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事业需要培养出大批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评选“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在我国新闻史上还是第一次,它对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落实中央提出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任务,培养和造就我们自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总体上讲,我们的新闻队伍是一支好队伍,是有战斗力的队伍,是有理想、有敬业精神的队伍,所以我们今天的新闻事业、新闻舆论工作才有这样好的局面。

在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中,有不辞辛劳、日夜奔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的记者;有长期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编辑;有勤于思考、经常发表有见地评论的评论员;也有受到群众喜爱的节目主持人。他们刻苦学习,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心系大局,努力工作,积极认真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满腔热情地宣传人民群众创造的伟大业绩,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和要求,准确把握、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他们都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据中国记协的同志计算,这次评出“百佳新闻工作者”的平均年龄为43岁,这是一个跨世纪的年龄,特别可喜可贺。这说明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令人鼓舞。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培养四个“一批”的要求,其中就有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这是一项跨世纪的巨大工程,是我们的战略任务。再过5年就是2000年,我们要为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富有事业心和开拓进取精神”的跨世纪的新闻队伍而努力。我们要有自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专栏作家、名节目主持人、名播音员。这是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我们相信,在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带动下,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一定会得到加强,新闻工作水平一定能有更大的提高,新闻事业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名人不是树起来的,是时代造就的。他们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对人类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样,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也不是人为树起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艰苦奋斗出来的。新闻工作是高尚的,也是艰苦的。凡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极为可贵的不怕艰苦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这次评出的“百佳新闻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评上“百佳”的新闻工作者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向新闻界的前辈,向学有所长的同行虚心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虚心求教,不断“截彼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能更熟练地拿起新闻的十八般武艺,写出更多高质量的新闻力作。

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作为新闻工作者,学习的任务要比别人更重。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胡乔木同志曾经说过:“作为新闻工作者,要使工作质量提高,产品尽量少出错误,就需要广泛的知识。”当前,我们新闻工作者就迫切需要学习经济知识,尤其是市场经济知识,学习金融、法律、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外语等知识。新闻界要有各种知识的人才,要人才辈出,才能把我国新闻工作真正做好。

新闻界过去有句话叫:“脚板底下出新闻”。我们提倡记者、编辑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要到边疆、海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去,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去,到火热的斗争第一线去。去年10月,首都青年记协组织首都新闻单位40余名记者分赴湖南、河南、江西、贵州四省,行程8000多公里,对16个“老少边穷”地区进行了采访、考察,回来后,他们发自内心地说:“基层活生生的现实感染了我们,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每天大量动人的事例催促着我们拿起笔,举起照相机、摄影机,实践确是新闻的源泉。”鼓励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这是培养和造就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培养跨世纪的新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希望全体新闻工作者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和“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的要求,树立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勤奋努力,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新闻战线》1995年第5期)