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研究框架

(一)总体框架图示与逻辑关系

本研究以政治传播视野来关照国家形象传播,以哲学“主客体关系”范式来构建本研究的框架。现在将本研究的逻辑结构图示如下(见下页图0—1)。

图0—1 政治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框架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个方面的性质,一是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即此事物之所以为此事物的“独立自在”的性质,这是一个事物成为它自己的内在根据;二是事物赖以存在的社会关系和条件,“每一事物又都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又相互依赖”。[13]这两个方面性质的结合共同构成事物的发展过程。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也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也是该国的内部建设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因素相结合共同作用、影响和形塑的结果。国家内部建设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对国家理念的选择、政治合法性的建立和维持、国家形象的公共化等内部的建设是一个国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内在根据,它是一个国家质的规定性。国家的内部建设行为不是凭空发生的,它的实施和发生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因此世界格局及其性质、它的构成要素作为外部因素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中发挥着制约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以政治传播为视野,以国家形象研究综述为基础,提出国家内部建设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决定性地位,又以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为理论指导来构建整体研究框架。

在此总体框架之下,国家内部建设部分又以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哲学理论为指导建立“国家内部建设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得以构建包含理念选择、实施行为、民众认同三个基本阶段。这三个基本阶段所对应的哲学范畴分别是主体范畴、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客体范畴。上述三个部分与国际政治格局这一外部因素结合起来,共同作用构成完整的国家形象。

理念选择属于主体范畴。所谓理念选择是指国家作为行为主体对自身国家理念的选择。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有自身的国家理念,没有国家理念的国家无法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存在,因此国家理念表明了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主体性,选择什么样的国家理念作为整个国家的指导理念是执政党和国家必须面临的问题,而国家理念与国家形象传播之间存在密切复杂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构成了本研究第二章的内容。

民众认同属于客体范畴。任何一个国家的稳定存在,必须将自身的国家理念社会化,征得民众的认同,这是国家进行政治统治的正当性基础,亦即其合法性基础。对政治合法性与国家形象之间关系的探讨构成了本研究第三章的内容。

实施行为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国家通过运用权力、媒体、调动社会因素等手段贯彻自身理念,使国内外的民众认同,这一过程就是政治理念或者国家理念的公共化过程,即国家通过手段实现承载抽象国家理念的信息的公共化过程。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构成了本研究第四章的内容。

理念选择、民众认同和实施行为这三个国家形象传播必须经历的环节,是在一国之内发生的,是由主权国家内部主体实施的行为,但它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它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全球化时代,全球一体的世界格局对一个主权国家的国家形象的传播与塑造会产生重要影响和制约,而影响和制约的程度又与当今世界体系的性质存在紧密关联。因此,对国家形象传播外部环境的探讨,亦即对当今世界格局及其影响下的因素与中国国家形象之间关系的探讨构成了本研究第五章的内容。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国家形象的构建其实质是典型的政治传播过程。本研究所做的不在于简单描述这一政治传播过程,而在于探讨在国家形象构建这一政治传播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国家形象传播之间的关系。比如国家理念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政治合法性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公共化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世界格局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等。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一套针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与塑造的战略和策略体系,这构成了本研究第六章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研究展开的过程中,渗入了中国国家形象这一辅助线索。在每章的理论探讨结束以后,运用上述理论研究结果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家形象演变的历史进行动态考察,分别考察中国国家理念、中国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中国在当今世界结构中的位置等因素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之间的关系,实现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目标。

(二)文章结构

本研究由七部分组成,分别是导论、政治传播视野中的国家形象研究检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的国家理念问题、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的政治合法性问题、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公共化问题、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环境、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战略与策略。现将各部分的基本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章为政治传播视野中的国家形象研究检讨。本章首先从国家形象内涵、中国国家形象历时态考察、国家形象传播主体、国家形象传播渠道、国家形象传播目标、国家形象建构策略、重大事件与国家形象传播七个方面对目前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这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检讨。

第二章主要探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国家理念问题。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理念无疑在国家共同体中处于指导地位,在不同的国家共同体之间国家理念之间的碰撞、竞争无疑是最激烈的。国家理念与国家形象传播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一方面,不同国家理念的内涵决定了国家形象传播的具体内容、主体选择、具体传播策略选择的不同和差异;另一方面,国家形象传播对国家理念具有反向作用,这突出表现在国家形象传播对国家理念的矫正作用上。而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寻求良好国家理念的一个视角和突破口,以此为坐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家理念的演变及其与国家形象传播之间辩证关系的历史考察可以为处理两者之间关系提供有益借鉴。

第三章主要探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政治合法性问题。首先,本研究梳理了政治合法性的基本理论。将政治合法性理论归结为三种类型:规范主义政治合法性理论、经验主义政治合法性理论和重建的政治合法性理论。其次,探讨政权的政治合法性与国家形象构建之间的关联。研究认为,政权的政治合法性是国家形象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政治合法性问题是国际信息交流与斗争的焦点。再次,作为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意识形态”和“有效性”与国家形象构建之间也存在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国家形象传播的主体无法逃脱意识形态的羁绊,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又为国家形象提供辩护,而最终国家形象的形成是受众意识形态与国家形象传播主体意识形态博弈的结果。对“意识形态”和“有效性”的片面强调对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不利的,这两者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存在缺陷。最后,本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政治合法性的获得、诉求与国家形象构建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历时态考察。

第四章主要探讨国家形象传播的公共化问题。首先,本章认为国家形象传播活动作为一项特殊的政治传播活动,因传播主体的性质、传播内容和传播过程的决定和影响,使其具有了公共性,而国家形象传播的过程就是国家形象传播的信息实现公共化的过程,在实现公共化的过程中会体现出其公共性。其次,本章认为国家形象传播的公共性体现在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两个方面。国家形象对内传播实现公共化的形式有五种:党政系统及其所控媒介的直接强制公共化、学校教育的间接强制公共化、大众媒体与国家形象对内传播的公共化、家庭教育与国家形象对内传播的公共化、国内非政府组织与国家形象对内传播的公共化。与上述五种形式相适应,公共权力的腐败、道德滑坡和道德危机、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市场化媒体过度商业化、传统家庭关系的解体等会对国家形象传播的信息实现公共化提出挑战。最后,讨论了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公共化及其挑战。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实现公共化的形式有:政府间国际组织与国际形象传播公共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国际形象传播公共化、个人与国际形象传播公共化。而国际形象实现公共化形成挑战的因素主要是外在的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及其这种结构制约下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这与第五章要讨论的国家形象传播的外在环境相重合。

第五章主要探讨的是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本章首先对当今世界体系的不同认识进行了梳理。在对当今世界体系的认识中,有两种观点最为突出:一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体系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先发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当今世界结构中的地位不平等;当今世界“中心”与“边缘”的经济结构导致了世界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不平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体系的形成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它是一系列客观条件因循自身内在逻辑自然结出的果实,它是客观的、必然的,依靠市场和效率世界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然这两种观点的指向和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不同的,需要我们给予客观的评价。其次,从政治价值观与国家形象、思维方式与国家形象、民族文化与国家形象三个方面研究了世界格局作为外部环境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最后,从历时态的角度考察当今世界体系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以历史的视角阐明世界格局对中国的国家形象构建产生的制约和影响。

第六章主要探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战略与策略。这一部分是上述四个部分理论探讨的逻辑延伸。战略是更高层面的对策,它注重的是原则层面、理念层面的问题,而策略则相对较为具体,强调可执行性和操作性,因而也较为宽泛。本章提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战略包括: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战略目的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和最大限度的争取国家利益;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战略依靠力量是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战略方针是内部建设与外部认同的协调共进;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战略重点是恰当处理传播主体意识与受众接受之间的适度张力。最后,在上述整体战略的指导下,提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策略:作为传播主体之一的国家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中国国家理念;从传播手段的角度要平衡并发挥不同类型政治合法性的作用;从传播环境的角度看,要准确把握中国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位置;从传播内容看,要做到国家利益与全球关怀的有机结合;而传播媒介要适时适当的转变媒介话语。

需要说明的是在提出战略和策略的过程中,本研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文字表述上,而是在论述的过程中运用前面所建构的理论进一步对这些战略和策略进行评判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