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本书的研究内容包括东南亚国家间的海域争端、东南亚相关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南海争端、东南亚国家与其周边部分亚太邻国间的海域争端、东南亚国家处理海域争端的方式等四个方面,各个方面的研究现状主要如下。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对东南亚国家间海域争端的研究现状

总的来看,国内对东南亚国家间海域争端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在著作方面,季国兴主编的《东南亚概览》第六章以“东南亚海域与东南亚安全”为标题,简要阐述了东南亚国家间在纳土纳海域、泰国湾、苏拉威西海海域存在的争议,分析了这些海域争议对东南亚地区安全的潜在影响。[1]王正毅的《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一书中专门论述了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疆域和疆界形成问题,对东南亚国家间海域争端进行了笼统的阐述。[2]

在论文方面,由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之间的海域争端及其通过国际法院裁决是新近发生的事情,因此吸引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翟景升的《谁在窥伺印马领海争端》[3]、陈安刚的《印马苏海争端》[4]、李辉和张学刚的《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安巴拉特领海争端概况》[5]从不同角度对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海域争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此外,郑一省的《试析近年来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的关系》把领土领海争端作为影响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关系的重要变量进行分析。[6]对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之间岛屿主权争端,国内学者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尤其是国际法院于2008年5月对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之间的岛屿主权争端做出裁决后,李晨阳和邵建平的《论白礁岛争端及其对新马关系和东盟发展的影响》比较深入地分析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海域争端产生的原因、解决进程和争端对两国关系和东盟发展的消极影响。[7]张明亮的《越南与东南亚邻国的陆海边界问题》介绍了越南与柬埔寨和泰国之间存在的海域争端。[8]杜浩伟的硕士论文《东盟国家之间海域争端研究》是国内迄今为止对东盟国家之间存在的海域争端、争端产生的原因和争端产生的影响论述比较全面的一篇学位论文。[9]但是,由于所用资料有限,《东盟国家之间海域争端研究》没有穷尽东盟国家之间的海域争端。

2.国内对东南亚相关国家与中国海域争端的研究现状

由于东南亚相关国家与中国存在的海域争端涉及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在国内引起了非常多的学者的研究和关注,产生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鉴于此,本书在对该问题进行文献综述时,只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介绍。

国内对越南与中国在北部湾海域争端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有:张植荣的《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在“中越边界问题”中谈及了中越北部湾划界过程及划界谈判成功的启示。刘恩恕和刘惠恕的《中国近现代疆域问题研究》[10]、安京的《北部湾与中国近代海界问题》[11]、李金明的《中法勘界斗争与北部湾海域划界》从历史文献角度对中越北部湾海域争议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中越北部湾划界的谈判过程。[12]宋威的《中越北部湾划界问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北部湾问题的历史、中越在北部湾划界的结果和影响。[13]有许多学术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越北部湾划界的意义,如于向东的《北部湾边界:海域划界的成功实践》[14]、覃翊的《北部湾划界问题成功解决的意义》[15];有的学术论文专门探讨了中越在北部湾成功划界对南海问题的启示,如宋威的《中越北部湾划界问题研究》学术论文专门用了一章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吴珈慧等人的《中越北部湾划界双赢结果对解决南海划界问题的启示》[16]、张植荣的《中越北部湾划界谈判及其对解决海疆争端的启示》[17]也比较充分地分析了中越北部湾成功划界对南海问题(南海划界)的启示。

国内对东南亚相关国家与中国在南海海域争端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较多。20世纪70年代后,南海问题就一直是地区热点问题,而且涉及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因此,国内学者对东南亚相关国家与中国南海争端的研究成果数量数不胜数。其包括南海的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和东南亚相关国家在南海争端概况的研究,南海问题与地区国际关系的研究,从国际法角度阐释中国在南海具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的研究,东南亚相关国家的南海政策,南海问题对中国—东南亚关系的不利影响,域外大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等方方面面。代表性的成果有:李金明的《中国南海疆域研究》[18]和《南海波涛——东南亚国家与南海问题》[19]、郭渊的《南海地缘政治研究》[20]、郑泽民的《南海问题中的大国因素——美日印俄与南海问题》[21]、吴士存和朱华友的《聚焦南海——地缘政治、资源、航道》[22]和吴士存的《南沙争端的起源与发展》[23]等。在学术论文方面,国内的研究成果也涉及以上几个方面,由于数量众多,此处不一一赘述。

3.国内对东南亚相关国家与其周边部分亚太邻国间海域争端的研究现状

季国兴主编的《东南亚概览》第六章涉及了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在阿拉弗拉海海域产生争端的原因和争端解决的进展。宋威在《中越北部湾划界问题研究》中把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之间的大陆架划界案作为法理探讨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4.国内对东南亚国家处理海域争端方式的研究现状

季国兴主编的《东南亚概览》第六章列举了东南亚国家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例子,但没有对例子进行深入的分析。此外,季国兴还分析了“共同开发”在南海争端中的作用。萧建国的《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24]从海域争端的解决方式之一“共同开发”出发,对马来西亚与泰国、马来西亚与越南、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东帝汶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共同开发案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对中国与东南亚相关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共同开发进行了探讨。学术论文方面,朱利江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岛屿主权争议评论》介绍了国际法院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海域争端判决的主要内容,对该案在国际法以及国际政治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评论。最后作者认为国际法院依据有效统治原则进行裁决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样的判决不利于保持有争议地区的稳定。王子昌的《东盟国家间领土争端的解决:做法、争论与启示》[25]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舍近求远,把相互间的海域争端提交国际法院裁决进行了分析和评论;王子昌的《新马岛屿争端之判决:依据与启示》[26]和王秀梅的《白礁岛、中岩礁和南礁案的国际法解读》[27]都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通过国际法院裁决解决海域争端进行了评析。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对东南亚国家间海域争端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东南亚国家间海域争端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彼得·卡尔费特(Peter Calvert)主编的《国际边界和领土争端》(Border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 of the World)[28]介绍了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对沙巴岛的争端概况、争端原因和争端解决的进程。R.哈勒—特罗斯特(R.Haller-Trost)的《国际法视角下的马来西亚海域和领土争端》(The Contested Maritime and Territorial Boundaries of Malaysia—An International Law Perspective)[29]详细地介绍了马来西亚与邻国菲律宾和文莱之间存在的海域争端,并从国际法角度对马来西亚与邻国之间的海域争端进行了评析和研究。J.R.V.普雷斯科特、H.J.科利尔、D.F.普雷斯科特(J.R.V.Prescott,H.J.Collier,D.F.Prescott)的《亚洲和东南亚国家的边界》(Frontier of Asia and Southeast Asia)[30]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东南亚国家间的海域争端概况。贾古玛和许通美(S.Jayakumar,Tommy Koh)的《白礁岛:国际法庭裁决之路》(Pedra Branca: The Road to the World Court)[31]全面深入地介绍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把对白礁岛提交国际法院裁决的过程、裁决的意义和影响。

在学术论文方面,英国杜伦大学国际边界研究中心出版的《国际边界研究:边界和安全公报》(IBRU Boundary and Security Bulletin)先后刊出了一系列介绍东南亚国家间海域争端的文章:如维克多·普雷科斯特(Victor Prescott)的《东帝汶的海域边界》(The Question of East Timor's Maritime Boundaries)[32]详细地论述了东帝汶与邻国印度尼西亚之间存在的海域争端。阮洪绍(Nguyen Hong Trao)的《越南与邻国的第一条海域划界协定》(Vietnam's First Maritime Boundary Agreement)[33]对越南和泰国于1997年签署的划界协议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阐述了该协议的重要意义。

2.国外对东南亚相关国家与中国海域争端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越南与中国在北部湾海域争端的研究成果同样不少。从资料收集来看,国外对中越两国在北部湾争端及其划界的关注并不少,如拉美西斯·阿梅尔(Ramses Amer)的《中越领土争端和地区稳定》(The Territorial Disputes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and Regional Stability)[34]和《争议问题管控视角下的中越关系》(Assessing Sino—Vietnamese Relations through the Management of Contentious Issues)[35]、拉美西斯·阿梅尔和阮洪绍(Ramses Amer &Nguyen Hong Trao)的《越南边界争端的管控:什么影响了越南的主权和地区一体化》(The Management of Vietnam's Border Disputes:What Impact on Its Sovereignty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36]从不同的角度对中越北部湾争端、争端的影响,中越北部湾划界、划界的意义进行了阐释。

和国内对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南海海域争端的研究一样,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南海问题的各个方面,包括南海问题形成的原因、南海问题的地区影响、南海问题如何解决,等等。其中比较新颖且具代表性的成果如李励图(Lee Lai To)的《中国和南海问题谈判》(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alogues)[37]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对南海问题展开的双边、多边层次的对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黎塞罗·奥德高(Liselotte Odgaard)的《中国和东南亚的海域安全:地区秩序构建视野下的冲突与合作》(Maritime Security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the Making of Regional Order)[38]一书依托国际关系理论的英国学派对国际秩序的研究,从国际秩序相关观点出发对南海问题进行了独树一帜的研究,最终阐述了南海问题对正在建构的地区秩序的影响。闵圭具(Min Gyo Koo)的《东亚地区岛屿争端和海洋机制构建——进退维谷》(Island Disputes and Maritime Regime Building in East Asia—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39]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创新,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建模研究了东亚地区的岛屿和海域争端,并将南海问题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进行了研究。拉尔夫·埃默斯(Ralf Emmers)的《东亚的地缘政治和海域争端》(Geopolitics and Maritime Territorial Disputes in East Asia)[40]从地缘政治角度对东亚地区的海域争端(主要是钓鱼岛和东海、南海海域)进行了研究,并对东海和南海冲突管理和解决之道提出了看法。在学术论文方面,国外涉及南海问题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研究内容也包括南海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此不再赘述。

3.国外对东南亚相关国家与其周边部分亚太邻国间海域争端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东南亚相关国家与其周边部分亚太邻国间海域争端的研究主要涉及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之间的海域争端。典型的研究成果有:J.R.V.普雷斯科特、H.J.科利尔、D.F.普雷斯科特的《亚洲和东南亚国家间的边界》(Frontier of Asia and Southeast Asia)提及了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之间的海域争端。薇薇安·L.福布斯(Vivian L.Forbes)的《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海域划界条约》(The Australian and Indonesian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Treaty)[41]对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于1997年签署的海域划界条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马科斯·海瑞曼(Max Herriman)的《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1997年海域划界条约——近海资源开发的法律机制保障》(The 1997 Australia-Indonesia Maritime Boundary Treaty: A Secure Legal Regime for Offshore Resource Development?)[42]从法律角度对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之间1997年海界条约对海域内资源开发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4.国外对东南亚国家处理海域争端方式的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对东南亚国家解决海域争端的方式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相对比较丰富。著作方面,R.哈勒—特罗斯特(R.Haller-Trost)的《国际法视角下的马来西亚与邻国的海域和领土争端》(The Contested Maritime and Territorial Boundaries of Malaysia—An International Law Perspective)对马来西亚解决海域争端时可能采取的包括通过东盟高级协调委员会协调、国际法院裁决、共同开发等方式进行了分析;S.贾古玛和许通美(S.Jayakumar& Tommy Koh 的《白礁岛:走向国际法庭裁决之路》(Pedra Branca—The Road to the World Court)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通过国际法院裁决白礁岛主权争端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进行了详细介绍。论文方面,阮洪绍(Nguyen Hong Trao)的《泰国湾共同开发》(Joint Development in The Gulf of Thailand)[43]对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三国在泰国湾海域进行的共同开发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认为共同开发在海域争端的解决方面只是暂时性的方式;维克多·普雷斯科特(Victor Prescott)的《东帝汶的海洋边界问题》(The Question of East Timor's Maritime Boundaries)涉及了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对帝汶海争端海域非生物资源进行共同开发;贾德·比辛格(Jared Bissinger)的《孟加拉国和缅甸的海域争端:动力、潜在解决方式和影响》(The Maritime Boundary Dispute Between Bangladesh and Myanmar: Motivations,Potential Solutions,and Implications)[44]比较系统地对缅甸与孟加拉国的海域争端进行了研究,并对两国把争端提交国际海洋法法庭裁决的可能性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


[1]季国兴主编:《东南亚概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翟景升:《谁在窥伺印马领海争端》,《瞭望》2005年第12期。

[4]陈安刚:《印马苏海争端》,《航海》2005年第3期。

[5]李辉、张学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安巴拉特领海争端概况》,《国际资料信息》2005年第5期。

[6]郑一省:《试析近年来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的关系》,《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8期。

[7]李晨阳、邵建平:《论白礁岛争端及其对新马关系和东盟发展的影响》,《东南亚研究》2009年第1期。

[8]张明亮:《越南与东南亚邻国的陆海边界问题》,《世界知识》2011年第14期。

[9]杜浩伟:《东盟国家之间海域争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国际关系专业,2008年。

[10]刘恩恕、刘惠恕:《中国近现代疆域问题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11]安京:《北部湾与中国近代海界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2期。

[12]李金明:《中法勘界斗争与北部湾海域划界》,《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2期。

[13]宋威:《中越北部湾划界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外文学院外交学专业,2008年。

[14]于向东:《北部湾边界:海域划界的成功实践》,《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1期。

[15]覃翊:《北部湾划界问题成功解决的意义》,《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5期。

[16]吴珈慧、刘昆、张烨:《中越北部湾划界双赢结果对解决南海划界问题的启示》,《热点地理》2009年11月。

[17]张植荣:《中越北部湾划界谈判及其对解决海疆争端的启示》,《国际论坛》2005年第2期。

[18]李金明:《中国南海疆域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李金明:《南海波涛——东南亚国家与南海问题》,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版。

[20]郭渊:《南海地缘政治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郑泽民:《南海问题中的大国因素——美日印俄与南海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22]吴士存、朱华友主编:《聚焦南海——地缘政治、资源、航道》,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3]吴士存:《南沙争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24]萧建国:《国际海洋边界石油的共同开发》,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

[25]王子昌:《东盟国家间领土争端的解决:做法、争论与启示》,《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4期。

[26]王子昌:《新马岛屿争端之判决:依据与启示》,《东南亚研究》2010年第1期。

[27]王秀梅:《白礁岛、中岩礁和南礁案的国际法解读》,《东南亚研究》2010年第1期。

[28]Peter Calvert ed.,Border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 of the World(4th edition),John Harper Publishing,UK,2004.

[29]R.Haller-Trost,The Contested Maritime and Territorial Boundaries of Malaysia—An International Law Perspectiv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Ltd.,1998.

[30]J.R.V.Prescott,H.J.Collier,D.F.Prescott,Frontier of Asia and Southeast Asia,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1977.

[31]S.Jayakumar,Tommy Koh,Pedra Branca: The Road to the World Court,Singapore: NUS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MFA Diplomatic Academy,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2009.

[32]Victor Prescott,“The Question of East Timor's Maritime Boundaries”,IBRU Boundary and Security Bulletin,Winter 1999-2000.

[33]Nguyen Hong Trao,“Vietnam's First Maritime Boundary Agreement”,IBRU Boundary and Security Bulletin,Autumn 1997.

[34]Ramses Amer,“The Territorial Disputes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and Regional Stability”,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June 1997.

[35]Ramses Amer,“Assessing Sino—Vietnamese Relations through the Management of Contentious Issues”,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Aug.2004.

[36]Ramses Amer;Nguyen Hong Trao,“The Management of Vietnam's Border Disputes: What Impact on Its Sovereignty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Dec.2005.

[37]Lee Lai To,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alogues,Praeger Publisher,1999.

[38]Liselotte Odgaard,Maritime Security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the Making of Regional Order,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2.

[39]Min Gyo Koo,Island Disputes and Maritime Regime Building in East Asia—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Springer Dordrecht Heidelberg,2009.

[40]Ralf Emmers,Geopolitics and Maritime Territorial Disputes in East Asia,Routledge,2010.

[41]Vivian L.Forbes,“The Australian and Indonesian Maritime Boundary Delimitation Treaty”,IBRU Boundary and Security Bulletin,Winter 1997-1998.

[42]Max Herriman,“The 1997 Australia-Indonesia Maritime Boundary Treaty: A Secure Legal Regime for Offshore Resource Development?”,Ocean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Law,April,1998.

[43]Nguyen Hong Trao,“Joint Development in the Gulf of Thailand”,IBRU Boundary and Security Bulletin,Autumn 1999.

[44]Jared Bissinger,“The Maritime Boundary Dispute between Bangladesh and Myanmar: Motivations,Potential Solutions,and Implications”,Asia Policy,No.10,July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