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度量研究的演进

随着发展含义的不断拓展,发展衡量指标体系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扩展。下面,试图从发展度量重点、发展度量指标体系和发展度量指标内涵三个方面,对发展度量研究的演进做一概述。

一 发展度量重点的演进

最初,发展度量的重点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的变化,具体包括经济总规模、人均规模,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结构提升速度等方面。鉴于单一的经济变化难以全面地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状况,学者们在继续改进经济变化度量指标和方法的前提下,将发展度量的重点转向人类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成果分配的改进上,具体包括教育、卫生、贫困等方面。目前,发展度量的重点转向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上,具体包括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三个方面。

二 发展度量指标体系的演进

随着发展含义的扩展,发展度量重点的调整,衡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也在发生相应的改进。由于最初认为所谓发展就是非农化、城市化和市民化的过程,所以,最初以GDP总规模、人均GDP和它们的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经济的增长能力,以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反映产业结构的提升;以城市化率反映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外贸结构反映国际竞争力的变化,用恩格尔系数等指标反映消费水平的变化,以总要素生产率反映技术进步的贡献。在诸指标中,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最重要的指标。

鉴于单一的经济指标无法全面衡量发展的成果,按照阿玛迪亚·森的思想,即发展水平的衡量应根据人们所获得的能力及功用的程度,而不是根据所获得的商品及其效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提出了人文发展概念,即发展是为人们创造一种使他们能够独立或集体地发展全部潜力的环境,并有恰当的机会实现与他们的需要和兴趣相吻合的有价值的和富于创造性的生活。人文发展指标包括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个方面,其中,预期寿命是指出生后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教育水准是由成人识字能力和小学、中学、大学的综合入学注册率两项指标的加权(权重分别为2/3和1/3)来综合评价;生活质量用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测定。人文发展指标综合反映了卫生与健康水平、教育水平、经济和生活水平,能较全面地反映社会和经济的发展。1995年,世界银行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来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包括“自然资本”、“人造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四组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评判各国或地区的真实“财富”和发展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标尺。“财富”的概念由此超越了传统范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和“经济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兴起,它不仅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生态、资源等因素,而且涉及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包括7个方面,即决策能力建设、制度能力建设、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经济发展能力建设、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社会进步能力建设和道德约束能力建设。

与此同时,探索与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监测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也成为国内外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是单一指标类型,即用一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与趋势,如世界银行的新国家财富指标。其二是综合核算体系类型,即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面或主要领域共同纳入一个综合性的核算体系内进行全面的核算,如联合国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其三是菜单式的多指标类型,即选择和设计若干指标来反映可持续发展状况。前两种类型的指标体系仅在一些国际机构试算或在少数国家推行,尚存许多难点,其主要缺陷是只考虑综合指标,未考虑各单个指标的状况,即忽略了局部的异动有时会强烈影响整体发展的混沌现象。

三 发展度量指标内涵的演进

除了度量发展的指标数量增加,指标结构趋于完善外,发展度量指标的含义也越来越确切。例如GDP,最初是不做任何调整的,为了更好地度量发展,先是采用购买力平价指标对其进行调整,以消除汇率扭曲和市场深化程度差异的影响。接着又提出旨在扣除外部成本中的物耗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解决治理费用延期支付的问题。

需要指出,在GDP的调整中只扣除应支付而未支付的污染治理中的物耗,而不像环保主义者那样扣除损失,[3]是出于以下考虑:第一,确保国民经济核算在逻辑框架上具有一致性;第二,估算出的应支付而未支付大外部成本,实际上就是解决上述问题所需的投入;第三,生态维护和环境保护等活动,不仅有成本,也是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活动。

需要指出,在现实中,除了弄清应支付而未支付的污染治理中的物耗的工作外,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实施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发展政策,包括诱导具有正外部性的生产活动的生态补偿政策,制约具有负外部性的生产活动的课税和罚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