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总体战的设计者
- 40位世界著名参谋长
- 李一新编著
- 3364字
- 2022-07-28 17:51:54
——一战时期德军副总参谋长鲁登道夫
鲁登道夫(1865-1937年),德国军事家和政治家,德国法西斯主义的鼓动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著名军事将领。
1865年4月9日,鲁登道夫出生于波兹南附近的克鲁谢维亚。12岁时入军校少年班,1881年毕业于武备学校,后进入德国柏林军事学院,1894年起在参谋部任职。1908-1913年任参谋部作战科长,1913-1914年任斯特拉斯堡第85旅旅长。
一战初期任在比利时作战的第2集团军司令部的军需长。1914年8月任东线第8集团军参谋长。东普鲁士战役获胜后,任东线德军参谋长。1916年任副总参谋长,协助兴登堡掌握德军指挥权。1918年和兴登堡一起发动了对苏俄的军事干涉,同年还对协约国发动一系列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失败后于1918年10月被解职,后流亡瑞典。返回德国后,企图消灭魏玛共和国,建立军事独裁,为此组织了1920年的卡普暴动。失败后又与法西斯分子相勾结,同希特勒一起发动了未遂的啤酒店暴动。1924-1928年任魏玛共和国国会议员,主张恢复德国军事实力,建立法西斯专政,积极参与帝国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准备工作。1937年死于巴伐利亚的图青。
创立总体战理论
鲁登道夫一生作为参谋长有所建树,但若论对军事的贡献,当首推他创建的总体战理论。
总体战理论是德国法西斯军事学说的理论基础。它要求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些方面均服从战争利益,并规定可以使用任何最残酷的手段进行战争,纵容侵略者大规模地消灭遭受进攻的国家的武装力量与和平居民。1929年德国纳粹党军事专家K·希尔最早在该党代表会议上提出总体战的基本原则,而鲁登道夫则系统地加以阐述。可以说鲁登道夫是总体战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其思想系统反映在1935年出版的《总体战》一书中。
这一理论要求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平时就应服从战争准备的需要,并提出在战争中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极端野蛮的手段进行战争。这一理论是构成德国法西斯军事学说的重要基础之一。
鲁登道夫是第一个集中论述总体战问题的军事理论家。其军事思想反映了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特性,本质是反动的。然而就理论价值而言,他提出的一些思想,如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与将帅的关系、战争与民众的关系等等,对于研究现代战争是有益的。
在危急中崛起
鲁登道夫精力旺盛,权利欲重而又极其神经过敏,是个脑子里充满种族主义思想和帝国主义思想,同时又有着坚强意志的军人。他对一切的兴趣都以军事为出发点。
鲁登道夫初露头角,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是在1914年8月5日德国发动的对比利时要塞列日的进攻战斗中。
列日位于马斯河上,北邻荷兰国界,南靠阿登森林,周围环布12个坚固的炮台,每座炮台的周围都是30英尺深的干燥的深沟,所有大炮都瞄准由德国方向来的四条铁路。
比利时统治者试图依靠这个坚固要塞阻挡德军,等待英法援军的到来。德军对拿下列日要塞的战斗部署非常周密。采用穿插渗透的战术从炮台之间攻入,首先占领列日镇和马斯河上的桥梁,然后再对周围的炮台各个击破。第2集团军的副参谋长埃里希·鲁登道夫担任了第14步兵旅的指挥官,他指挥部队乘夜间天黑风大,经由弗莱龙和埃夫涅之间的缺口进入列日,获得成功。德军又动用了重型榴弹炮,向炮台连续猛轰,于8月16日结束列日之战。
由于鲁登道夫在列日战役中的杰出表现,德国最高统帅部发给他一封感谢信。1914年8月,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任命鲁登道夫为第8集团军的参谋长代替宫廷宠臣普里特维茨,任命退职军人兴登堡任第8集团军的总司令取代瓦尔德泽。为此,德皇和小毛奇还在科布伦奇接见鲁登道夫,对他简单地介绍了东线的情况。从此以后就开始了鲁登道夫与兴登堡的合作。
1914年8月下旬,刚刚上任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在详细地分析了东线俄国军队的处境后,决定利用俄军指挥上的失误,改变以前消极防御的策略,实行各个击破的方针,以求在运动中消灭俄军。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亲临前线,在对俄国西北战线行动仔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军队行动计划。
8月26日双方交战开始,战役一直持续到9月中旬结束。俄军总计损失了25万人左右。东普鲁士战役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德国历史著作对东普鲁士战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把第8集团军的战斗行动描绘成战争史上无与伦比的胜利。而德国人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身上发现了英雄偶像,他们给予了两人很高的荣誉。
1915年,战争进行一年后,德国在西线进攻受挫,来自东线俄国的威胁也日益明显。德国受到海上封锁,军需供应紧张,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为了尽快摆脱腹背受敌的处境,德军计划在1915年集中于一线展开重点进攻。但究竟是把重心放在西线还是东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冲突。
东线军事首脑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在分析了形势后认为,西线已进入相持阶段,难以迅速打开局面。由于俄国的力量比英法薄弱,而且战线漫长,因此,在这里存在运动战的可能,便于机动兵力,集中于一点,打开缺口,因此力主将重心放在东线,并为此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计划规定,在西线采取积极防御,在东线分南北两路展开进攻。
按此计划,德奥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展开了全面进攻,相继占领了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万哥罗德、华沙、诺夫乔治耶夫斯克、布列斯特等地。俄军节节败退,先后放弃了波兰、立陶宛、里加以西的土地和沃伦地区,伤亡、被俘达170多万人。
把战争打下去
1916年,战争已经进行两年,两个帝国主义集团虽然抢到一定数量的赃物,但任何一方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优势。相反,双方在交战中伤亡了2000万人,资源消耗巨大,都已疲惫不堪,对继续战争感到困难。因此,德帝国主义开始谋求单独或全面媾和。但以兴登堡、鲁登道夫为代表的军人集团,坚决主张运用一切尚未利用的力量,采取极端措施,把战争打下去,直到战胜敌人为止。在他们的密谋下,德国准备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并在战场上采取积极行动,巩固既得利益,扩大战果。
1918年,德国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经济十分困难,粮食奇缺,军工生产所需的原料和劳动力十分缺乏,阶级斗争尖锐化,罢工游行时常出现。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加深,威廉二世和兴登堡都大权旁落,年老的宰相赫尔特林已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形成了鲁登道夫军人专政的局面。
由于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西线成为主要战线,鲁登道夫主观地认为军事形势对德有利,企望在短时间内击溃协约国军队,夺取战争胜利。1918年2月13日,鲁登道夫在德皇与最高统帅部举行的会议上,汇报了他对当前战局所设想的战略计划,妄称“在西线实施决定性突击……”。在鲁登道夫的概念中,只有进攻才符合当时的情况和既定目标。
为了夺取决定性的胜利,鲁登道夫在西线集中了194个半师,编成4个集团军群,全部兵力达400万人,1.5万门大炮,3000架飞机,1万辆坦克,对抗协约国173个步兵师、10个骑兵师,共500万军队,1.6万门大炮,3800架飞机,8000辆坦克。在1918年3月发动了皮卡尔迪攻势。
这次攻势是鲁登道夫作战指挥艺术的杰出范例。他的军队在8天中冲过了40英里路程,这在长期僵持的防御战争中是创记录的。英军在交战中伤亡16万多人,法军伤亡7万多人,鲁登道夫则损失23万受过渗透战术训练的士兵。当战役接近尾声时,德军因消耗过大,已无力追击退却中的协约国军队。
不久,鲁登道夫又相继发动了佛兰德、埃纳河畔、马恩河攻势,但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尤其是马恩河攻势,只持续了两天,协约国军队就准备反攻,形势变得对德军极不利。在4次进攻战役中德军死伤达100万。
此后,军事优势和战争主动权完全转到协约国方面。协约国先后发动了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亚眠战役。8月8-13日的亚眠战役迫使鲁登道夫承认,8月8日“是德国在世界大战史上最黑暗的一天”。8月13日,兴登堡、鲁登道夫、赫尔特林和新任外交大臣欣策在大本营开会。鲁登道夫报告总的形势,指出德军已无力再战,以防御求和也不可能,必须进行谈判以结束战争。随后,协约国军队展开总攻势,德军被迫从法国和比利时的一部分领土撤出,失败已成为定局。
在9月28日的军事会议上,鲁登道夫谴责了除他自己以外的每一个人。在他滔滔不绝地发表长篇激烈的议论时,他的下属坐立不安。最后,他因虚脱而倒在地板上。那天晚上,仍然颤抖不已的鲁登道夫以他模糊的仅能被身边人听懂的言词,劝告兴登堡从所有占领的西方领土撤退,并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4点建议中所提出的条件求和。10月26日,不可一世的鲁登道夫被迫辞职。
德国失败后,鲁登道夫怕有人杀他,穿起便服,戴上墨镜,化装逃亡瑞典。他的同事担负起了领导德国走向停战的重任。
1919年回国的鲁登道夫和他政治上的同伙阿道夫·希特勒,又在为一场新的更大的战争做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