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画山水画论篇章研究
- 周毅
- 611字
- 2021-03-29 20:41:44
一 形式取向的篇章结构研究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哈里斯(Harris)是形式取向篇章结构研究的先行者。哈里斯于1952年发表了“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一文,首次使用“discourse”(话语)这一术语,将话语和“text”(篇章)换用(廖秋忠,1992:181)并尝试用形式描写的方法归纳篇章的基本结构。哈里斯借助分布和句法转换等手段分析篇章结构,试图找出一个篇章的各片段之间的结构成分的等值关系和类别,以及这些关系和类别在篇章中的分布(钱敏汝,2001:12),希望借此发现篇章结构的组成单位及其组合方式。
继哈里斯后,德国哈维格(Harweg)提出了替代链理论,认为篇章是一个以持续的替代方式连为一体的语言单位序列,句子间的连接是通过替代方式实现的,被替代成分是名词或动词。替代形式保证了篇章内在关联的一致性(钱敏汝,2001:15)。哈维格提出的替代形式序列,描写了篇章结构形式上连贯性的重要特征。
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 Hansan,1976)的衔接连贯理论秉承了哈维格的思想,为从结构形式上描写篇章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框架。哈维格的替代链理论与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和连贯理论是当今篇章研究中常用的,后者尤其被广泛使用,黄国文(1988:87—136)和胡壮麟(1994b)分别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连贯理论对英语和汉语的篇章结构做了较好的分析。
形式取向的篇章结构研究理论背景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注重形式上的衔接与连贯,不足是把篇章作为一个静态的语言单位来研究,有时把交际者分离了,对篇章语义的关注也不够,这样篇章的有些功能就得不到相应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