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网络流行文化解析
- 陈万怀
- 5795字
- 2021-03-30 03:02:32
第三节 网络流行音乐传播的思考
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其存在就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价值,而且包含着一种大众精神,因为社会不是全部由文化精英和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更多的是普通、朴实的社会大众。大众需要以一种大众的语言来发泄自己的思想情感,申述自己的权利,网络流行音乐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是充当了传达大众心声的语言。所以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流行音乐,我们不能单纯追求其商业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我们更应该将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艺术,追求它的思想的深度和个性化的完善,不断地挖掘其文化价值。
(一)先进社会文化建设是流行音乐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
促进网络音乐建设的核心关键是推进文化建设,当今发展先进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在建设网络音乐文化的阵地上必须树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面大旗,这对先进的网络音乐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文化究竟是以正常面目出现,还是以怪异的脸孔示人,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唤醒世人的艺术欣赏力和创造力。怪诞并不是艺术家的随心所欲,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美学和文化学命题”。[32]例如内地歌手龚琳娜,其研究中国戏曲、民歌等多种不同声乐技巧,融汇在老锣为其创作的新歌之中。2010年北京新春音乐会,龚琳娜带其乐队演唱《忐忑》,视频传至网上后,其夸张表情及“歌词”掀起点击狂潮,被网友送入“神曲”行列。2010年12月31日,受邀参加湖南卫视跨年音乐会演唱《忐忑》,演唱版本在网络点播次数超过2000万。2013新年伊始,龚琳娜和老锣又推出了《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爱上大笨蛋》三个新作,不仅都成为网络的热议话题,在音乐界和文化界等也引发广泛关注与评论。其中《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的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后再次引发网友吐槽,被称“毁三观”,同时因其戏谑佛教引发佛教信众抗议。从2013年元月中旬开始,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发表的佛教界法师及学者撰写的一系列文章,向“娱乐无底线”说“不”。在这场面对底线的文化论战中,有上千万网友参与了评论。而龚琳娜本人认为,“引发争议对中国传统的音乐没有坏处,在当今这个以流行音乐为主的舞台上,我们民族音乐团队能被关注,是不错的事情”。[33]
文化需要传播,文化本身就是传播,音乐借助网络这个传播平台发展成为网络流行音乐,但是网络流行音乐并没有达到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要求,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从音乐的创作和演唱上面加强管理,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网络媒体应该承担起网络音乐传播把关人的角色,从传播的源头遏制低俗庸俗的网络流行音乐的流入。但是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网络歌曲内容丰富,对于一些通俗的歌曲还是应该持宽容的态度,只要歌曲本身不违背主流文化价值观。北京大学漆永祥教授认为,“中国的古典音乐很多都丢失了,真正的高山流水、广陵散这些也丢失了,中国的古典音乐有非常大的空间。在当今社会,大家的心都在半空中浮着,所以心无住处的时代,龚琳娜和老锣的《忐忑》实际上就是唱出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心声”。[34] 网络音乐文化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先进的网络文化是当今文化传播方式变革的必然选择。总之,发展网络音乐文化的关键是要提高整个社会的网络文化水平,网络流行音乐只要能抵制低俗、庸俗、粗俗的“三俗”怪圈,我们不必拘泥于其表现形式,不必用传统眼光去苛刻它。
(二)先进媒介文化建设是流行音乐文化创作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中,媒介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态是文化的媒介化。网络流行音乐文化、电影文化、电视文化等是因为不同的媒介形态所产生的不同媒介文化类型,属于大众文化范畴。所以媒介文化承担广泛推行社会价值规范与构建社会价值意识的社会功能。特别当今媒介的渗透存在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媒介技术不断优化、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负载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为当代社会大众构建了一个媒介信息世界。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无不纷纷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传播渠道。大众文化、精英文化、高雅文化、通俗文化等全都通过媒介涌入人们的现实生活空间,令人目不暇接。不仅于此,文化的媒介化还表现在媒介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不断制造“媒介事件”,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解释和宣传,开发新的文化形式,引导大众文化潮流,从而体现媒介文化自身独立的个性。
大众传播过程是一种信息选取、加工、传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文化的形成受到来自社会外部和内部力量的双重制约。[35]而正是由于这种制约的条件使媒介文化自身的发展也是存在了一些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问题。受到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媒介组织在创作、选取、传播大众文化消费品的时候就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迎合受众的媒介商业行为,那么在媒介文化受到市场经济力量制约的情况下,为获得最大商业利益,出现丧失媒介自己独立品格,走向媚俗、低俗的现象就成为必然。特别是媒介组织是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存在并受其制约与影响的,所以媒介文化在最为流行音乐文化创作和传播的载体的时候,就必须做到使其传播的流行音乐文化是与社会主流文化合拍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必须在流行音乐文化传播的源头有媒介文化的软性控制,让媒介文化成为大众流行音乐文化传播源头的社会良知的最初感召。
媒介文化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流行音乐文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文化又是流行音乐文化创作和传播发展的源头,所以要想在当前的新媒介环境下能够创作出更高品质、更高文化含量的网络流行音乐作品,规范建设先进的媒介文化就是关键。
(三)重视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
音乐具有教育功能,这个功能也是流行音乐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主要显现的社会功能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音乐艺术的教化作用,将音乐视为教化的有力工具。《乐记》记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当今社会生活中,音乐的这种教化功能显得较为淡化,而娱乐功能尤为突出。实际上,音乐的教育功能,是和音乐的娱乐功能相矛盾相统一的关系,但是,娱乐功能和教化功能在达到和谐统一这个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果娱乐功能过多,就会伤害音乐的教化,使受众沉溺于音乐表现形式上的欣赏和陶醉,忽略其思想内涵,反之,形式上娱乐因素的缺失,也会导致音乐的枯燥乏味,教条刻板,使受众享受不到流行文化的娱乐趣味,从而在历史中湮没。
在此意义上,多数的网络流行歌曲的之所以流行,正是因为它们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才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如2010年筷子兄弟的视频短片《老男孩》在互联网上以“病毒式”传播速度席卷整个网络,其主题曲感动了“60后”至“90后”各年龄阶层的广大观众。就如歌曲所表达的一样,经过岁月洗练以后剩下那钻石一样璀璨的记忆,或许我们都能在这光与影中间,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关于时光的记忆,关于青春的记忆。一场关于青春与梦想、奋斗与励志,这首网络微电影的主题曲成功实现了它的教化功能。此外,还有网络歌曲《回家吃饭》,曲调悠扬、歌声柔美,谱唱了每个人心底童年美好的记忆,也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儿女对于妈妈的深情厚谊。同样,近些年流行起来的《从头再来》,它以高亢而充满人文关怀的话语表达和音乐表现形式,为民众输送了娱乐和精神鼓励的无穷力量,和其他歌曲一样,这些作品是积极的、健康的,同时又是朗朗上口的,曲调优美的,就是很好地完成了音乐的娱乐与教化的双重功能。[36]
反过来说,也有一些网络音乐作品存在着值得让人诟病的缺陷。一方面,在内容上,一些低俗甚至淫情的作品,在形式上无论多么诱人,多么受人欢迎,但也要我们主动地去辨别和批判,因为它是与我们的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相背离的。2005年网上流传的《香水有毒》,作品中充满了怨妇的迁就与无奈,对自己爱人的一味纵容,让人感觉到了诲淫诲盗的味道。而同时,它的曲调是优美的,但娱乐的曲调是不正常心态的娱乐,构成了这首歌整体上娱乐意味浓烈而格调不太高雅的定位。而一曲《伤不起》则很会让人想起改革开放之初港台某些流行音乐的靡靡之音和都市夜生活的纸醉金迷,对民众健康的社会生活态度和社会认知起着销蚀的负作用。上述现象,则是与健康网络文化发展根本相背离的,作为影响民众的教化手段,在网络上创作和传播流行音乐作品的时候,一定需要网络各方的自我“把关”,积极推进网络流行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
(四)重视网络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培养熏陶
在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化发展的形式,通过对它产生和发展以及流行的过程探究,它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满足了现代人民对娱乐,生活和发展的需要。流行音乐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对他们思想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究其原因就是它满足了青少年对自我的追求,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又能传唱出青少年内心的世界和理想。当青少年沉浸在流行音乐中,他们能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快,自由和自在。就算是成年人,也有很多人非常喜欢流行音乐,是流行音乐或者歌手的忠实粉丝。流行音乐比学校里的传统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影响更大、更有优势。而他们所谓的音乐欣赏,也主要是追求感官上的快乐,满足和刺激,音乐正面的作用被削弱了,对青少年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对此我们不得不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流行音乐和流行歌曲作为青少年的最主要的学习之外的娱乐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我们普遍认为流行音乐和流行歌曲对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提供的审美愉悦与高雅音乐相去很远,但是,流行音乐具有几大特点:简单悦耳动听,易于学唱,通俗易懂的内容,赋予作者的情感,及商业化的包装,这些还是为青少年们提供了可以娱乐的方面,成为青少年学生文化生活的最重要的内容,并为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素养发挥积极作用。当前一些流行歌曲表面上好像来自于作词者或歌手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感受,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均远远脱离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感,青少年学生年纪尚幼小,还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可能会受到它的负面影响,所以流行咅乐的审美价值要正确给予评价。
流行音乐良莠不齐,青少年学生很容易通过发达的网络了解各种各样的音乐,比如某些在网上流传的自杀音乐或者是某些地下重金属乐队,比如宣扬第三者的,或者宣扬错误价值观的,还有一些网络粗口歌、口水歌等,对青少年思想的变化起到了极大的负面作用,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精神颓废,不求上进,或者使其不自觉地成为日常行为习惯。流行音乐并不都是糟粕,也有精华,有必要要让他们学会正确选取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和歌曲,尽可能不要听消极和低俗的非主流音乐,要明确告诉青少年,只有健康的首乐才能唤起人们心中愉快、舒适、欢乐的情感。我们不能因为有部分流行歌曲宣扬负面思想而对流行音乐完全否定,抵制青少年欣赏,只有家长、老师特别是相关的文化部门加强对不良流行音乐的管制。另外,社会上的文艺工作者们应该看到这一盲区,为青少年多写写励志歌曲,比如青年歌手谭晶就在公共场合呼吁:“青少年、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关心下一代是所有成年人的责任,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所以,她呼吁文艺工作者应该对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和呼吁,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为青少年创作健康歌曲的队伍中。
[1] 赵静:《网络流行文化透视下青年价值观的基本特征》,《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65页。
[2] 胡斌:《网络音乐的多文化视角研究》,《人民音乐》2011年第11期,第37页。
[3] 邵莹:《对于中国网络流行音乐发展现状的思考》,《黄河之声》2012年第2期,第106页。
[4] 金兆钧:《光天化日之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5] 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页。
[6] 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7] 王文宏:《网络文化多棱镜》,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110页。
[8]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5页。
[9]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研究》,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11—212页。
[10]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8页。
[11] 2009杯具进行曲:http://baike.baidu.com/view/3241843.htm.百度百科。
[12] 张俊流:《流行音乐是当代社会的镜子》,《广东科技报》2009年7月31日,第13版。
[13] 陈力丹:《精神交往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56页。
[14] 陈弦章:《新民风时代——网络歌曲特点及影响浅析》,《龙岩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44—48页。
[15] 陈弦章:《新民风时代——网络歌曲特点及影响浅析》,《龙岩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44—48页。
[16] 王文宏:《网络文化多棱镜》,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
[17] 霏儿:《从小众流行到大众传播——网络歌曲流行原因探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8ad0680100oz6f.html.新浪博客。
[18] [美] 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梅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7页。
[19] 张微、周向阳:《“文化工业”批判——阿芒·马特拉与法兰克福学派》,载《法国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87页。
[20] 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页。
[21] [英]格雷姆·伯顿:《史安斌主译:媒体与社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185页。
[22]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23] [日]伊藤:“Jokoka as a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change”,Keio Communication Review ,1991b(12):33—58。
[24] 方佳丽:《流行音乐与身份认同》,《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第16期,第203页。
[25] 吴磊:《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流行音乐价值批判》,《艺术百家》2007年第6期,第31页。
[26]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31页。
[27] [英]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史安斌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166页。
[28] 黄李娜:《中国网络歌曲流行缘由之探》,《安徽文学》 2006年第8期,第80页。
[29] 戴元光:《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页。
[30] 李岩:《媒介批评》,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31] 赵园:《浅谈网络流行音乐》,《才智》2009年第29期,第194—195页。
[32] 各界声音谈《忐忑》,演唱有新意: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3-10/14/c_125529734.htm.新华网。
[33] 顾瑞:从龚琳娜谈艺术创新与艺术个性:http://www.chinadmd.com/file/zxrwi3wpazzusspxeeutpcwp_l.html.中华文本库。
[34] 各界声音谈《忐忑》,演唱有新意: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3-10/14/c_125529734.htm.新华网。
[35] 戴元光:《传播学通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36] 李剑:《21世纪中国网络流行音乐发展及案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