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夫余与汉魏西晋王朝的封贡关系
夫余亦作凫臾,属系。夫余之名始见于《史记·货殖列传》:“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夫余地处燕国的北部,与乌桓、貊、朝鲜(指古朝鲜)及真番等族并存。夫余国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古代地方民族政权,是西汉初由橐离国庶出王子东明,为躲避橐离国王室争斗南逃到古人的居住地所建之国。西汉以后,夫余与中原王朝之间建立起了朝贡册封关系。
一 夫余与西汉王朝的朝贡关系
夫余国是以今吉林省吉林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地方民族政权,我国著名的东北史专家金毓黻先生在《东北通史》(上编)一书中指出:“古代之东北民族,大别之为四系。一曰汉族,居于南部,自中国内地移殖者也。二曰肃慎族,居于北部之东。三曰扶余族,居于北部之中。四曰东胡族,居于北部之西。”[26]他把东北古民族划分为四个族系,将夫余与汉族、肃慎、东胡并提,从而将夫余作为一个族系予以探讨。
从《后汉书·夫余传》中“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骊,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地”的记载来看,这一史料可以用来比定夫余的地域。文中的“玄菟”应为东汉时期的玄菟郡(学界通常称之为第三玄菟郡)。所谓第三玄菟郡即玄菟郡第二次内迁后,下辖高句丽、西盖马、上殷台、高显、侯城、辽阳六县。从《后汉书·郡国五》“玄菟郡,武帝置。洛阳东北四千里。六城,户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高句骊,辽山,辽水出。西盖马、上殷台、高显,故属辽东。侯城,故属辽东。辽阳,故属辽东”的记载来看,玄菟郡已由《汉书·地理志》中的三县扩展到六县。唐李贤为《后汉书·郡国五》玄菟郡条作注曰:“东观书,安帝即位元年分三县来属(玄菟)。”安帝即位元年即永初元年(107),“分三县”,即指分原辽东郡的“高显”、“侯城”、“辽阳”三县改属玄菟郡。而“弱水”则指东流松花江。据此推断“夫余王城初在今吉林一带,而当地东团山的大型土城址、帽儿山的含有大型墓葬的墓地、‘文化三’的考古遗存,即为夫余的考古遗存”[27]。夫余后期将中心移至西丰城子山山城。[28]以西团山文化为代表,“西团山石棺墓群,是一个民族共同墓地,普遍发现磨制石斧、半月形石刀、凿、磨盘等农业生产工具,陶器则均出土有夹砂三足器(鼎、鬲)、甑、罐、豆、钵等。这与《三国志》夫余条所说‘土地宜五谷’和‘食饮皆用俎豆’的内容相符合。另一方面,从多有猪骨和渔网坠来看,可知农业、养畜、渔捞经济的水平很高”。[29]夫余国的势力范围已经发展成为以今吉林长春一带为中心,其南界在辽东古长城的北部,东部与挹娄相接,大致在今张广才岭;西部与鲜卑,大概在今双辽、长岭、开通一带,北达弱水(今东流松花江)。
在东北诸郡中最早统辖夫余的是玄菟郡,汉王朝赐夫余王葬用玉匣由玄菟郡交付夫余政权,此事发生在始元五年(前82),汉昭帝对武帝时期在今朝鲜半岛北部原卫氏朝鲜及其周边设立的汉四郡进行了调整,这个调整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将原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郡(今朝鲜半岛北部)之地整合为乐浪一郡,并将玄菟郡内徙至原辽东郡之地。元凤六年(前75)春正月,汉昭帝招募郡国之徒修筑辽东玄菟城。因此,玄菟郡开始代管夫余王葬用玉匣的确切时间至迟不会晚于西汉昭帝元凤六年(前75)。
另外,始建国元年(9),为了确立新朝的统治,王莽派遣五威将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还负责收回西汉王朝颁授给“四夷”的印绶,改授新室印绶,其东出者就到了玄菟郡、乐浪郡、高句丽、夫余之地,也印证了夫余国在西汉时期已接受过西汉王朝印绶,夫余政权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成为中央王朝的属国。王莽将全国的地方民族称王者改为“侯”时,中国东北的边郡仍有玄菟郡与乐浪郡,而高句丽和夫余则是王莽新朝的边疆民族政权。
始建国二年(10)冬季,王莽下令征发高句丽兵来讨伐匈奴。高句丽人不愿参与到王莽征伐匈奴的战争中,在接到命令后迟迟不肯出兵。次年春季,严尤等强迫高句丽出兵,高句丽兵在征调的途中逃亡众多,犯法为寇。辽西大尹田谭率兵追击,被高句丽兵斩杀。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等东北边郡官吏将责任归罪于高句丽,意欲征讨。严尤进言认为不宜对高句丽出兵,而应当采取安抚的措施。王莽不但不听从严尤的劝告,还命严尤率兵进击高句丽。王莽采取征用高句丽人以伐匈奴族的政策,不但没有达到征伐匈奴的目的,反倒激起了高句丽和周边民族的反叛。高句丽频繁寇边,寇略中原之举益甚。终王莽一朝,匈奴、夫余、貊、高句丽等各族对新莽政权始终处于叛服不定的状态。
二 夫余与东汉王朝的朝贡关系
东北之地虽远处两汉边疆,但始终没有脱离中央王朝的统治,并与中央政局的变动息息相关。自西汉末年,中原政局陷入了混乱状态。绿林起义军于更始元年(23)拥立汉宗室刘玄为帝,恢复汉室,改年号为“更始”。建武元年(25),刘秀称帝,很快定都洛阳,即为东汉光武帝。
这一时期,在东北的诸多边郡中,见于史籍记载的有乐浪郡太守刘宪在任职期间被乐浪郡土著汉人王调所杀一事。在中原大乱期间,乐浪郡这一僻于东北的地方建置仍然是存在的,说明东北地区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联络。乐浪郡人王调趁西汉末年中原混乱、无暇顾及朝鲜半岛之机,杀乐浪郡太守刘宪而自立为“大将军、乐浪太守”,此举并未得到中央王朝的认可。建武六年(30),光武帝任命王遵为乐浪郡太守,随后,遣太守王遵率兵进击王调,此次派王遵平乱正是东汉政府在一统中原后开始着手边疆事务的表现。乐浪郡太守王遵不辱使命,在乐浪人王景之父王闳等人的帮助下,很快平息了叛乱,顺利完成了这次任务,将乐浪郡纳入东汉王朝的有效统辖之下。
《后汉书·夫余传》记载,建武年间东夷诸国皆来献见。自建武十七年(41)开始,光武帝拜祭彤为辽东太守。祭彤赴任后多次击破匈奴、鲜卑的寇边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次当数建武二十一年(45)秋季,数万鲜卑骑兵寇略辽东郡,祭彤仅亲率数千兵丁出击。鲜卑军大多奔走,溺水而死者超过半数,东汉军队一直追至塞外,斩杀鲜卑军三千多人,缴获战马数千匹。经此一战,鲜卑不敢再度进犯辽东郡。由此祭彤也意识到了匈奴、乌桓、鲜卑的三方联合,是对东汉边郡的一大威胁。为解除匈奴、乌桓、鲜卑三方联合寇边的后患,祭彤于建武二十五年(49)采取了以招抚为主的方式对鲜卑施以财利,诱使东部鲜卑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归附了东汉王朝。鲜卑、乌桓的归附,为东汉王朝与夫余的交往扫平了障碍,也使夫余朝贡东汉王朝一事见之于史。
从朝贡时间上看,夫余对东汉王朝的朝贡始于建武二十五年(49)冬十月,夫余王派遣使节朝贡,奉献方物,光武帝厚赐以答报夫余。从此,夫余与东汉王朝的朝贡关系“使命岁通”。夫余向东汉王朝的朝贡活动前后持续120余年之久。可将夫余朝贡东汉王朝,大致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前期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安帝永初五年(111),中期从安帝永初五年(111)至顺帝永和元年(136),后期从桓帝延熹四年(161)至灵帝熹平三年(174)。同夫余与西汉、新莽政权的交往相比较,夫余和东汉王朝之间的往来更为频繁。
(一)前期朝贡“使命岁通”
建武二十五年(49)冬十月,“夫余王遣使奉献”[30],此后,“使命岁通”成为东汉时期夫余人对中央王朝朝贡的频率。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祭彤卸任辽东太守,“征为太仆”。祭彤在任辽东太守的28年中,比较成功地维系了东汉与东北各地方民族政权之间的朝贡册封关系,为夫余朝贡东汉王朝提供了可能。
(二)中期朝贡“诣阙贡献”
东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夫余王始将步骑七八千人寇钞乐浪,杀伤吏民,后复归附”[31]是见于记载的夫余初次攻打乐浪郡,[32]也是夫余自建立政权后第一次与中原王朝交恶。
安帝永宁元年(120),夫余王“乃遣嗣子尉仇台,谒阙贡献,天子赐尉仇台印绶金彩”。[33]夫余王派遣嗣子尉仇台,谒阙贡献,东汉天子安帝刘祜赐尉仇台印绶金彩,夫余以朝贡的方式缓和了与东汉政权之间的关系。
在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高句丽王宫率马韩、貊数千骑围攻玄菟郡,又与辽东鲜卑8000人马联合再度进攻辽东郡所属辽队县,杀掠吏民,抢劫财物。汉幽州刺史冯焕、玄菟太守姚光、辽东太守蔡讽等,为扼制高句丽势力向辽东地区发展,联合发起对高句丽的讨伐。冯焕、姚光、蔡讽通力合势,将貊渠帅斩首,缴获大批兵马财物。高句丽王宫遭到失利以后,又派遣遂成率领二千余人迎战。遂成派人向冯焕等施用诈降计,拖延时间,使冯焕放松了对遂成的警惕,并放慢了进攻速度,高句丽兵乘势占据了军事要地,挡住汉兵进军道路。同时,又暗中另派三千人马去攻取玄菟、辽东二郡,放火焚毁二郡城郭,杀获汉兵二千多人,迫使汉军回援玄菟、辽东二郡。[34]建光元年(121)秋,高句丽太祖王宫亲率数千人,联合朝鲜半岛南端马韩及貊等数千骑,围攻玄菟郡,双方的战争再次升级。东汉没有单独取胜的把握,不得不求助于其他属国兵力。夫余第一次出兵二万多人助汉伐高句丽获胜。此即《后汉书·安帝纪》中所载,建光元年(121)“冬十二月,高句骊、马韩、秽貊围玄菟城,夫余王遣子与州、郡并力讨破之”。[35]此次协助东汉讨破高句丽的夫余王子即指尉仇台。
《后汉书·安帝纪》亦记有延光元年(122)春二月,“夫余王遣子将兵救玄菟,击高句骊、马韩、秽貊,破之,遂遣使贡献”。此次未记载夫余王派遣其子尉仇台率兵的具体数字,但在同书同卷中先后两次出现夫余王派遣其子将兵救玄菟郡的记载,所指应当不是同一次,也就是说,此次虽无体现夫余兵力的确切数字,但与建光元年(121)冬十二月尉仇台率二万余人救玄菟,与州郡合力讨破高句丽、马韩、貊,斩首五百多人有所区别。故而认定,这一时期的玄菟郡曾先后两次调夫余兵来维护东北边疆的稳定与边郡的安全。这一事实说明东汉王朝的玄菟郡是可以调动夫余国兵力来维护东北边疆的稳定与边郡安全的。顺帝永和元年(136)春正月,“夫余王来朝”。[36]夫余王到京师洛阳朝贡,受到东汉统治者顺帝刘保的接见。临别时,汉顺帝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亲自为夫余国王送行。
(三)后期朝贡“遣使贡献”
桓帝延熹四年(161)十二月,“夫余王遣使来献”。[37]时隔25年,夫余王再度向东汉王朝遣使朝贺贡献。《资治通鉴》载:“孝桓皇帝永康元年(167)春,正月……夫余王夫台寇玄菟;玄菟太守公孙域击破之。”[38]六年后,夫余王夫台率二万人掠玄菟郡,玄菟太守公孙域将其击破,并斩首千余级。灵帝熹平三年(174)春正月,“夫余国遣使贡献”,[39]夫余再次恢复与东汉的朝贡关系。
夫余与东汉王朝建立朝贡关系的目的,对朝贡一方的夫余人来讲,一是追求政治利益,二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夫余国与东汉王朝建立朝贡关系后,彼此之间便建立起了政治隶属关系。从东汉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是恢复了中央王朝对夫余国的管辖;另一方面,在对东汉时叛时附的高句丽问题上,夫余可对其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夫余接受汉朝的册封,向中央政权称臣纳贡,接受中央政权的印绶履行臣下的义务,使夫余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即被纳入东汉政权的藩属体制。在东汉王朝看来,接受夫余人的朝贡主要是为了维系边疆稳定。史书对夫余向东汉所进贡物与东汉对夫余的赏赐记载的都比较少,很难确知其经济利益状况。东汉王朝赐夫余玉匣,“其王葬用玉匣,汉朝常豫以玉匣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焉”,[40]由玄菟郡交付夫余政权。
综上所述,夫余与东汉王朝的朝贡关系,始于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止于灵帝熹平三年(174),朝贡活动前后持续一百二十余年。夫余对东汉朝贡活动最初受到东汉、匈奴、鲜卑三者相互关系的制约,之后主要受东汉与高句丽相互关系的影响,表现出边疆民族势力消长过程中夫余朝贡活动的特点,亦即夫余与东汉王朝的关系主要以政治关系为主,这一阶段也是东汉王朝对夫余国政治统辖力度较强的阶段,政治上的稳定为夫余国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影响都起到积极作用。
三 夫余与魏晋的朝贡关系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中原动乱,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公孙度由玄菟郡小吏逐渐升为辽东太守,献帝建安九年(204),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利用东北较为安定的有利条件,建立了封建割据政权,自称辽东侯、平州牧。公孙氏割据政权占有了辽东地区长达50年之久,公孙康、公孙恭先后任辽东太守。曹魏政权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拜左将军。到了公孙渊嗣位时,魏明帝仍拜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与此同时,夫余王位居逝世,诸加共立麻余为夫余王。
东汉末,夫余由隶属玄菟郡而求属辽东,即《后汉书·夫余传》中所载:“夫余本属玄菟,献帝时其王求属辽东云。”从关于夫余与东汉王朝往来的相关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央王朝对夫余所实施的为“以夷制夷”政策。《三国志·夫余传》载:“汉末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更属辽东。时句丽、鲜卑强,度以夫余在二虏之间,妻以宗女……岁岁遣使谒京都(洛阳)贡献……其印文言‘王之印’。”汉献帝之初,夫余归附公孙度。公孙度为了控制高句丽、鲜卑而利用夫余势力牵制二者,夫余王尉仇台归附辽东并与公孙家族通婚。《三国志·夫余传》载,夫余王尉仇台死后,由位居继位。位居没有适合的子嗣继位,有孽子麻余。在位居死后,诸加共立麻余为夫余王。位居为牛加兄之子,在夫余王尉仇台在位时为大使,是轻才善施之人,位居即夫余王位之后,前来归附的夫余国人众多。位居在位期间,每年都派遣时节诣京都贡献,使这一时期的夫余与中原王朝保持良好的往来关系。《三国志·夫余传》记有公孙渊伏诛,玄菟库犹有玉匣一具。也就是说,玄菟郡代管夫余王葬用玉匣起码持续到了曹魏政权诛灭公孙渊时。
《三国志·文帝纪》记载了,黄初元年(220)三月己卯,夫余、貊、焉耆、于阗王分别遣使奉献。从曹魏立国伊始,夫余便与曹魏建立了朝贡册封关系。魏明帝青龙中期(234—237),曹魏调毌丘俭为幽州刺史。毌丘俭出任幽州刺史以后,两次受命征讨公孙渊。曹魏为了统一北方,决心消灭公孙氏政权,于景初二年(238)六月,派老将司马懿为主帅,毌丘俭为副帅,率领将兵四万余人再度征讨辽东。
灭掉公孙氏政权后,毌丘俭两次东征高句丽,完成了曹魏政权对东北的最后统一。其中,在正始六年(245)曹魏派遣毌丘俭再次征讨高句丽时,高句丽东川王逃离到买沟(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会宁)。毌丘俭兵分两路,北路派遣玄菟太守王颀率军追歼。玄菟太守王颀到达夫余,夫余王位居遣大加郊迎,并供给军粮,而位居的叔父担任牛加,对曹魏不满,位居诛杀其叔父父子并没收财产,送给了曹魏地方政府。曹魏大军在备足军粮之后,继续进军追击,东川王奔往沃沮城,魏军遂破沃沮城池,斩杀三千余人。东川王又逃至北沃沮,王颀率军追过沃沮一千多里,最后军队到达了挹娄南部边界。毌丘俭派遣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率军从南部迂回包围,东不耐(今朝鲜江原道安边郡)侯举邑投降了魏军。韩曾侵扰过带方郡,刘茂、弓遵亦乘机兴兵攻讨,韩遂为魏军所败。南北两路凯旋之日,毌丘俭刻石纪功,树碑立传,北路“刊丸都之山”,南路“铭不耐之城”。在这一过程中,夫余向曹魏提供军粮,不仅体现出夫余与曹魏的友好关系,更印证了夫余对曹魏的归附。
《晋书·夫余传》记载了西晋“武帝时,频来朝贡”。太康六年(285),前燕慕容廆领兵攻打夫余国,夫余在慕容廆的攻击下,为前燕所袭破。夫余国王依虑悲愤自杀,子弟走保沃沮。夫余人被打得人走家散,向东逃往沃沮一带,夫余第一次灭国。在这次战争中,慕容廆不仅捣毁了夫余王城,而且俘虏了一万多夫余部众,带回辽西。
晋朝负责管理东北各少数民族的护东夷校尉鲜于婴对慕容部灭掉夫余国是按兵不动的。为此西晋朝廷撤掉了鲜于婴,改命何龛为护东夷校尉。《晋书·夫余传》中记有晋武帝司马炎下诏,“夫余王世守忠孝,为恶虏所灭,甚愍念之,若其遗类足以复国者,当为之方计,使得存立,有司奏护东夷校尉鲜于婴不救夫余,失于机略,诏免婴,以何龛代之。”西晋王朝乐于帮助夫余遗裔复国,在此诏书颁布的第二年(太康七年,286),依罗向新上任的护东夷校尉何龛请求复国,“明年,夫余后王依罗遣诣龛,求率见人还复旧国,仍请援”。东夷校尉何龛派遣督护贾沈将迎立依虑之子为夫余王,“龛上列,遣督邮贾沈以兵送之”[41]。慕容廆遣其将孙丁率骑迎战,[42]“廆又要之于路,沈与战,大败之,廆众退,罗得复国。”[43]贾沈力战前燕将士斩杀孙丁,依虑之子依罗在西晋王朝的帮助下实现了第一次复国。
慕容廆又掠夺夫余族人,将夫余人作为奴隶贩卖至中原,阻止夫余复国。《晋书·夫余传》载,“尔后每为廆掠其种人,卖于中国,帝愍之,又发诏以官物赎还。下司、冀二州,禁市夫余之口”。[44]晋武帝司马炎再次下诏要求赎回已被卖到中原的夫余族人,亦下令禁止贩卖夫余人口。而慕容廆又不断地掠夺夫余族人,将夫余人作为奴隶贩卖至中原,阻止夫余复国。西晋王朝派兵攻打慕容廆,帮助夫余依罗复国,并赎回已被卖到中原的夫余人,亦下令禁止贩卖夫余人口。但是,西晋的帮助还是没有改变这一时期夫余军事实力每况愈下的局面。
在夫余灭国之前,也曾遣使入北魏朝贡。从《魏书·文成帝纪》的记载来看,太安三年(457)十二月,“于阗、扶余等五十余国各遣使朝献”。勿吉、鲜卑人的崛起迫使夫余屡次西迁,高句丽人亦不断攻袭夫余,使得夫余势力日趋衰落。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夫余为勿吉所灭,“扶余王及妻孥以国来降”。[45]直至夫余灭亡时,这一东北古族始终在中原中央王朝的统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