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思路和内容结构

本书拟在对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从分工视角对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与经验研究。对物流组织的研究首先需要对企业性质、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均衡分析方法把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各要素集合在一个研究模型中,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以构建本书的研究框架。

在文本总体结构安排的思路上,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导论和正文。导论部分论述了问题的提出、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思路和内容结构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正文部分共计八章,第一章评析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本书的理论主体内容,采用总分结构,亦即理论总论加上理论分论。首先是理论总论,即从分工角度对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之间的总体关系进行研究(第二章);其次是理论分论,即分别从分工角度对技术、制度、物流组织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从而形成了三个侧面的理论分论(第三、四、五章)。第六、七章和第八章是分别从中国、产业和区域角度对物流发展进行的经验观察,是实践部分,其中第六章利用中国物流组织发展、中国后发企业自主构建物流网络组织、中国企业跨国投资中的物流网络组织本土化和价值网视角下西部物流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观察和发展状况,对本书的理论进行验证,并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第七章从产业角度对煤炭物流产业组织进行了经验考察。第八章从区域角度对云南省物流组织发展进行经验考察。

正文部分章节结构及内容安排简述如下:

第一章,对相关理论及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首先根据本书需要介绍了物流概念和分类情况,分别从物流管理理论、物流工程理论和物流经济理论三个方面评述了物流理论研究状况,接着对经济组织理论进行梳理研究,其次基于当前价值网络的发展对价值联网和产业升级进行了文献梳理,最后是物流组织结构和形式选择的文献综述。

第二章,这是本书的理论总论部分。企业理论研究的基础在于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对企业性质的认识直接决定了对企业起源、企业边界、企业治理和企业组织形式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论看法。因此这一章首先分析了企业的本质规定性,认为企业是生产性和组织性的统一。然后分别对企业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内在一致的解释。基于上述对企业组织的理解,进一步基于分工构建了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一体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通过把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技术和制度纳入模型进行超边际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技术和制度决定了个人的效用最大化决策,个人决策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经济、部分分工和完全分工等不同的组织和市场结构,从而决定了物流组织的结构和形式,这就是从分工和演化角度的物流组织变迁的机理。另一方面,无论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处于较低或者较高的阶段,分工的发展必然通过技术和制度使物流组织从部分分工向完全分工演进,即从自营物流向第三方物流发展。另外,技术和制度发展也导致了其他共生现象。

第三章,这是从技术侧面对物流组织进行研究的一个理论分论章。本章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分工不平衡导致效率差异,效率差异产生资源流动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资源流动效应是直接通过物流实现的,物流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了这一效应的效果。企业之间自发的资源流动效应加剧了分工不平衡,技术进步则缩减了分工不平衡。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分工不平衡具有某种自增强特性。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资源流动效应是彼此反向的,企业内部资源流动效应由于管理层的指导而缩减了分工不平衡,技术进步效应作用机制也缩减了分工不平衡,因此企业内部分工不平衡具有自减弱特性。物流在分工理论中起着基础作用,运用以上分工理论作用机制分析了不同的物流发展阶段,从而进一步认识物流技术与分工之间的本质关系。

第四章,这是从制度侧面对物流组织进行研究的另一个理论分论章。本章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在分工与制度互动机制中,交易成本起着根本性作用,而实物交易是通过物的流通来实现的,同时非实物交易又是以实物交易为基础的,因此物流在分工与制度互动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物流制度变迁离不开与物流制度变迁各阶段相适应的物流制度环境。后发国家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以较低成本迅速地形成自己的物流分工制度体系,就在于其对发达国家物流分工体系的模仿效应和学习效应。这些物流分工体系作用的正常发挥,需要物流制度与其制度环境之间的耦合。

第五章,这是从组织角度对物流组织进行研究的又一个理论分论章。本章提出的基本观点是,物流组织的结构和形式是由物流技术和制度内在决定的。从劳动分工到知识分工,物流组织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传统的物流科层制组织以劳动分工为基础,重视职能分解,强调任务的划分,是价值链解构的结果。随着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物流制度环境的发展,以知识为介质的知识整合、共享和基于知识共同体的知识创造成为组织竞争的基础,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难以模仿的专门知识的占有、使用和知识保护制度。知识经济最大的特征就是共享[6],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物流组织,以共享为特征的过程一体化和网络化阶段成为组织发展的新方向,扁平化分权组织和虚拟物流组织成为现代物流组织选择。

第六章,这是从整个中国物流产业组织发展角度对本书理论研究的历史经验观察与验证。通过对我国物流技术、制度和组织变迁的回顾性描述和分析,验证了“技术和制度决定组织”的论点,即在一定社会技术创新和社会制度条件下,物流组织技术和制度决定了物流组织的结构和形式。据此对我国物流组织结构和形式的选择给出了具有政策含义性质的指导性意见,并对中国后发企业自主构建物流网络组织、中国企业跨国投资中的物流网络组织本土化和价值网视角下西部物流产业发展进行了理论和经验分析。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学习和模仿效应导致社会技术发展相对超前,而制度协调功能缺失的状态,这就大致决定了我国物流组织的格局。具体到物流组织决策来说,每个企业对于物流这一块是采用自营、外包、联盟还是虚拟组织的形式,仍然是由具体微观企业的物流技术和物流制度发展程度所决定的。本章把物流企业按其规模分为个体和小型、中型以及大型三类,同时把具有物流业务的企业分为生产性企业和服务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两种,这样就组合成六种企业,分别对它们的决策提供了理论指导性对策建议,并提出了我国物流发展的一些基本思路。中国物流网络构建是一个渐进过程,企业在特定时期能吸引到的合作对象和网络控制力不同,因此在物流网络节点的识别与选择上需要权衡其质量与可控性;对于网络连接方式的选择来说,发展中国家企业倾向于采用股权方式获取资源,导致企业内部控制与执行成本上升,而且过渡层级治理方式与企业组织网络化和弹性化要求不一致,从而参股和非股权也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建立自主网络连接方式的重要手段;对于物流网络、生产网络的协调与控制来说,网络构建者应该提高股权式内部网络节点运作的相对独立性,利用利益和信任机制作用引导和控制非股权式外部节点。另外,根据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和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嵌入程度的不同,可将物流网络组织本土化的三个层次分为行为空间的本土化、行为主体的本土化和社会文化的本土化。影响物流网络组织本土化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东道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等。

第七章对技术、制度和煤炭物流组织发展进行研究,是从产业角度对本书理论研究进行的一个经验考察。以传统的煤炭产业为例,对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利用理论部分对技术、制度和组织的研究对我国煤炭物流组织方式进行了经验分析,最后给出了我国煤炭物流产业组织发展的策略。

第八章对云南省物流组织发展的经验考察,是从区域角度对本书理论的一个经验考察。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物流发展现状,基于全球产业转移、东部产业转移和东南亚生产网络的条件,从云南省物流组织发展环境和物流组织区域发展方面对云南省物流组织发展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