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献综述

“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9]。杜威没有明确提出“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一词,而是使用了“反思性思维”。现有的资料检索结果表明,最早的批判性思维著作是格拉泽于1941年出版的《批判性思维发展实验研究》。该书主要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对批判性思维进行研究,并关注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对批判性思维培养问题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自此以后,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逐渐增多,而对批判性思维进行研究的人主要来自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个学科领域。

一、国外学者的定义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10]”。

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为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批判性思维中心”研究主任理查德·W.保罗(Richard W.Paul),他对批判性思维下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解析、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通过观察、实验、反省、推理或沟通收集而产生。[11]

柏林(Bailin)发展了包括恩尼斯在内的许多主要的批判性思维理论家的定义。他指出,批判性思维是对相信什么或如何行动的问题情境的透彻思考,思维者想要形成理由充分的判断并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这具体化为优质思维者的品质。这里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出现的语境问题情境、思维者在其深思熟虑中达到好思维的特定标准的意图,以及思维者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满足这个标准。语境、意图和成功的特性是重要的,因为它们是成功教授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吸引学生处理要求合理判断或评估的任务;帮助他们发展处理这些任务的智力资源;提供尊重批判性思维的环境,激励和支持学生尝试批判性思维和参加批判性讨论。智力资源包括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好思维的标准和原则的操作知识(系于主题知识的和更为一般的标准,比如一般地区分好论证和弱论证的标准;批判性概念;启发方法,即引导探究的策略和程序)。[12]

儿童发展哲学奠基者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倾向于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帮助形成好判断的、娴熟的、合理的思维。因为第一,它依赖于规范;第二,它自我校正;第三,它注意语境”[13]。论证是一种经过批判性思维考验而被接受的东西,而如此的思考倾向于产生好论证。

加拿大批判性思维和非形式逻辑研究代表人物之一的约翰逊(R.H.Johnson)给批判性思维下的定义是:“以适当的标准或规范为基础,判断一个智力产品,包括信念、理论、假说和论证。”[14]

亚历克·费希尔(Alec Fisher)和迈克尔·斯克里文(Michael Scriven)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熟练地、能动地解释和评估观察、交流、信息和论辩”。[15]

库费斯(J.G.Kurfis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调查研究,其目的是探究一种情景、现象、问题或难题,以达到一个整合所有可利用的信息并能够因此有说服力地证明结论或假设”。[16]

加拿大心理学家罗伯特则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用慎思的态度去从事活动的倾向或技能”。[17]

思科雷文与玻尔合写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中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批判性思维是智力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积极地、灵巧地应用分析、综合或评估由观察、试验、反省、推理、交流中所获得的信息,并用其指导信念和行动,可以认为,批判性思维包含两种成分:其一,一种产生信念和处理信息的技巧;其二,一种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使用这些技巧来指导行动的习惯”。[18]

鉴于学术界对于批判性思维定义的纷争,1991年美国哲学协会通过德尔菲法,得出了专家相对一致的定义:“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19]

二 我国学者的定义

我国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国外著作的译介。批判性思维经常出现在哲学和心理学书籍当中,没有被教育界关注。直到现在,我国都没有形成正式的研究队伍和机构。批判性思维研究在中国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现有的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主要来自哲学和心理学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杨武金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对各种信息的理解、识别、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但是推理和论证能力在其中最为重要,要善于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擅长推理和论证。从根本上说,批判性思维是一门逻辑学科。”[20]

王习胜教授认为,人们为了达到对世界的理性把握而主动地对他人或自己思想的合理性进行反思性审查,以求得出理智性的判断。概括地说,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自觉地对某种信念和行为进行合理性评判的思维。[21]

北京大学谷振诣教授则认为,从广义上理解批判性思维就是发展和完善人们的世界观并把它高质量地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具体地说,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能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从世界观形成、发展和应用的模式中可以看到,提出恰当的问题与做出合乎逻辑的推理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批判性思维就是提出恰当的问题和做出合理论证的能力。[22]

心理学领域的定义主要见诸朱智贤、林崇德的观点:批判性思维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批判性思维应作为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23]

当前我国教育界专家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不多,还没有发现严格的教育学方面的定义。

三 本书对批判性思维概念的界定与讨论

(一)批判性思维概念界定

对于概念界定一般有三种方法:第一是描述性定义,即直接描述事物的特征而形成概念。例如,椅子是一种有四条腿、一个靠背、供人坐的家具。第二是操作定义,即描述产生这个事物的操作行为。如圆是定点定长的轨迹。第三种是逻辑定义,即从某个理论推导出来的概念下的定义。如根据麦克斯韦的理论,光速是一个常数。因此光速是不变的,其最大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

以上汇集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纵观这些定义,本书认为,批判性思维有如下特点:

(1)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是一种简单的描述性定义,比如李普曼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帮助形成好判断的娴熟的、合理的思维”。

(2)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技能。这是从结构上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比如加拿大心理学家罗伯特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用慎思的态度去从事活动的倾向或技能”。

(3)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按恩尼斯的说法,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

(4)批判性思维强调证据和论证。批判性思维之所以被单独提起,主要是在于它与日常思维有着不同,批判性思维过程注重证据的作用和论证的科学性。比如约翰逊(R.H.Johnson)的定义是:“以适当的标准或规范为基础,判断一个智力产品,包括信念、理论、假说和论证。”

(5)批判性思维强调自我管理。批判性思维需要自我管理。思维是个体自我行为,外在无法约束,只有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充分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形成自我观点,才能称得上是批判性思维。

综合以上特点,本书认为,美国哲学协会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基本涵盖了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本书将批判性思维概念界定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

(二)对“critical thinking”中文翻译的讨论

“critical thinking”的中文翻译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目前,我国将“critical thinking”直接翻译为批判性思维。对于这个翻译,学界有很多争议,这种争议源于对“critical thinking”的理解不同。

2001年,香港特区政府在课程改革短期目标(2001—2006)中,提出优先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和创造力],并将之融入现代科目学习领域。由于中国香港将“critical thinking”直接译为“批判性思考”,导致不少学生只是按照字面解释,误以为批判即等同于思考,对很多事情并未作深入的分析,就妄下结论,给他们分辨事物的逻辑能力带来负面的影响,而香港当局也没有对“批判性思考”做更详细的定义。

对于“critical Thinking”这一概念所产生的在语源学以及字典的定义,不仅仅反映了植根于过去30—50年里核心研究的一种概念,而且这一概念还源于古希腊。“critical”(批判性的)词源于两个希腊词根:kriticos(敏锐的判断)和kriterion(标准),故而这个词隐含着“依据标准而进行敏锐判断”的意思。

在新韦氏词典里,相关条目是这样表述的:“以审慎分析判断为特点,并在最严格意义上隐含着客观判断的尝试而定褒贬优劣”。那么应用于思考的话,可以姑且将它定义为这一类思考,即明确获取基础牢固的判断,并且运用合适的评估标准,进而试图决定某一事物的真实价值、优点和相对价值。这一研究传统反映了一种常规认识。人类思考,如果放任自流,经常自然陷于偏见、笼统、歧义、自欺、僵化以及促狭。因而这一思维培养的传统着力于了解大脑、训练智力进而减少思想的缺点、错误和扭曲。并且设定,人类有进行积极推理的能力是可以被以此为目标的教育过程所教导而养成的。

那么为何中文翻译会出现“批判”这个词呢?这得归咎于历史的原因。“批判”一词的翻译,最早可以追溯至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胡仁源翻译本。当时文白交替,社会动荡,白话文还处于实验性的阶段,而且胡仁源并非直接由德语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而是根据英译本翻译过来的,因此很多翻译用词都有商榷的余地。英语里“critical”有多重意思。根据英国牛津词典,“critical”可以解释为:(1)形容反对或不满的评语或评价(比如,critical comment);(2)表现出或涉及分析文字或艺术作品的优劣(例如,critical appraisal);(3)对成功或失败起决定性或关键性的作用(例如,critical effect);(4)病重而有死亡的威胁(例如,critical condition);(5)在数学和物理上由一个态势转换到另一个态势(例如,critical conversion);(6)核反应堆或燃料维持自我持续的连锁反应(例如,critical mass)。在6个解释当中,“批判”只是其中一个。胡仁源将“critique”翻译为“批判”,其实很值得商榷,但可以解释他是出于哲学用法上的考虑(因为他翻译的是艰深的哲学课本)。可是现在所讨论的“critical thinking”是另一样东西,是1941年才提出、1990年之后才普及的新概念。因此没理由再沿用当时的翻译,张冠李戴地把“critical thinking”拆散为“批判性”和“思考”两个概念,因为“critical thinking”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必须理解为同一个词组,而非两个英文单词的合成。

基于上文对古希腊和拉丁词根的考证和当代学者对“critical thinking”的描述,本书认为应该将“critical thinking”翻译为“明辨性思考”或“辨析式思考”。以汉语的“辨”字来传达古希腊文“krinein”(分开、分辨)的意思。这样,无论是古义或今义,都更为贴近“critical thinking”的真正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