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心理修辞批评

人是价值的动物,因此人的情感及行为必有其心理动因。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发现人的行为与其个性,与其心理状态存在着某种稳定的因果联系。在修辞学的悠久历史中,不乏对修辞行为与心理之关系的探讨。修辞学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国王看到一头公牛被牵去屠宰场宰杀以做祭品,顿时对之心生怜悯,随即命令用一只羊去代替公牛做祭品屠宰。他承认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亲眼看见了这头公牛,但看不见那只代替牛被宰的羊。这个故事所说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要激发某人的情感并影响其行为,就要尽可能地使他身临其境,尤其是诉诸他的感官。对修辞批评来说,这个简单的故事却揭示了人的行为与情感之间的重要因果关系,换言之,对人的行为的考察可以以心理为视角。这种启示在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还可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弗洛伊德从人的精神层面、从人的个性特征来阐释人的行为表现,不仅对整个心理学,甚至对文学、修辞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人类的心理活动都有其原因,甚至人的梦幻情景都可以在精神层面上进行因果关系的阐释。既然人的行为都有其心理缘由,那么就有理由相信修辞批评者可以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评论人们的修辞行为。在文学领域有一种批评方法叫作心理分析法,同样,在修辞学领域也有一种被称为心理修辞批评的模式。

在美国修辞批评的历史上,心理修辞批评作为一个独立的范式并没有流行很长时间,在现在的修辞批评领域,将心理修辞批评作为独立范式的学者并不多见,但这并不表明这种范式的失宠。事实上,心理修辞批评常常“化整为零”,巧妙地、不知不觉地进入其他修辞批评的范式之中,成为修辞批评者劝说其读者/听众的有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