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文化”一词在中国首次出现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心,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晢的《补亡诗》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2]这些关于文化的早期用法中,体现出了古代王朝的文治主义的倾向。

一 文化的定义

截至1952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罗伯(Alfred Louis Kroeber)和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一共汇集了164个关于文化的解释和定义,以下是第165个定义:

“Culture consists of patterns,explicit and implicit of and for behavior acquired and transmitted by symbols,constituting the distinctive achievement of human groups,including their embodiment in artifacts; the essential core of culture consists of traditional(i.e.,historically derived and selected) ideas and especially their attached values.Culture system may,on the one hand,be considered as products of action,on the other hand,as conditioning elements of future action.”[3]

再看美国传统词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the 2nd Edition)对文化一词的解释:“The totality of socially transmitted behavior patterns,arts,beliefs,institutions,and all other products of human work and thoughts characteristic of a community or population.”[4]

同以上两条定义相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the 6th Edition)的解释要更简明扼要一些:“the customs and beliefs,art,ways of life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a particular country or group.”[5]

美国著名学者戴维·波普诺(David Popenoe)认为文化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 (一)符号意义和价值观——用以理解现实和确定对错、好坏的标准; (二)规范——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思考、体验的期望; (三)物质文化——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包括机器、工具、书籍、衣服等。[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一词是这样定义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7]

辜正坤先生从广义的角度定义如下:“所谓广义文化,指的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和技术成果,及一切经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8]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文化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分。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文化则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组织机构等。换句话说,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文化则指精神文化。

一般说来,人们常从狭义文化的角度来使用和探讨文化这一概念。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尽管可以因认识角度的不同对文化作广义和狭义的界定,但二者又是不可截然分割的,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当研究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时,不可忽视物质创造活动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在探讨观念文化和心态文化问题的时候,不能忽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对观念和心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9]

二 文化的分类

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其各自独立的形式、系统和结构。为了正确把握和了解不同文化形态的各自特点,我们可以把文化大致分类如下:

根据文化的不同形态,可以将其分为精神文化(spiritual culture)、行为文化(behavioral culture)、物质文化(physical culture)、制度文化(Institutional culture)等。

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区域,也可以把文化划分为东方文化(eastern/oriental culture)、西方文化(western culture)、英语国家文化(cultures of the majo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海洋文化(oceanic culture)、大陆文化(continental culture)、次大陆文化(sub-continental culture)等。

还可以从文化的历史演变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古代文化(ancient culture)、近代文化(contemporary culture)、现代文化(modern culture)、后现代文化(post-modern culture)等。

另依据文化的不同功能,可以将其划分为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校园文化(campus culture)、旅游文化(tourism 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礼仪文化(etiquette culture)、服饰文化(dress culture)等。

三 文化的趋同性、特殊性和差异性

众所周知,文化具有其普遍性和趋同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新闻媒体的传播和因特网的快速普及,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管理理念和生活方式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化趋同的现象也随处可见。如今人们对上网、刷卡、肯德基、沃尔玛、音乐剧等外来文化已司空见惯。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已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国门,孔子学院、针灸疗法、中药、书法、京剧、气功、太极拳等中国文化元素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的欢迎和青睐。这些不同文化中所具有的普遍性和趋同性元素构成了世界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友好往来、交流沟通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不同文化的特殊性和区别性,以便更好地交流和沟通。例如,中国文化注重伦理(ethics),英美文化注重认知(cognition)。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儒家思想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而海洋性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英美文化促使英美人对天文地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使他们形成了探求自然的奥秘、向大自然索取的认知传统。

我们更应该关注文化的差异性,因为这些文化差异更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如对狗的态度。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与狗有关的语言表达一般含有贬义,如走狗、狗腿子、狗东西、癞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等。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与狗有关的语言表达一般是褒义的,如以下英语谚语所示: A lucky dog (幸运儿);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等。又如颜色方面,中国人喜爱红色,认为它代表热情、喜悦和兴旺,传统中国婚礼上总是用红色装饰,以示吉利,新房也必有大红“喜”字;而红色在英语文化中则表示不同的含义,如red hot (愤怒),in the red (亏本的),red-handed (沾满血的手),redtape (官样文章)等。此外,汉英在其他文化方面的差异也应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如称谓习俗、见面礼节、送礼习俗、宴客习俗、隐私习俗、禁忌习俗等。如果我们在与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过程中不了解这些习俗,就可能产生许多问题,包括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等。

由此可见,“文化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处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这就要求人们对其进行研究,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尽量避免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冲突或严重后果”[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