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空间俱乐部趋同提出的背景

近些年,围绕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假说[1]展开的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讨论已经成为经济研究的前沿性问题。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Solow,1956)对这种假说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基本原理。因为,如果生产函数表现为规模报酬不变,而资本边际报酬递减,那么,拥有相对较少的资本存量的经济体就有较高的边际生产率,并能够赶上资本存量较多的经济体。这导致了趋同概念的产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第一,收入水平方面。如果经济体间的偏好和技术都相似的话,那么,它们的稳态收入水平也一样,并且一段时间之后它们都将达到这个相同的人均收入水平;第二,增长率方面。由于在Solow模型中,稳态时的增长率由外生的技术进步增长率决定,假设技术有公共品特性的话,那么,所有的区域将最终达到相同的稳态增长率(Islam,1995)。这就是所谓的绝对趋同假说。

然而,绝对趋同假说在经验性验证中往往没有得到证实,因为它没能够解释持续的长期经济增长问题。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献从要素积累的内生性来解释经济增长过程。这些内生增长模型包括了不同的方面,比如地方化的集体学习和知识的积累,这阻止了社会投资报酬递减状况的发生。通过刺激这些非报酬递减资本的积累,会为经济一体化贡献较高的长期经济增长率提供可能(Martin,2001)。同样,这也使国家或区域层面的经济体由于初始条件不同而趋于不同的长期均衡成为可能。如果区域经济体拥有不同的基本增长参数,比如储蓄率、人力资本发展水平、技术创新等,那么,它们可能不会趋于一个如绝对趋同假说中共同的稳态水平(Martin,2001),而是以各自初始禀赋状况为条件的稳态水平,即条件趋同假说。

此外,为了消除经济体间的异质性对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检验趋同假说所带来的影响,Barro和Sala-I-Martin (1991),Ben David (1994),Quah (1996b),Galor (1996)等相继提出有关趋同的另一个概念——俱乐部趋同,它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和结构特征等方面都相似的一组区域的经济增长收敛于相同的稳态。这也是在充分观测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更贴合实际的概念。显然,在俱乐部内部的经济体都是同质的,这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假设更吻合。因此,检验俱乐部内部经济体间的趋同性,即趋同俱乐部的存在性,看起来更具现实意义。

但是,在区域经济体的增长过程中,增长的动力不仅源于区域生产要素的禀赋状况,区域的地理位置及其邻居区域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该区域自身的增长路径。上述经典趋同文献中论及的经济增长稳态水平、平衡增长路径及趋同假说,都是建立在经济体是同质的、相互独立的假设之上的,而现实中,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尤其是一国内部的区域和区域之间会由于多种原因而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考察区域经济增长问题时,忽视空间相互作用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Fingleton等,2006)。并且,区域经济的增长在空间上往往不是一个一致的过程。在一个国家内部,一些区域要比其他区域增长得快些。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贫困区域追赶富裕区域,或相反,扩大收入差距。许多发展中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表现出区域间重要的空间差异,这种差异非常持久,甚至有随着时间扩大的趋势。那么,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进程有什么样的影响?

通过观察有关俱乐部趋同的经验研究文献,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在有些经济体中趋同俱乐部的成员在空间上是彼此相连的,如东德的112个郡(Bode,2002),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俱乐部趋同(沈坤荣等,2002),我国八大区域的俱乐部趋同(汤学兵等,2007)等。那么,这种在地理空间上相连的经济体所组成的趋同俱乐部的形成机理是什么?这正是本书所试图要回答的问题。

为了使问题更加明确,本书把这种空间上相连的经济体所组成的趋同俱乐部称为空间趋同俱乐部。定义如下,在空间中一组地理位置邻近、初始条件和结构特征相似的经济体,长期来看其经济增长将收敛于相同的稳态水平,即空间俱乐部趋同。很显然,空间俱乐部趋同和俱乐部趋同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空间联系,强调经济体在空间上的连续分布,而后者对经济体的空间属性没有要求,认为经济体在空间中是孤立的。在研究俱乐部趋同问题时之所以要考虑经济体的空间属性,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模型均强调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得经济活动聚集在某一特定区位而不是在空间中均匀分布(Fujita等,1999) ;第二,从现实来看,任何一个经济体,无论是国家还是区域,在现实世界中都不再是孤立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演进和技术的进步,相互之间的交流变得越发密切,这种联系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第三,经验研究表明,空间相互依赖是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Armstrong,1995; Bernat,1996; Rey和Montouri,1999; Pons-Novell和Viladecans,1999; Baumont等,2003; Ying,2003; Fingleton,2001)。因此,在研究俱乐部趋同问题时,要考虑区域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就形成了区域间的空间外溢效应。所以,本书以空间外溢效应作为切入点来研究空间俱乐部趋同假说。

二 空间俱乐部趋同的研究意义

首先,从空间外溢效应受重视的程度来看,目前在相当多的经济增长问题或趋同问题的研究中,空间外溢效应仍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而始终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空间俱乐部趋同假说作为和其他已有趋同假说相并列的概念的提出,着重强调了空间外溢效应在经济增长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借此引发更多共鸣。

其次,空间趋同俱乐部在现实中广泛存在,基于解释现实的目的,研究空间俱乐部趋同能够增强趋同假说的解释力,深化对趋同机制的认识和研究,使经济增长趋同假说在逼近现实上更近一步。

最后,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对经济增长相关问题的研究建树颇多,在趋同假说的研究及检验方面也有不少文献。但关于俱乐部趋同的研究还很缺乏,在趋同俱乐部中考虑空间关联性的空间趋同俱乐部的研究更是少见。因此,本书的研究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为趋同假说、俱乐部趋同假说的研究、验证及解释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

三 空间俱乐部趋同研究面临的难题

从目前来看,空间俱乐部趋同研究面临着许多难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俱乐部趋同概念界定的困难。从时间层面来看,目前学术界对俱乐部趋同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对俱乐部的识别更是争论甚多。而且,关于空间外溢效应的表现形式亦没有统一看法,这势必就构成了空间俱乐部趋同概念界定的难题。

(2)空间俱乐部趋同检验框架还不完善。目前,考虑空间外溢效应的趋同研究普遍采用的检验框架是Anselin发展的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但是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不能完全涵盖在这两个空间模型中,需要技术上的进一步支持才能够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3)空间俱乐部趋同机制的界定还不明确。多数学者用空间外部性、空间依赖、空间外溢等概念解释趋同俱乐部形成的机制,但没有形成统一体系,观点较分散,不利于空间俱乐部趋同机制的完整分析。

(4)空间计量经济学是一项仍在发展中的技术,传统计量经济学的整套体系在向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转移过程中,会出现多种问题,如各种模型是否仍然适用,各种统计量是否准确,传统设定中所出现的问题在空间设定中是否仍然存在,是否会引发新的问题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论证。因此,进行空间俱乐部趋同研究时就面临着分析工具上的各种难题。

(5)关于空间俱乐部趋同的经验性分析太少。多数文献或者是从时间角度检验俱乐部趋同假说,忽视空间外溢效应;或者是从空间角度分析空间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只有极少数文献提供了空间俱乐部趋同的证据,这为本书的后续分析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四 本书的理论意义

本书的理论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界定空间俱乐部趋同的概念

本书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理论依据,在传统俱乐部趋同概念的基础上科学界定了空间俱乐部趋同的概念。为趋同问题研究提供了新视野,也强调了空间外溢效应在趋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尝试构建空间俱乐部趋同的理论模型

本书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构建同质性区域假设条件下的空间俱乐部趋同理论模型,并以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核心—外围模型为基础,探讨区域空间异质性情形下发生空间俱乐部趋同的可能性,从而放宽了传统趋同假说的同质性区域假设条件。

(3)选择典型案例验证理论设想

本书选取中国四个比较典型的经济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长江三角洲区域、珠江三角洲区域、中原城市群区域和武汉城市群区域。以这些区域为案例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充分检验本书所提出的理论假说;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空间俱乐部趋同研究领域的经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