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外包企业升级机制及经济效应研究
- 马晶梅
- 1499字
- 2021-03-28 17:46:02
前言
作为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国际外包模式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企业升级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企业承接发达国家对外进行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国际外包模式参与国际竞争并获得快速发展,成为世界许多产业的“世界工厂”。尽管中国外包企业能够以巨量产能为世界市场提供产品,由于其核心技术、品牌及销售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大多被发达国家品牌商控制,中国外包企业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顺应国际经济形势发展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实现企业升级成为中国外包企业摆脱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生存危机,获取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本书系统地回顾了国际外包及企业升级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国际外包体系以及中国外包企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利用劳动密集型指数对中国制造业进行明确的划分,计算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制造业都具有显著的劳动密集型特征,这与中国传统的劳动/非劳动密集型行业划分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此外,结合贸易专业化指数、外包绩效指数对中国各制造行业外包绩效进行测度,并按测算结果对中国各外包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潜力进行分类和比较。根据企业升级的内涵分别测算中国各外包行业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为研究中国外包企业升级提供直观的现实依据。
构建国际外包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企业升级机制的理论模型。首先,建立不同技术复杂程度中间产品的技术转移效应模型。指出在低技术含量中间产品生产过程中,外包企业通过从品牌商获取基于产品质量、生产流程方面信息的技术转移,促使企业逐步形成熟练技术工人群体,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而由于高技术复杂程度中间产品生产包含特有的管理能力等“软性知识”,成为发展中国家外包企业知识积累的重要保证,而其与发达国家品牌商对相关费用的分摊也构成了外包企业创新的内在激励。其次,从劳动市场上熟练劳动及非熟练劳动的相对需求从而相对工资变化角度对企业升级的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承接零部件生产的外包业务,不断提升生产中熟练劳动的含量和需求量,使其产品熟练劳动密集度不断提升。最后,从企业生产均衡的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承接外包业务使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企业生产效率获得提升,从而为企业升级提供基础和必要条件。
通过构建不同形式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模型,采用2007—2011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外包企业升级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基于外包企业与封闭企业边际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假设前提,构建考察外包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生产函数模型,检验结果证实了相关假设命题,即中国企业通过外包业务获取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并且非劳动密集型外包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效果高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次,构建外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分别采用企业科技人员比重和专利申请数量作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替代变量,对中国企业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转移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通过承接外包业务使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最后,构建以熟练劳动为主要体现的人力资本就业模型,检验结果证实中国非劳动密集型外包企业人力资本对于企业人均产出的贡献大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为中国外包企业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相对工资扩大提供解释和经验支持。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书得出以下结论:国际外包生产模式,尤其是非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外包生产有利于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及均衡收益的提升。因此,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提高劳动密集型行业外包生产中熟练劳动含量,或者加强非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外包生产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外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企业实现升级,并且对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