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选择与钟摆式发展:新经济史视角下的阿根廷发展悖论
- 姜涵
- 1321字
- 2024-12-21 02:28:00
第一节 阿根廷发展进程的断裂
1862年,阿根廷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开始着手发展经济。在建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过程中,阿根廷大致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根据每阶段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特点,总体上可分为: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发展阶段(1862—1930年)、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发展阶段(1930—1982年)、外向型发展阶段(即新自由主义模式发展阶段,1982—2003年)、基什内尔模式发展阶段(又称新发展主义阶段,2003—2015年)。拉伯波尔特(Mario Rapoport)等部分阿根廷学者认为,1976年政变后上台的军政府已经开始实施较为正统的自由主义模式,标志着阿根廷进入新自由主义发展阶段,他们将这一阶段的发展模式称为“金融—食利”模式。[1]但本书认为,这一时期军政府虽然自诩学习了智利新自由主义的“成功经验”,但其采取的多为经济稳定化举措,特别是没有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与随后梅内姆时期的新自由主义改革迥然不同。考虑到本书主要从社会结构变迁角度分析和解释阿根廷发展路径,因此选择1983年民主制度“回归”作为阿根廷第三个发展阶段的标志。
阿根廷独立后的160多年中,发展历程跌宕起伏,经济大起大落,出现了四次增长较为迅速的时期,分别是1862—1929年、1950—1973年、1991—1994年、2003—2012年。然而在每个阶段,经济都因为种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干扰、制约,没有实现持续增长。表1—1进一步表明,即便是在繁荣期,阿根廷经济呈现加速增长态势的时间一般也只有8年左右。而1973—1982年的负债增长最终导致阿根廷爆发债务危机,使得20世纪80年代成为“失去的十年”。20世纪90年代起,阿根廷政府严格遵循当时西方主流经济学推崇的标准转型战略——“华盛顿共识[2]”,通过实施最彻底的经济金融改革创造了一时繁荣,一度被誉为自由市场经济的“榜样”和“改革明星”。但好景不长,随后阿根廷再次陷入经济严重衰退和政局剧烈动荡的转型危机,并宣布“倒账”而沦为破产国家。表1—2表明,阿根廷每一次的经济繁荣期都是以危机形式结束,尽管危机持续时间并不长(除“一战”带来的外部冲击外,其他多为2—3年),但其破坏性很大。
表1—1 阿根廷经济加速增长周期分布(1883—2002年)
表1—2 阿根廷危机周期分布(1875—2009年)
直到2003年基什内尔总统上台执政后,阿根廷经济才真正走出危机的阴影实现复苏,开始了连续6年的快速增长并成功渡过2008年9月爆发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但2012年起,阿根廷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通胀率不断上升、财政赤字扩大、公共债务快速增长、本币加速贬值、外汇储备锐减等长期困扰阿根廷发展的痼疾再度显现。2014年,阿根廷政府与“秃鹫基金”债权人间的谈判破裂,阿根廷继2001年危机后再一次陷入主权债务违约的漩涡中。《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罗格·柯恩以“阿根廷请为我哭泣”为题撰写专栏文章,介绍阿根廷债务违约的相关情况并就此讽刺道:“巴西正在变成阿根廷,阿根廷正在变成委内瑞拉,委内瑞拉正在变成津巴布韦。”[3]表1—3表明,1960—2002年间,阿根廷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年数是17年,其中1981—2002年间出现的频率是此前20年的近2倍。这40年间,阿根廷出现负增长的年数仅次于委内瑞拉,在所考察的拉美12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二,出现频率更是世界其他国家平均值的2.4倍,这表现了阿根廷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
表1—3 阿根廷与拉美主要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危机频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