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班级目标管理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着明确目标追求的教育实践活动。班级目标的设定是组建班级的首要任务之一,是班级群体向班集体迈进的根本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通过目标,班级才能形成真正的班集体,而班集体建设的一切工作和任务,最终都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某种预定目标。

第一节 目标管理概述

一 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是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1954年的知名著作《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一种管理方法。所谓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是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组织的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这种管理制度由于有了明确的目标作为对组织成员工作成果的考核,从而使对组织成员的评价和奖励做到更客观、更合理,因而可以大大激发他们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努力。[1]

二 目标管理的特点

具体而言,目标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式的、民主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是平等、依赖、支持的关系,学生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之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因而,目标管理能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强调人的“自我控制”

组织成员自己就是目标的制定者,对他们来说,目标是明确的,责任也是明确的,奖罚标准同样明确,每个人都可以用目标指导自己的行动,实现自我管理。

(三)突出系统整体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将组织的整体目标逐级分解,转换为班级或个人具体的分目标。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权、责、利三者已经明确,而且相互对称。这些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只有每个人员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班级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四)强化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即成果)为终点。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是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

目标管理以目标为中心,要求把管理的重点转移到目标上去,即转移到行动的目的上去而不是行动本身。对目标管理来说,实现目标的行为是从属于目标的,目标本身就对行为有着控制能力。目标管理在性质上则是一种体现了系统性和“以人为中心”的主动性的管理。目标管理由于以目标为中心,所以能保证组织的总目标和各个分目标之间以及各分目标之间互相关联、互相保证、互相支援,形成一个目标网络系统,保证了目标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从而使整个管理活动和组织行为都具有连贯性和协调性。[2]

三 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一)目标管理的优点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具有其他管理制度和方法所没有的优越性。概括起来,目标管理的优点有以下几点:其一,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目标管理,可以使各项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可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避免形式主义和无效工作。其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通过目标管理的系统分析,可以提高计划工作的科学性和整体协调性,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所属人员的进取心、责任心和荣誉感。其三,有助于提高工作的调控性。目标管理还可以解决控制的两个难点,即控制标准即是目标,控制手段即是自我控制。其四,有助于提升凝聚力。目标管理有助于组织成员的团结合作,进而形成和提升组织的凝聚力。

(二)目标管理的缺点

作为一种管理策略,目标管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现今存在的目标管理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目标管理刚性太强,缺乏弹性,有些目标难以明确表达等;

第二,没有被列入目标的工作易被忽视,会影响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第三,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也往往会由于片面强调个人目标的完成,而忽视各项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四,有些目标可能无法有效地进行分解和落实;

第五,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目标成果相配合,也很难保证公正性,从而削弱了目标管理的效果。

第二节 班级目标管理的意义与原则

一 班级目标管理的含义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级管理者通过目标设置来规定集体活动的方向,以目标达成度(即效果)来评价其贡献的大小,用目标来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实行自我控制并完成目标的管理方法。它把班级管理的目的、班级的任务转化为目标,并使班级组织的目标与班级内的各项活动、班级内学生个人的目标融为一体,从而使班级与班级成员形成一致的目标方向,构建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目标体系。

二 班级目标管理的意义

尽管目标管理主要运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但它在学校班级管理中同样可以发挥其效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人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主要是精神层面的需求,除了最基本的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以外,还应提供学生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目标管理恰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激励管理模式,强调参与性、民主性和自我控制性。在班级管理中实施目标管理,使学生参与制定集体目标并拟订自己的个人目标,再由他们自己去贯彻实施,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尊重感乃至成就感。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些高层次的需求是激发人行为的最强大的动力,目标管理可以利用学生的进取心理,满足其正当需求,进而集中班级全体学生的力量,促使班级每位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他们紧紧围绕班级管理目标和个人目标,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目标管理动员了全体学生参与,把目标制定与分目标的实施都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从而使全体人员明确了共同目标,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观念。目标管理重视目标成果,成果越大,说明对班级贡献越大,得到师生的赞誉和肯定也越大,可以起到争先进、促后进的作用。班级管理目标是靠全体学生共同协作、互相配合来完成的,在管理全过程中,通过班主任、班干部及全体学生的调节与自我调节,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融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三)实现班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目标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管理活动体系,它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方式,在过去,班级管理通常是被动式的,即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新问题……班主任只是扮演救火员的角色。而目标管理方式是:树立目标—实现目标—新目标……这种管理使班主任实现了从家长式、事后把关、重表象的管理,向民主式、分权式、分层式管理的转变。

(四)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实施班级目标管理,通过激励作用和良好班风的建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出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共同制定、实施、评价班级管理目标,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树立集体荣誉感,锻炼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目标管理的核心理念——自我控制的贯彻实施,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意志力。所有这些,都契合了当前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 班级目标管理的原则

一般来说,班级的目标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各级各类学校首先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班级目标管理也离不开这一宗旨。因此,班级目标管理应体现国家的教育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及学校对学生要求的基本方向和质量规格,它是这些要求在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化。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舍弃此目标管理就等于丢了灵魂。

(二)激励性原则

一个好的目标应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较高的达成度,而达成度的高低取决于吸引力的强弱,班主任须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针对本班的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一些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引导学生“爬坡”,使全体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都能分享到成功的快乐。

(三)可测性原则

班级目标必须是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估的,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特征,而不是抽象的模糊之物。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应分阶段、按要求进行定量分析,有些不能直接量化的指标,可以先定性然后进行二次量化,有些指标经过实践无法测量,要更换合适的指标。

班级的目标管理实际上是一项有目的、有步骤、有控制的系统工程,过于僵化、整齐划一的目标管理可能导致班级制度趋于“高学习、低关心”“见物不见人”,甚至“目中无人”。班主任要掌握包括“系统论”“控制论”在内的有关管理知识,在实践中恰到好处地展示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3]

第三节 班级目标管理的过程

一 班级目标构建

在确定班级目标时,班主任应引导学生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班级成员的实际情况,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制定具有一定高度又有可行性的目标,并做到将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班级和成员由一个个小目标走向大目标。一般来说,班级目标的构建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和步骤。

(一)制定总目标

班级总目标的制定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熟度的不同,分别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法适用于低年级但通用于各个年级,先由班主任提出总体理念,然后交给学生们讨论,最后修改形成班级总目标;自下而上法适用于成熟度比较高的年级(尤其是在低年级时已经实行过目标管理的班级),由学生自己讨论,提出目标,再由班主任审议,形成班级总目标。如“班级目标建设”案例中,班主任刘沛森老师就引导学生确定他们班经过初中三年学习后应达到的目标是“市级优秀集体”水平,并分别从10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一般来说,制定班级目标时主要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参与性原则

班集体目标要由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在现实工作中,很多班主任都自认为在实施目标管理,但他们在制定班级目标时,往往都是班主任一人做主、总揽班务,这显然是与目标管理的基本理念相悖的。当代的中小学生,往往有更多的参与欲望,渴望在班级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仅由班主任一个人做主,没有广泛的学生参与,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就会逐渐丧失对班级管理的热情,从而不利于班委会开展工作,不利于班级各项活动开展与目标的实现,使班级目标失去应有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制定班级目标时,要经过学生反复讨论与筛选,而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宣讲,让学生明白制定这些发展目标的意义,在取得学生的共识后才能成文。

2.集体与个体相结合原则

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相结合是指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应能反映全班学生的共同要求和强烈愿望,是全班同学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能力等的不同,在设定集体奋斗目标时要考虑个人的需求,在个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使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统一起来。一般来说,集体目标的实现应为个人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条件,个人目标的实现又应是集体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例如要提高个人学习成绩,仅仅靠个人奋斗难以彻底达到目的,它依赖于班级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个人出现学习困难时可通过集体力量获得帮助。

3.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是指目标制定以后,能够凝聚班级各种力量,协调班级各种活动,成为学生个人乃至全班的学习动力。目标提出以后必须同具体的事例相结合,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目标。激励性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觉到有进一步行动的价值,并且克服困难,向着既定目标前进。这就需要班主任发挥宣传作用,通过名人示范、学校中的优秀代表的现身说法,以及学生个人的带头作用,调动班集体的积极性,使这些规范经过被同学理解、立志克服困难到付诸实际行动。

(二)目标层级的分解

首先把班级管理目标分成若干项目的二级子目标,如日常行为规范子目标、学风子目标、集体荣誉子目标,等等;然后再把二级目标分解成具体的三级子目标,如日常行为规范子目标又可以分解为课堂行为规范、餐厅行为规范、宿舍行为规范、集会行为规范,等等,如此层层展开,最后落实到使每个学生制定个人目标。与此同时,班级目标还应纵向分解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从而构成班级目标管理体系。如上文提及的案例中,班主任刘沛森老师就引导学生确定他们班在每一阶段应达到的目标——“半年内达到‘校级良好班集体’水平,一年内达到‘区级优秀班集体’水平,三年内达到‘市级优秀班集体’水平”。

二 班级目标的实施和控制

(一)目标的实施

1.定责授权

在目标分解的基础上,每位学生要建立与班级目标相适应的个人目标,使大家明确各自在实现班级目标中应该做什么,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和拥有什么权限。这样有利于广大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通过个体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的工作,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达到共同的目标。

2.商定目标值

目标值是目标内容的定量化,有时间、数量、质量、程序等指标,通常我们可以用百分比或换算成等级来表示。目标值凡能用数据表示的要尽量用数据表示,避免用模棱两可的概念指标。如在“班级目标建设”案例中,初一(2)班的班级建设目标就要求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人人有自己喜爱的学科,人人有自己喜爱的劳动,人人都会1—2种小制作,人人都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人人都学会2—3种自我服务的技能”。还可以用“目标树”或矩阵图来表示目标内容、目标值、对策、责任者、时间等基本内容,使其形象清晰、结构一目了然。此外,还应把握激励性原则,即目标值应略高于一般性指标,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激励、诱导作用。

3.制定措施

目标值确定后,必须要有相应的实现目标的措施。首先是要求学生熟悉和深入理解班级的各项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为使措施能得到很好的实施,最好每个学生和班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或“目标管理卡”,其内容包括目标项目内容、目标值、成果评价、签发日期和签订人等。目标的实施必须有相应措施来保证,措施应该由学生自己制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并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一旦实现目标,就会产生成就感,满足其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从而形成激励,使学生既服从管理又主动参与管理。

(二)目标实施的指导与控制

目标实施的指导是引导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它是目标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将目标变为现实的关键,也是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对具体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师生之间要相互给予及时的帮助,要出主意、想办法,提供物质或信息的支持,做好必要的思想工作。学生干部应成为沟通师生信息的桥梁,做好班主任的助手。班主任要深入实际,经常亲临工作现场指导工作,注意引导而不是代替操作,更不要压制。科任老师或班主任一定要为学生实现目标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指导,其支持和指导可以重点抓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及时发现问题

实践告诉我们,困难会导致挫折感的产生,挫折感又会抵消目标的激励作用。如数学成绩不稳定,可能使数学这门课程成为学生的心病,甚至使其产生放弃的念头。

2.关心指导学生

班主任在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后,要及时想办法,引导和帮助其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如上述案例中,老师帮助学生分析了其数学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后,要求其做到两点:一是认真做好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三个环节;二是每周周末抽出时间将老师所讲的内容整理一下,不清楚的及时请教老师。经过老师的精心教育和自己的努力,使学生的数学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3.保持挑战性

时间一长,有时计划难免会流于简单重复,失去目标的激励作用。保持计划的挑战性也是确保激励活力的关键。如某班在初三最后一年要求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确定小组,以每次月考为依据进行层次的调整,不仅在组内,而且在组与组之间进行了竞争,激活了他们的动力,形成了良性竞争。[4]

在此基础上,班级应根据目标设置,成立目标管理检查小组,检查小组应主要由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组成,还可聘请科任老师参加,配合班主任和班干部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检查班级各项目标实施进度情况、质量情况、措施落实情况等。目标控制是以检查为基础进行的。班级管理中的控制是指师生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要求相一致而采取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过程为:明确目标要求、检查实施效果、对比找出偏差与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班级目标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我控制。它是指学生根据《目标管理责任书》或“目标管理卡”的要求,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偏差,实行自主管理。

(2)逐级控制。按照层级管理原理,班主任抓目标管理的检查组,检查组抓班干部,班干部抓全体学生。注意在控制中,一定要逐级控制,不要随意插手下一级的工作,特殊情况除外。

(3)关键点控制。这是一种选取对实现班级总体目标有决定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的形式,这些因素包括人、事、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需要班主任和全体学生投入较大精力。

三 目标成果的评价考核

对目标成果的评价是目标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下一个目标管理周期的开始。其目的有以下三点:一是掌握各级目标完成情况,为正确进行奖励或批评提供依据;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进一步提高目标管理水平;三是对班级成员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考评工作中肯定什么、赞扬什么、鼓励什么,都是具有“示范”意义的导向。目标成果的评价考核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考评

班级管理的成果是以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评价的,因此对实现目标的考评就相当重要。目标考评是建立在检查的基础上,没有检查就没有考评。进行成果评价的依据是目标的完成程度、目标的困难程度和为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成果评价一般采取自我评价和领导考核相结合,且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方法。把目标完成的数量、质量、进步率等综合起来,换算成百分比,便可得出各项工作和每位学生的工作成果情况。

(二)诊断

诊断是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使问题得到解决。首先是诊断目标——项目目标是否合理,目标难易程度是否恰当,目标措施是否有效,资料、信息、数据是否准确,量化方法是否科学等。其次是个人诊断,可采用个人自查、同学互查、了解反馈信息等方式,对照《目标管理责任书》或“目标管理卡”,找出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明确应该加以改进的薄弱环节。最后是班集体和个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民主讨论协商,使之切实可行,并纳入下一个目标管理周期运行。

(三)奖惩

对于目标完成良好的学生,应该适当奖励。奖励时要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奖励手段,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譬如设立“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文化艺术活动先进个人”“体育活动先进个人”“社会服务活动先进个人”等精神荣誉奖励,结合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等物质奖励,使学生获得各层次尤其是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高层次的心理满足,从而激励、强化学生的正向行为。而对于目标完成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重视,不放弃他们。现代管理科学中有一个比喻性的概念——木桶理论,意思是说,一只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构成木桶的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要想使一只木桶能够盛更多的水,就要知道哪块木板最短,并设法弥补这块木板。[5]根据木桶原理,教师要想使班级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就要帮助暂时后进的学生查找、分析原因,如果是主观不努力的原因,也必须批评和适当惩罚,这里的惩罚不是体罚,是“热炉效应”,是一种善意的挫折,真诚的帮助,是学生为自己的错误受到应有的责罚,是自己承认并且内心接受的,不埋怨班主任、同学、家长,不托别人讲情,自己依规矩办事。惩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下一个目标管理周期走向良性发展。

班主任要注意,班级管理实行目标管理的方法,要重视将奖惩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注释

[1]田恒平:《中小学班级常规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2]刘宇辉:《目标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职业技术》2009年第6期。

[3]檀传宝:《德育与班级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358页。

[4]郑竞发:《目标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科技信息》2007年第30期。

[5]傅廷奎:《木桶理论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启示》,《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