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贸易开放、要素再配置及其经济效应
- 高凌云
- 4369字
- 2021-03-27 23:41:01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评价的指标体系
对具体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固然要以上述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理论为基础;但是,现有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理论,毫无例外都是采用多国样本,从比重结构的角度出发;而对特定国家或地区来说,正如李斯特所指出的,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其需要参照的划分标准自然也不能雷同。因此,需要首先明确的是,从中国的角度,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一 经济发展的含义:基于中国的视角
对经济发展含义的认识,进而据此对经济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划分,以及对不同阶段特征的识别,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更好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工业社会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都十分有限,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处于自然和谐状态,因此,人们关于发展问题的看法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生态观。而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生产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伴随着工业革命,人类的物质财富虽然不断增长,但自然资源却在大量消耗,同时还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正是因为此,各个国家真正开始了对经济发展问题的系统思考和探索。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主要有经济增长观、社会发展观、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
首先,经济增长观强调,把GDP的多少及其增长速度的快慢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贫富与经济活力的象征,因此,一切经济行为的根本目标就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强调经济增长在整个社会中的根本作用和重要地位,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高投入、高产出,把工业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在对经济增长观所造成的系列恶果进行直观反思的基础上,社会发展观开始从社会要素角度解释经济发展的内涵,认为整个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注重人的社会存在形式的变革和发展,特别重视关注经济发展过程的综合性。再次,综合发展观则认为,必须区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差异,经济增长仅仅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而经济发展则意味着随着产业增长而出现的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结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另外,综合发展观还提出,必须认识经济发展的层次性,既存在着地区、国家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全球经济发展的区别,也存在着行业与全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最后,可持续发展观提出,经济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人与人的和谐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实质”;经济发展必须在空间维度上体现出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统一,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出现在与未来、当代与后代之间的统一,其核心是保证代际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使中国经济取得了跳跃式的发展,GDP也已经比改革开放初期翻了两番以上。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把“发展是硬道理”误读为“增长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误解为“以GDP为中心”,这种以GDP为唯一发展标准的做法现在日益显现其缺陷,单纯的GDP增长并不能反映经济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城乡发展和财富分配的均衡性,也不能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此处强调的中国视角的经济发展观,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更加关注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中的和谐;既要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防止大起大落;又要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根据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我们认为,从中国角度理解的经济发展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即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特别是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经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二 经济发展阶段评价的标准与指标体系
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是依据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基础,以及我们对经济发展的理解,考虑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其次是根据这些标准构建相应的用于后文数量分析的指标体系。
(一)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
按照上述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及对应原则,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具体包括:
(1)经济总量标准。一方面,我国的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阶段;另一方面,我国每年新增大量劳动力,要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逐步吸收农村转移劳动力,缓解巨大而持续存在的就业压力,保持就业和社会形势的稳定,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定了我们必须将经济总量及其增速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2)经济结构标准。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经济结构标准强调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使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内部比例关系协调,经济结构效率、经济结构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经济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指静态的经济结构水平的高低,而是指通过不断地调整经济结构,使一国或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的过程。
(3)市场化与制度标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仅如此,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表征的现代经济发展,通常是在具体经济制度下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与制度的品质具有极其紧密的联系。而且,在全球化日益深入推进的时代,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场化与制度一体化的潮流中去,更全面、更高质量地对外开放,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活力。
(4)创新能力标准。创新是产业演变、经济周期发生的根源,只有接连不断地出现创新,才能保证经济持续不断地发展。不仅如此,技术创新还可以通过变革工业部门、消费部门、贸易结构等,引起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经济的增长与企业的发展都越来越取决于创新能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竞争优势,而创新能力目前广泛地被认为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支撑,创新能力体现于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到实现商业化的全过程,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和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培育创新能力,成功地开展创新活动,是保持和提高国家、地区、产业以及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5)资源环境与生活品质标准。环境、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同时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从人类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一种要素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不完全取决于它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作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历来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农业经济时代其作用更是重要。但是,在农业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和规模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不大,相对于经济需求,环境和资源供给和接收废物的能力被认为是无限的,环境和资源不是制约经济的稀缺要素,而对经济发展相对稀缺的是耕地和劳力。到了工业经济时代,当经济规模增长到对环境资源的供给和废物接收能力已经明显匮乏的时候,外境和资源便成为经济发展的稀缺要素,而物质资本的短缺程度下降,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和刚性约束条件,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浪费资源的方式换取一定的经济发展是得不偿失的。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表2-4 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
以上节的评价标准为基础,我们构建了一组指标体系来衡量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具体来说,包括总量水平、经济结构、市场化与制度水平、创新能力、资源环境和生活品质水平五个方面(见表2—4)。根据指标要素的不同侧面对其进行细化,通过人均GDP、产业结构等十余个指标描述经济体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总量水平、经济结构、市场化与制度水平、创新能力、资源环境和生活品质水平。另外,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多层次、多结构的特点,仅用单一指标很难涵盖如经济结构等这样的状态特征,因此将整体指标再次细化成多个分项指标对其进行描述,形成判定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
按照统计的一般方式,我们将拟构建的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从分项指标汇总得到的一个综合表达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程度指数,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演化轨迹。其次是将经济发展水平解析为内部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五大子系统,即总量水平、经济结构、市场化与制度水平、创新能力、资源环境和生活品质水平。该层次主要揭示各子系统的发展状态和趋势。再次是从本质上反映、揭示系统的行为、变化等的原因和动力,包括某一时间截面上的状态和某一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状况。最后是采用可测的、可比的、可获得的指标,对状态层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给予直接的度量。本处采用12个指标对各分项进行了定量描述。
(三)估计方法
上述指标只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经济发展状况,要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发展水平,需把这些指标综合起来形成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这就需要进行指标综合。指标综合的第一步,是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也称无量纲处理),第二步是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1.数据标准化
统计学里,数据标准化的方法很多,如极差变换、向量归一化、线性比例变换、标准样本变化、平均值法等,此处我们采用较为常用的极差变换法,即对于某个变量,如果是正向指标,取,其中1≤i≤m,1≤j≤n;而对于逆向指标,如基尼系数,取,其中1≤i≤m,1≤j≤n。可以看出,经过极差变换,指标值均在0—1之间,最优值为1,最劣值为0。
2.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我们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各个变量的测度单位有很大差别,其重要程度也不同,此时就需要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也就是不同指标的权重进行估计,以得到不同指标权重组成的权重集。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同样较多,我们采用较为常用的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较好的权重确定方法。层次分析法通过将复杂决策问题中的诸多因素,细分为相互关联的不同层次,是一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可以大致概括为如下三步:
首先是构造判断矩阵。以A表示目标,ui、uj(ij=1,2,…,n)表示因素,uij表示ui对uj的相对重要性,可以得到判断矩阵:。
其次是计算重要性排序。根据判断矩阵,求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公式为Pw=λmaxw。
再次是进行一致性检验,以便确定通过以上两步得到的权重是否合理。检验公式为CR=CI/RI,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而CI=(λmax-n)/n-1)为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指标。当判断矩阵P的CR<0.1时,认为P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P中的元素以使其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