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全球政治化背景下的媒体战

1963年至1967年,美国政府组织15名著名大学的顶尖学者在纽约的铁山进行了一项绝密课题研究,课题结果显示:“战争是社会稳定的一种特殊方式。除非其他替代方式能够被发展出来,否则战争系统应该被保持和强化。”[1]今天,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全球此起彼伏的动乱和战争,并不是国与国之间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或民主自由的缺失而进行的较量,而是某个超级大国要使用战争武器成就其全球“独立政治系统的存在”。“铁山”报告警示美国:“如果全球进入永久的和平状态,那么美国社会的出路在哪里呢?”这份报告同样也警示全球爱好和平的人士:如果世界长期处于战争状态,那么,全球人民则会进入万劫不复的无间道[2]

在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战争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战争已经过时,而且容易背负道德的谴责。21世纪以来,西方强国对弱小国家除了军事打击外,更为巧妙的战争——金融战争、文化战争、媒体战争等领域的战争已然在世界范围内上演,如希腊金融危机已经使该国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在冷战刚刚结束两年后的1993年,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就发表了《文明冲突?》一文,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争议与讨论;从北非西亚燃起的“阿拉伯之春”新媒体信息战也使多国改变了颜色,阿拉伯人民不但没有进入期待的春天,反而直接堕入了地狱。因此,在后殖民主义时代,西方强国对第三世界展开的侵略是全方位的,既有军事战争、货币战争、文化战争,也有利用媒体发起的信息战争。

其实,利用媒体发起战争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就分别开启了“广播战争”和“电视战争”,“9·11”事件则开启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全媒体攻击战,而当下的叙利亚危机正在上演着一场社交媒体之战。但21世纪以来的媒体战争都不是在势均力敌的状态下进行的,而是西方国家在全球媒体数量、机构实力、媒介资源、话语权,以及国家实力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的态势下,与第三世界国家展开的实力极其悬殊的媒体单边战。而中东国家的传媒由于实力弱小,几乎没有什么声音发出,且没有国际传播议程设置能力。

今天,我们不能不承认,美国借“9·11”事件打了一场漂亮的媒体战争,从近期解密的美国国防部《信息作战路线图》文件显示,美军将网络战、电磁战、心理战界定为信息战的主要作战样式。在针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媒体战中就采取了各种非常手段,如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报纸,以美国之音为代表的电台,以CNN为代表的电视网一并开启最大功率的全媒体网络宣传攻势,成为国际新闻宣传主力军。美国在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倒台后,投资数亿美元用于控制和支持阿富汗各类媒体,增办多家电台、电视台和杂志,秘密资助阿富汗境内的30多家电视台播发有利于美国的新闻;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境内免费派发装有袖珍收音机的食品包,美国媒体把这些带有人道主义色彩的食品包称之为“同价值200万元的巡航导弹一样重要”;美国之音加强了普什图语、乌尔都语和阿拉伯语广播,还曾试图收买伊拉克逊尼派宗教学者为驻伊美军宣传,甚至不惜花费重金收买伊拉克报纸刊登“好消息”;美国政府还暗中向许多秘密机构拨巨款训练专业人员,进行反伊斯兰宣传,极力丑化穆斯林形象。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政治研究协会(PRA)在政府资助下举办了一次长达9个月的反恐宣传技术训练营,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反恐情报人员﹑安全警卫﹑新闻媒体工作者和司法官员进行密集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敌视伊斯兰教的思想教育,让培训对象确信伊斯兰教是滋生恐怖与暴力的根源,对待穆斯林恐怖分子绝不可同情和心软。而对于提出质疑的个人或胆敢叫板的机构则进行严厉的打击,美国之音因为播出了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的访谈,台长惠特·沃恩及其主管、国际广播理事会主席被撤职;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美资深记者彼得·阿内特只因接受伊拉克国家电视台采访而被NBC开除;“半岛”电视台因为播放有关英美联军的负面画面而遭到压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3]

据新华社的相关信息披露,自阿富汗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境内有关军事的网站、网页出现了数十倍的增长,网上的信息呈几何数上升,只要输入“阿富汗”三个字就能获得大量的最新消息;阿富汗私人电视台Tolo因内容丰富而在当地拥有较高的收视率,但在节目播出的间隙,不是穿插反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各种资料性节目,就是对本·拉登等“基地”组织重要头目进行悬赏。该台曾数次强调,这些节目都是美军付费的,在约两年时间里,美国已对这家电视台投入数百万美元。

2003年,美国媒体大量制造向伊拉克开战的舆论,白宫甚至专设了“战略影响办公室”(后改为“全球宣传办公室”),旨在引导国际舆论,向世界散布“萨达姆是暴君”的各种爆料,为对伊拉克开战做舆论准备。

前伊拉克电视台是萨达姆痛击美国、争取民心的舆论工具,也是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在对伊开战的第6天,联军轰炸了伊拉克电视台。

《你好》杂志是美国于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倾心打造的一本外宣刊物,美国国务院每年出资420万美元资助这本刊物,目的是让其从包装到内容力求“本土化”和“贴近读者”,针对的读者主要是埃及、沙特、摩洛哥、利比亚、叙利亚等15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18—35岁的年轻人,强调“非政治性”和阿拉伯化的“原汁原味”,目的在于改善美国在阿拉伯人心中的形象。埃及《金字塔周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美国针对阿拉伯国家的“洗脑”之举。

此外,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在国内外培育一个支持美国政策的媒体环境,当冲突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营造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舆论。美国认为:“一个政府要想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影响和赢得民意,需要利用和开发现代媒体带来的软资源,制造舆论、设置议程框架,从而形成自己的软力量优势。如果不能适时地调整到现代媒体舆论环境下,这个国家、政府或政党组织将在舆论和民意上处于劣势。”因此,在“9·11”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美国通过强大的传媒影响力,设置新闻议程框架,制造舆论,把自己打造成了“受害者”和“解放者”,与此同时丑化和妖魔化对方,赢得了民意,成功地打赢了这场媒体战争。

媒体战争不见政府的影子,也不见战火的硝烟,但却能给民众洗脑,瓦解敌对国民的心理防线,继而颠覆政权,其效果甚至大于军事打击,且投入少,伤亡小,还能占领政治与道德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