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大学的三大原则
丛海林
关于理想的好大学,我认为应坚持以人才为本、以学术至上、以精神育人三大原则。
一 以人才为本
何为大学?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此作为理想的好大学,那么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师多多益善。对大学的发展而言,得人才者得天下。没有一流的人才,就做不出一流的学术,也很难教出一流的学生。
纵观国际一流名校的发展历程,均是始终把人才放在首位,在人才招聘和培养过程中通过制度严控质量,优中选优,不搞近亲繁殖,始终坚持把招聘和培养具有优异发展潜力的青年才俊放在首位。在国内高校,“双一流”计划尚未定局,两场人才战役已经打响,一方面要从外部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要保卫本地人才。
在学校“双一流”建设宏伟蓝图的起步阶段,要向特别注重“四青学者”即青年千人、国家优青、青年拔尖、青年长江的引进和培养,同时注意培养和保卫好本地人才,建立以人才为本的考核激励机制,使各类人才都有充分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积极性,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尽所用的有利局面。
二 以学术至上
一所大学是不是一流大学,其实很好衡量,你只要半夜的时候去逛逛这所大学的校园,看看实验楼是否还是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就足够了。对于国内高校,也可在春节寒假的时候去看看这所大学的食堂是否还开、实验楼旁边容不容易找到停车位就足够了。
学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亡,而一流的学术成果没有一流学者和研究生的努力拼搏和忘我工作是很难实现的。我几年前曾经到清华大学去拜访一位院士,结果半夜两点在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的实验楼里才找到了忙碌的他。
纵观省属高校的实验楼,绝大多数从管理制度上还没有和一流大学接轨,即没有做到学术至上,表现为每天晚上不到十点实验楼就关门了,漆黑一片,寒假期间也没有食堂开放,长此以往必将会严重影响学者和研究生们的科研产出和学术水平。因此,理想的好大学应该是学术至上、一切管理制度都要为服务学术工作开绿灯。
三 以精神育人
为什么有些高校的学生毕业之后都拼命说母校好,而有些高校的学生毕业之后都拼命说母校不好?我想主要原因就是精神育人工作没有做好,即没有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深切感受到学校的文化以及培养出可以让他受益终身的一种精神。
作为青岛科技大学和北大的毕业生,我可以张口就把我所理解的青岛科技大学精神、北大精神说出来:所谓青岛科技大学精神就是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品格;所谓北大精神就是目光长远,我可能一开始不如你,但只要我认准了方向,我努力工作,咱们十年之后再见的精神。如今,这两种精神都让我受益终身。
我想,理想的好大学一定要用精神育人,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没有一点追求卓越的精神,绝不会成为一流的人才。在一所大学里工作的教职员工如果没有一点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很难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追求卓越的一流人才,那么这所大学也绝不会成为一流大学。
总之,在成为理想的好大学的道路上:以精神育人可以立校、以学术至上可以兴校、以人才为本可以强校,三者三足鼎立,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丛海林,青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