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驱动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
- 刘松
- 4636字
- 2021-03-26 17:31:10
前言
“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的提出,使互联网在金融、工业、商业等领域应用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与农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针对“互联网+”的农业变革已经在全国迅速展开,未来在政府支持、行业发力、多方协同之下,“互联网+”农业将成为各地区农业竞争中的热点问题。由于欠发达地区农业竞争力相对于发达区域显然处于弱势地位,区域内的新型农业主体总体上仍然处于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缺乏组织化的大环境之中,只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域农产品的生产形式、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对完成生产与市场的对接,保证农业生产稳定、质量安全、低成本流通以及提高区域农业主体收益的作用有限,甚至在局部区域内还造成了更严重的农业主体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如何在宏微观条件欠佳的条件下,抓住“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推进的机遇,促进欠发达地区各类新型农业主体持续发展,并带动比重更大的传统农业生产主体共同发展是全面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它有利于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农业主体农业生产的内生动力,对我国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农业产业发展新形态及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书主要以湖北省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为研究对象,在凝练国内外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经验和分析湖北省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弱势情境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重大涉农政策的导向,提出“互联网+”驱动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路径。该路径具有“多阶段双链协同三产融合”的特征,即欠发达地区以挖掘“适应性优势”为突破口,分为替代性食物网络(Alternative Food Networks,AFNs)建设、AFNs规模化、农业产业链集成以及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四个阶段,按照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业服务现代化协同发展的要求,逐渐改善农业产业发展条件和农业产业链结构,最终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目标。全书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提出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的背景,对照当前国家各项涉农政策赋予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总结现有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存在的不足。基于AFNs促进国内外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充分利用国家推行“互联网+”农业的机遇,以AFNs建设为主线,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实现区域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
第二章从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总结出了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模式;同时,对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互联网+”农业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得出了对欠发达地区利用“互联网+”优势,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启示。
第三章通过对湖北省典型欠发达地区的实地调查,研究欠发达地区农业主体所处的弱势情境,提出了“弱势农业主体”的概念,强调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需兼顾新型农业主体与传统农业主体利益的统一性。基于欠发达地区的弱势情境和国家当前重要涉农政策导向,提出了“互联网+”驱动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路径。该路径将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分为AFNs建设、AFNs规模化、农业产业链集成、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四个发展阶段,强调以 AFNs建设和发展为基础,实现农业生产链现代化;以“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其运营模式创新为基础,实现农业服务链现代化;最终通过区域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业服务现代化的协同发展,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目标。
第四章研究欠发达地区AFNs建设阶段的“互联网+”策略。针对欠发达地区弱势农业主体提出了“适应性优势”的这一新概念,构建起挖掘区域弱势农业主体市场化潜力的“适应性优势分析模型”。主张弱势农业主体在挖掘“适应性优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形式多样的AFNs。为支持AFNs构建以及整合各类AFNs的供给优势,该阶段需建立“适应性优势集成服务平台”。利用该互联网平台,欠发达地区弱势农业主体可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通过以 O2O为特征的“农厨对接”和“虚拟家庭农场”等交易模式创新,实现区域内各类AFNs的线上交易,促进包含在各类AFNs内的零散“适应性优势”快速而统一的对接。
第五章研究欠发达地区AFNs规模化阶段的“互联网+”策略。由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的上游农资供给难以受农业生产主体控制,在规模化的情况下,消费者更担心农资供给不能满足AFNs生态化农产品生产的需求。因此,控制绿色农资供给渠道是AFNs规模化阶段的关键问题。在研究湖北垄上行新公社三农服务有限公司运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区域媒体的OTT互联网服务模式,主张欠发达地区利用区域媒体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开发面向 AFNs 规模化生产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绿色农资供应商与规模化农业生产主体的无缝对接,并提供配套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保障AFNs在规模化生产的情况下也能供应高品质的农产品。
第六章研究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链集成阶段的“互联网+”策略。欠发达地区AFNs的发展始终处于主流农业产品供应链占主导地位的宏观环境之中。由此,主张AFNs不会独立于主流农业产业链而发展,相反二者具有很强的共生关系。在AFNs产生扩张市场占有率的需求后,会呈现出AFNs与主流农业产业链集成发展的态势。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链集成的主要模式是将AFNs生产环节的扩展与主流农业产业链的上游农资厂商、中游生产商、下游零售经销商和消费者整合在一起,从而使AFNs能充分利用主流农业产业链的渠道优势。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需要依靠以政府为主导的力量打造农业产业链集成实体和服务平台,以期为区域农业产业链集成提供整套“互联网+”思维、商业模式和互联网技术等全方位支持。
第七章研究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阶段的“互联网+”策略。在融合发展阶段要最大限度地汇聚区域内外的农业要素,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创新。特别要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增进农业服务业对农业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引领能力。欠发达地区为此要建立“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平台构建主体是区域性农产品交易龙头企业,涉及实体服务平台和虚拟服务平台。欠发达地区以实体服务平台为依托,集成区域内规模化的农业资源,促进区域内特色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同时,利用虚拟服务平台优势,实现区域农业产业链内外优势资源的虚拟集成,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合作,从而实现区域三产融合发展以及农业竞争优势向区域外溢出。
第八章研究“互联网+”驱动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保障体系。涉及做好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夯实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完善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主体培育体系、建立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链发展服务机制、优化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区域环境、规避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误区等内容。其关键点是确保政策支撑体系能与“互联网+”行动计划、“五化同步”、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欠发达地区扶贫等政策实现对接。欠发达地区要准确把握“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趋势,循序渐进地打好农业现代化各阶段的发展基础,从多渠道、多角度挖掘政策潜力、社会潜力,理性地推进“互联网+”农业驱动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本书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我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最薄弱的环节,专门研究欠发达地区弱势农业主体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弥补了目前理论研究主要关注农业优势突出、经济发达区域的不足,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性。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奠定了国家涉农政策新要求下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实施的理论基础。基于国家涉农政策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落实“绿色化”发展、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弱势农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缔结等方面的新要求与AFNs存在的本质性契合点,构建起欠发达地区在弱势情境下以“适应性优势”挖掘为基础,以AFNs建设为主线,以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为手段,按“多阶段双链协同三产融合”的思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理论。
(2)建立基于AFNs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现代化路径。突破主流农产品供应链和农业产业化思维,基于AFNs的社会性、生态性和本土性,围绕欠发达地区农业竞争优势培育与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关系,创造性地建立了欠发达地区农业“适应性优势分析模型”,主张欠发达地区在挖掘“适应性优势”的基础上建立AFNs,开展区域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围绕AFNs“空间拓展”的核心任务,加强AFNs与工业化食物网络的融合,从而分阶段逐步实现区域农业生产现代化。
(3)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欠发达地区农业服务现代化路径。利用“互联网+”资源集成的优势,进行农业现代化服务平台建设和运作机制创新,针对性地克服 AFNs存在的“空间接近”短板,使建立基于AFNs的完整农业产业链成为可能,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与农业服务现代化协同发展。
(4)建立了具有可持续性的农业现代化支撑政策体系。针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能力有限的问题,使政策体系紧密对接国家在粮食安全保障新思路、“互联网+”农业推进、“五化同步”以及扶贫方面的重大政策,使欠发达地区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红利和互联网技术优势,以低投资的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围绕欠发达地区在农业发展理念、环境保护意识及生态信仰等方面的短板,使政策体系充分吸取国外现代化经验,强调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软环境建设,避免其农业现代化的片面化发展。
(5)遵循“从实践到实践”的研究方法。由于农业现代化具有很强的区域依赖性和特殊性,为使“互联网+”农业发展理论和实践方法能够有效落地,农业现代化每个阶段的“互联网+”策略都以湖北省典型农业现代化主体的运作模式实践为基础进行优化,主要涉及乡镇农产品合作社、湖北垄上行新公社三农服务有限公司、华中农高区、湖北两湖绿谷等主体。确保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现代化和服务现代化各个阶段都有典型的实践主体与之对应,同时要求现代化路径设计符合当前国家政策导向、欠发达地区具体情境以及实践主体当前的功能定位。希望采用“从实践到实践”的方式,从农业现代化理论、“互联网+”平台构建、平台管理机制创新以及宏观支持政策等方面总结出适用于欠发达地区具有可移植性的规范化方案。
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路径是情境依赖的,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基础、农业特色资源、媒体的影响力、农业主体的基本属性以及区域政府支撑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对农业现代化路径及其运营绩效产生较大影响。本书所提出的“互联网+”驱动的农业现代化路径主要以湖北省欠发达地区为背景,其总体路径或实践细节对省内外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借鉴作用仍需结合具体的宏微观环境进行微调。我们相信,随着国家“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政策、理论和实践运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系统化,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路径以及“三农”领域的其他“互联网+”发展路径一定会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有成效。
本书是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欠发达地区弱势农业主体市场化服务体系创新研究”(批准号:2014024)和“基于‘互联网+’的湖北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批准号:2016012)等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本书可作为开展农业现代化、“互联网+”农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研究的参考书籍,也可供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部门及农业农村信息综合服务机构参考使用。本书所提出的“互联网+”策略参考了CNKI数据库中的有关文献资料及湖北省内典型农业现代化实践主体的运作模式,在此对诸位文献作者、荆州市各级农村合作社、湖北垄上行新公社三农服务有限公司、华中农高区、两湖绿谷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或社会组织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同时,由于时间仓促,少量来自于网络的文献资料或数据未在书中标出,在此对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歉意!由于作者的水平和能力有限,且写作周期较长,少量数据未能及时更新,有些错误或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不断改正和完善。
刘松
2017年8月于长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