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大学
姜振昌
理想大学首先需要人文精神。在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一系列功能中,文化价值是一切功能的基础与主导。“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它是人类信念、理想和道德等精神品格的结晶。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我国具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大学》开篇便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被视为古代思想家的“大学”三纲,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为教、为学、为人的“大学”理念,显示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蔡元培这一关于教育发展人的能力、完成人格的两大教育功能是对传统“大学”理念的现代诠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总在时代的风雨中坚守着大学的文化价值,调整着自己的文化航向,但大学人文精神滑坡现象却令人担忧。而理想的大学,于此必须不断强化,毋庸置疑。
大学是知识、科学的摇篮。理想大学,又必是治学认真学术氛围极其浓厚的府邸。治学是寂寞的,首先要耐得住。而商品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超越物欲远离喧嚣潜心进行治学对学生和教师都是艰难的。如果没有一群置身学术献身科学的人,大学又何谈学术、科学?因此要想建设一所理想大学,必应营造一个宁静有序的大学文化氛围。唯有宁静,才能沉潜治学,才能思考创新,才能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正如智者诸葛孔明所言“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了宁静舒适的环境氛围,更要有渴求知识、潜心科研的态度,这种态度既来自教师、学生的自身修养、自觉追求,也应有大学管理体制的引领。
理想大学,必是优秀的教师、学者云集。人们对教师表达了崇高的赞誉,将他们比作“园丁”“蜡烛”“火炬”,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誉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作为探究、传递和创造高深学问的大学教师更应是优秀中的优秀。他们不同于其他的教师,他们既是教学者,也是研究者,更是激励学生研究学习的召集者与引路人。大学教师虽博学多闻,思想深邃,见解深刻,但仍然坚信学无止境,需要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他们认真地从事科学研究,追求智慧与真理;他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善于以他的真知灼见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激励学生的创造性;他们期望学生成人成才,并且不因学生年轻、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或者不成熟的言行举止而讥笑他们的笨拙或幼稚可笑,而是热情地给予帮助和引导;他们以自己的热忱开启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他们是学生的良师,也是学生的益友。
理想大学,必是行政管理人员十分重要且素质优秀的大学。他们与学者教师一样,都是重要的办学主体。人们常说,没有一流的教授,办不出理想的大学;同样,如果没有先进科学的管理,也无法培育出优秀的教授、学者,难以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自然无法建设理想的大学。管理者和教授、学者是一种相互联系彼此融会促进的和谐关系。大学里的行政人员不仅需要熟悉行政业务,而且深谙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规律,同时,他们也有随时回到教师岗位的实力。他们不会将自己视为高于教师的管理者,也不认为自己属于边缘地带,他们充满自信又平易近人,他们遵循管理规范但又不会陷入僵化泥潭。曾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的任彦申说过,“对于教授的工作,与其说是 ‘管’,不如说是 ‘理’,以礼相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18]。理想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管理是以学术为中心的管理,理解学术运行规律、顺应规律是胜任行政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理想大学,必是学生热爱学习、刻苦学习的大学。我们自然不能要求全体学生都完完全全沉潜于学术或日日为学业所累。风华正茂的他们,完全可以在球场上肆意奔跑、可以在剧院里放声歌唱、可以在辩论赛上意气风发、可以在社团组织里驰骋青春……但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必须是重中之重。学生们可以在一门门课程中收获许多,能够从一位位风格各异的学者、教师那里得到教诲,能够在每一次的学期总结和考试中提升许多,或者在实践教学中增进许多……在刻苦攻读辛勤耕耘中收获累累硕果。
(姜振昌,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