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惟诚文集(第9卷)
- 徐惟诚
- 2639字
- 2021-03-31 01:24:06
适应农民的现代需要 出版好农村图书
《中国农村文库》是面向农村出版的一套大型文库。中国有9亿农民,我们国家的体制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9亿农民的状况怎样,是决定我们国家政治、社会、经济的稳定和繁荣的非常重要的条件。
现在进入90年代,整个国家要向小康前进,9亿农民也面临着一个从温饱到小康这样一个转变。从温饱到小康,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开支多几块钱的问题,而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包括思维方式都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的时期。没有这个变化就不会实现小康,实现小康就必然带来诸多变化。
我们在解决整个中国的温饱问题的前10年当中,广大农村已经历了很深刻的变化。9亿农民当中大概有9000多万人进入了乡镇企业,变成了半工半农的新型劳动者。这在农村的政治生活、人际关系、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引起了很大的变化。90年代中国农村的这种变化还要继续发展,可能引起许多深刻的变动。
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做宣传工作的部门,要适应改革开放十几年已经变化了的农村情况来把工作做好。
现在,情况变了,但我们的工作方法有的还没有相应的变或变得不够。有些地方封建势力、封建意识有所抬头,思想政治工作有些削弱。并不是农民不需要我们做工作,而是给我们的宣传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课题。各地经济的发展情况不同,我们的宣传工作要适应各地的情况。人是集群的动物,人是离不开社会生活的。人既有物质生活,也有精神生活;既有物质生活的需求,也有精神生活的需求。在社会生活中,不管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总是存在着各种矛盾、各种苦恼。我们应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选择自己的道路。我们不做这件事,人们就要找别的办法,例如宗教。宗教用空话来安慰人,安慰受苦者的心,虽然没有解决问题,但至少得到了安慰。有的人相信,有的人可能根本不信,但他也要去,因为他至少得到了安慰。如果我们的工作不跟上去,连这点安慰也不给人家,人家怎么听我们的呢?
马克思讲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命运,看它满足这个民族的需要程度所决定。实际上我们各种思想工作成功与否也是依据能否满足广大人民需要决定的。《中国农村文库》这套书也是这样,如果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这套书就能生机勃勃,扎下深根。
农民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需求。现在农村已出现了一个好的现象:富裕之后,给孩子搞一个书架,一个书房。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富裕了,家中却一本书也没有。后者的比例可能还要大一些。是没有适合的书,还是没有合适方法送到他们手上?总之这里存在某种障碍。我们应该认真做这件事,要适应农村已经变化和将要变化的情况,把精神阵地建设起来,包括文化生活。
为农民出版这套书,是其中一项重要工程。
我向大家推荐《光明日报》10月14日的一篇文章,写的是日本战后农村读物出版的情况。现在搞教育的人面临一个很突出的矛盾: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人明天怎么用。我们编书的人也面临一个问题:城里的人写给农村的人看。日本人有三点成功的经验:一是编辑出版通俗、易懂、实用的图书;二是要按农民的思维方式编,想到农民想的事;三是要把农民拥有的技术加以系统化以后编写出版。日本人的这些经验至少是有参考价值的。
编辑部同志在工作汇报中提到,我们这套书300种,要想好选题很不容易,但也提供了一条经验:只要走出去调查,点子就有了。因此,我希望编辑部和各出版社都要走出去,多做些调查研究工作。
我希望,《中国农村文库》这套书能更加从广大农村的需要出发来确定选题。农民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编什么书。我们的选题中有《怎样当好农村党支部书记》,很好。团支部怎么办?民兵怎么办?能不能编个民兵的教材,同武装部联合搞。农村俱乐部怎么办好?可不可以为农村俱乐部如何办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方法?
要让农民了解历史,了解世界,有的书名要取好。《中国革命史话》书名如果改成演义,农民可能就愿买。写帝国主义侵华,用《史话》做书名,可能就没多少人买,如果用《中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是被谁抢走了的》这样一个题,可能会吸引人。还可以写帝国主义如何将中国的钱弄走而导致农村破产。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说过,不要以为自己明白的事情,别人都明白,也不要以为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别人都不明白。我们编书的人要认真考虑这一点。现在青年人不懂得我国人民是怎样才获得了土地权利的,总认为天经地义土地就该在农民手里,不懂得过去是谁占有了土地。新中国成立前人均耕地面积比现在多一倍,为什么那时候没饭吃,要饿死人?并不是我们祖宗是大傻瓜,不会种地,而是想种地却种不上。
《南京大屠杀》《中国三百年水灾史》这个内容可以写。
美国人是怎样富起来的?帝国主义是如何瓜分世界榨取殖民地国家人民血汗的?要向农民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当然如果用学者的语言来写,农民可能不愿看。
有的农村妇女光听人家说外国好,就偷渡出去,结果被卖当妓女,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搜集这样的故事,编成一本书,恐怕会受读者的欢迎。
“金融”这个词,农民不懂。农民关心的是如何存钱划算,利息怎么计,短期、长期存款怎么才划算,什么债券利息高能买,什么债券风险大。书名可否取名为《存钱和用钱怎样划算》。
技术书,要少谈理论,操作的方法要具体。过去出的技术书籍,有不少讲了很多农民明白的道理。而农民需要的,不明白的,书里却不讲,这样的书就不受欢迎。讲嫁接,讲配合饲料等,要在操作问题上写得细,让读者看得懂,看得明白,看了就能操作。
关于社会生活方面,需要研究的东西很多。《怎样处理好婆媳关系》可以写一本很好的书,要教他们一点办法,处理好各种矛盾。
只要真正到群众中去,就能想出好的选题。
要把这套书真正发行下去,必须同有关农村的各个部门结合起来。中宣部在河北徐水县搞了一个试点,要求每个乡镇都办图书馆。要吸取《农村饮水卫生100问》的经验,让每一本书都找到婆家。省委管扶贫的,省军区管民兵的,科协管科普的,都可以联系,打开渠道。要同各个部门的工作相结合。销售这套书,要靠新华书店系统和供销社。全省开供销社会议时,请宣传部的同志讲讲话,发动供销社的同志宣传征订。北京有一个深山区的供销社主任,卖书很积极。他卖书虽然没有多少利润,但却很乐意,甚至将书送到农民家里。他知道,通过卖书帮助农民掌握致富本领,农民富裕了,才会有更多的钱到供销社买东西。像这样的供销社主任是很有头脑的。
最后,希望每一本书都不超过10万字,要注意压缩水分,让农民真正读得懂,用得上,买得起。
(本文是作者1991年在《中国农村文库》第二次编委会上的讲话节录。《究竟是啥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