之时,一个聪明的泗州人想了个巧妙的方法,用钱掷中了姑娘。老翁便叫他到凉亭中去商议婚事。这位泗州人到凉亭里一坐,就再也没有起来。原来他的灵魂被观世音菩萨度化到西天成佛去了,但肉体却留在了凉亭之中。这座肉身就成了民间膜拜的泗州大圣。
人们传说,泗州大圣十分理解与同情那些追求美满婚姻的痴男怨女,所以只要在泗州大圣佛像的后脑勺处挖下一点泥巴,偷偷地撒在对方身上,对方就永远不会变心,这样爱情、婚姻就会得到幸福的结局。但是这一来,这座佛像的后脑勺处就只好一修再修了。
月老的故事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缘分注定事,莫错好姻缘。”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月老,又叫月下老人,正是掌管人间姻缘的婚姻之神。据说,月老手中有一根红线,将一男一女的脚脖子拴在一起。所以,两个人即使是在天南海北,也能走到一起。
唐代杜陵有一个叫韦固的人,从小是个孤儿,本想早点娶妻生子,可是总是求婚不成,一次他外出游学,住在宋城的一家旅店里。在宋城这个地方,韦固遇见了自己的一位老乡。两个人就找个地方攀谈了起来。
当这个老乡知道韦固尚未娶妻的时候,就说自己可以给他介绍一户人家的女子。韦固非常高兴,相约明天早上在这里见面。晚上,韦固躺在床上睡不着,一心等着天亮。最后,韦固等不及了,穿好衣服,决定先去约会的地点等着。
他走在夜深人静的街道,看着天空中的明月,感慨颇多。自己从小孤苦伶仃,好不容易长大成人,有了些成就,可是就是找不到中意的媳妇,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成功。他正胡思乱想着,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人好像在月下看书。
他紧走了两步来到一座寺庙的门前,看见一个老人,其身边放着一个布袋子,正坐在台阶上翻书。
韦固心想:这个老头好奇怪啊,竟然在这种地方看书。韦固忍不住探头去看这个老人看的是什么书。
韦固凑上前一看,竟是一本无字的书。韦固暗想这老人家看的书怎么没有字呢?他向老人家拱了拱手,问道:“老人家,您看的是什么书啊?”老人笑着回答道:“这是天下人的婚书。”韦固觉得奇怪,心里想:我怎么没听说过天下有这么一本书啊。又问:“老人家,您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啊?”老人说:“装的是红线,是用来系住夫妻二人的脚。两个人如果被我的红线系上,就算是仇深似海,就算是贫富悬殊,就算是相隔天涯海角,都会在一起,想逃都逃不掉。即使两个人再相爱,我的红线没系,两个人也是不能到一块儿的。这就叫千里姻缘一线牵。”
韦固听了老人的话,很是好奇,就询问自己的姻缘:“老人家,那我的妻子是谁啊?”月老翻了下书,笑着说:“你的妻子现在刚刚三岁,是店北头卖菜的瞎老太婆的女儿。”韦固一听,心里暗自思量,想想自己的满腔抱负,怎么会娶一个卖菜人家的女儿。
于是,他对老人家说:“我的同乡给我介绍了一户人家的女子,约我早上见面。没准这个女子就会成为我的妻子。”老人笑呵呵地说:“这姻缘都是天注定的,怎么强求得来呢?”韦固告别老人,赶往约会的地点。他在那里等了一上午,也没见到自己的同乡,只好沮丧地回去了。
回到店房以后,韦固越想越生气,就喊来随行的仆人,命他暗中去刺死这个小女孩。第二天,仆人来到了菜市场,找到了那个小女孩,上去就是一刀,然后慌忙逃走。仆人因为做贼心虚,没有刺中小女孩的心脏,反而刺中了眉心。仆人回来以后将经过讲给韦固听,两人仓皇逃出了宋城。
十几年后,韦固驰骋沙场,骁勇善战,立下显赫战功。有一次,刺史王泰犒赏士兵,看见韦固英雄少年,十分喜爱,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刺史的女儿十几岁,长得很漂亮,是个知书达理的人。韦固十分满意。可就是妻子眉心处总贴着一朵花,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拿下来。韦固问她,她才说明原因:“我的父母原是城里卖菜的,自幼贫寒,三岁时,父亲过世。有一天母亲抱着我去市场,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个狂徒,想要杀死我。不过,我命大,只刺中了眉心。后来,我的母亲报告了官府。刺史大人负责调查此事,可始终不明因果。刺史见我可怜,就收我为义女,对待我如同亲生女儿一样。我觉得有这样一个疤痕不好看,就贴了一朵花在上面。现在才告诉夫君,请多包涵。”
韦固问:“你的母亲是个盲人么?”
妻子回答道:“是啊,你怎么知道的?”
韦固心想真是天意不可违,就把十几年前在宋城遇见月下老人的事情讲给妻子听。从此夫妻二人更加相敬如宾。后来他们生了一个男孩叫韦馄,官至雁门太守。
由于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后人将其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并且月老也成为媒人的代名词。
刘海戏金蟾
在民间版画中,刘海戏金蟾的吉祥画十分流行。画中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胖小子,穿着红肚兜,笑眯眯的,两手各拿一串金钱,旁边配上三足金蟾、荷花、梅花等,呈现出一派喜庆的气氛。在针业,奉刘海为祖师爷,大概是取其“线过金钱眼”的动作。在地方戏曲中,有《刘海戏蟾》、《刘海砍樵》等剧目。
刘海,历史上确有其人。原为五代时人,本名刘操,字昭远,又字宗成、玄(或元)英,居燕山一带,先为辽朝进士,后出家修道,号海蟾子。刘海十六岁的时候中进士。后来,刘守光被后梁太祖封为燕王,刘海就当上了燕王的丞相。刘海特别喜好谈玄论道,与道士交往密切。有一天,一个道士来访,刘海以礼相待,询问道士的姓名。这个道士听而不答,只是在刘海面前拿出十个鸡蛋、十文金钱,每一文钱间隔一个鸡蛋,将钱和蛋层层垒叠,最后蛋和钱垒成了一个塔状,却没有坠下来。刘海惊叹道:“这太危险了!”道士告诉他说:“你身家性命面临的危险,比这个更严重。”刘海问道:“怎么样才能摆脱这种危险呢?”道士并没有回答,拿起鸡蛋、金钱,掷之地上,然后长笑离去。
原来,这个道士是说刘海现在身居高位,这高位就像垒起来的鸡蛋一样,随时有可能坠毁,要摆脱危险,免去杀身之祸,就要抛弃荣华富贵,就像道士将鸡蛋、金钱掷于地上一样,弃荣华富贵如敝屣。刘海很聪明,马上就明白了道士的用意,当晚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席,美美吃了一餐,然后砸碎所有的宝器。第二天,解下相印,穿上道士的服装,假装发疯,出了燕国,远游去了。
在路上他又遇到那位道士,道士授给他服丹成仙的口诀。刘海这才知道他是钟离权。两年以后,燕王刘守光僭称大燕皇帝,不久就被朝廷剿灭,刘守光遭诛灭九族之祸。而此时,刘海正云游天下访道。后来遇上了吕洞宾,授之以秘法,乃得道成为真仙。从此,刘海以钟离权、吕洞宾二位仙人为师,追随他们遁迹于终南、太华之间,不知所终。
元朝元世祖封刘海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为“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刘海出家后,取道号“海蟾子”,称为刘金蟾。后来,由这名字又附会上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刘海就成为能给人间带来钱财、子嗣的吉祥神。
关于刘海戏金蟾又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刘海以金蟾为食物。金蟾是民间信仰中的灵物,刘海以之为食,说明他神奇非凡。一种说法是刘海捉金蟾是令金蟾吐金,施济天下穷人。
在民间中,最流行的还是刘海捉三足金蟾的故事。
康熙年间,苏州有一个乐善好施的大善人叫贝宏文。有一天,一个自称为阿保的小伙子主动找上门来做佣人,贝善人便收留了他。阿保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干活很卖力。而且他干活从不要工钱,还常常不吃饭,有时一连几天不吃饭都不饿。
贝家的人都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吃饭。阿保只是笑,不回答。更令人吃惊的是,他可以把陶瓷做的尿壶像翻羊肚子似的翻过来,洗刷里面,然后再翻回去,洗外面,陶瓷的尿壶在他手里竟然像柔软的面皮。
有一回元宵节,阿保抱着小主人去看灯,很晚未归,贝善人十分着急,派出家人四处寻找,哪里都找不到。快到三更的时候,阿保才抱着小主人回来。贝善人埋怨他回来得太晚,让一家人提心吊胆。阿保说:“杭州的灯不热闹,我带着小主人去了一趟福建的省城,那里的灯好看。”贝家的人都不相信他说的话。不料,小主人从怀中掏出了一把新鲜的荔枝,这是杭州没有而福建才有的水果。贝家人这才相信了阿保说的话,在心中暗暗揣测阿保一定来历不凡。
这天,阿保到井里打水,打上来一个大蟾蜍。奇怪的是,这个大蟾蜍不仅形体巨大,而且只有三条腿。三条腿的蛤蟆是传说中的灵物。阿保对贝家人说:“这个蟾蜍逃走已经好几年了,今天总算把它捉住了!”左邻右舍的人都跑来看热闹,并竞相传说这阿保就是戏蟾的刘海。阿保见自己的身份已经暴露,便谢过主人,升空而去。
顺天圣母
顺天圣母,又被称为注生娘娘、陈夫人、临水夫人。在我国福建地区,她是人们普遍信仰的顺产女神,其主要负责救助那些难产的妇女。
各种典籍都有关于顺天圣母的传说。但有关她的家世,却说法不一。
说法一: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陈靖姑是唐朝人,祖居福州府罗源县,其父在朝廷官拜户部郎中,母亲葛氏,陈靖姑有个兄长叫陈二相。
有一年,村里来了个蛇妖,危害百姓。村里人没有办法只好立庙奉祀,每年重阳节的时候都要用童男童女献祭给大蛇,当地的百姓苦不堪言。正好观世音菩萨赴群仙会后回南海,在途中路过福州的时候,见此地妖气冲天,知道有妖孽为害百姓,决定派人前去除害。她剪下一块指甲,化作一道金光,直达葛氏肚腹之中。葛氏从此受孕。
葛氏在唐大历年间正月十五这一天生下了陈靖姑。陈靖姑生下来的时候,“瑞气祥光罩体,异香绕闼,金鼓声若有群仙护送而进者,因讳进姑”。十七岁的时候,陈靖姑拿着宝剑斩杀了为害一方的蛇妖,为当地百姓除了害。这件事情传到了朝廷,唐惠宗封她为“顺懿夫人”。
后来,皇后难产,生命垂危。陈靖姑知道了这件事,就进入宫中,帮助皇后娘娘生产。她来到皇后的身边,看见皇后脸色发青,马上就要支持不住了。她马上运用法术帮助皇后顺利地产下婴儿。
皇上听了宫娥的上奏后非常高兴,召见了陈靖姑。皇上说:“要是没有你,皇后的性命就保不住了。你立了这么大的功,朕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才好。”陈靖姑回答道:“救助皇后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拒绝封赏,皇上拗不过她,只好敕封陈靖姑为都天镇国显应崇福顺意大奶夫人,并在古田建庙祭祀陈靖姑。在民间,人们都相信陈靖姑法力无边,专门保护童男童女,催生助产。
说法二:陈靖姑是福州人陈昌的女儿。当时,古田临水乡附近的山洞中,有一条白蛇吐气为疫疠之害。一天,乡里人看见一个身穿朱衣的人用剑斩杀了白蛇,为民除害。乡人赶忙上前打探其来历,朱衣人对大家说:“我是江南下渡陈昌的女儿。”说完就消失了。
人们按照这个地址去寻找朱衣人,可是找遍了整个下渡也不见这名女子。
人们为了纪念朱衣人,就在她斩白蛇的洞旁修建了一座庙。从此以后,人们一有什么难事都去庙里祈求朱衣人,有求必应。从此朱衣人名声大噪。南宋时朝廷封其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所赐匾额上题为“顺懿”。后来又加封她为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
浦城有个叫徐清叟的,他的儿媳妇难产,有生命危险。陈靖姑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幻化身形,来到徐家。徐家人正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听说有人能够解救,赶忙将陈靖姑请进家中。陈靖姑帮助产妇顺利生下了孩子。徐家给予厚谢,陈靖姑坚辞不受。徐家人问起她的姓名和住处。她只是说:“古田人,姓陈。”说完就离去了。
后来,徐清叟到福州做官,就派人到古田去查访陈靖姑。来人见到庙中神像,酷似那个帮助分娩的女子,就回去报告,徐清叟也来庙中看那神像,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到他家去助产的是陈靖姑的化身。于是,上奏朝廷,请求为陈靖姑加封。福建地区的人都很崇拜陈靖姑,妇人分娩,必然挂她的神像在房中,以祈得顺利分娩。婴儿生下三天后举行洗儿诞生礼时,才将神像取下烧掉。
说法三:陈靖姑是福建古田县临水乡人。她与同乡的刘杞成婚,感情甚好。婚后不久就怀孕了。可正赶上大旱。她为了消除旱情,帮助乡亲,不惜用堕胎的方法来祈雨。最后雨是祈求来了,她自己却因为堕胎失去了生命,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四岁。她临终前发下宏愿说:“我死后必成神,专门帮助产妇分娩。”后来,妇女分娩的时候,其家中都要挂陈靖姑的神像,才能够顺产。
关于陈靖姑的身世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与助产、分娩有关。人们根据接生婆或分娩死亡妇女的故事编造出了陈靖姑这位神灵,使她成为产妇的吉祥神。
妈祖的传说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妈祖是一位重要的神,尤其是在台湾,有很多妈祖庙。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诞生日,要举行祭祀和妈祖像巡街活动。妈祖的信徒人数众多,香火旺盛,至今不衰。在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鲜等国家,也有妈祖的信徒。
妈祖确有其人,姓林名默,居住在福建莆田湄州屿。在林默被人们尊为妈祖之前,有着许多传奇的经历。
五代时期,在福建湄州住着一户姓林的人家,林家世代海上经商。林家老爷去世以后,由其儿子林愿接管了家业,但林愿每次出海都不顺利。原来,做生意没有官府的保护是不行的。于是,林愿花钱买了一个巡检史的官。从此,他不仅可以收过往船只的税,而且自己家还可以不征税。林家海上的生意很快地红火起来。
林愿的妻子华氏为其生了四个儿子,可这四个儿子看上去体弱多病,一点都不出众。
林愿就与夫人一起来到普陀山进香,祈求观世音菩萨再赐一子。
观世音菩萨和龙女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在经过福建莆田的时候,看见有黑气从海面上升起来。龙女赶忙往下观看,只见海中有一妖怪作孽,经常掀翻船只,把落水者当点心吃掉。龙女想要下去收服这个海妖,观世音菩萨没有同意。等开完蟠桃会,回到了普陀山,正好碰到林愿与夫人求子。
观世音菩萨知道林家人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听到祈求之后,就对身边的龙女说:“龙女呀,林家世代与人为善,今日来求子,师父不得不应允,你就投胎到林家去吧,到时还可以收服海上的妖孽。”龙女听完后说:“林家求的是儿子啊?”观世音菩萨说:“天机不可泄露。”
林愿夫妻上完香回来,不几天华氏就怀上了身孕。三月二十三日这天,林府周围被一道红光笼罩住,一声巨响,华氏产下一个女婴。这个女婴一生下来,就不哭不闹,直到满月也不会哭笑。林愿以为这个小女儿是个哑巴,就将其取名为林默。
林愿找来许多名医为小女儿看病,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让林默开口说话。这天,林府外面来了一个和尚,说可以治疗林默的病。林愿赶忙请他进来,说:“大师,如果能让我的小女开口说话,一定不会忘了大师的恩情。”和尚笑着说:“施主严重了。还是让我先看看你女儿吧。”
林愿赶忙派人把女儿找来。说来也奇怪,林默一看到这个和尚就张开小嘴笑了起来。和尚走到林默的身边,俯下身去,在她的耳边说了几句。只见,林默点了一下头,又笑了起来。和尚走到林愿面前说:“明天她就会说话。”说完就飘然而去了。
第二天,林默果然张口说话了。林家人非常高兴,想要感谢那个和尚,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原来,那个和尚是龙女的师兄善财变化的,受观音菩萨之命前来点化龙女。要不然,林默见到和尚怎么会开心地笑起来呢。
林默长大以后,经常到海边为父亲和哥哥祈求平安,也为出海的其他百姓祈福。一天,林愿和大儿子出海办事。在家中睡觉的林默突然手脚紧紧地抓住被子,并不停地在床上翻滚。华氏正好路过林默的床边,看见女儿这样,以为她在做噩梦,就赶忙叫醒她。
林默从梦中醒来,哭着对母亲说:“不好了,父亲和大哥掉到海里去了。”林母听得一头雾水,以为女儿在说胡话,赶紧摸了摸林默的头。林默看着母亲,悲伤地说:“父亲他们刚才在海上遇到了很强的风暴。我双手各拉着一条船。左手拉着父亲的那只,右手拉着大哥的那只。本来父亲和大哥可以平安无事的。你把我叫醒,我匆忙之中,松了右手,大哥的性命是保不住了。”华氏听后很吃惊。等到林愿从海上回来以后,大儿子果然遭遇了海难,印证了林默的话。此事传开以后,大家都说林默是神人。
林默一生没有嫁人,她经常驾船出海,凭着自己的好水性救助那些遇难的人们。林默死后,当地人修了庙宇祭祀她,并称她为神女、龙女、妈祖。她的神灵不时出现在海上救助人们。
宋徽宗时期,给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高丽国。他率领的船队行驶到渤海海域时,忽遇大风,船队一下子刮翻了七八只。路允迪十分惊恐,跪在船板上祈求神女保佑。这时,路允迪觉得船平稳了。他睁开眼睛一看,一个红衣女子站在船头。靠着神女的保佑,路允迪的船队摆脱了风浪,安全地驶向高丽国。回朝以后,路允迪将此事报告给了宋徽宗。徽宗听后,为林默的庙宇题了一块名为“顺济”的匾额。
自宋以后,历代帝王都嘉奖过神女的灵迹,对林默的册封多达四十次。
文财神的故事
在民间,比干和范蠡被称为文财神。
比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他是商朝的宰相,也是纣王的叔父。比干小的时候就聪明,勤奋。二十岁就开始辅佐帝乙,后又辅佐纣王。在他当宰相的这几十年,主张减轻赋税,发展农牧业,富国强兵。可是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直言劝谏,纣王都不听。
妲己看比干不顺眼,就对纣王说:“大王,我有个心口疼的病,吃什么药都治不好。我听说只有用圣人的心做药引,才能够治好这个病。”纣王非常着急,关心地问:“上哪里去找圣人的心啊?”妲己说:“听说比干就是圣人,他的心一定能治好我的病。”
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谗言,把比干叫进皇宫,对他说:“我听说圣人心有七窍,今天我要把你的心挖出来看看是不是真有七个窍。”结果比干被剖心而死,终年六十三岁。
还有一种说法,比干被纣王挖心以后,并没有死。一位仙人送给了他一粒仙丹,保住了他的性命。比干因为没有心,所以他能够做到不偏不倚、公正无私。后来,人们把这位受人尊敬的君子奉为文财神。
另一位文财神就是范蠡。他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后来和好朋友文种一起去越国。很快就得到了越王勾践的充分信任。
越国被吴国打败以后,越王勾践做了吴国的奴隶。范蠡也随勾践一起入吴,为吴王夫差驾车。在吴国忍辱偷生的两年里,范蠡鼓励勾践养精蓄锐,为了日后的复仇做准备。后来,吴王放勾践回国。勾践回国以后,卧薪尝胆,准备攻打吴国。为了振兴越国,勾践拜范蠡为宰相。范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为了麻痹吴王夫差,他把自己最心爱的女人西施送给了吴王。
吴王刚开始对西施充满了戒备之心。但是,吴王还是没有抵住美女的诱惑,中了美人计。他对西施非常宠爱,为了博美人一笑,为她修建了豪华的宫殿。可是,西施一点也不高兴,整天对吴王冷冰冰的。别的妃子巴结吴王都来不及,哪敢这样对吴王使脸色。可是,吴王的占有欲非常强,越是得不到的,越想拥有。
吴王每天都围着西施转,想着怎样才能逗美人开心。渐渐地,吴王不理朝政。大臣们看不过去,都来劝谏吴王。其中一个大臣说:“大王,你可不能沉溺于美色之中了。越国正在养精蓄锐,准备随时消灭我们吴国。”吴王哈哈大笑,说:“你们想太多了。那个勾践是个懦夫,他恭维我还来不及,怎么敢反抗我呢?你们想得太多了。”
西施不辱使命,迷惑了吴王夫差,令他沉迷于女色,不理朝政。在西施的温柔乡里,夫差把称霸各国的豪情壮志全都抛到了脑后。
勾践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下,使越国渐渐强盛了起来,报仇的时机也成熟了,越国对吴国发起了进攻。越军在范蠡的带领下,把吴王夫差围困在了姑苏山上。最后,夫差自杀身亡。
范蠡帮助越王消灭了吴国,洗刷了当年的耻辱。之后,范蠡又辅佐越王称霸诸侯,被越王奉为上将军。灭了吴国以后,越王还是面无喜色,范蠡观察到这个现象以后,心想一定是自己功高震主,才惹得越王不高兴。于是,他就上书给越王,说:“当年大王在会稽受辱,我所以不死,就是为了报仇雪耻。现在大仇已报,臣请赐死。”越王读了范蠡的奏章以后,对范蠡说:“我还打算把国家分一半给你呢。”范蠡知道越王并不是真心对自己,早晚会加害自己,于是就带着西施逃到了齐国。
在齐国,范蠡隐姓埋名,治理产业,很快成为当地的富户。尽管范蠡有万贯家财,但他把金钱视为粪土,将挣来的钱都分给了穷苦的老百姓。
齐国的国君听说范蠡隐居在自己的国家,想请他出来做官。于是,带着文武大臣来到了范蠡的住处。范蠡听完齐国国君的来意后,委婉地说:“大王,我的前半生一直在沙场征战。现在终于有了休息的时候,我想就这样终老,不想再卷入政治当中去了。”
齐君不死心,时常来看望范蠡。范蠡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家产偷偷地逃出齐国。
后来,范蠡带着钱财在陶地住了下来,自称陶朱公。范蠡既精通理财,又不惜散财,所以被人们尊为文财神。
武财神的故事
民间公认的武财神,一个是关羽,另一个就是赵公明。
关羽被人们称为关圣帝君、伏魔大帝、关公等,在道教被奉为护法神。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河东人。幼年熟读兵书,一身好武艺,好打抱不平。因此,父母怕他在外面闯祸,就把他关在屋子里。有一天,关羽偷偷溜了出来,没走多远,便看见一个老妇人在路边哭。关羽就上去问出了什么事情。原来老妇人的女儿被县令的小舅子抢去了。关羽一听,火冒三丈,马上提着宝剑闯进县衙,杀死了县令的小舅子。然后,关羽逃到涿郡,正赶上刘备招兵买马,就投到了刘备的麾下,从此跟随刘备出生入死。
建安五年,曹操派兵东征,刘备惨败,关羽被俘。曹操十分赏识关羽,封他为偏将军。可关羽始终不忘与刘备的兄弟情谊,在帮助曹操立下战功以后离开曹操去寻找刘备。
赤壁之战后,刘备收复荆州,封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刘备平定益州以后,即位为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随后,关羽率军进攻樊城,降于禁,斩庞德,一时间威震华夏。不久由于荆州失守,关羽被擒,誓死不投降,被杀害。
关羽被人们看作是忠义的化身。历代帝王也对关羽推崇备至。宋哲宗封他为“显灵王”,宋徽宗封他为“义勇武安王”。明神宗封他为“三届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顺治皇帝封他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赞宣德关圣大帝”。
民间传说关羽能够保佑商人招财进宝,所以尊他为武财神。
另一位武财神赵公明,是陕西终南山人。他原来是天上十个太阳之一,后来被后羿射了九个太阳下来,赵公明就在其中。这九个太阳被射落后,坠落在山中,成为鬼王。赵公明决定改过自新,不再危害百姓,就托生到一个姓赵的人家。
赵公明成年以后,一直隐居在深山之中,不问世间的是是非非,一心虔诚修道。一天,他云游到天师张陵炼仙丹的地方。赵公明见这个地方十分幽静,适合修炼,决定在这多待几天。没想到,张天师下山采药看见了赵公明。张天师觉得赵公明慧根很深,是个修道的苗子,就收他为徒,传授他法术。还赐给他一只黑虎和一条护法鞭。
后来,张天师炼成了两颗仙丹,其中一颗给了赵公明。赵公明吃了以后,面目全非,竟变得和张天师的外形容貌一样,而且连说话都很像。赵公明也具有张天师一样超凡的法力。
后来,张天师派他镇守玄坛。可是他听信了申公豹的挑唆,助纣为虐,最后被姜子牙降服。赵公明死后,被封为龙虎玄坛真君之神,管理人间钱财。
据说,赵公明的身边本来有一位财神娘娘,但是后来却被他休了。关于赵公明休妻,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传说。
有一个叫花子,好几天都没有讨到吃的,快要饿死了,就跑到一间庙宇里去求财神赵公明。他来到财神赵公明的塑像前,一个劲地磕头,祈求财神给他钱财。
这时,财神正在睡觉,没有听到叫花子的请求。这个叫花子哪里知道财神正在睡觉,还是在下面不停地磕头,嘴里念念有词道:“财神爷,请赏我些钱花吧。我已经好几天没有饭吃了。如果今天我还没有东西吃,就会饿死的。”
在一旁的财神娘娘不忍心,就想把身边的财神爷叫醒。财神睡得正香,怎么叫也不起来。钱财都在财神爷的兜里揣着,财神娘娘拿不出来。可是,如果不给这个叫花子钱,他就会饿死。
怎么办呢?财神娘娘挠了挠头,忽然碰到了自己戴着的耳环。她就把自己的一只金耳环给了这个叫花子。这个叫花子看见神坛上丢下来一个金耳环,很是高兴,知道是自己的真诚感动了神灵。
可是,当财神赵公明醒来以后,看见财神娘娘少了一只金耳环,就问怎么回事。财神娘娘就把刚才的事情说了一遍。赵公明一听,财神娘娘竟敢背着他把当年的定情之物送给一个叫花子,顿时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休了。所以,财神像的旁边再也没有财神娘娘了。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赵公明的诞辰。这一天,商家都会用三牲来祭祀他,将香烛、水果供奉在桌案上,迎接财神。历代如此。
门神的故事
每当过年的时候,各地都有贴门神的习惯。最初的门神是用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的两边,后来则是将人像画在纸上张贴在门上。传说中的门神最初是神荼、郁垒兄弟二人。唐代以后,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成了门神。此外还有将关羽、张飞、钟馗的画像当作门神的。门神像通常是在门的左右各贴一张,后代常把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神荼、郁垒两兄弟是如何成为门神的呢?相传上古时代,沧海中有一座叫度朔的大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的枝干长达3000里,在支干的东北方向有一道门,叫作鬼门。这道门是众鬼出入的地方。有两个专门管鬼的神人驻守在这里,他们一个叫神荼,另一个叫郁垒。每天早上,他们都要在这棵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发现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起来喂老虎。
后来,人们在桃木板上画出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时期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从此以后,神荼、郁垒就成了门神。
到了唐代,秦琼与尉迟恭成了新的门神。这里面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呢。
泾河龙王为了一件小事和凡间的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结果触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皇大帝任命魏徵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了保全性命,就跑到唐太宗这儿求情。龙王见到唐太宗哭着说:“皇上,一定要帮帮小仙。”唐太宗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问道:“龙王,出了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啊?”龙王回答道:“我因和凡人打赌,触犯了天条。玉帝命魏徵为监斩官。我想求皇上帮我留住魏徵。只要过了午时三刻,我就可以活命了。”
太宗皇帝答应了龙王的请求。快到了行刑的时候,便下诏宣魏徵进宫与其下棋。魏徵正准备上天行刑,可是皇帝召见又不好推脱,只好硬着头皮来了。太宗拉着魏徵下了一盘又一盘棋,就是不放魏徵走。
过了好长时间,太宗问魏徵:“过了午时三刻了吗?”魏徵一听,就明白一定是龙王来找太宗帮忙。魏徵说:“快到了。”太宗这才放下心来,只要再坚持一会儿,龙王就得救了。没想到魏徵下着下着就睡着了,只打了一个盹儿,魂灵就来到了天宫,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唐太宗言而无信,日夜都在宫外呼号怒骂,要向唐太宗讨命。唐太宗每夜都睡不着,弄得精神疲惫,连上朝的心思都没有了。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就找来群臣商议对策。大将秦叔宝说:“臣愿意为陛下分忧解难,我和尉迟敬德将军身穿戎装立在宫门外,就是再凶的鬼怪也不敢来捣乱。”
唐太宗听从了秦叔宝的建议。晚上,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位将军,身穿戎装,手拿利器,微风凛凛地站在门外。龙王的魂魄晚上又来捣乱,看见两位将军站在门口,非常害怕,就悄悄地溜走了。
这天晚上,唐太宗没有听到龙王的呼号声。就这样,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大将每天晚上都为太宗守夜。太宗不忍心二位将军如此辛苦,就命令巧手丹青,将二位将军的真容画下来,贴在门上。龙王晚上来的时候,远远地就看见两位将军把守在门口,以为是真人,就不敢再来向太宗讨命了。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民间,百姓们也将这两员大将的画像贴在门上,保佑家宅平安。他们二位遂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
明清以来关于门神的传说更是五花八门,据说河南人张贴的门神是三国的赵云和马超。陕西人将孙膑和庞涓当作门神,甚至小说中的金镖黄三太和盗九龙杯的杨香武也成了门神。河北冀中一带的门神是薛仁贵和盖苏文,也有贴西羌猛将马超、马岱兄弟二人的。清朝乾隆年间,出现了以“门童”代替门神的现象。所谓“门童”,实际上是杨柳青印制的年画。北京人贴门神,大多沿用唐太宗时流传下来的秦叔宝和尉迟恭,俗称“白脸儿”、“黑脸儿”。
现代关于门神的分类大致如下:捉鬼门神——神荼和郁垒,祈福门神——赐福天官、刘海戏金蟾或招财童子,道界门神——青龙孟章神君,白虎监兵神君,武将门神——唐代名将秦琼与尉迟恭。
灶王的故事
在我国民间,祭灶是一项影响深远、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几乎家家都在灶间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称灶王为灶君、灶王爷、东厨司命。传说玉皇大帝亲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灶王龛大都设置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设灶王龛的人家,将神像直接贴在墙壁上。
有人说灶王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者是神农氏的“火官”。也有人说灶王姓张,名单,字子郭。虽然说法不一,但是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有个叫张生的人,家境贫寒,后来娶了名叫郭丁香的媳妇。丁香十分贤惠,嫁给张生后,早起晚睡,辛勤持家,没过几年家业就兴旺起来。左邻右舍的人都说,张生娶了个好媳妇。
这个丁香,不但勤俭持家,还有一手好厨艺。她最拿手的菜就是肉汤。每当她做肉汤的时候整条巷子都飘满了香味。邻居们看在眼里都非常羡慕张生,而他却不以为然。
张生成了富户以后,十分骄横,看着渐渐变老的丁香,竟产生了喜新厌旧的念头。他整天不干活,一门心思想休掉丁香,再找个年轻漂亮的媳妇。
一天,张生在院子里晒太阳。他看到仆人在晒谷子,就把丁香叫到身边。张生说:“你把家里的黄豆拿出来晒晒。”丁香听后把一筐黄豆拿了出来。张生接过黄豆,就倒进了谷子堆里。然后对丁香说:“把这些黄豆从谷子里拣出来,弄好了才能吃饭。”丁香知道丈夫这是在为难自己,但也没有办法,只好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挑了出来。天黑了,丁香还在挑黄豆。张生只知道自己吃好喝好,不管丁香是否饿了、累了。邻居们知道了这件事都说张生是个负心汉。
张生整天故意找茬刁难丁香,丁香却逆来顺受,毫无怨言。张生见自己这样都难不倒丁香,干脆就写了休书,把丁香赶出家门。随后娶了财主的女儿李海棠。
李海棠是财主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好吃懒做,根本不懂得操持家务。二人整日花天酒地。李海棠想吃什么,不论多贵,多难买,张生都满足她的要求。一转眼几年工夫,张生挥霍无度,整个家产败了个精光。张生又成了一个穷光蛋。这时李海棠嫌贫爱富,不愿意再和张生过日子,半夜里趁张生熟睡的时候,偷了剩下的钱财回家去了。
张生成了穷光蛋,孤苦伶仃,身无分文,只好讨饭。他想想当初要不是郭丁香为他操持家业,哪里会有万贯家财。自己过了几天好日子,竟休掉了丁香,现在想想真是后悔莫及。
话说这年腊月的一天,张生讨饭讨了一整天也没人施舍,从早到晚没吃过东西,饿得头昏眼花,不小心晕倒在一户人家门口。天快黑的时候,这户人家的看门人看到了他,连忙回去禀报主人。这家主人是个热心肠的人,就说:“给他盛一碗肉汤吧。”一碗肉汤喝下去张生这才缓过气来,说没有吃饱,能不能再给一碗。主人吩咐看门人又盛了一碗给张生。张生喝完后,觉得身上有了力气,正要离开,看门人说:“我家主人慈悲,看天色不早,叫你在厨房留宿。”张生听后感动得痛哭流涕,连忙磕头感谢。
看门人把张生领到厨房里住下。张生看到厨房里正煮着一锅肉汤,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忽然觉得这肉汤的香味很熟悉。于是说自己还很饿,能否再吃碗肉汤。看门人又给他盛了一碗。张生喝完说:“你家主人是个大好人,请你帮我回报一声,我想见见他。”家人说:“我家主人已经来了。”刚说完,一位中年妇女走进了厨房。张生看着这个女人的脸很面熟,再仔细一看,原来是被自己休了的丁香。
张生追悔莫及,同时又无地自容,用双手遮住了脸。丁香一看是张生,就关切地问:“你怎么落到了这步田地?”张生无言以对,羞愧难当。他心想:我还有什么脸活下去,不如死了算了。正好看见丁香家大锅底下的火烧得正旺,趁人不注意,一头钻到锅底下烧死了。
正好这件事被巡游的天神看见,就回禀了玉帝。玉帝觉得张生虽然有错,但他知道廉耻,勇于承认错误,说明他不是真的坏透了,还能回心转意;郭丁香勤俭持家、以德报怨,也是难能可贵。为了警示世人不要再像张生以前那样忘恩负义,玉帝要把张生的故事昭示天下,既然他是死在锅底下,就封他为灶王。
张天师奉命传下旨意:封张生为灶王,记录人世间的过错,每年腊月二十三骑马上天,汇报人间是非,直到腊月三十那天再回来,在天上过七天。
张生被封了灶王之后,为了赎自己的过错,对待人世间的事非常认真公正。谁家的儿媳不孝敬公婆,谁家的婆婆虐待媳妇,他都清清楚楚地记下来,等到腊月二十三日那天上天汇报。
这样一来,人们就不敢做忘恩负义、违背道德的事情,个个助人为乐,以德报怨。这样,人间的善恶是非都得到了应有的结果。
从此,每年在送灶的时候,都要在灶头上烧香点烛,供着慈姑、馄饨和用饴糖做的滥斩糖,又叫廿四糖,捏成元宝,祭祀灶王,然后在家门口,放上豆萁、稻柴,把供在灶上神龛里的灶王神像“请”下来,在他的嘴上涂上滥斩糖,再把神像粘在用稻草扎成的“神马”上,或者放进用彩纸糊成的“轿子”里,供上柴堆,丢上一些慈姑,连同锡箔折的元宝,点上一把火,烧个精光,算是送灶王上天了。等到来年正月再“请”回一张灶王神像,放在灶上的神龛里进行祭祀,算是把灶王又请了回来。
灶王奶奶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则歌谣说的就是关于灶王奶奶的故事。
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非常善良,十分同情天底下的穷苦人。她经常偷偷下到凡间,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一天,她路过一户人家,看见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穷小伙子十分勤快。她就偷偷地暗中观察他,觉得他是一个靠得住的好人,便爱上了他,并在凡间与这个烧火的穷小伙子结了婚。婚后两个人过得虽然清贫,但很快乐。
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十分恼怒,就下令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那个穷小子去受罪。王母娘娘十分疼爱自己的这个小女儿,在玉帝面前帮着说好话,玉帝这才勉强答应给这个穷小子封了个灶王的职位。从此人人就称这个“穷烧火的”为灶王爷,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在民间生活,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于是就常常以回娘家探亲为理由,从天上带回来些好吃的、好喝的分给穷苦百姓。玉帝大帝本来就对自己的穷女婿不满意,察觉到此事后,更是火冒三丈,下令只准小女儿每年年底回天宫一次。
第二年,马上就要过年了。可是穷苦的百姓什么吃的也没有,有的连锅都揭不开。灶王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腊月二十三这天,她决定回趟天宫,给老百姓拿些吃的回来。但自己家里连点干粮也没有了,路程那么远自己吃什么呢?老百姓知道这件事以后,便把各自家中剩下的唯一的一点粮食拿了出来,好不容易烙了些面饼,送给灶王奶奶,让她路上吃。
灶王奶奶回到天庭,看见自己的父亲,向他述说了人世间的疾苦。玉帝听后不但不同情,反而嫌女儿回来什么礼物也没带,只带回来一身穷灰,要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说不出话来,转身就要走。可转念一想,自己两手空空,回去后怎么向穷苦的乡亲们交代呢?再说也不能就这样向父亲认输了。王母娘娘在一旁心疼女儿,过来说情。
灶王奶奶马上顺势说:“父皇,我今晚不走了,明天我要扎把扫帚带回去扫穷灰。”
二十四这一天,灶王奶奶正在屋里扎扫帚,玉皇大帝又来催她,让她明天就回去。她说:“父皇,你别催啊,这就要过年了,家里还没有豆腐呢,明日我要做些豆腐。”
二十五这一天,灶王奶奶正在院子里磨豆腐,玉皇大帝来催她,让她明天回去。她说:“父皇,不急,我家里没肉吃,明天我去割些肉回来。”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刚从天庭的御膳房割了些肉回来,玉皇大帝又来催她回去。她说:“父皇,这肉是有了,可家里穷得连只鸡也养不起,明天我要在天庭杀只鸡带回去。”
二十七这一天,灶王奶奶正准备杀鸡,玉皇大帝又来催她回去。她说:“父皇,不要着急啊,我在回去的路上要带点干粮,明天我准备发面蒸馍。”
二十八这一天,灶王奶奶在厨房里发面、蒸馍,忙得不可开交。玉皇大帝又来催她回去。她说:“父皇,过年都要喝点酒的,我家买不起酒,明天我去母后那儿灌些酒带回去。”
二十九这一天,灶王奶奶刚灌完酒回到住处,玉皇大帝又来催她回去。她说:“父皇,咱们一家人好不容易聚到一起,应该在一起吃顿饺子,也算是团圆饭。明天我要包些饺子。”
三十这一天,灶王奶奶正在包饺子,玉皇大帝实在是忍无可忍,大动肝火,要小女儿今天必须回去。灶王奶奶看东西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就说:“父皇,让我再陪陪母亲吧,晚上我就走。”她陪着王母娘娘一直待到晚上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天庭。
人们得知这天夜里灶王奶奶要回来,家家户户都不肯睡觉,围坐在火炉旁等候灶王奶奶。当他们看见灶王奶奶回来了,纷纷点起香烛,放鞭炮迎接她。此时已经是初一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的恩德,年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烙干粮,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肉,二十七杀鸡,二十八发面,二十九去灌酒,三十捏饼,夜里不睡觉“熬岁”,来迎接贤惠善良的灶王奶奶。
厕神的故事
紫姑,又名厕神,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我国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区,又称为子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我国古代民间有正月十五迎厕神紫姑的习俗,进行祭祀,占卜蚕桑。
紫姑的命运十分凄惨。她姓何名媚,字丽卿,是唐朝东莱人。紫姑自幼聪明伶俐,长大后貌若天仙,嫁给了一位唱戏的伶人。女皇武则天当政之时,山西寿阳刺史李景迷恋她的美色,想方设法害死了她的男人,霸占其,让其做了自己的小妾。
紫姑虽然很得李景的宠爱,但她从不恃宠而骄。对待李景的大老婆十分恭敬,丝毫不敢怠慢。嫁给李景没几年,紫姑就身怀有孕。李景的大老婆十分害怕,怕紫姑生个男孩,自己的地位就保不住了。
于是,她偷偷找来郎中,开了一副堕胎的药。她拿着熬好的药,来到紫姑的房间,看见紫姑躺在床上,赶忙说:“妹妹身体可好。我特意给你熬了一副安胎药,趁热喝了吧。”紫姑心地善良,那里想到别人会害自己。她接过碗,说:“大姐,谢谢你了,还亲自给我熬药。”
紫姑把药刚喝到肚子里,只觉得肚腹剧痛,流出血来。侍女们看见紫姑这样,赶忙找来大夫。经过一阵抢救,紫姑终于苏醒过来。可是,孩子已经没有了。紫姑哭得死去活来。
李景回到府中,听说了这件事,赶忙询问是怎么回事。侍女们支支吾吾不敢说。最后,李景才弄清楚,原来是自己的大老婆在搞鬼。可是,自己拿这个老婆没有办法,只好咽下了这口气。
李景的大老婆看奸计得逞,非常得意。可是,这丝毫动摇不了李景对紫姑的喜爱。这个狠毒的女人又心生毒计。在正月十五元宵夜这天,趁紫姑上茅房的时候,将其杀死在茅房之中。
紫姑死得冤枉,所以冤魂不散,经常在厕所周围游荡。每当李景如厕方便时,她就在旁边啼哭。后来这件事情传到武则天女皇的耳朵里,她非常同情紫姑的遭遇,于是下诏封其为厕神,专门管理茅房。
后来,人们照着紫姑的样子,扎成纸人或刻成木头人,放在茅厕之中,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一方面祭祀,一方面迎接厕神紫姑。
另一个传说中,紫姑身份是汉高祖刘邦的妃子,即戚夫人。《月令广义·正月令》载:“唐俗元宵请戚姑之神,盖汉之戚夫人死于厕,故凡请者诣厕请之。”
吕后因为册封太子的事情,与刘邦的妃子戚夫人结下了仇恨。等到刘邦死了以后,吕后开始实施自己的报复计划。她先把戚夫人贬为奴仆,再削光她的头发,熏聋她的双耳,然后逼她喝下致哑的毒药,最后极其残忍地挖掉戚夫人的双眼。因为刘邦生前最喜欢的就是戚夫人的那双眼睛。吕后命人将戚夫人扔到茅厕里慢慢地折磨。她还给戚夫人起了个名字叫“人彘”。在戚夫人苟延残喘于茅厕的时候,吕后还让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带着大臣们去观赏“人彘”死前的惨状。后世十分同情戚夫人的悲惨遭遇,于是就将紫姑改称为戚姑。
因“戚”与“七”同音,所以有的地方又称厕神为“七姑”。还有的地方称其为“三姑”,“坑三姑娘”。紫姑在演变中一分为三,成了三仙岛上云霄、琼霄和碧霄三位仙姑,统称“三霄娘娘”。
她们的师兄就是在峨眉山浮洞学道的赵公明。在周武王伐纣之时,赵公明受到申公豹的挑唆,听信谗言,助纣为虐,最后被周朝大将杀死。云霄三姐妹听说师兄被害的噩耗后,拿着自己的法宝,来到两军阵前为师兄报仇。云霄用混元金斗,碧霄用金蚊剪出战,屡战屡胜。后来,元始天尊和老子前来助阵,施法术将三位仙姑的法器夺走。老子作法招来黄巾力士压死云霄,又命白鹤童子用玉如意杀死琼霄,自己则从衣袖中取出神盒,将碧霄收入盒中,化为血水。
姜子牙封神的时候,将云霄、琼碧、碧霄封为“坑三姑娘”之神,执掌混元金斗。不论是仙凡人圣、诸侯天子,还是贵贱贤愚,落地前必先以金斗转劫,不得超越。
清人《都城琐记》中,有这样一首诗:“敝帚挂红裳,齐歌马粪香,一年祝如愿,先拜紫姑忙。”可见,古人对厕神娘娘的尊敬和喜爱。
药王的故事
古人对名医十分景仰,并将其神化供奉在庙宇中,赋予其主掌医药的职能,称之为药王。但药王究竟是谁,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神农氏是药王,因为《辞海》中说:“首创医药,世称药王,后遂以药王称为颂神医之称。”也有的人认为药王是佛经中所说的药王菩萨。关于药王的故事不尽相同,但主要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是扁鹊。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郑州人。战国时期的医学家,技艺高超,尤善诊脉。传说因为他饮用了长桑君的上池之水,并尽得其禁方,所以能够看见人五脏病症之所在,遂闻名于当世。他遍游各地悬壶济世,在齐地被称为卢医,在赵地则被称为扁鹊。扁鹊是一个全科医生,后因遭到秦太医令李醯的妒忌,惨遭杀害,后世尊称其为脉学的祖师。《汉书·艺文志》中说扁鹊著有《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两本书,已佚。现存《黄帝八十一难经》七卷,是后人托名扁鹊的伪作。清代高士奇《扈从目录》中记载:“沧州城在(东)北有药王庄,为扁鹃故里,药王庙专祀扁鹊。”
说法二是韦讯。《中国医学大辞典》中有记载:“药王,韦讯道之别名。”韦讯道其实是韦讯道人,也就是韦讯。他是唐代京兆人,自幼家贫,后来出家,道号为慈藏。武则天时期被封为御医,官至光禄卿。有趣的是韦讯在施药救人的时候身边常常带着一条黑狗。后来,唐玄宗继位想重用他。他拒绝了唐玄宗的请求,无心于仕途,受到后人的敬佩,被尊为药王。
说法三是孙思邈。孙思邈,京兆华原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一百零二岁。人们尊称他为“药王”。
孙思邈从小勤奋好学,七岁开始读书,每天可以背诵一千字,被称为“圣童”。到了二十岁的时候,精通诸子百家学说,学问十分渊博。隋唐两代皇帝都想请他做官,他都一一辞谢了。原来他立志要学医。孙思邈有这样的理想是源于他切身的感受。他小的时候,体弱多病,经常请医生来看病。看病需要花许多钱,他的家庭可以负担起这沉重的医药费。可是还有许多贫苦的百姓,因为没有钱,有病只能硬挺着,有的竟悲惨地死去。这残酷的现实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因此,他十八岁就立志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经过长期刻苦的努力和钻研,他有了很深的医学造诣,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
一次,孙思邈在路上看到一群送葬的人抬着一口棺材,从棺材里渗出几滴鲜血,滴在了路边。这时,走在旁边的老婆婆抹着眼泪说道:“我可怜的儿呀,你怎么死得这么惨。腹中的婴儿还没出生,你怎么就死了呢?”
老婆婆说的话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上前问道:“老婆婆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哭得如此悲伤?”老婆婆说自己的独生女刚刚难产死了。孙思邈听完老婆婆的哭诉说道:“你的女儿并没有死,我还能把她救活。”老婆婆一听,赶忙握住了孙思邈的手,求他救救自己的女儿。
孙思邈让人把棺材打开,将里面的产妇抱出来。他将产妇放在平坦的地上,只见产妇脸色蜡黄,没有一丝血色,跟死人一模一样,但还有微许的脉搏。孙思邈找好穴位,扎了一针。不一会儿,产妇就苏醒过来,胎儿也顺利地生了出来。母子得救了,大家十分都感激孙思邈。
全国各地供奉扁鹊、孙思邈的地方多,奉祀韦讯的很少。河北、河南等地多供奉扁鹊,陕西、山西等地多祭祀孙思邈。
兔爷的故事
兔爷大约起源于明末。明人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说:“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由于小孩子经常在母亲祭祀的时候模仿,兔爷就逐渐让小孩子来祭祀了,再后来就演变成孩子的玩具,并产生了好多新的形象。
到了清代,兔爷的制作日趋精致,有的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也有的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还有的则坐有麒麟虎豹等等。还有扮成兔首人身的商贩,他们不是剃头师父,就是缝鞋的,还有卖馄饨、茶汤的,各行各业无不包罗。清末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可见兔爷在民间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今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各种各样的兔爷。
关于兔爷的传说是这样的。
当时北京城瘟疫流行,老百姓吃什么药也无济于事,死了好多人。老百姓叫苦不迭,祈求上天保佑。嫦娥在月宫中看见了人们的疾苦,决定派玉兔下凡间治病。嫦娥把玉兔抱在怀中,轻声地说:“现在人间百姓受苦,我派你去救助他们。”玉兔听懂了嫦娥的话,马上来到了人间。
玉兔变化成妙龄女子,走到一户人家门前。她轻轻地叩门,只见里面出来一个老者。玉兔说:“老人家,我是天上的玉兔,专门来治瘟疫的。”老人狐疑地看了一眼玉兔,摇了摇头说:“你还是走吧。”玉兔非常奇怪,忙问:“我是来帮你们治病的,为什么撵我走啊?”老人说因为她穿了一身白衣服,觉得是不祥的象征。
没有办法,玉兔只好去找衣服换。这时,她正好路过一座庙宇,看见里面的神像穿着一副铠甲。玉兔走了进去,向神像鞠了个躬,说:“我想借衣服一用,用完一定归还。”说完,玉兔将神像上的盔甲穿在了身上。
她打扮成男子的模样,看起病来非常方便。玉兔挨家挨户地治病,医好了好多人。人们都要感谢她。她不要百姓的谢礼,只是借穿百姓的衣服。百姓们非常奇怪,但也都把自己的衣服借给了玉兔。
这样,下凡的玉兔就仿佛有千万个化身,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不同的人面前。时而男装、时而女装,时而农民、时而商贩。她有时还会骑上各种坐骑,骡马虎豹,足迹遍布整个北京城。
北京城中的人们都知道有个治瘟疫的神医,不过每个人见到的形象都不一样。他们有的说是个漂亮的女子,有的说是个威武的少年,还有的说是个年迈苍苍的老者。最后,有个老人说:“她应该是嫦娥的玉兔。”原来他就是玉兔下凡后,到第一户人家时遇见的老者。
为百姓消除灾难后,玉兔返回到月宫之中。但她美好、善良的形象永远留在了民间。老北京人为了纪念玉兔,用泥塑造出了她的形象,千姿百态,十分可爱。每到中秋节的时候,每户人家都要供奉玉兔,在桌子上摆出瓜果菜豆,酬谢她给百姓带来了吉祥和幸福。人们还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兔奶奶”。
实际上民间艺人凭借着高超的本领,不仅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兔儿爷,还将其变成活动的玩具,俗称“吧嗒嘴”。这种兔爷肘关节和下颌能够活动。
现在,兔爷已经很少见了。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中保存了一些各种造型的兔爷玩具。
虫王的故事
虫王是驱除虫害,保护庄稼的神,因此也被称为虫神。关于虫王的传说,大致分为两种:鸟说和人说。
说法一:鸟说。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叫作鹙的水鸟。这种鸟的头和颈部都没有长毛。有一年,天下大旱,蝗灾横行。老百姓叫苦连天,眼看着蝗虫啃噬庄稼,却无能为力。
这时,有人说用火烧死这些害虫。老百姓赶忙找来火把,将庄稼点燃。蝗虫被烧得吱吱作响,从庄稼上掉了下来。这个方法只能暂时缓解蝗灾,不是长久之计。再说,庄稼都烧光了,吃什么呢?
正在大家愁眉不展的时候,飞来了一群水鸟,成千上万。它们飞到庄稼上面啄食蝗虫。不到一天,就将蝗虫吃掉了一半。十天过去了,蝗虫全部消灭了。老百姓欢呼跳跃,从心里感谢这些鸟儿。
这件事情被朝廷知道了,为了嘉奖这些鸟儿保护庄稼有功,就封水鸟为护国大将军。从此以后,水鸟就成了虫王。
说法二:人说。虫王是指刘猛将军。刘猛指的是一位姓刘的猛将。关于这位猛将是谁,历史上有五种说法:刘合、刘锜、刘锐、刘宰、刘承忠。民间一般公认刘锜为虫王。
刘锜是南宋抗金名将。他曾经率领军队打败过金兀术的人马,取得了赫赫战功。可是,南宋朝廷由奸相秦桧把持朝政,他主张求和,所以刘锜就遭到了排挤,到地方上做了一个小官。
刘锜到任后,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得到大家的拥戴。
这天,农夫们正在田里耕种,忽然听见头顶上传来嗡嗡的响声,抬头往天空中一看,只见一团黑雾正向田间飞来。这团黑雾来势凶猛,直扑田间。在田地里耕作的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一回事,庄稼就被吃掉了一半。
原来,这团黑雾是蝗虫。不知道从哪里来了这么多蝗虫,看见庄稼就咬,眼看就要收获的稻谷,反而成了虫子的食物。老百姓赶忙跑到刘锜的府衙,通知这件事情。刘锜此时正坐在屋内,想着如何组织农民收割粮食。
听见外面乱哄哄的,他赶忙走出了屋子。只见院子里站满了老百姓,正用期盼的目光望着刘锜。他赶忙问身边的衙役出了什么事情。其中一个人回答道:“不知道哪里来的蝗虫,把庄稼全都吃掉了。”
刘锜一听着急起来,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如果没有粮食吃,百姓岂不是要挨饿了。于是,他带着身边的衙役上田间观察。只见漫天飞舞着蝗虫,农作物上落着蝗虫,它们正不停地啃噬庄稼。
刘锜知道如果不早点除掉这些害虫,粮食就会被全部吃光。他回到县衙,把全城的老百姓都召集了起来说:“现在蝗灾泛滥,我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消灭蝗虫。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粮食从这些害虫的嘴里抢回来。你们带上防护的工具,和我到田间去抓蝗虫。”
说完,刘锜带着全城的百姓到田间去捉蝗虫。可是,蝗虫越捉越多,好像永远捉不完似的。刘锜犯起愁来,可怎么办啊?这时,一个手下人说:“大人,昆虫都怕火。我们可以用火烧死这些害虫。”
刘锜一听是个好主意,马上让人准备火把。他举着火把来到田间,用烟熏这些害虫。蝗虫被火烧得啪啪直响,不一会儿,就烧死了一大片。刘锜看这个方法可用,就让老百姓们拿着火把烧蝗虫。
没过多久,蝗虫就被烧死了一大片。可人是需要休息的,不能总是举着火把。刘锜就命人在田间支起几口大油锅,将锅里的油点燃,顿时火光冲天,把天空中飞着的蝗虫都烤了下来。
就这样,刘锜带领着百姓消灭了蝗虫。刘锜因为驱蝗有功,被宋理宗封为扬威侯暨天曹猛将之神。这里的猛将,就是猛将军的意思。
相传农历正月十三是刘猛将军的诞辰。这一天,官府要正式祭祀,百姓要举行迎神大会。人们通过这个节日,表达了对丰收的期望。
梅葛二圣
梅葛二圣是染织业的祖师爷。旧时的染织店在祭祀的时候,常常焚烧一种“纸马”。这“纸马”由五色纸或黄纸扎成,上面印有梅葛二圣的神像。
关于梅葛二圣的传说,大致分为两类:
传说一:梅葛二圣发明了颜料。古时候人们的衣服都是用棉布、麻布缝制的,衣服只有灰白色,没有其他色彩,非常单凋。人们非常羡慕野兽的皮毛和鸟类的羽毛,因为它们有各种各样的色彩,漂亮好看。有一次,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进了泥塘里,白衣衫叫泥水弄得很脏。他想:也不能穿着脏衣服回家啊。于是就来到溪水边洗衣服,结果衣服上的黑泥怎么也洗不干净。等把衣服晾干了以后,白色的衣服变成了黄衣服。没有办法,小伙子只好穿着黄衣服回家了。没想到,村里人都说这个颜色好看。这个姓梅的小伙子把这个秘密告诉给了自己的好朋友,一个姓葛的小伙子。从此黄泥可以染布的消息传开了。人们从此以后可以穿上黄颜色的衣服了。
梅、葛二人受到鼓舞,决心寻找其他的颜色来染衣服,试了很多回,还是没有找到染衣服的方法。有一天,他们俩把染好的黄衣服挂在树枝上晾干。忽然刮起了一阵风,把衣服吹落在草地上。等到他俩来收衣服的时候,把掉在地上的黄衣服捡起来一看,竟成了一件“花”衣服,青一块,蓝一块。他俩很吃惊地蹲在草地上研究起来,到底如何能染出这青蓝色呢?两个人想是不是因为沾上了青草的颜色了呢?他们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割了一筐青草带回家。回家后,两人就忙了起来,他们先把青草捣烂,然后放到水缸里,最后将白布放进去浸泡。不一会儿,白布变成了蓝布。后来这种染布的方法流传到了民间,人们不但知道了用“蓼蓝草”可以将衣服染成蓝色,而且还从蓼蓝中提取出了一种叫“靛青”的染料。
还有一回,梅葛二人在一起喝酒,两人边喝边谈,很是高兴。由于笑得太厉害,一不小心把嘴里的酒都喷到了染缸里,没想到“因祸得福”,染缸里的蓝布竟然变得更加鲜艳,十分漂亮。从此梅葛二人在染蓝布的时候,就改用一种酒糟发酵,用蓼蓝沉淀物还原的方法染蓝布。这种方法染出来的布颜色纯正,久不褪色。
工匠们为了纪念梅葛二人开创染布业、发明染料的伟大功绩,将他们尊称为染布业的祖师爷,就是后来的“梅葛二圣”。
传说二:梅葛二圣是一鸟一果。以前古人的衣服颜色很单调,只有白色。不仅平民百姓穿白色的衣服,皇帝也不例外。有个皇帝看见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色彩,而自己作为一国之君,连一件带颜色的衣服都没有,很是生气。于是下令,让手下的工匠为他制作出一件鲜红的袍子,就像太阳那般艳丽。皇宫里的工匠们一筹莫展,研究了好些天,也不知道如何染制大红袍。皇帝非常生气,把这些工匠都杀了。宫里没了工匠,谁还会做红袍呢?
于是皇帝贴出皇榜,在各地选聘手艺高强的工匠。皇榜贴出去了好长时间,没有一个工匠敢揭。工匠们都知道只要揭了皇榜,那就是死路一条。一天,一位老人揭了皇榜。他被带进宫见皇上。皇上问:“你能制作出红袍么?”他说:“我能制红袍,但希望陛下给我一些时日。”其实老人也制作不出红袍,他这么说用的是缓兵计。
一天,老人边走边思考怎样给皇上制作红袍,不知不觉走到了一片山林里。他找了一棵大树,坐在下面沉思默想。在这棵树上落着一只葛鸟,它正在啄吃梅果,吃得很甜。可能梅果太好吃了,这只葛鸟一边吃,一边啼叫。老人被鸟的叫声吸引,忍不住抬头望树上看。没想到梅汁从葛鸟的嘴里滴落下来,正好掉到老人的白衫上,留下一个个的小红点。老人受此启发,马上采摘了许多梅果。回到宫里,他把这些梅果捣碎,将白布浸泡其中。不久白布就染成了红布,他马上为皇上赶制了一件红袍。皇帝穿上红袍,非常高兴,赏赐给老人很多东西。工匠们十分感激老人的救命之恩,要给他立庙奉祀。老人说什么也不同意。老人说:“要谢就谢葛鸟、梅果两位神仙吧,不是他们下凡成就了此事,我怎么能把大家从刀口下救出来呢。”于是,人们就按照老人的模样塑造出了梅葛二圣的塑像,建庙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