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
- 王铭铭
- 2515字
- 2020-06-24 21:37:16
专业研究人员如何使用《指南》
《指南》首先面对的是国内人类学专业研究人员。人们一般会问,既然已是专业研究人员了,那关于本学科的西方主要著作还需要什么“指南”?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时意识到,像这样的书,对国内人类学的专业研究人员而言,也是有一定价值的。
在非西方国度研究和学习人类学,会对这门西来的学科产生疑惑。特别是对人类学的“自我”与“他者”观念,我们更易于产生抵御甚至逆反心态。在这门学科最核心的地带,我们这些非西方人,是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学家的“他者”,而非思考的主体,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自我”。在非西方国度从事人类学研究,确有必要认清西方人类学的思考主体与被研究的客体的关系实质。然而,思考这一关系实质,不应使我们忘记:无论如何,人类学毕竟是西方产物,若要把握这门学科,便要充分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我们深知,经过100年断断续续的建设,可以说国内人类学已具有了自己的“传统”,我们的人类学名著也一样多。这个时代,重新回归于20世纪的西方人类学,必要性到底有多大,学界是存在争议的。然而,我们还是相信,通过阅读原著,认识100多年来西方人类学的成就,是国内从事人类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对于有志于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人,我们的建议是分两步走。
第一步:跟随本书编目展示的原著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阅读,形成对人类学思想史的认识,获得一定的学术感觉,培养一定的学养。这样的阅读,对于把握西方人类学的时间与空间,是最有优势的,它有助于我们比较透彻地理解学术观点与研究风范的发生与转型,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也有助于理解主要学派之间的差异与关联。
第二步:分英、法、美三国将本书所列诸书放到一个“国别传统”的框架内,依据学术思想空间分化状态来梳理三国内部的学科思想史。如此一来,除了欧洲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1944)、约翰内斯·费边的《时间与他者》(1983)及弗雷德里克·巴斯的《形成中的宇宙观》(1987),国别人类学阅读书目可为如下:
1.英国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 著48
《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 著58
《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 著86
《人类史》(1931)格拉弗顿·埃利奥特·史密斯 著115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 著135
《努尔人》(1940)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 著159
《自由与文明》(194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 著187
《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 著207
《上缅甸诸政治体制》(1954)埃德蒙·利奇 著214
《东非酋长》(1956)奥德丽·艾·理查兹 著256
《社会人类学》(1962)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282
《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1965)马克斯·格拉克曼 著301
《洁净与危险》(1966)玛丽·道格拉斯 著320
《号角即将吹响》(1968)彼得·沃斯利 著331
《仪式过程》(1969)维克多·特纳 著342
《自然象征》(1970)玛丽·道格拉斯 著352
《从祝福到暴力》(1986)莫里斯·布洛克 著484
《制度如何思考》(1986)玛丽·道格拉斯 著497
《礼物的性别》(1988)玛丽琳·斯特雷森 著536
《恶的人类学》(1989)大卫·帕金 主编566
2.法国
《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 著3
《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 著14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 著22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 著36
《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 著75
《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180
《忧郁的热带》(195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246
《结构人类学》(1958,1973)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274
《野性的思维》(1962)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290
《等级人》(1966)路易·杜蒙 著312
《嫉妒的制陶女》(1978)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著378
《论个体主义》(1983)路易·杜蒙 著458
3.美国
《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 著65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 著97
《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玛格丽特·米德 著107
《人类史》(1931)格拉弗顿·史密斯 著115
《文化模式》(1934)鲁思·本尼迪克特 著124
《原始人的法》(1954)亚当森·霍贝尔 著226
《文化树》(1955)拉尔夫·林顿 著236
《文化的解释》(1973)克利福德·格尔兹 著358
《文化与实践理性》(1976)马歇尔·萨林斯 著369
《南美洲的魔鬼与商品拜物教》(1980)迈克·陶西格 著390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1981)马歇尔·萨林斯 著404
《尼加拉》(1982)克利福德·格尔兹 著413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82)埃里克·沃尔夫 著422
《想象的共同体》(198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著432
《地方性知识》(1983)克利福德·格尔兹 著440
《亲属制度研究批判》(1984)大卫·施奈德 著465
《物的社会生命》(1986)阿尔君·阿帕杜莱 主编471
《人民的传说,国家的神话》(1988)布鲁斯·卡培法勒 著525
《作品与生活》(1988)克利福德·格尔兹 著546
《穿越时间的文化》(1990)大贯惠美子 主编573
《殖民情景》(1991)乔治·斯托金 主编586
《甜蜜的悲哀》(1996)马歇尔·萨林斯 著600
通过《指南》提供的线索,穿梭于西方人类学原著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人类学专业研究人员有可能得到两点重要认识:
(1)世界各国人类学之间,是有其相互影响和共同之处的。
(2)世界各国人类学之间,并没有因其相互影响和共同之处,而失去了各自的风格。
对于民族志深入描述的珍视,对于理论研究中比较方法或综合论证的坚持,对于人文关系的重视,可谓是世界各国人类学家共同的“自我认同”。然而,正是这一“自我认同”亦有差异。从《指南》导向的那些作品可见,英国的民族志成就最好,法国的理论研究成功最多,美国人类学家则以人文关系的研究见长。通过对西方人类学原著的时间线索和空间分布的“解读”,我们能认识到,20世纪前期英国功能主义、法国社会学主义、美国历史主义三种不同的思想方法,共同为今日人类学奠定了基础。尽管在战后的数十年及20世纪最后三十年里,人类学产生了两度“大转型”,但其基本样貌还是人类学的——尽管西方人类学的发达国家仍旧百家争鸣。
我们相信,通过阅读《指南》涉及的人类学代表作,专业研究人员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学的世界观,以及在中国开展人类学研究所需要认识的知识的跨文化气质与“文化自觉”的风度。我们也相信,研究者只有在这个基本的知识“背景”下思考知识、从事研究,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