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前的夏湾

一、规划范围概况

(一)村庄概况

1.村庄区位及人口状况

夏湾村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寺湾镇,东接杜家窑村、西临丹江河、南靠寺湾镇区、北连秦家沟村;辖11个村民小组,540户、2350人,总面积1.1平方公里。村庄布点比较分散,淅荆公路穿村而过。

夏湾村位于寺湾镇政府西2公里处,全村共有耕地1886亩,荒山、河滩、林地3500亩,桑蚕为该村的主导产业,桑树种植面积约1500亩。所在寺湾镇号称“中原桑蚕第一镇”。

2.村庄简介

夏湾村地处丹江上游南岸,属于冲积平原。有上千亩金沙面积,临江依山,交通便捷。

改革开放以来,夏湾村人全面推进桑蚕产业,桑蚕成了夏湾村人解决温饱生活的重要部分。

3.村庄文化

夏湾村有自己的文化与历史,旅游资源丰富,距荆紫关古镇、“一脚踏三省”车程均在半小时之内。

夏湾古墓岭位于寺湾镇西部的夏湾村。1987年、1988年南阳文物考古队曾在此两次挖掘,这里大量的墓群属汉代,墓内文物均已被盗,无遗留。1957年群众挖掘出三块大型汉画砖,两块损坏,一块完整,现存南阳汉画馆。

三户城遗址位于淇河(古称黄水)和丹水交汇之东(现寺湾镇高湾村到夏湾村上、下古城一带)。此处地表有大量的汉代建筑遗物,残留有城墙、城壕遗址。

(二)基地分析

1.地形地貌

规划区东西宽300~800米,南北长约2500米,总规划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基地地貌土质为典型的河滩冲积沙土地,高差193~205米不等,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地势东高西低;基地内沟壑纵横,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基地内沿淅荆公路有若干村民点及小学一处。

2.水文

一般地区地下水位15~30米,局部地区35~60米,属于缺水区,利用价值不高。

3.气象气候

夏湾村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春夏多东南风,秋冬多西北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热量充足,无霜期长。据淅川县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寺湾镇年平均降雨量为700~800毫米。全年平均气温15℃左右。霜期在120天左右,无霜期平均在24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量1900小时,月平均日照量160小时,日平均日照量5小时以上。

(三)土地利用状况

规划区内用地主要以耕地、牧业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为主,另有部分林地、坑塘和沟渠。

(四)基础设施

1.道路交通

夏湾村处于3省结合部,淅荆公路穿村而过,南至寺湾镇区。

2.给水、排水

村庄现有供水主要依靠水井集中供水。

村庄没有完善的污水排放和处理系统,污水就势排入低处河流和冲沟内;雨水无组织自然排放到周围冲沟中。每家自建有旱厕和化粪池,无污水处理设施。

3.电力、电信

村庄现有电源来自寺湾变电站。电信线主要引自寺湾镇区。目前全村大部分农户接入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已经走进部分农户。

乡镇区位

寺湾镇位于淅川县西北部56公里处,面积143.7平方公里。全镇辖29个行政村,256个村民小组,8800户,人口3.5万。

图1-1 区位分析

夏湾村现有建筑破旧,村庄环境差,杂乱。村民自建房风格各异,品质不佳,不能代表“中原桑蚕第一镇”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庄旅游产业的发展村庄还有大量的荒芜池塘,以及其周围荒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浪费严重

图1-2 现状分析

(五)公共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夏湾村内现有小学一处,沿省道有部分零散的商业,没有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

(六)建筑风貌

居民住宅建筑风格较普通,平顶、坡顶不统一,建筑多为农户自建,参差不齐。外表贴瓷砖偏多,门窗大都为不锈钢与防盗窗,门前统一水泥地,严重缺少植被,建筑与环境又显得极不协调。

(七)生态环境现状

规划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规划范围内由于无任何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均直接排入附近的农灌沟渠,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固体废弃物随意倾倒,低洼地带和水体内垃圾堆积。

二、存在问题

(一)用地与功能布局问题

宅基地过大,为传统的家庭式,空心村现象突出,土地浪费较严重;住宅布局为传统的家庭式,较散乱,部分房屋日照通风条件不好,乱搭乱建现象较为普遍;缺少乡村空间、村民活动场地和健身场地。

(二)道路交通问题

有传统的道路系统不完善,内部断头路多,道路衔接不通畅;路面质量差,除过境路硬化外,村内其他道路均为泥土路;道路附属设施不够齐全,无公共停车场。

(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污水乱排,原有排水系统被乱搭乱建破坏;电力线、电信线乱扯乱拉现象突出;垃圾乱倒、无公共厕所,家庭多为简易厕所或室外独立粪坑式厕所,环境条件差。

(四)景观风貌问题

建筑形式杂乱,以瓷砖和“火柴盒”为主,新旧交错,风格不一,乡村特色不突出;道路两侧均为景观绿化,没有乡村感。

三、现状综合评价

(一)发展优势

交通条件:淅荆公路经过或穿越社区,为社区对外联系,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建设基础:夏湾村新型社区建设群众基础良好,村民对新型社区的居住方式较为认同。

产业发展:规划区域为山地,农业基础设施及水利设施较差,发展传统农业不利,但特色产业种植特点突出,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园和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劣势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阻碍了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导产业不突出,缺乏第二产业,不利于长远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