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扩大贸易开放,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处于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在系统地梳理生产率与贸易开放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模拟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进口渗透,以及企业贸易行为的角度,分别使用宏观数据,产业数据和微观数据,基于国家、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对于生产率的影响。

国家层面,依据Restuccia、Rogerson与Hsieh、Klenow的要素配置扭曲与国家间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理论,借鉴Ferreira和Trejos国际贸易与资源错配模型并将其应用到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大样本中,引入两个衡量贸易成本的指标,分别为关税成本与非关税综合成本指标,分析贸易与贸易成本对国家之间生产率差异的影响。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综合贸易成本数据库(ESCAP Comprehensive Trade Cost Database)提供的贸易成本数据,对80个发展中国家2005年的数据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贸易能够提高给定投入水平下的产出,使得一国从贸易中获益。贸易壁垒的存在导致了部门之间资源分配的扭曲,削弱了国家从贸易中的获益;在仅考虑关税壁垒的情况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实现贸易带来的产出提高;但是,由于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存在,许多国家浪费了相当一部分贸易获益。贸易开放可以减少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在考虑非关税成本的情况下,贸易开放降低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效用被削弱。

行业层面,参考Melitz和Ottaviano的理论模型与Chen等的实证模型,并将其应用到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基于CEPII数据库提供的行业层面数据,对1981—2006年26个制造业行业进行了分析。分别使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固定效应模型,以及一阶差分估计法,检验了行业层面贸易开放对于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本国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本国相对生产率的提高,外国贸易开放的作用相反;同时,本国与外国相对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对于本国相对生产率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与理论模型的预测相一致,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这说明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使得更多的外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增加了本国市场的产品品种,促进本国市场竞争,从而提高行业平均生产率。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开放存在竞争效应,对于提高本国行业相对生产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生产率差距,增强本国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企业层面,运用Levinsohn-Petrin方法估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消除微观数据中企业投入水平与生产率冲击之间相互关联而引起的同时性问题,并弥补Olley-Pakes模型在企业进行连续投资时才能够估计全要素生产率的不足。此外,以固定效应模型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和以人均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补充。引入两个衡量贸易开放的变量,分别为港口成本(企业所在城市运输20英尺集装箱货物至港口所需的综合费用)与港口距离(企业所在城市距最近的主要港口大圆距离)。按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状态,将企业分为四个类型:纯出口企业、纯进口企业、进出口企业以及非贸易企业。控制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其他因素,如管理水平、员工素质、薪酬激励、信息科技利用与研发、员工培训,以及企业决策结构等。基于2004年中国120个大中型城市约12000家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检验了贸易开放与企业贸易状态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随着企业所在城市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而得到改善,综合运输成本的降低和港口距离的缩短有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这一结果在控制了企业贸易状态、企业基本特征,以及企业内部影响生产率的其他因素之后仍然显著。同时,综合运输成本是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了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其他因素之后,综合运输成本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是港口距离影响的两倍以上,这一结论在以Levinsohn-Petrin方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固定效应模型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以企业雇员人均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分析中均成立。这说明非关税贸易壁垒是阻碍企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尤其是综合运输成本,对于改善企业生产率十分重要。此外,在能够对企业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的企业内部因素中,员工工资中奖金比例、员工受教育水平,以及员工使用电脑比例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员工信息技术培训比例,以及管理层收入与业绩挂钩程度。这说明重视管理者和员工的业绩激励,提高员工素质和信息技术利用能力,增强企业内员工教育培训,对于改善企业生产率尤为重要。

本书的研究贡献与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Restuccia、Rogerson与Hsieh、Klenow的研究认为,要素在异质性生产单位之间是否合理配置,是决定国家间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在后续的研究中被广泛引用,但是,大多数关于资源配置扭曲与生产率的研究采用封闭经济模型,而将该理论应用于贸易开放与生产率研究的文献非常有限。本书在国家层面的分析中,依据资源配置扭曲与国家间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理论,借鉴Ferreira和Trejos的开放经济模型并将其应用到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目前尚未发现有相关的国内文献就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第二,继Melitz之后,Melitz和Ottaviano从贸易开放引起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的角度构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Chen等将该理论模型转换成可应用于实证分析的形式,运用贸易开放的国际差异来解释行业生产率的国际差异。本书在行业层面的分析中借鉴了Melitz和Ottaviano的理论模型,将Chen等的实证模型应用到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对理论应用进行了扩展,在笔者调研的范围内,类似的研究并不多见。

第三,现有文献中关于贸易开放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关税降低对于生产率的影响,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关税水平普遍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已成为阻碍国际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非关税贸易壁垒成为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是关于非关税贸易壁垒与生产率的相关文献仍然非常少。本书在宏观层面运用ESCAP综合贸易成本数据库提供的非关税成本数据,在微观层面运用世界银行中国投资环境调查提供的进出口综合运输成本数据,系统地分析了非关税贸易成本对发展中国家生产率的影响,这在国内研究中尚不多见。

第四,对于生产率的研究来说,如果不考虑企业的进口状态,那么估计企业出口行为对生产率的影响就会存在偏差。同样,如果仅仅估计企业进口行为对生产率的影响而不考虑企业出口状态,也是有失偏颇的。因此,在分析企业贸易行为对生产率的影响时,应该同时考虑企业出口活动和进口活动,但是,这方面的国外文献较少,并且由于数据的限制,基本上是关于某一发达国家的研究,而国内相关研究也十分有限。本书按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状态,将企业分为四个类型:纯出口企业、纯进口企业、进出口企业以及非贸易企业,控制了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其他因素,如管理水平、员工素质、薪酬激励、信息科技利用与研发、员工培训以及企业决策结构等,检验了贸易开放与企业贸易状态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这在国内研究中尚不多见。

关键词:贸易开放;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非关税壁垒;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