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从自己的思维中跳脱出来
- 不生气的女人:女人唯有修心,才能得到幸福
- 静柏心然
- 4378字
- 2022-07-28 17:51:50
所谓气恼,只是自己想得太多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当我们明白,所谓的物质存在,不过是一种空性的存在,而各种感受、意识和经验,既然是与物质存在相联系的,是由物质存在而引发出来的,那么这感受、意识、觉知、经验等,便也不是实在的了,它们也具有空性。
日本著名作家、大僧正濑户内寂听说:“相比于外物的有无,心的有无才更为重要。”这句话正是对这句经文的最佳注解。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生起很多气恼。旁人问我们时,我们说是因为某人某事才烦恼至此。可是,难道内心的平和安宁真的是被外境打扰了吗?《心经》告诉我们:所谓的气恼,都不过是因为自己想得太多。
愤怒是一种情绪,但这种情绪看似是针对他人而起,实则是我们对自己的评断和想法。有这样一位太太,平时非常贤惠持家,但最近,她却总是闷闷不乐。原来,前不久她家宴请宾客,因为太过忙碌以致出了些小错,本也不是什么大事,甚至都不能算是出错,但这位太太在事后却很不开心,她认为她的爱人因为这事有些恼火,她又想到最近这几天,爱人总是不爱说话,而在以前,他们有说有笑的,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就因为这个,这位太太竟然气恼得坐卧不宁。直到好友向她的爱人说起此事,她的爱人才惊诧地问:“我并没有因为什么事情而和她生气啊,我也没有故意冷落她,最近公司事情特别多,我几乎忙得要住在办公室里了。我根本没有和她赌气,一切都是她自己想多了。”
当这位太太弄明白事情之后,脸色才稍有缓和。可是,她一想到这么多天以来,自己都在焦虑和恼火中过活,自己的爱人居然一点儿都体察不到,于是她的火气竟然比之前更大了些。
能为自己的心情负责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身处琐碎生活和麻烦风波之中能够看到这些外境不过是暂时生起又很快落下的一幕戏,那么,我们还会对某人某事大动肝火吗?会对着电影里的事情产生过激的情绪吗?现实生活和一幕戏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过都是一种空性的暂时现象而已。
【静心禅语】
如果总是执着于自己的情绪,
那么便无法从这苦恼中跳脱出来。
如果不能放下自己的偏执,
伤痛便会持续一生。
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是六种感觉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六根与相应的外境接触,便会产生与其相对应的六识。比如,眼根接触到所见的事物,便会对自己所见到的事物产生一定的认识,“这个女人很美丽,很有教养,是自己所喜欢的”“这条裙子颜色鲜艳,款式新颖,是自己一直想买的”。诸如此类,便是眼根接触到物质存在后所产生的感受和认识。其他五根的作用过程也是如此。
正因为六根是我们接触世界、产生认识和感觉的门户,所以,这六根也是产生贪、嗔、痴、慢、疑和不正见这六种根本烦恼的原因。我们看待问题,会因为自己的角度、立场不同,产生不同的感受。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和欲望并不是因为外境如何,而是我们看待外境的角度如何。
女人较男人更为敏感,因为太过敏感,在某些时刻会想着要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而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强一些是一件好事,这总好过轻易相信他人而酿成悲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就放弃对人生的爱,更不能因此而过于紧张焦虑,不然就会成为动辄便怒气横生的妄想狂。
现实生活中未知的、不可预见的危险和伤害确实很多,但我们不要生出“这世界到处都有坏人横行,所以我要时刻小心”诸如此类的念头。如果我们总是抱有这样的念头,那么便会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出许多“假想敌”。我们用自己的那套方式来“对付”他人,时刻处于戒备状态;总是揣摩着他人的心思,好像他人要对自己图谋不轨;对人对事总是充满了怀疑,既没有朋友,更不曾享受过与人情感交流时的幸福。
我们带着这种倾向来看待世界,其实是在有意识地寻找敌人。一旦与他人发生了矛盾或争执,我们便会用这些来坐实自己的臆想:“看,这个世界多可怕,这么多人都要与我为敌。”这种活法是很难受的,时刻让人备受折磨。倒不如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看世界,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要转变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这确实不太容易。因为某些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我们生命里的一部分,要割去它,不仅会不适应,而且会觉得难受。但这些负面的倾向却是我们必须要割舍、要转变的。
【静心禅语】
不要说是现实让我们悲喜,
如果内心足够开阔,
又怎会被生活中的风浪侵袭。
不要说是他人使我们烦恼,
假如内心恒常有善意,
又如何会把他人都视作自己的死敌。
善宽以怀,善感以恩
“无色声香味触法。”
当六根不沾染六尘,那么,我们的心念也就清净了,在这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身心安然舒适,智慧生起而烦恼息下。
其实,外境从来就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有区别的是我们的心。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做了自我感觉的奴隶。同时,我们在有意或无意中,总是把自己内心笼罩的恐惧、焦虑、不安等烦恼投射到了外境和他人身上,而并不是外境和他人真的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伤害。
一位利用业余时间开办吉他初级课程的教师,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位学员是个年轻女性,平时不太喜欢说话,但兴趣比较广泛。她参加这个吉他初级课程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她学习的速度比较慢,但学的时候却很认真。但这个女生却一直认为,是吉他教师没有好好教她,才导致她的学习速度比其他同期学员都慢一拍。于是,这位女生对吉他教师的态度从最初的不满最终发展成为敌对。某一天,怨念深重的女生开始了滔滔不绝地抱怨和辱骂,最后在其他学员的劝说下才离去。
后来,当其他几位平时和女生关系尚可的学员问起原因时,这个女生便说,她觉得吉他教师就是看不起她,她不漂亮,也没什么钱,在音乐方面也没有天分。于是,她就基于对自己的这些认知,而把因自卑而导致的不良情绪投射到吉他教师身上。
当然,这种情形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可能我们就是那个带着偏执观念去对待他人的人,也可能,我们曾经被心怀偏执的人如此对待过。
但是,这都已经过去了,不论那时候你的内心状态如何,都不需再做追悔。从现在开始,带着宽容和感恩去做人做事,未来的生活才会温暖光明。《心经》里所说的“无色声香味触法”说的是一种不被外境影响的平定喜乐的境界。但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我们要怀着善意、感恩在世间行走。不要被自己的偏执所左右,也不要沉溺在自己的妄念里。
【静心禅语】
心怀善意地在生活的荆棘中穿行,
不必在意外境如何,
内心的平定,
便是最大的福气。
唯有智慧,才是最可靠的资粮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没有眼根的束缚,也就不会对外界动心动念。能够做到“遇境无心”,不论经历着怎样的境遇,都不生出黏滞之心念,这便是一种智慧的生命体验。
想想平日里,我们总是被六根牵绊着,每天想的是要看到好看的、漂亮的事物,要听到顺遂自己心意的话,最好每天遇到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自己喜欢的才好。我们放任着自己的妄想和欲念,总是想把更多的东西收入自己囊中。每当到了网络购物狂欢的时节,我们便彻夜地守在电脑前,希望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然而,这些东西真的是我们生活必需的吗?很明显,不是!因为如果是我们特别急需的物品,我们就不会在意是否打折而是马上就去购买了。
当我们把自己眼睛扫到的“好东西”统统装入购物车时,心下还因省下不少钱而喜滋滋的呢。但是,当这些物品真的涌进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就会发现,居住空间怎么越来越狭小,自己的心境怎么越来越拥堵。不是说购物不对,而是,我们实在没必要被自己的欲望牵着走。眼睛看到的东西很好,于是买来许多无用之物,关键是,我们的心情并不能真的因为这些物品的存在而变好。在购物狂欢过去后,留下的却是银行卡上越来越少的金额以及面对堆积如山的无用物品的焦虑。
但是,如果我们并没有放纵着因为眼根所接触到外境而生起的种种欲念,意识到放纵着自己的欲念是无意义的,这个由物质存在而构成的世界也不过如此,那么,我们就不会一边痛骂自己是“剁手党”,一边又对着促销商品“买买买”了。
当然,适当的消费是应该的。可放纵欲望去消费,无疑只能让我们越买越焦虑,而且还越来越不懂得珍惜,变得贪执而且薄情。如果一个女人,她的心变成了这个样子,那么即便在脸上涂抹再多的化妆品,也依然难以焕发出神采,因为她已经远离了智慧。所以,做个有智慧的女人多重要,只有心生智慧才能给自己找到一种不烦恼的活法。
【静心禅语】
唯有智慧,是世人最好的资粮。
金钱留不住,人生如白驹过隙。
不要放纵欲念,不要被欲望牵着鼻子走。
当欲望减少一半,人生便也轻松许多。
整天为自己,到哪里都会痛苦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所谓“无明”便是业障,便是烦恼,“无明”就是不明白道理,是愚痴的孪生姐妹,是产生执着和贪嗔痴的根源。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昏昧,充满了迷惑,不明白事理,那么就会生活在无尽的烦恼中,会被自己各种各样虚妄的念头牵绊着。而女人生来心思敏感,想的事情多,也比较倾向于情绪化,所以就会生出许许多多、相续不断的烦恼。
在我身边,有一位整天都为自己考虑的朋友。按理说,为自己的人生多做考虑、多做打算,也没什么不对。但千万不要超出限度,不然不论走到哪里都会与痛苦相随。
记得有一次大家相邀去郊游,途中一位男生拿出自己提前准备的苹果分给大家,“都是自家果园种出来的果子,给大家尝个新鲜。”说好了一人一个,但这个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他人的姑娘在咬了一口苹果后便一直嚷嚷着:“一个吃不够啊,再多给我一个吧。”没办法,男生便只得让出了自己的那个。而她自己带的食物,却并没有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这样的事情,大家每次一起出去玩儿,都会发生在她身上。
又如,她要去约会,就找我来借衣服。“你那么多衣服,怎么还要借呢?”说实话,我是有些不情愿的。但这姑娘就把我们两人的交情挂在嘴边,最后我倒觉得,如果不借给她衣服,反而是我太小气了,可诸如借衣服去约会这种事情,我们几个小姐妹都已经领教了许多次。
渐渐地,便有几位朋友减少了与她的来往。最初她并不在意,过了一段时间便特别烦恼:她想做的是被千万人宠爱的公主,没想到最后能说得上话的人,都不剩几个了。为此,她感到很难过,也非常苦恼。她逢人就说以前的那些朋友是如何冷落她,却很少想过,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什么不妥之处。当有人真诚而中肯地对她提出建议时,她却说:“如果我不为自己多考虑一些,我就会特别痛苦。”
对自身过分关注而不在乎他人的感受,看似是一种自私行为,但其实也是偏执、无明的表现。这个终日苦恼却不知如何是好的姑娘经常问我,如何才能消除烦恼。用《心经》里“没有无明,便不存在无明的消失”这个道理来说,如果试着不生起烦恼,那也就不会存在如何让烦恼消失这个困惑了。
烦恼是生还是灭,那可不是别人能够控制的啊。试着把关注点从自己转移到他人身上,带着善意去关怀他人、帮助他人,哪里还有时间自己给自己制造烦恼呢?
【静心禅语】
心有善意的女人,是最美好的存在。
心有智慧的女人,活在心平气和中。
面对生活,无须烦恼,无须动气。
要知道,所谓的愤怒和烦恼,
不过是内心无明成为了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