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毛泽东的平等思想与湖湘文化的平等意识血脉同源

湖湘文化在其早期发展当中,其实是作为一个地域性的儒家学派出现的,和儒家传统文化没有根本不同,也强调上下尊卑,强调礼法和等级,当然也谈不上有鲜明的平等思想。不过从王夫之开始,湖湘文化中的反传统意识开始增强,尤其是通过魏源、郭嵩焘、曾纪泽等人对西方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介绍和传播,民主和平等意识逐渐在湖湘文化当中生根、发芽。到了戊戌维新时期,湖湘文化的平等意识进一步发展。在《仁学》当中,谭嗣同把“以太”的精神表现规定为“仁”,而“仁”的内容是“通”,“通之象为平等”,他提出“仁——通——平等”是万物的发展法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因此在《仁学》当中,谭嗣同不仅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压抑,并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新型的“五伦”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都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这是对湖湘文化的重大发展。

毛泽东早年受谭嗣同思想影响很深。他认为共产党员和群众是平等的,没有任何特殊性,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不能高踞人民群众之上。他多次强调:“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41]因为有着强烈的平等情结,毛泽东对官僚主义作风非常反感,他提出:“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42]毛泽东批评道:“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这不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则是一种高级趣味,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43]他还指出:“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44]毛泽东提出,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要甘于当工具:“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作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各个中央委员,各个领导机关都要有这样的认识。”[45]

正因为受平等思想的影响,毛泽东才能够真正理解普通群众的诉求,才能够将自己置于普通人当中而不是高高在上,才会反感那些带有官僚主义色彩的工作作风,也因此,他的群众路线才得以超越中国传统社会当中封建官僚的民本思想,成为具有阶级特点和时代特色的群众路线。他自己也才得以成为人民心目中真正的人民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