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对象

青海民族民间石刻属于一种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的民间艺术,是青海地方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包括世代居住在青海的各民族日常生活用品、器物装饰、原始宗教——苯教诸神及万物有灵崇拜的诸神、民间传说、历史人物以及丰富的汉传佛教、苯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艺术品有别于单纯的传统民间石刻,它不仅包括古代遗存的石刻作品,也包括现代其他具有民族文化内容的石刻。

一 青海民族民间石刻的概念界定

青海古代石刻艺术的历史萌发,由于考古和文献资料的匮乏,目前多数已无法考证。但由于青海特殊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青海大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古代石刻文物。由于青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藏文化传播的辽阔地域,更由于青海的特殊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的悠久灿烂文化艺术,作为青海多民族文化发祥和起始阶段遗存至今的石刻艺术,呈现出了异常丰富而又十分复杂的情况,故而必须对本书的研究对象作如下必要的界定:

(1)文化层面的界定。青海石刻关键是界定“民族”与“民间”这两个词义。在青海的广大地区,“民族”称谓,具有广狭两重含义;“民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界定青海的“民族民间石刻”时,“民族”一词应该兼取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既立足中华“大民族”的共性特征,又立足青海多民族的地域个性特征。界定“少数民族民间石刻”中的“民间”,也须关注青海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青海民族民间传统石刻文化的涉及面广,内容复杂,门类众多,大概念来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形产品,如居民建筑、工艺产品、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一类是无形产品,如神话传说、民俗风情、音乐舞蹈、宗教禁忌、民族语言等。青海多民族的民俗礼仪、宗教信仰、石刻技法、造型图式特点等,无一不是浩瀚的青海多元民族民间文化在石刻艺术上的反映。

(2)历史层面的界定。青海石刻,包括早期原始人群由岩石绘画逐渐演变为立体造型时期和石刻传承发展时期,及其文化、文明起始阶段的巫术、占卜、祈福、祭仪、图腾崇拜和对鬼魂魔赞的祭祀石刻等。青海民族民间石刻各个历史时期自然宗教和人为宗教的产生与发展、斗争与融合,从而逐渐形成原始巫教、苯教和藏传佛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多种祭祀文化的多元并存,抑或分主次的二者或三者的融混化合成的各种形式和形态;也包括了最晚的、发展至今仍在普遍盛行的藏族玛尼石刻活动和各个门类的石刻建筑艺术。

(3)民俗祭祀层面的界定。包括青海民间各地各种节日祭祀习俗、仪式、物品及其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种类、风格、特色等。也包括星罗棋布的各派宗教寺院、活佛“拉让”(驻锡宅邸)和政教领袖的宫殿之各个门类的祭祀文化艺术。

(4)地域层面的界定。青海民族民间石刻的地域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既大地域和小地域。大的方面,如前所述青海的地貌南北东西差异很大,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从环湖地区到湟水流域、从农业区到畜牧业区。地域差异的主要含义包括气候条件、地质结构、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的差异。小的方面,如畜牧业区和农业区有差异,城镇和乡村也有差异。对这种从大到小、从广义到狭义的差异,作为石刻既可以就各地的特色如实聚象,也可以就各地的风格抽象,当然也可对地域差异进行艺术的再现,但总的来看,正由于这种差别,才形成青海石刻和石刻艺人的群体,如藏族石刻、回族石刻、汉族石刻等由地域而分的石刻流派。由于石刻艺人具体的生活环境不同,地域的差异,个性的差异等,形成每个石刻艺术风格和表现内容的不同。石刻与地域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地域制约着石刻的取材,影响着石刻的创作,但也为石刻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以青海现行的行政区为基准,东边涉及西宁市、海东市,北边为海北藏族自治州一带,南边为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西边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

(5)民族层面的界定。以汉、藏、回族为主,兼及省域内的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不同民族,涉及多层面青海文化圈内的其他民族的石刻。

基于以上认识,对于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艺术概念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解释:

(1)广义的青海民族民间石刻,是指青海社会发展历史中,各民族进行的各类社会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一切石刻雕凿痕迹和遗物,包括现代人类石刻制品在内的所有历史时期、所有表现和存在形式的石制品。

(2)狭义的青海民族民间石刻,仅指青海古代各民族活动曾经利用的,现在已经废弃、破坏而遗留下来的活动场所,如城市村落遗址、建筑设施遗址、宗教寺庙遗址、军事设施遗址等的石刻遗存。包括人类历史活动遗留下来的可移动石刻遗物(文物)。

(3)一般意义上的青海民族民间石刻,是指青海历史时期所形成和利用的,现在已经残缺不全的石刻活动痕迹和遗物,包含了保存完整的,或仍在使用的,或得以发展的各民族历史石刻产物,如古代建筑、古代园林、古陵墓以及与现代社会文化联系密切的历史城市、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社会风俗等。

“青海民族民间石刻”应当作为一个广义概念,指由某一特定民族世代相传,不断加工、修改,反映了该民族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及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征、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表象。民族民间石刻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世居青海的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它是一个地方和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带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

本研究采用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民间石刻概念,因为人类历史活动场所的发掘总是与各种历史文物的出土相关联,对历史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物的发掘,遗址与文物是青海石刻历史文化研究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 青海民族民间石刻的研究对象

青海的历史,主要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东方中原,西方欧亚大陆,自身各个民族的文化因素各不相同,因此,每一历史时期均含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寻着时间的脉络,通过石刻遗存可以看到一条青海省古代文化的分代,统一、清晰的线索。

“所谓‘石’,是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由矿物集合而成,也叫岩石。”[3]本研究所讨论的对象,是青海各民族的石刻造型艺术。本研究指称的“青海民族”,限定于汉、藏、蒙古、土、回、撒拉这六个世代居住在青海的主要民族,它们在中国西北历史上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也为本书研讨的重点。同理推之,本书研讨的时空界定,也是上述六个民族相对活跃的历史时段和它们主要的活动区域——青海高原。另外,本研究题目中“石刻艺术”的概念限定在狭义的范畴,即岩画、摩崖、碑刻、石窟、玉雕、砖雕等雕刻艺术和造型艺术的几个主要方面。这些重要石刻的发现,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1)城市建设基建工程中出土或发现的石刻;(2)考古中的出土石刻;(3)古建修缮时发现的石刻;(4)文物捐赠、移交及主动征集的石刻;(5)现代社会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各民族石刻。

青海民族民间石刻的研究对象是对青海各地出土的石刻文物、现存实物、发展实物进行考察、摹绘和收集资料,并对石刻地所在地区的地理生态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同时收集相关的资料。

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艺术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本课题是通过对青海历史石刻文化遗存与现代石刻演变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汉族石刻与其他民族石刻进行比较研究,对其分布、年代、基本艺术面貌与主要特征、艺术变迁与文化传播等重要问题进行系统的考察、分析、研究,探明其艺术的基本发展演变和系谱关系。

第二,在此基础之上,广泛结合各种文献史料和当代美术学、图像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资料,将青海古代民族沿此“石刻艺术变迁”迁徙活动时所遗留下来的考古学石刻文化遗存,放在当时的整个历史背景之下加以考察,从考古学的角度来探讨青海古代石刻与文化的交流、互动与传播,深化对这一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课题的认识。

通过分析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艺术的历史、宗教背景和艺术思想体系的传承性,论述民间石刻艺术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依据对资料的分析和有关图像的解读,从造型和形式等元素出发,探索其艺术特征,阐述其艺术美感的生成内涵,集中评述它的朴实的艺术语言、永恒的艺术形象、完整和谐的风格体系、自然完美的审美逻辑等艺术价值。通过对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艺术的风格、形式分析,找出民间美术与宗教的契合点,展开宗教与民间美术的相辅相成的论述。研究中还以宗教多元、文化多元、地域多元等问题意识为指向,从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资源的类型、特点、开发的意义和条件等方面提出“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和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文化开发,品质提升;经典开发,精品打造”的构想。

本研究区别于现有资料中对青海民族民间石刻的研究方式,侧重对民间石刻的宗教内涵和功能性特征进行分析的角度,力图较全面地分析和论述各类民间石刻所包含的宗教寓意以及宗教与民间美术之间如何相互影响。通过历代石刻的考察和探究来展示青海文化的发展面貌,着重挑选了一些艺术性较强的石刻历史遗存作品,力求由此揭开青海多民族统一的石刻艺术形成和发展过程。并进一步探讨青海民族民间石刻艺术的历史、文化、美学、书法、史料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