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辞书学报(第一辑)
- 中国辞书学会《中国辞书学报》编委会
- 8903字
- 2022-09-02 18:44:14
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
提要 《现代汉语词典》对“×了/着”结构的处理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这类结构能否收入词典最重要的是看其整体意义是否不同于成分义的加合,但词典收词也往往会有实用性的考虑。词典对这类结构的处理主要有“举例说明”“括注或注意说明”和“分别出条说明”三种模式,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这些收录原则和处理模式对其他经词汇化而来的结构的处理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了 ×着 词汇化 词典收词
一 引 言
词汇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新词的不断产生。新词的产生途径,除了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新词外,原先非词的结构在使用中也会逐渐融合,成为新的词汇单位。对于前一种方式产生的新词,比如“团购、蚁族、隐婚”等,人们容易察觉;而后一种新词是原有的语言单位从分立到融合的结果,经常被人们所忽视。比如说到“不说”,我们首先想到这是一个动词短语,很少有词典收录它,但我们会听到这样的句子:
(1)这种衣服贵不说,质量也很差。
(2)人家哭了,你不说劝劝,还说风凉话。
这里的“不说”所表达的意义已经不是“不”和“说”意义的简单组合,它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和用法的新词。
这种一个语言形式从非词的单位变为词的过程即词汇化。最常见的词汇化是从短语演变为词,并列、偏正、动宾、主谓不同类型的短语都可以发生词汇化,上面提到的“不说”就是偏正短语词汇化形成的。另外,非短语结构也可以发生词汇化(董秀芳 2002;江蓝生 2004;刘红妮 2009),如:
×以:得以、给以、何以、加以、借以、可以、难以、所以、予以、足以、赖以、致以
×是:倒是、凡是、敢是、还是、横是、就是、老是、算是、先是、硬是、于是、真是、只是、自是、若是、可是、要是、愣是、怕是、总是
×于:敢于、便于、濒于、不下于、不至于、长于、处于、对于、甘于、等于、关于、惯于、归于、过于、基于、急于、见于、鉴于、居于、苦于、乐于、利于、忙于、难于、善于、属于、位于、限于、以至于、易于、勇于、由于、寓于、在于、至于、终于、忠于、碍于、安于、出于、富于、迫于、擅于、适于、趋于
这些结构已经发生词汇化或正处于词汇化的过程中,它们的意义已经难以从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推断出来,理应在词典中有所反映。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结构还没有得到词典编纂者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在词典中的体现也还很不够。
我们从《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对“×了(·le)”和“×着(·zhe)”两类结构的处理入手,探讨这类由非短语结构经词汇化形成的词在收入词典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在释义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为使问题更为集中,这里主要讨论从体标记“了/着”发展而来的“×了/着”。
二 现代汉语中的“×了/着”结构及词典的收录
“×了/着”是现代汉语中很常见的一类结构,《现汉》各版本对“×了/着”类结构都有所收录,具体情况如下:
可以看到,《现汉》收录了不少“×了/着”类结构,而且每次修订都增加一些。第5版增加了“得了、嗔着、花插着”,第6版增加了“对了、好了、行了、完了、算了、本着、随着”,并对“接着”和“紧着”的释义进行了修改。
除此之外,《现汉》在一些词的释义中也提到和“了/着”共现的要求,如在“算”的释义中提到“后面跟‘了’”,“就是”的释义中提到“多加‘了’”,“认”表示“认吃亏”的义项中用括注说明“后面多带‘了’”,“老”在“指人死”的义项中括注说明“必带‘了’”,“极”的释义中用“注意”的形式提到做补语时后面一般带“了”。“就、借、尽”的一些义项中提到“有时跟‘着’连用”,“对”的释义中提到“常跟‘着’”,“该”的释义中用“注意”的方式提到“有时带‘着’”等等。
《现汉》第6版对“×了”的增补尤为突出。对于这类结构,董秀芳(2004)、彭伶楠(2006)、李宗江(2008)、李慧敏(2010)曾做过较为细致的研究。我们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新增加的“×了”类结构,即“对了、完了、好了、行了、算了”。
1. 对了
“对”是形容词,意思是“相合;正确;正常”。在对话中,“对”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对对方的赞同和认可。
(3)“有空吗,喝两盅去。”
“有空。”
“不用跟家里打声招呼啊。”
“男人嘛,偶尔失踪一下也是应当。”江建平说得气壮山河。
“对,我也不打招呼,让她们等!等一下自己的男人怎么了?”管军也说得气壮山河的。
“对,让她们等!”(《半路夫妻》)
“对”和“了”组合也有这种用法,两者的不同在于“对了”往往表示对方的看法有所变化,而说话人赞同的是变化之后的看法。或者,对方的看法是说话人之前没有想到的。
(4)客:您就拿我来说吧,我蒙受了这么大损失,我都没说上日本找他们退款去。
莫:你也没钱去呀,我还真不是小瞧你。
客:有钱我也不去呀!你给我办护照啊?
莫:对了,有护照轮得上你吗?(《编辑部的故事》)
这里的“对了”是对对方变化后的看法的认同。
(5)戈:唷,干嘛你一个人唱啊!大家唱行不行啊?老刘、牛大姐,还有那老陈都能唱。
余:怎么了,怎么了?好事儿别忘了我啊。
戈:对了,老余也能唱了。你把那米继红、蕾丝都可以叫上嘛?(《编辑部的故事》)
这里的“对了”是对自己没有想到的看法的认同。这个对话中“余”所说的话可以缺省:
(5’)戈:唷,干嘛你一个人唱啊!大家唱行不行啊?老刘、牛大姐,还有那老陈都能唱。(看到余从外面进来)对了,老余也能唱了。你把那米继红、蕾丝都可以叫上嘛?
在这种语境中,“对了”可以进一步脱离对之前话语的依赖,逐渐失去评价意义。
(6)“你如果看不上他,这事就当没有,他也不至于因此受到伤害……”
“对了,他有孩子没有?”
“有一个儿子,五六岁了好像。”(《牵手》)
这里说话人用“对了”打断了对方的话,这里的“对了”已经完全没有评价的意义,也不能用“你说得正确了”来替换,只是表示说话人突然想起某事。
《现汉》第6版中增收了“对了”一词:
对了 duì·le 〔动〕❶表示同意:~,就这么办。 ❷表示突然想起某事:~,还有件事得跟你说|~,别忘了吃药。
2. 完了
“完了”中的“完”是动词,表示“完结”。“完”和“了”的组合在句中常在动词后充当补语,是“结束了;完成了”的意思。当叙述先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时,常会出现动词重复使用的情况:
(7)他摇摇头,“现在连冯汉章在北京住什么地方都不清楚,去了以后还得先找人,找到人就得马上抓,抓完了马上就押回来,哪有时间闲串门呢?”(《便衣警察》)
这种句法位置使得“完”前的动词省略成为可能。“完了”逐渐发展出连词的用法。
(8)男的房主忙不迭地给胡小玲倒水,完了忙着翻抽屉去了,还是没给管军水喝,也没给管军让座。(《半路夫妻》)
(9)“一开始说押两块钱,我说行,旁边儿有人说下两块钱还不如不下呢……完了那男的就掏出钱包说我这儿两千多,押老爷子那儿……”(《半路夫妻》)
这里的“完了”不再充当动词的补语,直接连接两个小句,从意义上看也已经不能用“结束了”“完成了”来替换。
《现汉》第6版中增收了“完了”一词:
完了 wán·le 〈口〉〔连〕用在句中,表示两件事相承接,依次发生:下了班先接孩子,~还得买菜。
3. 好了
“好”在对话中有表示“赞许、同意或结束”等用法:
(15)B:你洗澡在哪儿,在你工作那儿呀?
D:在单位。
B:好,好,省事,又干净。(北京口语语料库)
(16)圆圆:二叔,您好好干,我要在北京混不下去了,我就到海南找您去。
志新:好!到那我封你个师长旅长干干。(《我爱我家》)
(17)旅游学院的一间教室里,一节课刚刚上完。老师合起备课的笔记,然后宣布下课。
老师:“好,今天就到这儿,下课。”(海岩《五星饭店》)
“好”还可以用来转换或岔开话题,如:
(18)一天,我不想说那一天是几月几日。我家永远记得那日子,我一说,我现在立即就会……就会……好,我就说这天的事吧……(《一百个人的十年》)
“好了”也可以用来表示“结束”,如:
(19)孙:别忘了,她是人工智能型儿的。啊,不仅会认钱呢,还会花钱。你们要不信哪,什么时候跟她去商店看看,买的东西啊,保准不吃亏。油着呢,是不是,蕾丝?
蕾:承蒙夸奖。
大家:哈哈哈。
孙:好了,我该告辞了。谢谢你们租用了蕾丝。(《编辑部的故事》)
“好了”还可以表示“制止”。
(20)李:你这话说得有点儿不讲道理。
何:我不讲道理?哼,我今天来啊,就是来跟你讲道理,不但我要跟你讲,我还要拉上你们去法庭上去讲。我今天把话已经说到这儿了,你们必须立即停止侵犯,否则一切后果由你们负责。
牛:好了,老何同志,别发火,别发火嘛。我们可以按你的要求立即责令他们停止这台晚会的举办……(《编辑部的故事》)
而“赞许”和“同意”则是“好”具有的功能,“好了”没有这样的用法。有时候“好了”看似表示同意,但实际上这种同意是为了不再继续对某个问题纠缠下去而做出妥协。
(21)旁边的传武闲不住,不停地捣乱,哥儿俩你一拳我一脚地逗了起来,不小心把夏老爷子的老花镜摔碎了。
传杰急哭了说:“都是你,看掌柜的不罚你才怪。”传武说:“怨你,谁叫你乱动!”传杰说:“你耍无赖!”传武说:“好了,怨俺还不成吗?俺兜着。”(《闯关东》)
“好了”还可以用在句末,表示对某种意见或建议的接受和认可,在使用中可以表达“安抚对方”和“不在乎”两种不同的语气:
(22)妈说,他会借给的,你放心去好了,王三为了给妈治病,不想去也硬着头皮去了。(乔典运《香与香》)
(23)他把电话打到火葬场,说了一大通莫名其妙的话,被公安人员揭穿后,方才罢休。但仍公然挑衅说:“我的名字都是假的,你们公安局有本事去调查好了。”(王朔《枉然不供》)
《现汉》第6版中增收了“好了”一词:
好了 hǎo·le ❶〔动〕用在句首,表示结束或制止:~,今天就谈到这里|~,别再吵了! ❷〔助〕用在句末,表示安抚对方的语气:没问题,你放心~|有问题尽管提~。❸〔助〕用在句末,表示听凭,不在乎:他一定要去,就让他去~|让他告去~,我不怕!
4. 行了
“行”有“可以”的意思,用来应答时表示同意。
(24)“要不,咱们也别跟这儿站着了。”他说。
“行,那就各忙各的吧……我去派出所,你呢?”(《半路夫妻》)
“行了”与“行”的用法有明显不同,多用来表示结束或制止:
(25)传武对刘根儿说:“你年纪轻轻的,又没家没业,晚上能有啥事儿?可别不学好!我手下的兵,一不许赌,二不许嫖!”鲜儿说:“行了,我看这孩子不是那号人。”(《闯关东》)
《现汉》第6版中增收了“行了”一词:
行了 xínɡ·le〔动〕表示结束或制止:~,没事就先回去吧|~,~,别说了。
5. 算了
“算”在汉语中有“作罢”“到此为止”的意思,如:
(26)你不用找我,我天天都不一定在哪儿,他们什么时候抓住我什么时候算。(《半路夫妻》)
(27)时局艰难,今后,凡是找不到活儿干的,柜上还给每月开五块钱的份例,直到把咱们家底儿吃光了算。(《大宅门》)
“算了”也有“作罢”、“不再计较”的意思,如:
(28)既然是闹着玩,这事就算了,以后别这么闹就是了!(刘震云《一地鸡毛》)
(29)鹤苏看那神情,明知道他是不行,也只好算了,和他点了点头,就让听差将他带了出去。(《金粉世家》)
“算了”也可以用在句末,用来提出某种建议,如:
(30)“我得出去十来天,到外地弄鸭子,这里没人收账,我正愁找不到人,你以后每天下班,来替我收收账算了!”(刘震云《一地鸡毛》)
(31)镇三江说:“兄弟,你人品好,本事大,有胆有识,就留俺二龙山上算了,保你吃香的,喝辣的。”(《闯关东》)
《现汉》第6版中增收了“算了”一词:
算了 suàn·le ❶〔动〕作罢;不再计较:他不愿意就~吧|他不甘心,难道就这样~不成? ❷〔助〕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终止等语气:别等了,早点儿去~|今天干不完,就干到这里~。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几个“×了”结构中,“×”和“了”组合后,或者是所表达的意义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或者是增加或失去了某些功能。《现汉》对“×了”这种意义的发展做出了解说。
三 “×了/着”结构的收录原则及处理模式选择
1. “×了/着”结构的收录原则
梁源、王洪君(1999)对二字短语和二字词的定义是这样的:“二字短语”指“‘字义+结构义=整体义’且‘结构规则可自由类推使用’的两字组合”,“二字词”指“‘字义+结构义≠整体义’,且/或‘整体功能不同于同类短语’的两字组合”。二字词和二字短语的区分有意义和结构功能两个标准,而两者又以意义标准为主。
从意义上来看,词汇化而来的语言单位要收入词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组合义是不是已经不同于成分义的加合。对于“×了/着”类结构来说,如果结构组合的整体意义已经不同于“×”和“了/着”加合的意义,那么这个“×了/着”结构可以收入词典。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运用替换的手段来进行判断。如果“×了”结构中的“×”可以用与“×”类似的词去替换,那么说明这个“×了”结构的意义是其成分义的加合,就不能收入词典。反之,则可以收入词典。如“行”:
行 ❾〔动〕可以:~,咱们就照这样办吧|算了,把事情说明白就~了。
这里的例句中也出现了“行了”的形式,但是它的意思就是“可以了”,我们不必单独出一个义项“行了”表示“可以了”。相反,在“你放心去好了”“让他告去好了”中,“好”不能用与之相近的词替换,它已经和“了”黏合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词典中应该收录。
2. “×了/着”结构的处理模式
虽然我们把组合义是不是等同于成分义的加合,作为决定一个结构是否能收入词典的基本原则,但是,仍需考虑语言的复杂性和词典的实用性等因素。这里我们试图以“×了/着”结构为例,分析它们的不同处理模式,希望能在词典编纂中对经历词汇化过程的非短语结构的处理有所帮助。
大致来说,对于“×了/着”结构,词典可以采取三种模式进行解释。
第一种方式是在“×”的释义后用举例的方式说明“×”与“了/着”的搭配关系。如:
仗1 zhànɡ ❶…… ❷……❸ 〔动〕凭借;倚仗:狗~人势|他~着自己老子的势力欺负人。
这种释义方式分别列举了“×”和“×了/着”的用法,但对“×”和“×了/着”之间的关系不做说明,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第二种方式是在“×”的释义中用括注或“注意”的方式来说明与“了/着”的搭配使用。如:
对 duì ❸〔动〕朝着;向着(常跟“着”):~着镜子理理头发|枪口~着敌人。
该1 ɡāi 〔动〕❶a)按次序等应当轮到;按情理应当(由……来做):下面~你发言了|这一回~我了吧?|这个工作~老张来担任。[注意]有时带“着”(·zhe):今天晚上该着你值班了。
这种方式对“×了/着”的性质不做交代,把带“了/着”看作“×”的一种用法,既对词的用法进行了说明,又可以减少词条的数量,比较简明。
第三种方式是“×”和“×了/着”分别出条。如“为”和“为了”:
为 wèi ❶〈书〉帮助;卫护:~吕氏者右袒,~刘氏者左袒。 ❷〔介〕表示行为的对象;替:~你庆幸|~人民服务|~这本书写一篇序。❸〔介〕表示原因、目的:大家都~这件事高兴|~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 ❹〔介〕〈书〉对;向:不足~外人道。
为了 wèi·le〔介〕表示目的:~工作学习新知识|~人民利益而献身|~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注意]表示原因,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
这种方式明确承认“×了/着”作为词的地位。其优点是每个词有什么用法一目了然。
(1) 语言结构的意义与处理模式的选择
语言结构的意义对处理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和“×了/着”意义之间的联系影响着我们对处理模式的选择。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如果“×”和“×了/着”的意义没有明显的区别,那么用举例或者括注的方式处理是一种简便的方式。
汉语中“顺着、沿着、朝着、照着、借着、趁着、凭着”等词可以看作是一个介词(董秀芳2004∶180—181),因为它们与不加“着”的形式在意义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词典大多用举例或括注的方式处理。如:
借 jiè ❸〔介〕(有时跟“着”连用)引进动作、行为所利用或凭借的时机、事物等:~着灯光看书|~出差的机会调查方言。
凭1 pínɡ ❹〔介〕表示凭借、根据:~票付款|~经验判断|劳动人民~着智慧和双手创造世界。
顺 shùn ❷〔介〕依着自然情势(移动);沿(着):~大道走|水~着山沟流。
有些学者认为,《现汉》没有将所有具有介词性质的“×着”逐一列出是编纂的失误,这是对词典编纂工作的误解。吕叔湘先生主持制订的《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修订稿)明确指出:“选收词汇应以普通词汇为主”,“普通词汇里的单纯词必须保证不漏收,合成词和词组是否立专条,看是否需要注释而定。” 对于这类意义没有明显区别×和“×了/着”来说,分别出条进行解释会形成大量没有查检价值的冗余词条,浪费词典的篇幅。
2)如果“×”和“×了/着”的用法存在一定的交叉,那么最好分别解释“×”和“×了/着”,以便于对“×”和“×了/着”的用法有更清晰的说明。如“为”和“为了”、“好”和“好了”的用法存在交叉,就采用了分别出条的模式。
3)如果“×”和“×了/着”的用法或意义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差别,也最好分别解释“×”和“×了/着”。如“对”和“对了”、“行”和“行了”的意义有了明显的差别,就可以分别出条处理。再比如“悠”和“悠着”:
悠2 yōu 〔动〕〈口〉悠荡:站在秋千上来回~|他抓住杠子,一~就上去了。
悠着 yōu·zhe〔动〕〈方〉控制着不使过度:~点劲儿,别干得太猛了。
(2) 语言结构的性质与处理模式的选择
语言结构的性质也影响着我们对处理模式的选择。首先,我们要确定“×了/着”的语法性质,这是不言而喻的。词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了/着”结构已经完成词汇化过程,成为一个公认的词,理所当然应该分别对“×”和“×了/着”进行解释,如上面提到的作为连词的“完了”。如果认为“×了/着”作为词的资格还存在争议,那么用举例或者括注的形式进行解释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其次,“×”的语法性质对处理模式的选择也有一定影响。我们知道,带“着、了、过”是动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大多数动词都有这种性质。所以,如果是动词加“了/着”构成的“×了/着”形式,其中“×”的意义没有发生改变,可以不单独出条,只在词头“×”下用例子或括注的形式进行说明。如果这个动词在使用时不是必须带“了/着”,可以选择第一种处理模式,即举例的方式。如:
醒 xǐnɡ ❷〔动〕睡眠状态结束,大脑皮层恢复兴奋状态。也指尚未入睡:大梦初~|我还~着呢,热得睡不着。
如果这个动词在使用时必须带“了/着”时,词典通常采取第二种处理模式,即括注或“注意”的形式进行说明,这也是为了简便而采取的一种变通方式。如:
认 rèn〔动〕 ❹认吃亏(后面要带“了”):你不用管,这事我~了。
老 lǎo ❸〔动〕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了人了。
再次,“×了/着”的词性是否发生改变对处理模式的选择也有一定影响。如果“×了/着”的词性与“×”不同,词典通常单独出条进行解释。“紧着”的情况就是这样,“紧”是形容词,“紧着”是动词,也发生了转类。“跟着”与此类似:
跟着 ɡēn·zhe ❶〔动〕跟②。 ❷〔副〕紧接着:听完报告~就讨论。
“跟着”如果没有副词的用法,就可以不出条。
(3) 音节数与处理模式的选择
释义模式的选择似乎与音节数也有关系。汉语中的词大多数是双音节的,当一个双音节词“×”与“了/着”组合时,即使“了/着”的出现是强制性的,词典一般也只收“×”作为词条。如:
就是1 jiùshì ❶〔助〕用在句末表示肯定(多加“了”):我一定办到,你放心~了。 ❷〔副〕单用,表示同意:~,~,您的话很对。
但如果“×”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单独使用的情况,那么,直接以“×了/着”出条也无不可。如“花搭着”:
花搭着 huā·dā·zhe〔副〕〈口〉种类或质量不同的东西错综搭配:细粮粗粮~吃。
明摆着 mínɡbǎi·zhe 〔动〕明显地摆在眼前,容易看得清楚:道理~,用不着解释|~有困难,他还是硬把这活儿揽下来了。
除此之外,语言结构的使用频率、词典的规模以及读者对象等因素也对其处理模式的选择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词典编纂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四 结 语
本文以“×了/着”结构为例,分析了《现汉》第6版在处理上的一些变化。对于《现汉》第6版中增收的“×了/着”类词条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对其主要用法尤其是一些口语中的用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在此基础上,从是否收词和采取哪种释义模式的角度对“×了/着”类结构进行了讨论。
“×了/着”结构能否收入词典,最重要的是看其整体意义是否不同于成分义的加合,但词典收词也往往会有实用性的考虑。在词典中这类结构的处理主要有“举例说明”“括注或注意说明”和“分别出条说明”三种模式,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这些收录原则和处理模式对其他经词汇化而来的结构的处理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词典应该动态地反映语言实际面貌,而词汇化正是语言动态发展的一种表现,对经历词汇化的结构进行关注并在词典中有所体现对提高词典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 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4(5).
4. 李慧敏.现代汉语“×了”类话语标记的互动话语功能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 李宗江.近代汉语完成动词向句末虚成分的演变.∥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 梁源,王洪君.二字短语凝固度分级初探.∥计算语言学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8. 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修订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五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 彭伶楠.现代汉语双音词“×了”虚化与词汇化研究——以“好了”、“行了”、“罢了”、“完了”为例.∥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