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驱动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
- 刘松
- 2370字
- 2021-03-26 17:31:11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提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最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方针政策。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创新,以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代替劳动密集型的方式促进要素密集度逆转的产业内升级;或者通过农业扶持政策,确保农业生产稳定与农民收入增长,并通过农业法律措施引导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和消费(Sassi M.,2006; Kisan G.,Jonathan P.,Jan D.,2010)。在 WTO框架对我国政府采用直接农业补贴和优惠措施的限制越来越严格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开始探索以技术创新、农产品质量提升以及农业产业链升级等为主,政府政策优惠和直接补贴为辅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模式。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业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农业现代化支撑政策体系,致力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推动我国农业主体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新型农业主体的出现对简化区域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方式,提高农成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组织化程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张照新、赵海,2013)。但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新型农业主体培育工作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域农产品的生产形式和生产效率,对完成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保证农业生产稳定、质量安全以及低成本流通的作用有限,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欠发达地区农业竞争力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地位。相反,欠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主体受新型农业主体同质农产品局部竞争的影响,其农产品市场供应的市场空间和利润日趋狭小,进而造成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困难、农业竞争力弱化的格局长期固化(刘松,2014)。如果欠发达地区不及时进行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的改革创新,这种弱势格局将在新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进一步恶化,使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出现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均衡,造成明显的时空格局(王录仓、武荣伟、梁炳伟等,2016),从而不利于我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以湖北省为例。一方面,湖北省内的农业比较优势逐年弱化。长期以来,全省农业发展模式过多地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优势,忽略了区域农业特色、农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和农业产业政策上的协同,致使区域内多种农产品供需结构逐渐失衡,在农业产业规模或特色上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当前,湖北省内传统优势农产品(例如,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籽、茶叶、水产、柑橘和蛋禽等)已失去或缩小原有的比较优势,农产品价格和供给量出现大幅波动,致使省内很多农业主体已失去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国家新型农业主体培育、“互联网+”农业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的带动下,湖北省政府、理论界和实践界现已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形成明确共识,涉及“三农”问题的改革范围不断扩大、模式与技术不断创新、有关政策不断完善和落实。在此背景下,全省主导农产品的供给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区域农业主体也已经开始向商业性农产品生产转变,但总体上提高农产品规模的办法仍然主要是增加劳动力、畜力的供给及扩大种植面积,对全省农业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甚至在局部区域还造成了更严重的农业主体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湖北省农业发展缺少足够的经济支撑。湖北省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区域而言,缺少工业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仅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而省内的主要农业产区基本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区域农业技术、农业主体素质、社会经济条件及农业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其农业主产区还处于落后的半机械化状态,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人员数量仍然占到了农业生产总人数的80%以上,基本还是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即使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农业主体建设的背景下,全省农业发展总体上仍然处于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缺乏组织化的大环境之中,难以改变“小生产”受制于“大市场”的弱势格局(张照新,2013),而这种弱势格局在新一轮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固化,现已成为我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瓶颈。但是,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2015年,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会长王巨禄在《在十三五时期加快实施800个产粮大县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建议》的调研报告中指出,粮食生产占全国粮食总产量73.64%以上的800个产粮大县的发展普遍落后,人均财政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八成,综合城镇化率仅为24%左右,国家级贫困县竟达105个之多(王宇,2015)。如果不改变欠发达地区粮食贡献越大、地方财政收入越少、农民收入越低、经济越落后的恶性循环,将会严重影响欠发达地区政府抓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选择性放弃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后果,会给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隐患。
为了改变欠发达地区农业竞争优势弱化的趋势和农业现代化基础薄弱的现状,同时确保其在国家粮食安全上的特殊地位和贡献,欠发达地区要充分把握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突破区域在农业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发展瓶颈,发挥区域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差异化生产的竞争潜力,促进区域农业向高效、绿色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当前正处于“粮食安全保障”思路调整、“互联网+”农业推进、“五化同步”、精准扶贫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国家政策(或战略)的叠加期。欠发达地区如何利用国家推进“互联网+”战略和精准扶贫等政策红利,按照“五化同步”要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探索区域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快速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差距,促进区域内各类新型农业主体和比重更大的传统农业生产者群体共同发展,改变区域农业主产主体整体贫困的现状,是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