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村问题不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能忽略的问题。事实上,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村仍然没有摆脱落后的面貌,仍然制约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些问题不仅显示出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尚不成熟、尚不完善,也显现出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不一致。因而,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在今天仍至关重要。

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多位于农村,少数民族村社更是不计其数,这也决定了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村社在建设中面临着我国农村发展的一般性问题。而少数民族村社作为我国农村特殊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较一般的村社面临更多问题,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面临更多阻碍和隐形干扰因素,因而更应该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傈僳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老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傈僳族人民经过世代相传,不仅分布地域广阔,而且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沿革,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区,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民族文化。

社会政治发展是村社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它通过社区的党团组织、行政组织以及群众组织等各种组织的发展和管理来实现其功能和作用。这首先涉及治理主体,即凭借各种资源参与乡村治理活动的组织、机构和个体。从所凭借的资源体系可将治理主体分为两类,即体制内治理主体和体制外治理主体。其次是村社治理的动态过程,在民族村社的治理中,“过程”是指多个行为主体和村社内、外部各变量在村社事务的处理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及对村社事务的动态决策模式。村社治理从其运行过程和实现方式来看,经历着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协调、沟通、监督等过程。傈僳族村社的治理过程是指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乡镇政府的带领和支持下,组织本村村民发展生产,维护公共秩序所进行的各项公共产品的提供及公共服务的过程。

村社治理还需关注治理的效能,因此,本书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指标对村社治理效能进行评估。从实际调研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傈僳族村社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总体上开始从温饱逐步向小康过渡。但与全国相比,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偏低,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城市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农村社会事业严重滞后,形成城乡之间的巨大反差和不平衡。受传统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体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资源分配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县以下乡镇村的资源极为有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可持续发展形势十分严峻。老木坝傈僳族村社是我国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它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集体性等特征。根据云南省整体情况、老木坝傈僳族村社具体特点和治理效能影响因素,我们认为提升傈僳族村社治理效能,解放思想是前提,政策扶持是关键,财政投入是基础。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傈僳族村社的整体治理效能。

对傈僳族村社的个案研究,从理论意义上更加丰富了我国有关村级自治尤其是特定地区少数民族村级治理的研究。对一个少数民族村社的村级治理研究,无疑可以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充实我国村级治理理论,也扩充其多样性,为村级治理理论的多方面发展提供良好借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是关系到各方面不断发展前进的大事,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发展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对我国各族人民的稳定发展更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书不仅为当地傈僳族民族的村社治理及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也同时为云南省境内其他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